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嶽麓書院:有多少名人偉人從這裡出發

2020-12-18 新華社新媒體

▲這是9月17日拍攝的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嶽麓書院。新華社記者薛宇舸攝

▲嶽麓書院半學齋,古代學生曾在這裡自修和生活。黃沅玲攝

▲嶽麓書院紀念時務學堂的建築——時務軒。黃沅玲攝

▲嶽麓書院御書樓。黃沅玲攝

▲嶽麓書院教學場所——明倫堂。黃沅玲攝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記者謝櫻)9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千年嶽麓,弦歌不絕》的報導。

麓山腳下,一座庭院矗立千年。宋、元、明、清數代,這裡相沿辦學,弦歌不絕。教育家和文學哲學大師張栻、朱熹、王陽明在此講學;經學大師王文清、王先謙在此從事教育及文化學術活動;近代名人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郭嵩燾、劉坤一、唐才常在此就讀;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等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從這裡走出。卓絕的歷史背後,是無數讀書人千年相繼的文化追求。

在悠久廣袤的時空中,嶽麓書院把庭院建設、教育辦學、學術交流、文化研究及人格陶冶巧妙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體系,倡導包容兼聽、求同存異的學術自由之風更是對中國文化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小標題)書院辦學:優於官學的另一種「存在」

湘江西岸,清溪翠林之間,隱見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沐瀟湘之雨露,浴嶽麓之靈氣,這座千秋以來賢者雲集、不斷迸發思想火花的著名學府,歷盡滄桑而不衰落。「千百年楚材導源於此」,嶽麓書院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士。

嶽麓書院的辦學是從唐末五代開始的,早期由僧人經營。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嶽麓書院後,管理權交給儒者。此後,長達千年,嶽麓書院一直是儒家教育的聖地和文化學術的中心。千年以來,嶽麓書院也是中國文化史上規模最大、延續狀態最好、最有名望的書院。關於中國「四大書院」有多種說法,但不管哪一種都少不了湖南嶽麓書院。

1015年,宋真宗將這座山間庭院的負責人周式請到汴京,賜給他書籍馬匹,書「嶽麓書院」四字相贈。相傳宋真宗曾親自聽周式講學,並許以功名利祿,留他在京都做官,但遭到他的拒絕。自此以後,周式的道德品行成了歷代負責人效法的榜樣,而嶽麓書院也就成了讀書人的文化人格和學術人格的冶煉場。

宋真宗所賜的「嶽麓書院」四個大字,一直高懸在大門上。宋真宗之後,宋理宗、明世宗、清康熙、雍正、乾隆相繼賜書、賜匾,歷朝歷代的地方官員、鄉紳顯貴紛紛置田修舍,捐物捐錢,使教者得以安心教書,學者得以安心就學。

嶽麓書院的昌盛來源於它合理的管理體制和教學體制。書院實行山長負責制,山長的道德、學識、社會名望都是出類拔萃的。書院有自己的田產,通過將土地租賃給農民,形成獨立的經濟體系。老師有優厚的年薪,學生有可觀的助學金,居住環境都是一流的。學生以自學為主,每隔十天半月,山長親自授課。有嚴格的辦學規章,每月都要進行考試,獎優罰劣。

對內嚴格管理,對外開門辦學。嶽麓書院常年接待訪問學者,容許外來人員旁聽,安排食宿。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嶽麓書院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教學質量,其地位遠在官學之上。北宋時期王安石曾在地方推行「三舍法」,將學校分為三級,嶽麓書院是潭州地區最高一級學府。

嶽麓書院現存建築大部分是明清時期修建,其主體建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獨立成一個完整的院落。大院落又分若干個小院落,相互交錯,連環往復。三大主體建築的周圍,兼有許多配套的園林建築。書院現存古建築有御書樓、文昌樓、半學齋、十彝器堂、濂溪祠、湘水校經堂、自卑亭等,都有讓人緬懷的輝煌歷史。

這座千年庭院的一草一樹、一亭一臺,都成為文人雅士的「心之所向」;他們在此留下的歷史典故,讓讀書人心馳神往,由此創作的風雅詩詞更是數不勝數。杜牧《山行》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讓嶽麓山腰青楓峽谷中的愛晚亭美景流傳於世;明代蔡汝楠作「朱張院啟松陰靜,屈賈臺連岸月秋」將書院的人文和景色交織融合;一代偉人毛澤東多次來到嶽麓書院,賦詩「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臺」,抒發對書院的深厚情結。

