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七屆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將在廣西巴馬舉行
    人民網巴馬11月1日電(記者 龐革平)11月18日至20日,第十七屆廣西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將在世界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舉行。
-
銅鼓山歌為巴馬50華誕添彩
本報南寧10月25日電 11月8日,是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成立50周年紀念日。為此,巴馬將在11月7日至9日舉行一系列慶典活動,謳歌黨的民族政策。活動期間,河池市還將在巴馬舉辦第八屆銅鼓山歌藝術節,為巴馬50華誕助興添彩。 巴馬位於河池市西部,全縣面積1971平方公裡,總人口24.69萬,其中瑤族人口佔總人口的17.46%。
-
壯族銅鼓習俗的歷史淵源
壯族銅鼓習俗是指流行於東蘭、天峨、南丹、巴馬、鳳山、大化等縣(自治縣)紅水河沿岸一帶壯家村寨,每逢遇到在螞蟲另節、春節、喪葬、建新房、婚慶等,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就目前所知,保留銅鼓文化活化石的地區有兩大塊:一塊是中國南部貴州黔南和廣西桂西北接壤的紅水河流域地區,這個地區往南延伸到雲南的文山、紅河地區,並伸入到越南西北部山區;另一塊是中南半島西北部,以緬甸東部撣邦高原與寮國、泰國交界的山區為中心,往北伸入中國雲南南部邊境。這兩大塊互相靠近,斷續銜接,歷史上都比較封閉。
-
壯族銅鼓習俗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
巴馬壽鄉一票通,帶老爸盡覽巴馬景區
4、產品為特價產品,不接受退票或改籤,若遭遇景區人力不可控制情況停業或夢巴馬演出取消而導致無法遊覽的,可在有效期內使用。 5、入住巴馬壽鄉大酒店,請提前不少於一天預約,預約電話:0778—6221818。 6、在長壽島景區用簸箕宴的遊客需現場交付餐費(30元/人)。
-
神秘南方千年銅鼓再「敲響」
布洛陀用拳頭照著大星星一敲,發出了「拋曼拋奔」的聲音。布洛陀對人們說:「這些東西叫阿冉,它們就是地上的星星。」 壯語的「阿冉」即銅鼓,而「拋曼拋奔」就是壯語「保寨保村」的諧音。傳說自此以後,壯族就有了銅鼓,銅鼓歌也在壯族中世代流傳。 瑤族傳說中,銅鼓是始祖密洛陀派他的兒子製造的。
-
壯族歷史的「活化石」——廣西河池銅鼓文化傳承保護新圖景
各地的工藝師們正緊鑼密鼓地鑄造、維護歌圩節的必備樂器——銅鼓。 銅鼓敲起來就有了靈魂 銅鼓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的一種打擊樂器。在古老的傳說中,銅鼓敲起來就有了靈魂,可以與天地、神靈溝通,保佑鄉寨平安。
-
廣西河池銅鼓文化傳承保護新圖景:壯族歷史的「活化石」
劉廷智攝/光明圖片銅鼓敲起來就有了靈魂銅鼓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的一種打擊樂器。在古老的傳說中,銅鼓敲起來就有了靈魂,可以與天地、神靈溝通,保佑鄉寨平安。作為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活化石」,銅鼓記錄著古駱越民族生命、生產、生活的過程,更是駱越民族的精、氣、神所在。
-
脫貧摘帽,唱響未來——中外藝術家走進廣西巴馬開展惠民演出
11月29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廣西文化和旅遊廳、巴馬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全資子公司中傳環球(北京)新媒體科技有限公司承辦的「決勝脫貧攻堅 邁向鄉村振興」中外藝術家走進巴馬惠民演出在賓達斑斕鄉村旅遊度假區內的原鄉大院舉行,中外藝術家與當地文藝工作者一道,為壽鄉群眾獻上了一場藝術的盛宴。
-
高清:觀《夢·巴馬》實景演出 齊賞長壽人文之美(1/9)
    廣西新聞網巴馬12月4日訊(全媒體報導組)12月3日,參加「生態長壽地 三姐文化城——2016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河池行」的媒體記者們來到巴馬瑤族自治縣長壽島,在島上觀看了以「世界長壽之鄉」巴馬實景山水打造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夢·巴馬》,記者們無不被這美不勝收的舞臺魅力所折服
-
為「非遺+扶貧」賦能 廣西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走進巴馬
