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我用電影關注普通人 它是社會集體記憶

2020-12-06 搜狐網

  仰望星空之:導演賈樟柯

  賈樟柯:我用電影關注普通人 它是社會集體記憶

  人物簡介:賈樟柯,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主要導演作品有《小武》、《站臺》、《任逍遙》、《世界》、《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海上傳奇》等,曾多次獲得國際獎項,2010年,當選新世紀十年全球最佳導演。

  精彩語錄:

  「在我的電影裡面我往往不讓我的人物他們超越他們自己的生活限制,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限制的。並不是你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得以實現,有尊嚴地活下來才是更多的更高遠的生活目標。」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俠客精神,但還算有一些堅持精神。從25歲拍第一個短片《小項回家》到第一個長篇《小武》,我希望用電影能夠表達我們時代裡面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困難。既然這個主題一直沒有放棄過一直堅持下來,我想回望十幾年的電影生涯,這個也是我覺得欣慰的事情。」

  少年成名 一個關注社會底層的導演

  賈樟柯的導演夢差不多得從1991年說起,那一年他21歲。中學畢業後,賈樟柯沒有考上大學,過著百無聊賴的日子。他對父親說「我想找個工作幹,不想上學了。」當時,正好汾陽建行有個擴招的機會,他母親所在的糖酒公司也有一個名額,但是他的父親都拒絕了,並堅持讓他讀書。

  「他改變了我,讓我幹了一件我特別不願意幹的事情,就是讀書。我得感謝他,當時太危險了,如果當時我沒有讀書,生活就完全改變了,也沒有後來的這麼多事情。」賈樟柯回憶說。

  在父親的決定下,賈樟柯決定去學畫,所以就被送去了太原。一個偶然的雙休日,約好同學去逛街的賈樟柯在路邊等同學,卻意外發現了有一部電影叫《黃土地》,最後同學沒來,就這樣一部看起來毫無吸引力的電影,他卻鬼斧神差地買了票去影院看了:一望無際的黃土地和一個女孩用木桶挑著水走過的畫面,讓他流下淚來。

  「故事雖然不熟悉,但環境太熟了,這些都是我小時候的生活啊!這個東西太好了,還能這樣拍,還有這樣的電影。」看完電影出來,賈樟柯一下子覺得自己有事幹了,他給父親打電話說:「我想當導演,我不想學美術了。」父親停了一下說:「當導演挺好的。」

  在當時那個時代,電影被神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所以當天下午,賈樟柯的父親就風塵僕僕地來到了學校來找他,看看孩子是不是發瘋了。但是,開明的父親還是同意了他的想法:「行不行,折騰幾年就知道了。」

  1998年,賈樟柯終於拍出了他的第一部電影《小武》,一時間惡評如潮,說他亂七八糟基本不會拍電影。他的幾個大學同學在看完電影後,拍拍他的肩膀說:「你拍的挺好,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導演。」但就是這一部亂七八糟的電影《小武》,卻為他贏得了8個國際獎項,賈樟柯的導演夢更加堅定了。

  很多年來,賈樟柯的電影也總是不斷遭受非議。影片《任逍遙》在坎城首映時,一位中央電視臺記者站起來說:「我特別討厭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是一個謊言!我們現在大陸人學電腦、學英語、出國,生活多姿多彩,為什麼你不去拍那些人,而要拍這些人呢?」

  賈樟柯說:「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批評。對我來說我不會把人分成主流還是邊緣,每個人都有它的尊嚴,每個人都有特值得我們去面對的他的生活。《二十四城記》裡面我拍攝的全是工廠裡面的工人,他們是邊緣人還是主流很難劃分,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他們在我們這個國體裡面是這個社會的主角,是這個國家的領導階級,你說他是邊緣還是主流?很難分辨。」

  這種風格被賈樟柯延續,他影片的受眾一直是小眾的。這12年來,他的《任逍遙》、《站臺》、《三峽好人》、《24城記》、《海上傳奇》等,都沒有能在國內上映,沒有票房沒有喝彩,但依然可以看到一個導演的堅持——對社會的直面和記錄,對底層人物貼切而又細膩的描繪,從容不迫的敘事,都是時代給予我們的共同記憶。

  賈樟柯對自己目前的狀態很滿足:「這樣的一個記憶追溯工作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沒有充沛的對經歷的歷史事件的討論的話,我們很難形成一個公共的記憶,這種集體記憶形不成的話,我們很難對現實有一個衡量它的標準或者說我們很難建立起一種討論現實的背景。」

  票房並不是他所關心的,他只關心自己能否拍出來更貼近觀眾的電影。「首先就是對電影人來說要非常耐心地非常有毅力地去持續推動這種電影能夠跟中國觀眾見面,這種努力首先應該來自於創作者,其次才是怎麼樣跟大眾建立起一個好的溝通橋梁。我覺得今天這個障礙主要是陌生,而不是影片本身跟觀眾離的有多遠。」

  賈樟柯說,對他影響最大的電影反而是港片,比如「古惑仔系列」,而他卻像一個特立獨行的俠客,不在乎地拍著「一個人的電影」。

(責任編輯:hiliu)

