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乞巧》

2020-11-26 騰訊網

乞巧

唐代: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譯文

七夕佳節,人們紛紛抬頭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見牛郎織女渡過銀河在鵲橋上相會。

家家戶戶都在一邊觀賞秋月,一邊乞巧,穿過的紅線都有幾萬條了。

注釋

乞巧節:古代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舊時風俗,婦女們於這一天牛郎織女相會之夜穿針,向織女學巧,謂乞巧。

碧霄:指浩瀚無際的青天。

幾萬條:比喻多。

相關焦點

  •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一》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一》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 注釋: 1. 雜興:隨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 2. 耘田:除草。 3. 績麻:把麻搓成線。
  • 嫦娥古詩:古詩兩首(《乞巧》《嫦娥》)·教案
    >嫦娥古詩:古詩兩首(《乞巧》《嫦娥》)·教案2017-04-18 10:02:45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並願意講給別人聽。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教學掛圖、古典音樂。  2.收集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課時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願意把你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
  • 乞巧古詩賞析 如何賞析古詩《乞巧》
    由此可知,乞巧節是一個十分熱鬧的節日,那麼《乞巧》這首古詩是否也充滿了歡快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乞巧》  唐·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賞析  《乞巧》的前兩句敘述的是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作者將這一故事寫進詩中,喚起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和豐富的想像。詩的後兩句則是將乞巧的事情交代清楚,讓人們明白乞巧節這一天要做什麼。整首詩通俗易懂,表達了那個時候的人們渴望追求幸福的美好願望。
  • 教育部推薦必背古詩 |《乞巧》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是林傑的《乞巧》,一起來了解古詩裡的故事吧!林傑,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詩人。林傑小時候非常聰明,六歲就能賦詩,下筆就能寫成文章,又精通書法棋藝,可謂天賦異稟。只可惜天妒英才,林傑去世時,年僅十七歲,《全唐詩》頁僅存其兩首詩,《乞巧》便是其中之一。
  • 給學齡前兒童講解古詩,家長快別自作聰明了,古詩啟蒙不是這樣學
    作為語文老師我想說,古詩啟蒙肯定是要學,但是怎麼學?我們也要根據孩子的學習發展階段來進行古詩啟蒙教育。學齡前的孩子,接觸古詩,學的是音律、練習的是記憶力;上了小學,學習古詩,學的是字詞、練習的是文學的賞析;到了高年級階段學習古詩,那就是應用和體會,明白學習古詩詞的意義,用來指導生活。會錯了意,學錯了詩,那還不如不學。
  • 一邊教孩子畫畫,一邊學古詩,很棒的方法,快來試試吧!
    古詩詞是先人給予我們的一份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短短的幾行字,寥寥數語,卻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韻。而這其中的哲理與美韻是讓學生受益終生的知識積澱。今天跟著千千一邊畫畫,一邊學習古詩,簡筆畫古詩倆不誤!
  •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聽彈琴》
    我雖然很喜愛這首古時的曲調,但在今天人們大多已不去彈奏了。 注釋 泠(líng)泠:形容清涼、清淡,也形容聲音清越。絲:一作「弦」。 松風:以風入松林暗示琴聲悽涼。琴曲中有《風入松》的調名。
  • 孩子不認字不懂意思,學古詩沒用?巧讀,才是古詩的正確打開方式
    這樣讀古詩有什麼意義?純屬浪費時間。 的確,三四歲的娃一板一眼地背古詩很可愛,聽孩子背詩也覺得很自豪,但很少有家長把孩子學古詩當個正經事,畢竟現在背多熟都沒啥用,過不了多久就忘了。 孩子讀過那麼多詩都忘記了,學古詩還有意義嗎?當然有意義。古詩對孩子來說,可不止是文字。
  • 看看古詩《乞巧》知識點!
    《乞巧》是唐代詩人林傑寫的一首古詩,詩文對民間農曆七月初七乞巧節(也稱七夕節)進行了生動地描述。一、詩人簡介。林傑,字智周,唐代詩人,代表作有《乞巧》《王仙壇》。乞巧:指的是農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又稱女兒節。相傳這一天女孩子會在庭院裡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所以這一天被稱作「乞巧節」。碧霄:指的是青天。三、詩意。七夕的夜晚,人們望著碧藍的天空,想像著天河兩邊的牛郎織女,終於在鵲橋上相會。
  •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歸雁》
    大雁答道:湘靈之神在月夜彈的瑟曲調太傷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絕的曲調,不得不離開瀟湘飛回到北方來。 注釋: 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 等閒:輕易、隨便。
  • 古詩可以唱著學 洮南路小學開展古詩誦讀活動
      你家孩子還在為背古詩發愁嗎?快來瞧瞧學古詩的新辦法——邊學邊唱真神奇!在本周的升旗儀式上,青島洮南路小學五年級一班的同學們用歌唱的方式向全校師生展示了唐代詩人白居易年僅16歲時寫下的代表作《賦得古原草送別》。
  • 小學生要學古詩文嗎?
    最近初三的學生都在趕進度,上學期的課程早學完了,都在學下學期的內容,一個孩子媽媽向我抱怨:「孩子發著高燒,還在背《出師表》,小時候從來沒接觸過文言文,現在理解起來就是太難了。現在老二上小學二年級,到底要不要讓孩子接觸文言文呢?」
  •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田家》
  •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暮江吟》
  •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秋夕》
  •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別董大》
  •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嫦娥》
  •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蠶婦》
  • 古詩改讀音!這三首小時候學的古詩詞別再讀錯了
    現在我們再去閱讀這些上古的「歌詩」,就會發現其中的很多其實是讀不通的,裡面很多的字其實也很生僻,難以辨認,而且念起來感覺怪怪的,好像並不是很通順。其實這些是緣於漢語本身的特性,咱們漢語在流傳的過程中經歷了很複雜的階段,在讀音和意義方面其實都已經有所改變了。
  • 小學快樂學古詩方法初探
    如何探查古詩的意境美,讓學生快樂學古詩呢?筆者認為,應著重把握古詩文的意境及寫作目的。創設情境,以題入境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是古代詩人常用的手法。如何在精練濃縮的語句中進入情境,體會語感呢?首先應創設情境,運用錄像、課件等方式再現古詩的畫面,以圖入境,縮短時空差距,讓學生儘快進入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