(小標題)朱張會講:開啟書院學術自由之風

千年以來,嶽麓書院的教師中集中了大批傑出的教育家,其中不乏朱熹、張栻、王陽明這種頂尖高手。文化學術活動一直是嶽麓書院辦學的主流。朱熹、張栻所建立的教學與學術會講體系,更是確定了這座庭院的文化學術傳播方式。

「會講」,是不同學派或持不同見解的學者就一些學術問題展開的學術討論。就現有史料看,南宋書院史上最早的「會講」,當屬朱熹、張栻嶽麓之會。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徽州婺源人,南宋著名理學家。和張栻一樣,屬二程的四傳弟子。朱、張的學術思想皆淵源於二程之學,二人都以自得二程真傳自詡,故在許多學術思想上十分接近。但是,他們的學術見解仍有很大區別,這一方面是由於二程之間本來就有一些區別,而朱熹受小程影響較多,張栻受大程影響較多。另一方面,他們具體的學術師承不同,加之個人經歷、生活環境不同,因而在不少學術問題上意見不一。

乾道初年(1165年),他們正在思考如何建立理學思想體系,由於他們在一些學術觀點上的不同,故而均感到有「會講」的必要。

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決定前往湖南,和嶽麓的張栻「會見講論」,切磋學術。當時,「湖南之行,勸止者多,然其說不一。」或許勸阻理由還包括一些學術上的宗派偏見。但朱熹意志很堅定,決意往行。是年八月,朱熹從福建崇安啟行,由學生範伯崇、林擇之隨行,九月初八抵達長沙,受到張栻的熱情接待。

朱熹此次在長沙呆了兩個多月時間。朱張二人討論學術問題,場面十分熱烈。據侍行的學生範伯崇所說:「二先生論《中庸》之義,三日夜而不能合。」但他們在討論中並不意氣用事,學術上的論敵關係並沒有損害他們的友誼。他們認真、坦率地進行學術交流,為南宋書院會講樹立了一個良好的典範。

朱熹還在張栻主持的嶽麓、城南兩書院講學,湖湘弟子遠道來聽課者甚多,盛況空前。據說,當時嶽麓書院門前車水馬龍,「學徒千餘,輿馬之眾至飲池水立竭,一時有瀟湘洙泗之目焉。」此雖屬後人的誇張之說,但朱張會講影響很大當為事實。朱熹的講學,開了不同學派在嶽麓書院自由講學之風。

朱熹和張栻還互相唱和聯詠。多篇詩歌透露了他們會講時共同的心情和願望:對天地宇宙的哲學思考,對歷史現實的憂患困擾。正是這種思考和憂患,使得他們在嶽麓山下、湘江之畔,對理學那些抽象而又現實的範疇、命題、思想展開激烈的爭辯……

可惜的是,朱熹、張栻嶽麓會講的內容,當時沒有留下具體記載。王懋竑作《朱子年譜》稱其已不可考。但是,詳細考查他們當時及以後的一些言論可知,他們討論了包括中和說、太極說、知行說、仁說、察識持養說等問題,廣泛涉及理學思想及教育思想的許多重要問題。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教授肖永明認為,「會講」是書院獨具的一種教學形式。隨著書院的發展、完善,會講很快成為書院所特有的一種學術活動和教育活動形式,在學術史上、教育史上均產生過重要的影響,對書院的蓬勃發展也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朱張所開創的「會講」形式,成為不同學派交流對話、求同存異的典範,對於南宋學術的繁榮、理學的發展和傳播產生了巨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到明代,「會講」又進一步發展成為「講會」形式,對陽明心學的發展傳播推動很大。很多學者立書院、聯講會,參加人數動輒上千,促進了學術的平民化。自宋代以後,尤其是明代,出現了明顯的「學術下移」趨勢,這與會講、講會形式的盛行有著很大關係。

此次會講使得嶽麓書院聲名大振。此後,湖南各地及周邊省份都有大批士子前來嶽麓,求學問道、研經窮理,甚至有的士人「以不得卒業於湖湘為恨」。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感嘆:「自此之後,嶽麓之為嶽麓,非前之嶽麓矣!」可以說,「朱張會講」提升了嶽麓書院的學術地位,擴大了湖湘學派影響,使嶽麓書院成為聲聞遐邇的理學傳習基地。

(小標題)古今融合:將傳統文化注入「教育強國」

由於書院教育自身的局限和社會的飛速發展,1903年,書院作為一種教育體制宣告結束。在此之前,嶽麓書院山長王先謙已經加入教育改革的行列,並與蔣德均等人共同推動了時務學堂的籌辦。

時務學堂創辦於1897年,熊希齡任提調,譚嗣同任總監,梁啓超任中文總教習,講授康有為「素王改制」理論,傳播資產階級民權學說和現代科學技術。後來更名為求實書院、湖南省城大學堂,1903年又與改制後的嶽麓書院合併,組建湖南高等學堂。

