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詩史上,趙翼跟袁枚、蔣士銓齊名,被稱為「乾隆三大家」,但這種說法的原始出處我卻未曾尋得。乾隆年間的這三位大詩人,蔣士銓和袁枚都比趙翼去世得早,袁枚去世後,趙翼寫過兩首《袁才子輓詩》,其第一首為:
三家旗鼓各相當,十載何堪兩告亡。
今日倚樓唯我在,他時傳世究誰長?
看來,趙翼自認為這三人的作詩水平旗鼓相當。
趙翼撰《廿二史札記》三十六卷,清嘉慶五年序湛詒堂刻本
從個人才能來說,趙翼所取得的功名比那兩位要高。趙翼本是乾隆二十六年的探花,然而他真正的考試成績本是狀元,可是因為皇帝的一句話,他就由第一名變為了第三名。這樣的結果跟錢謙益的經歷頗為相像,而講述這件事,則就要從趙翼參加科考開始。
其實趙翼打小就顯現出了神童的色彩,姚鼐在《甌北先生家傳》中說趙:「生三歲,日能識字數十。十二歲學為文,一日成七藝。人皆奇之。」如果按家族史來說,趙翼本是宋王朝宗室,但到了趙翼祖上的這幾輩,早已衰落不堪,為了生活,他在年輕時就跑到了北京來找出路,因為他有位舅舅在北京做幕僚,於是他便投奔於此處。
趙翼撰《廿二史札記補遺》,清嘉慶五年序湛詒堂刻本
趙翼在北京做了一段時間北漂,感覺到只有謀取功名才是他唯一的出路,但那時的考試規定跟現在差不多,那就是:無論在哪裡,要參加科考,必須回本籍。然而江南一帶,明清以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所以成績優異的學生有著大把大把,但考試名額卻很有限,所以,很多人就動腦筋想辦法冒充北方的戶籍來參加科考,用現在的話來說,這種做法應當叫作「高考移民」。
在那個時候,「高考移民」也是一種違法行為,但趙翼覺得這個風險值得一冒,於是他就來到了天津。那時的戶籍管理是怎樣一套制度,這個我不了解,但肯定的是,那時沒有普通話,而趙翼一張口就會是南方口音,所以他要冒充天津人,那首先要過的一關,就是要會說天津話。
趙翼撰《陔餘叢考》四十三卷,清乾隆五十五年湛貽堂刻本,書牌
趙翼撰《陔餘叢考》四十三卷,清乾隆五十五年湛貽堂刻本,卷首
如前所說,趙翼打小就是個神童,他用吳語改津腔,雖然難度不小,但還是能夠做得到。這件事記錄於趙翼所寫的一首名為《津門呈葉東壺運使》的詩中:
也隨土著入膠黌,失一兵仍得一兵。
唇舌換如兒學語,姓名變豈容逃生。
鵬當北徙貪風便,鵲不南飛羨月明。
當年的秋天,趙翼就改名換姓,他冒充一位姓顧的考生參加了順天鄉試。那場考試,趙翼的答卷寫得特別順利,他很快答完了考卷,而此時,他看到同號舍一位姓周的考生因為臨場生病,答卷僅寫了一半就寫不下去了,於是他將周的答卷拿來,竟然替周把答卷寫完。
趙翼撰《甌北全集》一百七十五卷,清乾隆嘉慶間湛貽堂刻本,書牌
本場的主考官是刑部兼軍機尚書汪由敦,汪看到趙翼的答卷後,準備把趙列為「解首」,然而又覺得趙翼的文章寫得太過激情,於是就把他列為了第21名。汪由敦很喜歡這個青年,考試結束後,他把趙翼請到自己家中做了其兩個兒子的老師,從此之後,汪由敦的很多回信以及給皇帝的很多公函,也全都由趙翼來代筆。
其實,趙翼所代筆之文都經過了汪由敦的修改,而汪是趙考取舉人的座師,汪當然知道趙文的優點和缺點。那時趙翼寫文章喜歡用華麗的詞句,而汪卻會將這些詞句一律刪除。剛開始趙不理解,後來他慢慢地明白了,這麼做可以使得他文中的浮躁之氣漸漸消失。趙翼特別感激汪由敦給自己的潛移默化的教誨,在《簷曝雜記》卷二中稱:「餘自乾隆十五年冬客公第,……詩文多餘屬草,每經公筆削,皆愜心饜理,不能更易一字。嘗一月中代作古文三十篇,篇各仿一家,公輒為指其派系所自,無一二爽。此非遍歷諸家不能也。」
