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詩記】趙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上)

2021-02-08 芷蘭齋

在清代詩史上,趙翼跟袁枚、蔣士銓齊名,被稱為「乾隆三大家」,但這種說法的原始出處我卻未曾尋得。乾隆年間的這三位大詩人,蔣士銓和袁枚都比趙翼去世得早,袁枚去世後,趙翼寫過兩首《袁才子輓詩》,其第一首為:


三家旗鼓各相當,十載何堪兩告亡。

今日倚樓唯我在,他時傳世究誰長?


看來,趙翼自認為這三人的作詩水平旗鼓相當。


趙翼撰《廿二史札記》三十六卷,清嘉慶五年序湛詒堂刻本


從個人才能來說,趙翼所取得的功名比那兩位要高。趙翼本是乾隆二十六年的探花,然而他真正的考試成績本是狀元,可是因為皇帝的一句話,他就由第一名變為了第三名。這樣的結果跟錢謙益的經歷頗為相像,而講述這件事,則就要從趙翼參加科考開始。


其實趙翼打小就顯現出了神童的色彩,姚鼐在《甌北先生家傳》中說趙:「生三歲,日能識字數十。十二歲學為文,一日成七藝。人皆奇之。」如果按家族史來說,趙翼本是宋王朝宗室,但到了趙翼祖上的這幾輩,早已衰落不堪,為了生活,他在年輕時就跑到了北京來找出路,因為他有位舅舅在北京做幕僚,於是他便投奔於此處。


趙翼撰《廿二史札記補遺》,清嘉慶五年序湛詒堂刻本


趙翼在北京做了一段時間北漂,感覺到只有謀取功名才是他唯一的出路,但那時的考試規定跟現在差不多,那就是:無論在哪裡,要參加科考,必須回本籍。然而江南一帶,明清以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所以成績優異的學生有著大把大把,但考試名額卻很有限,所以,很多人就動腦筋想辦法冒充北方的戶籍來參加科考,用現在的話來說,這種做法應當叫作「高考移民」。


在那個時候,「高考移民」也是一種違法行為,但趙翼覺得這個風險值得一冒,於是他就來到了天津。那時的戶籍管理是怎樣一套制度,這個我不了解,但肯定的是,那時沒有普通話,而趙翼一張口就會是南方口音,所以他要冒充天津人,那首先要過的一關,就是要會說天津話。


趙翼撰《陔餘叢考》四十三卷,清乾隆五十五年湛貽堂刻本,書牌


趙翼撰《陔餘叢考》四十三卷,清乾隆五十五年湛貽堂刻本,卷首


如前所說,趙翼打小就是個神童,他用吳語改津腔,雖然難度不小,但還是能夠做得到。這件事記錄於趙翼所寫的一首名為《津門呈葉東壺運使》的詩中:


也隨土著入膠黌,失一兵仍得一兵。

唇舌換如兒學語,姓名變豈容逃生。

鵬當北徙貪風便,鵲不南飛羨月明。


當年的秋天,趙翼就改名換姓,他冒充一位姓顧的考生參加了順天鄉試。那場考試,趙翼的答卷寫得特別順利,他很快答完了考卷,而此時,他看到同號舍一位姓周的考生因為臨場生病,答卷僅寫了一半就寫不下去了,於是他將周的答卷拿來,竟然替周把答卷寫完。


趙翼撰《甌北全集》一百七十五卷,清乾隆嘉慶間湛貽堂刻本,書牌


本場的主考官是刑部兼軍機尚書汪由敦,汪看到趙翼的答卷後,準備把趙列為「解首」,然而又覺得趙翼的文章寫得太過激情,於是就把他列為了第21名。汪由敦很喜歡這個青年,考試結束後,他把趙翼請到自己家中做了其兩個兒子的老師,從此之後,汪由敦的很多回信以及給皇帝的很多公函,也全都由趙翼來代筆。