活動啟動6月12日,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河池市政府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西主場城市活動暨首屆廣西非遺購物節河池活動在河池市巴馬縣舉辦。壯族銅鼓、瑤族服飾、毛南族花竹帽等非遺瑰寶現場展示銷售,十幾位「網紅」主播直播帶貨,有效推動了非遺好物走向市場、走進百姓生活,推動非遺發展更好助力脫貧攻堅。
-
前世今生說銅鼓
說到銅鼓,人們大抵都會想到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1976年,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萬家壩出土了5個銅鼓。據考古學家鑑定,它們不僅是距今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古物,也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銅鼓。銅鼓的形狀像圓鼓,上有蟾蜍等各種精巧的裝飾圖案,大鼓的直徑有的達到二點三米,小的也有七釐米左右。
-
朱虹:江西銅鼓——偉大起點 長壽之鄉
銅鼓建縣時間雖短,但銅鼓人民敢為人先的精神為史所載,先後參與書寫了春秋戰國吳楚相爭、明末農民起義、清末太平天國等重大運動,特別是在中國革命歷史中更是留下濃厚一筆,成為當時紅色革命風暴中心之一。1927年9月,毛澤東、盧德銘等人在湘贛邊界的銅鼓與修水、安源、瀏陽、平江等地發動了震驚全國的秋收起義,起義領導指揮中心就設在銅鼓。
-
河池銅鼓:歷史的「活化石」
作為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的一種打擊樂器,傳世銅鼓已成為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活化石」。每一面傳世銅鼓都是一個故事、一段歷史,他們不僅記錄著民族生命、生產、生活的過程,更是民族的精神符號。河池銅鼓文化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漢代。千百年來,河池境內的壯、瑤、苗族村寨,每逢傳統節日、慶祝集會及婚嫁喜慶,都有敲奏銅鼓樂、唱銅鼓歌、跳銅鼓舞的習俗。
-
銅鼓起源的美麗傳說
從此便有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銅鼓。在彝族人的傳說中,銅鼓的起源則比較接近實際一些。他們說,在很早的時候,彝族的祖先們聚居的地方山水靈秀,物產富饒,除了地面的各種糧食瓜果外,地下還盛產金、銀、銅、鐵等等金屬,尤其是黃銅,漫山遍野,俯拾即是。所以這一帶的人都以黃為姓。因為他們住處分散,為了便於召集大家,曾試過很多種方法,結果都不理想。
-
毛澤東銅鼓月形灣機智脫險
▲油畫《秋收起義》 從地圖上看,宜春銅鼓月形灣是一個只能找到大約位置的小山村,地處湘贛邊界,十分不起眼。這本是一個很少有人知曉的小村莊,因當年毛澤東在此機智脫險的傳奇故事而被人們譽為「毛澤東化險福地」。
-
世界上最早的銅鼓
王永勝 日前筆者借出差的機會,有幸在雲南省博物館見到一件萬家壩型銅鼓,銅鼓高37釐米,面徑41.5釐米,足徑63釐米,為1976年雲南楚雄萬家壩23號墓出土,為春秋時期銅鼓。 該鼓鼓面飾八芒光體(即太陽紋),腰部飾對稱雙耳,此外器身上還可見簡單的雲紋、網紋等紋飾,器表有煙燻的痕跡,可知曾做過炊具之用。
-
巴馬弄山:瑤族祝著節文化的發祥地
這支布努人一部分分散在都安境內,一部分遷到現在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板升、雅龍、江南等地,一部分渡過紅水河,來到巴馬東山的莽莽石山中。弄山的藍、羅、蒙、韋四大家族,就是這支布努後裔。他們在青山鶴壁的深窪地帶,篳路藍縷,過起了刀耕火種的生活。如今,弄山人口傳的布努瑤史詩《密洛陀古歌》和上席祭詞,就有火攻洛立古城、九大祖公(九黎族)逃難、四姓族人在「巖鼎巖噠」宰殺母豬分道揚鑣的片段。
-
銅鼓旅遊服務業風生水起
全長2500米的東滸-茶山-湯裡旅遊公路正在建設中,全長2500米的永豐-瀏陽大圍山旅遊公路正在放線,投資近千萬元的三都鎮西向鄉村旅遊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初冬時節,在銅鼓大地處處能夠感受到旅遊服務業蓬勃發展的濃厚氛圍。重點項目不斷做大做強。
-
銅鼓美食走出銅鼓,享譽湘贛!
不知不覺,銅鼓啤酒龍蝦節已經成功舉辦5屆,陸續接待湘贛吃貨8000人次!不僅成為銅鼓本地唯一的重大美食節慶活動,還走出銅鼓,成為了享譽湘贛邊的美食節慶品牌。我們還打造了讓遊客們念念不忘的美食爆品「銅鼓客家口味蝦」,成為客家美食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