1912年,湖南高等學堂改名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楊昌濟、徐特立到校任教,辦學仍以《朱子白鹿洞書院教條》為學規,以「忠孝廉節」為校訓,講授《湖南理學淵源錄》《湖南先正小錄》,訓導學生勿忘國恥,書《最近國恥史綱》於講堂屏壁。

1917年改為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學校倡導務實、踐履的文化傳統,以「實事求是」作為校訓。1926年湖南工專、商專、法專合併,成立省立湖南大學,原嶽麓書院校舍變為湖南大學第一院。校長胡庶華以「忠孝廉節、整齊嚴肅」八字為校訓,同時作校歌,「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用嶽麓書院傳統文化和西方科學技術培養學生,辦學質量為當時各省立大學之冠。

1937年國民政府在進行全面考察的基礎上,升省立湖南大學為國立湖南大學。1949年8月湖南解放。1950年毛澤東主席應李達校長的請求為湖南大學題寫校名。今天的湖南大學是隸屬於教育部的綜合性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學科門類齊全,為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雙一流」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

古樹參天、清風徐來。推開半掩的門扉,如今,嶽麓書院的學生們仍在這座古樸的庭院中穿行、求學。千年傳統文化、古代書院教育精神如何與現代教育深度融合,是湖南大學一直以來不斷求索的課題。

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成為湖南大學傳承書院精神的重要切入點。肖永明介紹,嶽麓書院從2009年開始招收歷史學專業本科生,每個學生都有一位學業導師進行一對一的指導。有學術探討,有情感交流,亦師亦友,朝夕相處,談學論道,切磋砥礪——傳統書院教育中的師生關係,在今日的嶽麓書院重煥活力。

「交流密切、感情篤厚的師生關係是書院精神的核心。導師以自己的學識與修養來影響和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進步和成長,這正是我國古代『書院教育』的精髓之一。」肖永明說,以師生密切互動為核心的「本科生導師制」,正在以課程為中心,把現代大學教育和以人為中心的書院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教師不僅僅在學業方面對學生加以指點,而且要在學生價值觀念形成與人格養成的過程中,在為學進德、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等方面給予學生以引導。」多位受訪的嶽麓書院教師說,嶽麓書院本科生導師制既有對古代書院教育傳統的繼承,對書院教育理念與實踐經驗的借鑑,也立足於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傳統的書院教育追求「求學」與「求道」的統一,融德行與學問為一體,關注知識的傳授,更重視學生品德的培養。現在,入學禮、拜師禮、謝師禮和祭祀典禮,嶽麓書院師生共同參與的禮儀教育也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

在嶽麓書院講堂右側的一方石壁上,鐫刻著《嶽麓書院學規》,其中「通曉時務物理,參讀古文詩賦」講述了當年學院的講學課目及內容。書院既有尊崇傳統的文化堅守,又有與時俱進的明智革新。

嶽麓書院國學研究院院長、教授朱漢民介紹,嶽麓書院成立了通識教育中心,並面向湖南大學全校開設「國學經典導讀」,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教育通識課程中,受到學生廣泛歡迎。

在湖南大學校園裡,課堂裡總是會出現這樣的畫面:年近七旬的經學史專家姜廣輝教授把《易經》講得出神入化;年輕帥氣的陳峴博士在《春秋》研讀課程中將現實社會和古代社會種種生活場景進行對比,生動而易懂;下課後,同學們圍上來一起探討交流,久久不散……

用「網際網路+國學」的現代形式,推動海內外華人共同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如今的嶽麓書院正迸發出更旺盛的活力——每年有約100名海內外著名學者登壇講授中外學術思想與文化,國學網絡直播講座點擊量近2000萬人次……

「當今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多元格局下的國與國相互之間密不可分的世界,如何在這一格局中和諧地共存,將進一步考驗人類的智慧。」肖永明說,撫今追昔,「朱張會講」的盛況雖已一去不復返,但其本身所彰顯出來的文明對話、文明交流、文化多元、文化並存的模式、主張及理念卻與我們這個時代息息相關,而且也將為在多元的文化生態環境中保持中華文化應有的地位,促使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發展貢獻一己作用,提供歷史的借鑑。