其實,趙翼所代筆之文都經過了汪由敦的修改,而汪是趙考取舉人的座師,汪當然知道趙文的優點和缺點。那時趙翼寫文章喜歡用華麗的詞句,而汪卻會將這些詞句一律刪除。剛開始趙不理解,後來他慢慢地明白了,這麼做可以使得他文中的浮躁之氣漸漸消失。趙翼特別感激汪由敦給自己的潛移默化的教誨,在《簷曝雜記》卷二中稱:「餘自乾隆十五年冬客公第,……詩文多餘屬草,每經公筆削,皆愜心饜理,不能更易一字。嘗一月中代作古文三十篇,篇各仿一家,公輒為指其派系所自,無一二爽。此非遍歷諸家不能也。」


趙翼撰《甌北詩鈔》書牌


其實趙翼考取舉人也有著預兆,因為他以第二十一名的名次考取舉人後,報信回老家,而其家中種的一株玫瑰也正好開了二十一朵花,這讓家裡人覺得真是太神奇了,看來命運真是前定。雖然如此,但趙翼並不認命,他不想長期地做個幕僚,正在此時機會來了。乾隆十九年,朝廷開考內閣中書,趙翼抓住這個機會,參加了這場考試,並以第九名的成績被錄取,至此他正式參加了工作。而後他僅在內閣中書的位置上任職一年,就又被幸運地選為軍機處行走。


但是,趙翼還是覺得只有考中進士才是正統的出身,但那個時候,因為在軍機處任職的官員中,有人考取過狀元,於是有人議論這是近水樓臺的走後門,這種說法流傳開來,對軍機處構成了不小的壓力,所以他們特別不希望自己的手下又有人考取了狀元。當時趙翼的領導是傅恆,傅當然了解趙的作文能力,他覺得趙去參加科考很有可能考取狀元,於是他私下跟趙翼講:你若參加考試,可千萬不要考個狀元。


趙翼撰《甌北詩鈔》卷首


領導的話趙翼當然要聽,但在心裡他也當然不服氣,而恰好乾隆二十六年的這場恩科考試的讀卷官是軍機大臣劉統勳和劉綸,這兩位也同樣都是軍機處的領導,趙翼當然跟他們很熟。


初次來北京時,通過外舅劉午巖的介紹,趙翼就曾入刑部尚書劉統勳幕中,劉很看重趙的文採,當時讓趙幫著自己編《國朝宮史》,同時劉統勳還把自己的兒子劉墉介紹給趙,二人於是成了能夠玩在一起的好友。也正因如此,趙翼特別了解劉統勳的為人,他認定劉統勳此次做閱卷官,為了避嫌,肯定不會給自己判個高分。又因為趙翼知道劉統勳特別熟悉自己的字體,劉在判卷時肯定能看出哪張是自己所答者。想到這一層,趙翼決定改變自己答卷上用的字體,於是他就用歐陽詢的字體來書寫答卷。


趙翼撰《簷曝雜記》書牌


果真如趙翼所料,劉統勳絕不希望趙翼能夠考取前三名,於是他就跟劉綸仔細地審閱答卷。因為清朝的考試是實行糊名制,所以要辨識出哪份答卷是哪個考生所寫,只能從字跡上找線索。劉統勳知道當年趙翼在自己家時,特別喜歡模仿其子劉墉的書法,因為劉墉當時已是著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所以劉統勳就在這二百多份答卷中尋找這種熟悉字跡,可是全部看完也沒能找到,於是另一位判卷官劉綸認為:「遍檢二百七卷,無趙雲崧書,則必變體矣。」


劉綸果真聰明,他覺得這些考卷中沒有趙翼的字體,肯定是他臨時變換了。但劉統勳對自己的眼力特別有自信,他覺得劉綸疑惑的那份答卷肯定不是出自趙翼之手:「趙雲崧字跡,雖燒灰亦可認。此必非也。」但他還是仔細看了一遍這份疑似趙翼的答卷,而後劉統勳的結論是:「趙雲崧文素跅弛不羈,亦不能如此謹嚴。」然而這時卻出了一個岔頭,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乾隆皇帝將一位平叛凱旋的大將兆惠派來做閱卷官。這位兆惠既不是文人也不是漢人,因為他根本看不懂漢文。弘曆有那麼好的文學修養,為什麼派一位連漢文都不認識的武將來做閱卷官呢?這種心理還真不好猜測。


