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世界銅鼓之鄉,帶你認識銅鼓文化
世界銅鼓之鄉中央民族學院聞宥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就說過:「假如有人問,祖國南方一帶兄弟民族古文化的遺留,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毫不躊躇地回答,是銅鼓。」現在假如有人問,廣西古代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物是什麼?
-
石寨山銅鼓出土最早(圖)
銅鼓是雲南古代少數民族中普遍使用的一種禮器和打擊樂器。石寨山出土銅鼓既多且早,被考古學界命名為「石寨山銅鼓」。 石寨山出土的銅鼓中,14號墓的一件最大。
-
世界之美,齊聚銅鼓!
鄧宗德原國家旅遊局巡視員、2020世界旅遊小姐中國年度冠軍總決賽評委會主席「通過這一次活動推廣,讓銅鼓父老鄉親看到家鄉的優勢,樹立信心、團結一致,真正把銅鼓打造成可進入、可停留、可欣賞、可享受,遊客回去之後可回味的旅遊目的地
-
「世界最大銅鼓」亮相環江
原標題:「世界最大銅鼓」亮相環江 這是6月29日拍攝的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城花竹帽廣場「世界最大銅鼓」金氏世界紀錄認證證書頒發現場。 2018年6月29日,金氏世界紀錄認證官在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城花竹帽廣場,為該縣一面銅鼓頒發「世界最大銅鼓」金氏世界紀錄認證證書。銅鼓面徑6.68米,淨重達50噸,由黃銅一次澆鑄成型。這面銅鼓是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銅鼓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帶領30多名民間工匠,歷時10個月鑄造完成。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
探秘世界考古史上最大銅鼓的誕生地——銅石嶺
銅鼓,最早作為古時的一種打擊樂器,之後逐步成為當地民族貴族統治者權力和財富的象徵、戰事召集的信號,迄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最廣。自漢代以後,廣西發現銅鼓見於文獻記載者,可謂史不絕書。
-
世界旅遊小姐走進江西銅鼓
11月15日-16日,江西銅鼓舉辦「長壽銅鼓 康養勝地」2020世界旅遊小姐中國年度冠軍總決賽集結儀式暨銅鼓文化旅遊推介活動。本次活動共包含世界旅遊小姐銅鼓美麗體驗行、2020世界旅遊小姐全國集結儀式、世界旅遊小姐花車巡城活動、讓世界感知「銅鼓印象」抖音拍攝活動、2020世界旅遊小姐走進銅鼓文藝晚會等內容。
-
古代權力的象徵——銅鼓
銅鼓是古老的一種打擊樂器,也是不同民族作為權利、財富象徵以及宗教活動的聖物。由鼓面、鼓胸、鼓腰、鼓足以及鼓耳組成,整體形象像一個倒置的水桶。 世界上最早的銅鼓是出土於我國雲南楚雄萬家壩墓,經鑑定距今有2700年,歷代銅鼓均有出土。
-
粵桂系統銅鼓,漢越浸染的輝煌
跟朋友們聊了兩期的銅鼓,竟忘了還有銅鼓的傳說這檔子事兒沒說。銅鼓的傳說可真算得上是「五花八門」,您要不信,儘管往下看。四川涼山彝族:銅鼓乃神仙所鑄,後神仙降臨人間,人間才有銅鼓。雲南富寧縣彝族:彝族姑娘拉姆帕機緣巧合下上天一遊,臨走前仙女們送給她一面銅鼓,從此人間才有了銅鼓。
-
巴馬農民敲著銅鼓上北京
銅鼓是瑤族人民的傳世之寶,不論男女老少,沒有不會打銅鼓唱瑤歌的。蘭有坤打小就自父輩們的口中知道了銅鼓在本民族中的重要性和標誌性。逢年過節、婚慶喜宴之時,幼小的蘭有坤都看到長輩們搬出一面面銅鼓,興高採烈地敲打起來。那有節奏的鼓聲很誘人,敲打人踩著鼓聲起舞,嘹亮的歌聲很動聽。 參加工作後,蘭有坤先後從事統計、司法、民政等工作。
-
漢代「銅鼓」價值如何?怎麼樣出手!