「我們希望在以傳統文化滋養『湖大』莘莘學子精神生命的同時,努力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全社會,為民族文化復興、教育強國做出『千年學府』應有的貢獻。」肖永明說。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縱觀中國文化史,嶽麓書院樹人無數、興盛千載,這是中國文化的幸事,也是湖湘文化的驕傲。「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嶽麓書院承載了知識分子在國運艱難、命途多舛的歷史機遇中的一種擔當,新時代下,「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還將以持續不斷的韌性,如湘江浩瀚在神州大地迴蕩、激揚。(文中嶽麓書院史實部分內容由書院多位研究者的成果整理而成)(完)

相關焦點

  • 千年嶽麓書院:有多少名人偉人從這裡出發
    宋、元、明、清數代,這裡相沿辦學,弦歌不絕。教育家和文學哲學大師張栻、朱熹、王陽明在此講學;經學大師王文清、王先謙在此從事教育及文化學術活動;近代名人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郭嵩燾、劉坤一、唐才常在此就讀;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等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從這裡走出。
  • 中國四大知名書院之一,長沙千年歷史的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位於嶽麓區的湖南大學內是歷史上知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千年書院。「四大書院」指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南湖畔、嶽麓書院:今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鹿洞書院:今江西九江廬山:嵩陽書院:今河南鄭州登封嵩山嶽麓書院從北宋延續到如今,古樸厚重,不愧是我國書院中的瑰寶。
  • 嶽麓書院之映象
    嶽麓書院之映象 古為嶽麓書院,傳承宋儒理學,王陽明,王夫之 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市西北部,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尾的嶽麓山,借山的雄勢,陡增幾分巍峨。,有書院的創始人提議修建的那一天開始,一直到現代都詳細的展出,並配備文字圖片。
  • 走進嶽麓書院丨交流與互鑑,千年書院的「中國樣本」
    只是相比百年前,如今在書院裡漫步的,多了許多金髮碧眼的師生。 一座書院,為何千年弦歌不斷?大多數人了解它的「傳統」,卻鮮有人知道它的「開放」。續接歷史,學貫中西,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正是學術交流的自由,為嶽麓書院的千年輝煌提供了可能。
  • 湖南的文化符號,嶽麓書院
    六朝羅漢松、唐宋銀杏、明清松樟相當著名;麓山、愛晚亭、嶽麓書院、麓山寺、清風峽、橘子洲等景觀更是享譽海內外。山腳的"嶽麓書院"在始建不久就因朱熹與張栻在此講學而開創了嶽麓書院會講之先河。
  • 「走進嶽麓書院」交流與互鑑,千年書院的「中國樣本」
    只是相比百年前,如今在書院裡漫步的,多了許多金髮碧眼的師生。一座書院,為何千年弦歌不斷?大多數人了解它的「傳統」,卻鮮有人知道它的「開放」。續接歷史,學貫中西,承朱張之緒,取歐美之長,正是學術交流的自由,為嶽麓書院的千年輝煌提供了可能。
  • 學習之路 |「歷久彌新」的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坐落於長沙嶽麓山腳下、湖南大學校園內,是一所創建於北宋年間的千年學府。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調研,了解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情況,並對著同學們說:希望大家不負時代重託,不負青春韶華,勤奮學習。今天的《學習之路》,我們一起走進嶽麓書院。
  • 嶽麓書院:千年弦歌不絕
    那條小路在嶽麓山裡,蜿蜒穿梭於書齋亭臺、老樹池塘之間,覆著青苔或落葉。小路沒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牽引環繞的範圍,叫嶽麓書院。」    這是一位作家對嶽麓書院的描寫,在此原文引用。不是我偷懶,而是當朝聖者們不辭辛苦去尋找日本京都的哲學小道,或是德國海德堡的哲學家小路,卻忘掉了中國這個盛產早熟哲學家的國度,也有這樣的一條小路。它沒有名字,但嶽麓書院的名字,已經盛名千年。
  • 嶽麓書院何以傳承千年?
    其中,有一座在歷史的風浪中屢遇劫難而不斷重生,歷經千年而書聲依舊,它就是地處麓山之下、湘水之畔的嶽麓書院。回望蒼茫的歷史煙雲,這座書院何以能傳承千載而弦歌不輟?這一現象蘊含著中華文化長盛不衰的基因密碼,值得我們每一位華夏兒女深深思索。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千年學府:湖南長沙嶽麓書院的舊影
    嶽麓書院是中國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河南商丘應天書院、河南登封蒿陽書院、江西廬山白麓書院和湖南長沙嶽麓書院)之一,創辦於北宋開寶九年(976),由漳州太守朱洞創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期間延續辦學了千年,弦歌不絕,故稱為「千年學府」。
  • 幾副經典對聯,品讀嶽麓書院歷史千年