趙翼撰《甌北詩鈔》書牌
其實趙翼考取舉人也有著預兆,因為他以第二十一名的名次考取舉人後,報信回老家,而其家中種的一株玫瑰也正好開了二十一朵花,這讓家裡人覺得真是太神奇了,看來命運真是前定。雖然如此,但趙翼並不認命,他不想長期地做個幕僚,正在此時機會來了。乾隆十九年,朝廷開考內閣中書,趙翼抓住這個機會,參加了這場考試,並以第九名的成績被錄取,至此他正式參加了工作。而後他僅在內閣中書的位置上任職一年,就又被幸運地選為軍機處行走。
但是,趙翼還是覺得只有考中進士才是正統的出身,但那個時候,因為在軍機處任職的官員中,有人考取過狀元,於是有人議論這是近水樓臺的走後門,這種說法流傳開來,對軍機處構成了不小的壓力,所以他們特別不希望自己的手下又有人考取了狀元。當時趙翼的領導是傅恆,傅當然了解趙的作文能力,他覺得趙去參加科考很有可能考取狀元,於是他私下跟趙翼講:你若參加考試,可千萬不要考個狀元。
趙翼撰《甌北詩鈔》卷首
領導的話趙翼當然要聽,但在心裡他也當然不服氣,而恰好乾隆二十六年的這場恩科考試的讀卷官是軍機大臣劉統勳和劉綸,這兩位也同樣都是軍機處的領導,趙翼當然跟他們很熟。
初次來北京時,通過外舅劉午巖的介紹,趙翼就曾入刑部尚書劉統勳幕中,劉很看重趙的文採,當時讓趙幫著自己編《國朝宮史》,同時劉統勳還把自己的兒子劉墉介紹給趙,二人於是成了能夠玩在一起的好友。也正因如此,趙翼特別了解劉統勳的為人,他認定劉統勳此次做閱卷官,為了避嫌,肯定不會給自己判個高分。又因為趙翼知道劉統勳特別熟悉自己的字體,劉在判卷時肯定能看出哪張是自己所答者。想到這一層,趙翼決定改變自己答卷上用的字體,於是他就用歐陽詢的字體來書寫答卷。
趙翼撰《簷曝雜記》書牌
果真如趙翼所料,劉統勳絕不希望趙翼能夠考取前三名,於是他就跟劉綸仔細地審閱答卷。因為清朝的考試是實行糊名制,所以要辨識出哪份答卷是哪個考生所寫,只能從字跡上找線索。劉統勳知道當年趙翼在自己家時,特別喜歡模仿其子劉墉的書法,因為劉墉當時已是著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所以劉統勳就在這二百多份答卷中尋找這種熟悉字跡,可是全部看完也沒能找到,於是另一位判卷官劉綸認為:「遍檢二百七卷,無趙雲崧書,則必變體矣。」
劉綸果真聰明,他覺得這些考卷中沒有趙翼的字體,肯定是他臨時變換了。但劉統勳對自己的眼力特別有自信,他覺得劉綸疑惑的那份答卷肯定不是出自趙翼之手:「趙雲崧字跡,雖燒灰亦可認。此必非也。」但他還是仔細看了一遍這份疑似趙翼的答卷,而後劉統勳的結論是:「趙雲崧文素跅弛不羈,亦不能如此謹嚴。」然而這時卻出了一個岔頭,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乾隆皇帝將一位平叛凱旋的大將兆惠派來做閱卷官。這位兆惠既不是文人也不是漢人,因為他根本看不懂漢文。弘曆有那麼好的文學修養,為什麼派一位連漢文都不認識的武將來做閱卷官呢?這種心理還真不好猜測。
那時的殿試卷是由多位考官共同來評審,每一位考官認為某卷答得不錯,就會在封面上畫個圈兒,九位考官若都首肯,上面就會有九個圈兒。兆惠雖然不識字,但他會數圈兒,於是他就將畫有九個圈兒的一份答卷從考卷中挑了出來,並與其他的九份考卷一起呈給了乾隆帝。