銅鼓在古代常用於戰爭中指揮軍隊進退,也常用於宴會、樂舞中。銅鼓是中國古代悠久而燦爛文化的結晶,是中國先民智慧的象徵,它具有東方藝術的特色,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之珍藏。銅鼓在越南、寮國、緬甸和泰國甚至印度尼西亞諸島也有流傳。銅鼓形狀像圓鼓,有各式圖案,有的銅鼓上還有蟾蜍圖案。銅鼓的直徑有大到2.3米,小的有0.7米。
-
參觀國家一級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鼓,我感覺小了
廣西民族博物館它設有6個固定的陳列展覽,包括《穿越時空鼓聲——銅鼓文化》,《五彩八桂——廣西民族文化陳列》,《壯族文化展》,《多彩中華——中華民族文化展》,《繽紛世界——世界民族文化展是我國乃至世界巖畫藝術保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繪製於山洞石壁或沿江巖壁上,圖案粗礦,畫風古蹟,色彩鮮紅,其中左江流域的巖畫,主要出現在戰國至東漢時期,是廣西巖畫藝術的代表。
-
廣西這個小庵,世界銅鼓王就在這裡出土,網友:想不到
靜住寺,位於上饒市德興縣的一座山谷裡,常年雲霧繚繞,被稱為雲端上的寺。當時,梅雨天氣,寺裡水溝堵塞。寺裡的工作人員在疏通水溝裡,發現了藏在地下的一個地宮,從而發現了佛舍利。200顆千年的佛舍利,得以重現人間,成為當時轟動性新聞。廣西也出土了一個享譽世界的重要文物-世界銅鼓王。
-
神秘南方千年銅鼓再「敲響」
1979年,日本學者今村啟爾在《東京大學考古學研究室研究紀要》上發表《關於先Ⅰ型銅鼓》一文,提出了「先黑格爾Ⅰ型銅鼓」的命題,這類銅鼓就是中國學者分類為最早銅鼓的「萬家壩型銅鼓」,在越南和泰國都有發現。部分學者認為,越南早期東山銅鼓就是在中國萬家壩銅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年已八旬的蔣廷瑜是廣西興安縣人,從事銅鼓研究30餘年。
-
壯族銅鼓習俗的歷史淵源
2006年5月,壯族銅鼓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銅鼓是壯族最早使用和鑄造銅鼓的民族之一。大約在公元前七世紀前後,生活在中國紅水河流域地區的濮人從炊具銅釜中創造了打擊樂器銅鼓。
-
「銅鼓之鄉」看銅鼓(文物有話說)
廣西銅鼓以數量最多、種類最齊、體形碩大著稱,被譽為「銅鼓之鄉」「銅鼓大本營」。廣西民族博物館館藏近350面銅鼓,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古代銅鼓數量最多的博物館。 銅鼓起源於2700年前春秋早期的雲南中西部,是由炊具銅釜演變而來。1975年,雲南楚雄萬家壩遺址23號墓出土4面銅鼓,鼓面上有煙燻的痕跡,說明它們曾作為炊具使用。
-
文物有話說:「銅鼓之鄉」看銅鼓
銅鼓,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特有的青銅器。銅鼓體如圓墩,平面曲腰,中空無底,兩側附耳,遍體紋飾,鼓面立體裝飾以青蛙最為常見。2015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銅鼓專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館藏銅鼓1676面。民間藏鼓在2014年約1500面。廣西銅鼓以數量最多、種類最齊、體形碩大著稱,被譽為「銅鼓之鄉」「銅鼓大本營」。
-
雲南文山是中國古代「銅鼓文化」又一中心
時至今日,對於銅鼓起源地之爭,多數學者贊同其誕生於雲南。1975年,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出土的「萬家壩型」銅鼓,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久遠的銅鼓。近年來,在雲南文山陸續出土和發現民間收藏的138面銅鼓。其中已確認有6面是最早類型的萬家壩型銅鼓,分布密度僅次於楚雄。
-
西南地區悠久燦爛的銅鼓文化,蘊含著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銅鼓文化悠久燦爛的發展歷程相傳西南少數民族的銅鼓文化,最早源於商代烹調器皿、軍事助威器物等,主要用於釜炊烹食或軍隊戰爭助威。如《黃帝內傳》有記:「帝(黃帝)伐蚩尤,玄女(黃帝之女)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聲音連震三千裡。」《後漢書》記載:「援好騎,善別名馬,於交阯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
-
你知道關於銅鼓的知識嗎?
銅鼓是一種通體用銅鑄成的打擊樂器,主要流行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其名雖為鼓,但與我們通常聽見的鼓有很大差別。普通我們所說的鼓,有點像截去兩頭的橄欖,然後在截面上蒙上牛皮,兩面均可敲擊。銅鼓則不同,它的腰部不是向外鼓而是向內收,一面是實的銅面,可以敲擊,而另一端卻是空的,形狀與腰鼓極為相似。所以在前人的記載中說「蠻夷之樂有銅鼓焉,形如腰鼓,而一頭有面。
-
鎮寧「銅鼓十二調」【高清組圖】
「銅鼓十二調」是流傳在鎮寧自治縣城關、扁擔山、丁旗、大山、募役、朵卜隴、沙子、六馬、良田等地,布依族民間打擊樂曲調中保存最豐富、最完整的音樂作品,布依族稱銅鼓為「拉寧」(音譯)。 布依族使用銅鼓的歷史源遠流長,根據文獻可追溯到漢文帝年間(前179年—前157年)。傳說為布依族先祖古百越「駱越」一支所製造。到晉代有「俚僚鑄銅為鼓」的為文字記載。可見布依族是鑄造和使用銅鼓最早的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