那時的殿試卷是由多位考官共同來評審,每一位考官認為某卷答得不錯,就會在封面上畫個圈兒,九位考官若都首肯,上面就會有九個圈兒。兆惠雖然不識字,但他會數圈兒,於是他就將畫有九個圈兒的一份答卷從考卷中挑了出來,並與其他的九份考卷一起呈給了乾隆帝。


趙翼撰《簷曝雜記》卷首


弘曆將這些答卷看了一遍,而後做了個匪夷所思的決定。這個故事在歷史文獻中多有記載,我將趙興勤在《趙翼評傳》中的一段話抄錄如下:「見第一卷是江南人趙翼,第二卷浙江人胡高望,都是中書,而第三卷王傑,則是陝西人。因召讀卷大臣,問:『本朝陝西有沒有狀元?』大臣連忙回答:『前朝有康海,本朝則沒有。』帝即以王傑與甌北卷互換,並從此記住了趙翼的名字。」


看來弘曆也認為趙翼的這份答卷確實不錯,但他覺得前兩名都是南方人,而進入清朝之後,陝西卻沒有出過狀元,於是皇帝就將王傑的答卷跟趙翼互換,王傑成為了狀元,而趙翼成為了第三名。


我對這種說法多少有一點小疑惑,這個疑惑就是出自趙翼以前冒充天津人考取舉人的結果。因為在答卷中一般會書寫自己的籍貫,如果趙翼直接寫自己是南方人,那就等於說,他考取舉人之事是弄虛作假。撒謊這件事按照正常的規律來說,當第一個謊話得到了公認,那麼本人也只能一直地堅持下去來完善這個謊言。以此推論,趙翼也只能在考卷上把自己寫為天津人或者北方某地人,他絕不會自揭謎底地把自己寫成江南人。如此說來,那弘曆怎麼知道他是南方人?也許是考取舉人時撒的謊到了考取進士時就不用再圓謊了?這我真的不了解。


趙翼撰《皇朝武功紀盛》卷首


不管怎麼說吧,本來要戴在趙翼頭上的狀元桂冠,就因為皇帝的一句話而飛走了。顯然,弘曆覺得自己的這個做法沒有什麼不公平,因為第二天他就在朝中跟眾位大臣們講:「趙翼文自然佳,然江浙多狀元,無足異,陝西則本朝尚未有。今當西師大凱之後,王傑卷至第三,即與一狀元亦不為過。」這種說法好像是冠冕堂皇,但經過趙興勤的考證,他覺得弘曆將王傑列為狀元是另有原因。因為王傑曾經做過兩江總督尹繼善和江蘇巡撫陳宏謨的幕僚,而此二人當年給皇帝遞送的公文和奏摺,大多是出自王傑之手,所以乾隆皇帝在審看前10名考生的答卷時,偶然間看到了熟識的字體,《清史稿·王傑傳》中稱:「高宗熟視字體如素識,以昔為尹繼善繕疏,曾邀宸賞,詢知人品,即拔置第一。及引見,風度凝然,上益喜。」


因為尹繼善是當年的重臣,所以他給皇帝上的奏摺數量較大,而這些文本均為王傑所書者,所以弘曆對王傑的字特別熟悉,而後他一打聽,這位考生就是給尹繼善代筆之人,這就讓弘曆有了本能的好感,於是就把王列為了狀元。後來皇帝召見新科進士時見到了王傑,見其風度翩翩,這讓弘曆覺得自己選對了人。而時間證明了弘曆的眼光很好,這位王傑後來果真為清廷做出了很多貢獻。


趙翼撰《皇朝武功紀盛》書牌


到手的狀元飛走了,這當然讓趙翼很不爽,他一直對該事耿耿於懷,直到其晚年,他還在《外孫金皋京闈發解喜賦》一詩的自注中稱:「餘廷試卷進呈第一,後改第三,大魁佹失,心常歉然。」雖然不是狀元,但成為了全國高考的總分第三名,其實也很值得榮耀,然而趙翼後來的仕途卻未能步步高升。


