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志在狀元的清代史學大家憾作榜眼,趙翼殿試記事

2020-12-15 騰訊網

作者:史遇春

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趙翼《論詩》五首其二云:

李杜詩篇萬口傳,

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首詩中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二句,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此處,就來寫一寫此詩的作者、清代大家趙翼其人及其殿試軼事。

在寫其事之前,先簡單介紹其人。

趙翼,生於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卒於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享壽88春秋。(《清史稿》 卷四百八十五·列傳二百七十二《文苑二·趙翼傳》云:「卒,年八十六。」)

趙翼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

趙翼三歲便能識字,十二歲時,他一天可成文七篇,人們對其才華很是驚奇。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趙翼由舉人得中明通榜。

所謂明通榜,乃是清代會試中一種增加錄取的榜額。雍正(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時期,清廷會在會試落第的舉人之中,選取文理明通者,為其補授出缺的學官;即在正榜之外,另出一榜,謂之明通榜;乾隆五十五(公元1790年)後,罷止。

得中明通榜之後,趙翼被朝廷任用為內閣中書,遂入直軍機處。當日,大學士富察·傅恆對趙翼尤為器重。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趙翼高中進士;在殿試之中,他被擬作一甲第一(即所謂狀元),後被乾隆帝移為第三(即所謂的探花)。

得中探花,趙翼被授予編修之職。

後來,趙翼外放出朝,擔任鎮安(今廣西德保縣)知府。

清廷用兵緬甸時,命令趙翼前赴軍前贊畫;其間,趙翼多出良策。

很快,趙翼被調守廣州,擢升為貴西兵備道;因廣州讞獄舊案,被降級,趙翼遂乞請歸鄉,不復出任官職。

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林爽文起事臺灣,李侍堯赴閩治軍,邀趙翼同往;其間,趙翼參定大計,事平,辭歸。

趙翼還曾曾主講安定書院。

趙翼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其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

趙翼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

趙翼所著《廿二史札記》與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合稱「清代三大史學名著」。

趙翼的著作,還有《陔餘叢考》、《簷曝雜記》、《皇朝武功紀盛》、《甌北詩鈔》等。

趙翼其人,已根據《清史稿》,大略講明。

下面,來說說趙翼殿試的事情。

此事,趙翼在其《簷曝雜記》卷二《辛巳殿試》中,記述甚為詳細。

下文,即依趙翼的文字而成。

農曆辛巳年(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趙翼參加殿試。

當時的閱卷大臣為劉文正公(即劉統勳);劉文定公(即劉綸)。這兩人,那時都是軍機大臣。

查閱資料,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調整後的軍機大臣排名為:

富察·傅恆,喜塔臘·來保,劉統勳,烏雅·兆惠,鈕祜祿·阿里袞,劉綸,瓜爾佳·富德,于敏中。

這一科會試之前,有一名在軍機行走的御史,名叫眭朝棟,他向朝廷上了一封密封的奏章。

所謂會試,是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貢院舉行。會試的主考官4人(明代為2人)稱總載,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由部、都請派充。

眭朝棟奏章的內容,就是請求朝廷,對例應迴避的人員,進行複試。

這也就是唐代的「別頭試」。

所謂「別頭試」,其實是一種考試迴避制度;目的是限制官僚子弟和士族子弟應試的特權。唐時,進士考試由禮部侍郎主持,應試者與禮部侍郎有親戚故舊關係的,由考功員外郎主試,叫做考功別頭試。另外,宋代規定:應試者有親戚在本州為官,或為主試官,或因隨親在外不能回鄉應試的,由各路轉運司主試,十中取三,也叫別頭試;又進士試也有避親另考的辦法,叫做別頭場(《宋史》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選舉二(科目下 舉遺逸附)》:「舊制,秋貢春試,皆置別頭場,以待舉人之避親者。自緦麻以上親及大功以上婚姻之家,皆牒送。惟臨軒親試,謂之天子門生,雖父兄為考官,亦不避。」)

對於眭朝棟的奏章,乾隆帝親自閱覽之後,心中想到:

大概眭朝棟的子弟親戚有參加會試的,他是擔心自己會入選校閱試卷的官員名單,到時照例應該迴避,所以,他提前上了這封奏摺。

乾隆帝這麼一思量之後,他特意欽點眭朝棟為本科考試的同考官。

所謂同考官,即明、清兩代鄉試、會試中,協同主考或總裁閱卷之官;因在闈中各居一房,又稱房考官,簡稱房官。試卷分發各房官先閱,加批薦給主考或總裁。

此外,乾隆帝還命令入闈之前,所有考官各自書寫本次考試中,例應迴避的親族的姓名,並列單進呈。

結果,考官進呈例應迴避的親族名單之後,乾隆帝發現,眭朝棟並無子弟參加這一科的考試。

但是,進呈名單中,本次考試總裁劉統勳、於文襄(即于敏中)應該迴避的人,倒是不少。

這一年,乾隆帝南巡。

南巡出發之前,乾隆帝曾密示劉統勳、于敏中二位,命他們留在京師主持會試。

前事後情,乾隆帝串接起來一想,懷疑自己前此密示劉統勳、于敏中二位留京主試的消息被洩露了;當然,他更懷疑,軍機行走御史眭朝棟上密奏,就是在事先為劉統勳、于敏中二位講話。