相關焦點

  • 團圓與分離,賈樟柯電影《三峽好人》窺探社會變遷下普通人的生活
    電影裡的很多場景是現實生活中底層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它用樸素的真實感,反映普通民眾在社會變遷下的命運抉擇,又是賈樟柯導演的一部現實主義佳作。這部電影不單單是反映三峽工程移民搬遷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情感和生活,更是將超現實主義和構圖布景緊密聯繫在一起。用賈樟柯早期電影所擅長的對底層普通人的塑造和描寫,來展示真實而殘酷的現實,以及底層民眾的艱辛。
  • 賈樟柯:通過賈平凹、餘華和梁鴻的講述實現自己的電影理想
    賈樟柯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首映禮上,談及創作初衷時賈樟柯導演表示:「年輕一代對於城市經驗越來越多,反而農村經驗減弱了,所以有必要拍攝一部電影來談鄉村記憶與我們的關係賈樟柯的電影大多追求影像「對現實表象的穿透力」。看他的作品,你需要平靜的心態,他的電影大都描寫的是人的一生,然後透過人的行動去看國家的變化。   賈樟柯在中國導演中是特立獨行的,他用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他直言批評當代中國電影缺乏對真實生命的關注,因此他的電影一定程度上就是表現人文關注的。
  • 社會需要賈樟柯,電影更需要賈樟柯
    賈樟柯導演如果說,楊德昌的電影是臺灣社會的手術刀,那麼賈樟柯的電影就是中國社會的放大鏡。中國社會需要賈樟柯的電影,而中國電影更需要賈樟柯。賈樟柯說過:「很多人在逃避自己來的一個路,來的一個方向,儘量地割斷自己跟過去的聯繫,我自己就不喜歡這樣。我喜歡用一個詞,我真的是有'農業背景'的一個導演,我相信很多藝術家其實都有這個背景,而且整個中國有一個巨大的農業背景,為什麼我們要拋棄這個東西?
  • 新書《賈想Ⅱ:賈樟柯電影手記2008—2016》 賈樟柯電影的緣起和歸宿
    :賈樟柯、電影生涯、回顧、反思  點評:賈樟柯的最佳時刻,不是來自他的深思熟慮,而是他的敏銳與穿透力,  他能意識到嶄新的時代情緒,並且準確、迅速地表達它。——許知遠  從1998年拍攝電影處女作《小武》,到正在拍攝中的電影《江湖兒女》,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電影生涯已走過20年。如今,賈樟柯獲獎無數,然而,在他為觀眾營造的光影世界的背後,很多人並不知道,閱讀和寫作是他靈感源源不斷的基礎。近日,賈樟柯電影手記《賈想Ⅱ》出版,賈樟柯用與電影作品並行的文字,記錄下其鏡頭內外的生活與思索。
  • 評分8.2,或許是賈樟柯最好的電影
    而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則聚焦在三峽庫區普通人的現實生活狀態,側重於表現歷史變遷下人的真實情感訴求。因此影片摒棄了過往影視中對三峽的精緻美化,用粗糲、不經矯飾的直白影像呈現一個豐富多層次的平民生活空間。電影並沒有直接化用,而是用作品的內在主題做出一種呼應,即是在飛速發展的社會、迅猛變遷的時代,人要如何適應社會、實現自身價值與情感訴求。從處女作《小武》到最近的《江湖兒女》,這種「追尋」一直是賈樟柯電影中的不變母題。
  • 賈樟柯:梁鴻的小說讓我有拍成電影的衝動
    而2020年年初,賈樟柯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電影詩意而坦誠的鏡頭對準的是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廣袤鄉村和書寫我們鄉村的作家們(梁鴻是其中的講述者之一),他們的口述與回望,呈現了一幅色彩明麗的中國社會變遷圖景。賈樟柯和梁鴻,都是對時代情緒和現實生活具有敏感捕捉力的創作者。
  • 賈樟柯天才訓練營:愛好者電影的時代
    賈樟柯導演一直非常關注中國社會的變革,《三峽好人》有很清晰的外在的變革痕跡,三千年的城市就那樣拆除了、大壩建起來了、從沒有電話到用上手機……有很多外在的改變,但是內在就情感世界的改變是什麼?它相對是隱秘的。
  • 「地下導演」賈樟柯:他的電影為什麼屢屢被禁?
    「很少有一部影片像它那樣給人以如此充滿生命力的感覺……他(賈樟柯)的創作手法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他這部影片標誌著中國電影活力的復甦。」他努力通過電影去探索邊緣人物和群體被尊重的可能性,他希望他們被看見,被關注。因此,他將鏡頭對準的,一直是那些渺小的個體,而不是宏大敘事。
  • 賈樟柯電影的十板斧
    就像賈樟柯自己承認的那樣,他首先是個結構主義者,然後才是現實主義者:「我是個結構主義者。因為我覺得就是通過結構呈現生活裡面的真實是不矛盾的,而且它是有利的,特別是在現在這樣一個碎片化的時代,然後我們要尋找生活裡面真實的感覺,通過結構來呈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覺得結構跟現實是不矛盾的。」  從電影語言的使用來看,這種高度的控制力確實是賈樟柯的長處,但這種結構主義同時也是他的限制。