因為考試的事情,弘曆記住了趙翼的名字,他當然也清楚趙翼是因為自己的一句話而被拿下了狀元的頭銜,但弘曆卻一點兒都沒有歉意,這倒不單純是因為他是皇帝,因為弘曆曾經跟趙翼的領導傅恆說過這樣的話:「(趙翼)文自佳,而殊少福相」,這句話後來趙翼也知道了,他在《散館恭記》詩中的自注也引用了弘曆的這句話。不知是弘曆會相面還是他給自己的決定找了一個理由。


微信號:zhilanzhaiweili

藏書家韋力的古書之媒

相關焦點

  • 清朝大詩人趙翼不容忽略的名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論詩五首·其二》清代:趙翼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有一些人對於這首詩可能會產生誤會,會覺得趙翼太狂了,根本沒有把李白和杜甫放在眼裡,還說他們的詩儘管被成千上萬的人吟誦,可是到了現在已經是不新鮮了。其實在這開篇的兩句中趙翼,更多的是告訴了世人,不要總是沉醉在過往的文學高度中,還是要去創新,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夠真正讓文學發揚光大。
  • 【原創每日評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你知多少?
    《論詩》清•趙翼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己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杜甫、元好問、王士稹三家的論詩之詩,固然都發表了精到之論。然而傳誦最廣的卻要算是趙翼的這首七言《論詩》了。趙翼的這首絕句之所以傳誦最廣,其中一個原因是它最易傳誦。趙翼是歷史學家兼詩人,作詩師法宋人,長於說理,即使是記遊、弔古、歌詠山川之作,也往往免不了發點議論,而且又常常不假比喻、不用典故的直抒胸臆,愛用淺顯的近於口語的語句出之。所以,他的部分短詩寫得意思顯豁,易懂易誦。
  • 【覓詩記】趙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下)
    但那個時代有太多的人想做詩人,趙翼曾在幾天之內收到了許多人送來的新刻詩集,這讓他覺得隨意地刊刻作品,不是一種嚴肅的創作姿態,於是他寫了首《近日刻詩集者又十數家,翻閱之餘,戲題一律》:只為名心鉥肺肝,紛紛梨棗競雕刊。豈知同在恆沙數,誰獨能迥大海瀾?後代時逾前代久,今人傳比古人難。如何三寸雞毛筆,便作擎天柱地看!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7:趙翼《論詩其二》 江山代有才人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國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華的詩人,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名氣都會流傳數百年(流芳百世)。李白賞析:詩的前兩句以李白、杜甫的詩為例來說理:「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李白、杜甫的詩歌萬古流傳,無人能與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偉大的詩篇,至今也覺得不新鮮了。
  • 「「賤」說詩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這五首詩當中,最有名的是第二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說的非常在理。不知為什麼,大多人喜「慕古」,古人的都是好的,今人的總有這不足,那不好。古人也曾是今人,今人亦會為古人,為什麼今人時就不好,為古人時就好。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強秦振臂一指,十年時間就結束春秋戰國烽火百年的割據,天下復歸一統。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逐鹿中原。三國爭霸,唐宋元明清封建體統落幕,天下分分合合。秦始皇,漢高祖,唐太宗,從夏商周至大清朝數千年悠悠歲月裡,文臣武將,各自登臺唱罷;時代的契機當真如此奇妙,在某一個歷史關節,天上文曲武曲落入凡間,帶來一個繁盛時代。
  • 江山代有才人出,詩國在常州
    從趙翼、黃仲則到毗陵七子、陽湖文派,常州出了無數的文人、詩才,素有「詩國」之稱。特別是明末清初,為學界所認可的詩詞流派就有6個。而在長期的家族文學薰陶教化之下,常州還湧現了一批善於詩畫吟詠的女才人,她們留下的名篇佳作更是寫盡江南風流。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本場比賽最大的亮點就是第二輪的飛花令環節。第一輪積分前20名的選手成功晉級到第二輪比賽,兩兩一組進行對決,評委現場隨機給出飛花令關鍵字,比賽現場時而如「漫江碧透」,時而如「柳暗花明」,在場選手無不沉浸其中。
  • 性靈派三大家之趙翼律絕10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析:李杜-指李白、杜甫;才人-有才華的人;風騷-指《詩經》中的「國風」和屈原的《離騷》。後來把關於詩文寫作的詩叫做「風騷」本詩雖語言直白,但寓意深刻。趙翼提倡創新,反對機械模擬,跟在古人後面亦步亦趨,有「長江後浪推前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之意,此詩就體現了這一點。