趙翼撰《簷曝雜記》卷首
弘曆將這些答卷看了一遍,而後做了個匪夷所思的決定。這個故事在歷史文獻中多有記載,我將趙興勤在《趙翼評傳》中的一段話抄錄如下:「見第一卷是江南人趙翼,第二卷浙江人胡高望,都是中書,而第三卷王傑,則是陝西人。因召讀卷大臣,問:『本朝陝西有沒有狀元?』大臣連忙回答:『前朝有康海,本朝則沒有。』帝即以王傑與甌北卷互換,並從此記住了趙翼的名字。」
看來弘曆也認為趙翼的這份答卷確實不錯,但他覺得前兩名都是南方人,而進入清朝之後,陝西卻沒有出過狀元,於是皇帝就將王傑的答卷跟趙翼互換,王傑成為了狀元,而趙翼成為了第三名。
我對這種說法多少有一點小疑惑,這個疑惑就是出自趙翼以前冒充天津人考取舉人的結果。因為在答卷中一般會書寫自己的籍貫,如果趙翼直接寫自己是南方人,那就等於說,他考取舉人之事是弄虛作假。撒謊這件事按照正常的規律來說,當第一個謊話得到了公認,那麼本人也只能一直地堅持下去來完善這個謊言。以此推論,趙翼也只能在考卷上把自己寫為天津人或者北方某地人,他絕不會自揭謎底地把自己寫成江南人。如此說來,那弘曆怎麼知道他是南方人?也許是考取舉人時撒的謊到了考取進士時就不用再圓謊了?這我真的不了解。
趙翼撰《皇朝武功紀盛》卷首
不管怎麼說吧,本來要戴在趙翼頭上的狀元桂冠,就因為皇帝的一句話而飛走了。顯然,弘曆覺得自己的這個做法沒有什麼不公平,因為第二天他就在朝中跟眾位大臣們講:「趙翼文自然佳,然江浙多狀元,無足異,陝西則本朝尚未有。今當西師大凱之後,王傑卷至第三,即與一狀元亦不為過。」這種說法好像是冠冕堂皇,但經過趙興勤的考證,他覺得弘曆將王傑列為狀元是另有原因。因為王傑曾經做過兩江總督尹繼善和江蘇巡撫陳宏謨的幕僚,而此二人當年給皇帝遞送的公文和奏摺,大多是出自王傑之手,所以乾隆皇帝在審看前10名考生的答卷時,偶然間看到了熟識的字體,《清史稿·王傑傳》中稱:「高宗熟視字體如素識,以昔為尹繼善繕疏,曾邀宸賞,詢知人品,即拔置第一。及引見,風度凝然,上益喜。」
因為尹繼善是當年的重臣,所以他給皇帝上的奏摺數量較大,而這些文本均為王傑所書者,所以弘曆對王傑的字特別熟悉,而後他一打聽,這位考生就是給尹繼善代筆之人,這就讓弘曆有了本能的好感,於是就把王列為了狀元。後來皇帝召見新科進士時見到了王傑,見其風度翩翩,這讓弘曆覺得自己選對了人。而時間證明了弘曆的眼光很好,這位王傑後來果真為清廷做出了很多貢獻。
趙翼撰《皇朝武功紀盛》書牌
到手的狀元飛走了,這當然讓趙翼很不爽,他一直對該事耿耿於懷,直到其晚年,他還在《外孫金皋京闈發解喜賦》一詩的自注中稱:「餘廷試卷進呈第一,後改第三,大魁佹失,心常歉然。」雖然不是狀元,但成為了全國高考的總分第三名,其實也很值得榮耀,然而趙翼後來的仕途卻未能步步高升。
因為考試的事情,弘曆記住了趙翼的名字,他當然也清楚趙翼是因為自己的一句話而被拿下了狀元的頭銜,但弘曆卻一點兒都沒有歉意,這倒不單純是因為他是皇帝,因為弘曆曾經跟趙翼的領導傅恆說過這樣的話:「(趙翼)文自佳,而殊少福相」,這句話後來趙翼也知道了,他在《散館恭記》詩中的自注也引用了弘曆的這句話。不知是弘曆會相面還是他給自己的決定找了一個理由。
微信號:zhilanzhaiweili
藏書家韋力的古書之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