  • 賈樟柯,導演中國普通人故事的好人
    我一直非常崇拜兩個人,一個是竇文濤,我認為他是中國最會講故事的人;一個是賈樟柯,我認為他是中國最會導演故事的人。我覺得,相比中文名字,英文名字更加貼切地反映了電影中男女主人公以及現實中中國大多數普通人的境遇。也正是憑藉著《三峽好人》,賈樟柯獲得了2006年第2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 在快手用文字、影像重建記憶空間 賈樟柯、梁鴻做客新京報書評周刊...
    「我的電影裡基本都講山西,很大原因是我是山西人。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當反映在作者身上時,我會習慣性地寫成山西人,這背後會帶給我一種來自內心的真實。"4月24日,在快手聯合新京報書評周刊(ID:1767893264)推出的「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第五期直播節目中,著名導演賈樟柯與作家梁鴻與老鐵們分享了影像、文字重建記憶空間以及這背後的故事。
  • 雲觀影丨賈樟柯直播:我的電影江湖
    縱觀賈樟柯這25年來的電影歷程,他的創作軌跡從敘述自身經驗的小鎮青年,轉變成鏡頭下能夠容納整個中國乃至更龐大世界的導演。他的電影從來都是自己創作劇本並執導,從民工小山開始,陸陸續續構建起一個「賈式宇宙」。在他鏡頭下的城鄉,頹敗和光鮮並存,猶如一出魔幻現實主義戲劇,串聯起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那些被大城市的高樓大廈所擋住的中國面貌在此終於得以呈現。
  • 賈樟柯《無用》——無用即大用
    初次亮相便受到巴黎時裝界及文化藝術界的廣泛關注。,再說紀錄片本來就是他擅長而喜愛的,兩部影片都採用了設計師採訪,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藝術理念,其間是工作環境中的各種人物實拍,以圖像的方法補充藝術理念的闡釋,是兩部非常優秀的藝術家紀實片,就我個人而言非常喜歡。
  • 「溫柔一刀」賈樟柯
    但是賈樟柯的電影明顯不是這種"棉花糖",他深受歐洲文藝電影、新現實主義等影響,不再提供意淫,而是強調了某一種真實和關注邊緣人群等。 一方面,賈樟柯即賺到了錢,又設法保證了自己藝術創作和作品的純粹,這是十分難得的。 在今天的中國,社會轉型期,其實很難去按照某種標註去評價一個人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但是我覺得賈樟柯是古之大丈夫。
  • 賈樟柯,中國電影最後一位遊俠|原創
    /《黃土地》中國蒼茫的西部大地第一次成為電影的敘述主體。電影中大片的黃土高原喚起賈樟柯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我通過這個突然發現電影的一種可能性——原來電影也可以拍我們自己的生活。」從此,賈樟柯心裡萌生了「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做一個電影工作者」的想法。
  • 賈樟柯:我並不知道時代如何被推動,反正它就在變
    賈樟柯:經濟政治的這種巨大變化,主要發生在70年代到80年代這段時間,90年代以後,我覺得對我影響最大的是科技的變化。我的電影中經常出現新媒體,微博啊,微信啊,手機啊,我特別愛拍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在我們這個農業社會結構裡面出現,突然就進入數字生活了。它給人的生活形態帶來的改變非常大。
  • 賈樟柯的電影教育深入人心!
    而在這其中不乏會出現很多優秀的導演,而令我最欣賞的一位,他在國際上屢次獲獎卻十分低調,是用電影說話的實力派的藝術家,他就是賈樟柯。作為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他們遭到了80到90年代經濟轉軌給社會帶來的劇痛。他們極度追求影像本體,他們是處於抗拒的一代。典型的特徵是『叛逆與反思』。這一點在作品中也能夠展現出來。
  • 賈樟柯最愛的十部電影
    弗拉哈迪花16個月遠赴北極,和哈裡森港的愛斯基摩人南努克一有一起生活,完美地用攝影機再現了用梭標獵殺北極熊、生食海豹等原始的生活場景。賈樟柯對其的評價是「粗糙的影像反射著光的魅力」,「這是電影結合物理化學技術,由材料表現出來的魅力」。02.
  • 說起賈樟柯,這4部刺痛你神經的電影不得不看!
    作為全世界影迷都在關注的電影盛事,坎城代表的是世界上最頂尖藝術片水平,誰的片子好,誰有機會拿獎,自然是影迷關心的焦點。縱觀入選本屆坎城主競賽的電影,亞洲導演的新片似乎格外亮眼。賈樟柯導演的作品都有相同的特點,就是對中國現實社會有著強烈的關注。
  • 賈樟柯:當代藝術影響了我的電影創作
    賈樟柯一直是國內備受關注的導演。長期以來,他在自己的創作中著力呈現中國的當代經驗,這讓他在國際上贏得了廣泛的讚譽,但也有人認為,他不過是在兜售中國符號。相較於他的電影創作,他和當代藝術的關係則較少為人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