  • 《論詩36首》《漢宮春曉圖全卷》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舉杯邀月人三影,空有名詩萬古傳。論詩五首作者:趙翼(清)1論詩:趙翼(清)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4論詩三十首:元好問(元)漢謠魏什久紛紜,正體無人與細論。誰是詩中疏鑿手,暫教涇渭各清渾。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第六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正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今天就讓我們在《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的舞臺上,用詩心鑄匠心,一同禮讚中華詩詞的不朽芳華。點評嘉賓王立群開場: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應當說中國古典詩詞,特別是經典詩詞,都是詩人匠心獨運的結果。哪怕是五言四句的杜絕,雖然只有短短的20個字,也是詩人匠心獨運,結構成篇,才能得到許多人的認可。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醫學史上的鼻祖又是誰呢?
    門道提示:農曆四月初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每個時代都孕育出了各個領域的傑出人才。他們無不為時代的發展做了巨大的貢獻。今天門道君要給大家說的是我國古代醫學史上的十大名醫之祖。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毛主席的一首《沁園春.雪》讓我們在飽覽祖國壯麗山河之際也領略了偉人的雄視古今,自信豪邁,與此同時,也讓我們不禁回想起了古往今來的那些風流人物。蒼茫歷史,青史幾行名姓,試問誰主風流?他們中有聖賢哲人也有帝王將相,有文人墨客也有狹義英豪。可謂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 趙翼最有名的一首詩,全詩意味深遠,最後兩句更是讓人讚不絕口!
    文/詩詞歌賦匯清代著名詩人趙翼,才學深廣,為人正直。字雲崧,號甌北,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飽讀各名家詩書佳作,思維活躍,不拘泥一格,在清代時期主張「革新」,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現存詩詞64篇。
  • 江山代有才人出:志在狀元的清代史學大家憾作榜眼,趙翼殿試記事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首詩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二句,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此處,就來寫一寫此詩的作者、清代大家趙翼其人及其殿試軼事。 在寫其事之前,先簡單介紹其人。
  • 清朝大詩人趙翼這首詩,通篇寫得很深刻,最後兩句還是至理名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根本沒有把李白和杜甫放在眼裡,還說他們的詩儘管被成千上萬的人吟誦,可是到了現在已經是不新鮮了。正是這樣的一種創作手法,也讓他這首詩顯得很有特色,每一句都寫得很深刻,並且其中的最兩句,還是至理名言,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學特點,譬如唐朝是詩歌,宋朝是詞,元朝是元曲,明清則是小說;另外在文風上也是各不相同。
  • 李盈瑩逆襲劉曉彤坐穩第三主攻,應了古詩「江山代有才人出」!
    清代詩人趙翼《論詩五首·其二》有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因而,郎平安排特色「左手」且六輪一傳逐漸穩定的李盈瑩上場,往往更能收到「奇效」,左手進攻可謂「奇」出了新高度,同時說明郎平的換人比其他世界教練棋高一著!
  • 趙翼的一首經典詩歌,最後兩句鏗鏘有力,至今仍是無數人的座右銘
    我們的是個歷史上,不僅僅是有唐宋詩歌,每個朝代都有它的代表作品。趙翼是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主城區東半部分)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擅長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
  • 趙翼《論詩》賞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簡介作者並講他的幾個故事趙翼(1727年~1814年),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字雲崧,號甌北。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中過進士,當過官,辭官後主講安定書院。下面講幾個故事,更多地了解一些趙翼的情況。1.才華橫溢的少年他的父親以私塾授業為生,趙翼從6歲起就跟隨父親讀書。
  • 他是清代「性靈三大家」之一,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廣為流傳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首《論詩》的作品在國人中間可謂耳熟能詳。它的作者趙翼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文史大家,影響深遠,而且還是一位能吏。用儒家傳統的三不朽標準評價,可以說立德立功立言齊備。趙翼,字耘松,一字雲崧,號甌北,晚號三半老人。江蘇常州府陽湖人。趙翼早年家境清貧。自六歲起,即隨在私塾任教的父親就讀於外,當跟班和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