    書院養出了17000餘名學生,其中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楊昌濟、程潛等,無一不是傑出人才。深究嶽麓書院為何能有如此驕人的教育成就,從書院的幾幅經典對聯,便能窺見其教育功力之深厚。「名山」在這裡專指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尾峰——嶽麓山。對聯為清末湖南高等學堂學監程頌萬所撰。上聯語出《尚書·舜典》:「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下聯語出《史記·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聖人君子。」意為嶽麓書院掩映在叢林中,隱藏在連綿起伏的嶽麓山中。
  • 嶽麓書院:千年的堅守與傳承,只為一個約定
    更早之前的1165年,在世界的另一端,有一座書院,也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傳道以濟斯民。」山長張栻,就這樣把經世致用注入了湖湘文化的骨血。嶽麓書院由此,開啟了一條跨越千年的堅守與傳承之路。不論是戰亂頻仍,還是朝代更迭,總有一些遠識之士,於廢墟中修葺嶽麓書院敗落的院子。不論身居廟堂,還是處江湖之遠,總有一些先賢大儒,為書院的育才精神,亮起一盞燭火。宋時,為了書院教學,婉拒國子監主簿任命的周式,傳道授業,致「鼓笥登堂者相繼不絕」;文化巨人朱熹任職湖南期間,白天理政,晚上涉江講學,常至夜深。
  • 千年弦歌不絕,讓嶽麓書院文脈延綿
    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及地方媒體的記者,先後探訪嶽麓書院、石鼓書院等著名書院,對書院文化及精神內涵進行挖掘報導,近距離感受弦歌不絕的湖湘文化。每次在嶽麓山舒緩的健身漫步,經過千年弦歌不絕,文脈延綿的嶽麓書院,如同經歷一次次優雅的精神洗禮。這樣的美好心理,來源於乾道三年歷史上有名的「朱張會講」,這是「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的盛事。
  • 千年書院,道南正脈——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書院,位於湖南長沙,面朝湘江,背倚嶽麓山,風景優美,書院有上千年歷史,無數文人墨客曾在此學習。書院白牆黑瓦,典型的南方建築樣式。從書院可以看到嶽麓山,山不高,但綿延起伏。書院中綠樹成蔭
  • 吳仕釗:秋色秋聲嶽麓書院
    安排好這個假期,到一些地方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牢固我們「山河無恙」的映像,很有意義。乘著這個難得的假期,我和夫人陪同嶽父嶽母擬到長沙一遊。嶽母是總指揮,姨妹子是這次活動的操持者,按計劃,10月1日下午,幾家人匯合在漢口大內弟家(小內弟一家因襄陽家中有事未能赴約),次日在武漢遊東湖,逛園博園。3日、4日在長沙、韶山活動。湖南三日的遊程中,感懷最深的莫過於一個人參觀嶽麓書院。
  • 古城青春志|嶽麓書院:千年弦歌 青春不老
    長沙市委市政府致力於將長沙建設成為古代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名城,這座千年古城,處處青春湧動,煥然新生。紅網長沙站策劃系列報導《古城青春志》,解碼長沙底蘊深厚的歷史符號,尋找古城鑑往知來的青春路標。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吳翰攝嶽麓書院御書樓。
  • 千年學府-長沙嶽麓書院(圖)
    書院前廳左右兩壁石刻「忠孝廉節」四個大字,為朱熹所寫。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的一顆璀璨明珠,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它歷經千載,瀚墨流香,弦歌不絕,辦學不已,故有「千年學府」的美稱。195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它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明文公布,嶽麓書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嶽麓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當今千年學脈仍在延綿
    由古老的書院到湖南大學,真乃千年學府,一脈相承,弦歌不輟。嶽麓書院不僅歷史悠久,還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傳統書院建築群。現存主要建築為明清朝遺構。請讓我帶您走進這座千年學府,感受歷史餘韻。
  • 千年嶽麓書院,「實事求是」弦歌不絕
    博學的同事說,必到嶽麓書院。書院領導見是記者,熱情接待,還安排國學教授講解。一次是2006年,部門團建,從韶山回來,在長沙又到書院。嶽麓書院名頭極大,景致極多,典故極豐。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位列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另三家為河南嵩陽書院、河南應天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已成純景點。神奇的是,嶽麓書院仍在辦學。
  • 解剖嶽麓書院
    撰文/本報記者唐兵兵    在嶽麓書院,能看到最久遠的歷史是唐朝,早於嶽麓書院數百年。唐開元十八年(730年),著名書法家李邕撰文並書,辭章華麗,筆力雄健,刻藝精湛,有大唐之風。如果說,嶽麓書院訴說著書院、儒生的千年往事,那麼這塊如今矗立於書院的麓山寺碑,則講述著更久遠的嶽麓山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