於是,乾隆帝指示,將眭朝棟下刑部大獄治罪。

刑部援引結交皇帝近侍的例子,將眭朝棟處以大闢(古代的五刑之一,初指五刑中的死刑,俗稱砍頭,隋代之後,泛指一切死刑。)之刑。

就是因為這件事情,軍機大臣及司員,當時被社會輿論所指摘。

而且,上一年(乾隆二十五年·農曆庚辰年·公元1760年),庚辰科的狀元畢秋帆(即畢沅)、榜眼諸桐嶼(即諸重光,桐嶼是其號)(《清史稿》卷十二·本紀十二《高宗本紀三》:「(二十五年五月)癸丑,賜畢沅等一百六十四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都是以軍機中書考中的。

那時,就有流言蜚語傳到了乾隆帝的耳朵裡,說是歷科的鼎甲,全都被軍機處霸佔了。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辛巳科會試發榜,趙翼又以軍機中書高中。

見趙翼會試高中後,傅文忠(即富察·傅恆)很為他擔心。

傅恆提前就對趙毅說:

「這一科殿試,您就不要指望位居榜首了!」

但是,趙翼一生的志向,就是高中狀元。

傅恆勸說時,趙翼口頭上雖然說著沒關係,但是內心深處,對於接下來如果不能高中狀元,他還是很不甘心的。

已經說過了,趙翼這個時候是軍機中書,而這次考試的閱卷大臣劉統勳、劉綸又是軍機大臣。

根據當時的情況判斷,趙翼很是擔心:

軍機大臣中的兩位劉公,為了避嫌,他們在閱卷時,肯定會擯斥自己。這樣一來,自己就無法高中魁首了。

趙翼是非常聰明、有很有才學的人,他自然會想出辦法來。

殿試時,趙翼改變了自己書法字跡,試卷字體全都用歐體(歐陽詢)。

須知,試卷是密封的,閱卷人無法知曉答卷者的名姓。

趙翼的歐體書法,他很少用過,所以,很多人根本就辨認不出來。

兩位閱卷大臣劉統勳、劉綸,起初,在閱卷時,也就不知道這份歐體書寫的試卷,就是軍機中書趙翼的。

閱完試卷之後,兩位劉公都把這份試卷評定為上等。

等到閱卷大臣要確定向皇帝進呈的前十名試卷時,劉綸還是擔心趙翼的試卷會被列入一甲,再次引起紛擾,受到輿論的壓力,惹上禍事。

於是,劉綸又將所有試卷再次細看了一遍,他的意圖,就是一定要將趙翼放在前十名之外。這樣一來,大家都不會受到拖累牽連。

劉綸查檢試卷的時候,其中一份試卷,得了九個圈。

解釋一下:殿試試卷輪流傳閱,各加「○」、「△」、「\」、「1」、「×」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為佳卷,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

當然,這份得了九個圈的試卷,應當被列為第一名進呈。

本年閱卷的共有九人,九人全都畫圈的試卷,僅此一份。

劉綸又仔細查看了這份試卷,他很懷疑,這就是趙翼的。

然後,劉綸將自己的懷疑告訴劉統勳。

劉統勳又把這份試卷看了一遍,大笑著說道:

「趙雲崧(翼)的字跡,即使燒成灰,我也認得,這份試卷肯定不是他的!」

劉統勳為何有此一說?

原來,趙翼初到京師時,曾經客居在劉統勳家裡。

那時候,趙翼很喜歡劉統勳的公子石庵(劉墉,石庵是其號)的書法,每次寫文章時,都喜歡模仿。

等到趙翼入直軍機之後,起草文稿時,他也很少用楷書。偶爾用楷書時,他都會用石庵體。因為這樣,所以,劉統勳不知道趙翼還會用歐體楷書。

劉綸則說:

「自己遍閱殿試試卷二百零七份,發現沒有一份是趙雲崧的筆跡,他肯定是變換筆體了。」

劉統勳又把九圈的那份試卷看了一遍,說道:

「趙雲崧的文章,向來都是卓越超群、不受拘束的。這份試卷中的文章謹飭嚴整,肯定不是他的。」

劉統勳雖然這麼說,但是,劉綸始終抱持懷疑的態度,還是擔心最後被人目為軍機結交的局面。

這一時期,兆惠將軍凱旋,人在京師。他也被委派為閱卷官。兆惠將軍自陳,對漢文不熟悉。乾隆帝告諭:

諸位閱卷官都會圈點試卷為標記,只要圈多的試卷,就是好試卷。

整理進呈試卷時,兆惠將軍就用數圈法。

結果,只有趙翼的試卷九圈,其餘的,或者八圈、或者五圈。

最後,只能以九圈的作為第一,進呈皇帝。

此前,歷次科考,進呈皇帝的試卷,都是彌封的。等到皇帝親自確定名次之後,然後再拆封。

這一科考試,因為御史上奏改易程序。於是,先行對進呈的試卷拆封,傳集引見。

乾隆帝這一天看了十份試卷,用時近二十刻。

看完試卷之後,按照進呈的名次,原本如下:

第一名,趙翼,江南人;

第二名,胡豫堂(即胡高望,豫堂是其號),浙江人;

以上兩位,全都是內閣中書;

第三名,王惺園(即王傑,惺園是其號),陝西人。

於是,乾隆帝召讀卷的大臣,先問道:

「本朝陝西有過狀元嗎?」

讀卷大臣都回答說:

「前朝(明代)有康海,本朝還沒有!」

於是,乾隆帝就將趙翼與王傑的試卷調換了一下順序。

辛巳科殿試名次最終如下:

狀元:王傑;

榜眼:胡高望;

探花:趙翼。

據《清史稿》卷十二·本紀十二《高宗本紀三》載:

「(二十六年夏四月)甲午,賜王傑等二百一十七人進士及第出身 有差。」

這一次,乾隆帝對趙翼與王傑的試卷進行名次調換之後,王傑便得到了乾隆帝的眷顧,從此以後,他青雲直上。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王傑出任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又出任東閣大學士,掌管禮部,臺灣、廓爾喀先後平定,兩次圖形紫光閣,加封太子太保。

相比之下,趙翼則僅僅官至監司。

趙翼自己都感嘆說:

這大概就是命吧!

這一科殿試畢,傳臚【科舉時代進士殿試後,按甲第(亦即考試成績的先後排名)唱名傳呼召見。稱「傳臚」。】當日,按照慣例,一甲的三人應該出班跪。

因為三人出班跪,所以乾隆帝看得清楚,三人之中,獨獨趙翼掛有數珠〔即朝珠,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衛等職,均需懸掛朝珠,朝珠共108顆,旁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一邊二串),名位「記念」。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為男,兩串在右為女。另有一串垂於背,名「背雲」。〕。

隨後,乾隆帝問傅恆,趙翼掛數珠的緣由。

傅恆公以軍機中書按慣例都掛數珠來作答,並且還說,以前汪由敦應奉朝廷的文字,都是趙翼擬稿。

由此,乾隆帝也就記住趙翼了。

第二天,乾隆帝諭告諸大臣:

「趙翼的文章確實寫得好,但是,江南、浙江狀元很多,沒有什麼新奇的。陝西本朝還沒有出過狀元。現在,正趕上徵西的軍隊凱旋,而且,王傑的名次已經排在第三了,給他個狀元,也不為過!」

次日,乾隆帝,又把上面的話對大臣說了幾次。

此後,鄉試、會試,趙翼都被欽點做房考,每次京察,都被記名(清制,京官考核中,考績優異,交吏部或軍機處記名,以備提升,即京察記名。)。

趙翼被授職鎮安知府、赴滇從軍贊畫、調職廣州、升職貴西道,無一不是乾隆帝的特旨。趙翼覺得,皇帝對自己的恩遇也夠深的!

趙翼覺得,如果當時他沒有歸田,蒙受的洪恩將會更加廣大無限。

只是後來,因為趙翼的母親年事已高,他請求歸家侍養,在家五年。接著,丁艱又三年。服闋,赴朝補職,路途之上,又因病返家。於此,他絕意仕途。

趙翼覺得,大概是自己福薄量小,不是那種可以通達高位的人吧。況且,自己在官場數年,經歷了很多事情,他心中清楚,自己的吏才不如他人,懼怕因此而顛墜,辜負皇恩更甚。

這樣一想,趙翼棲居林下,也就不敢希圖榮進了。

(全文結束)

相關焦點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7:趙翼《論詩其二》 江山代有才人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詩句譯文:李白和杜甫的詩篇曾經被成千上萬的人傳頌,如今讀起來感覺已經沒有什麼新意了。可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國家代代都有有才的人出現,他們各自的影響也不過幾百年而已。作者認為詩歌應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詩人在創作上應求變創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後面亦步亦趨。第一、二句詩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他們的詩篇也有歷史局限性。第三、四句詩人呼喚創新意識,希望詩歌寫作要有時代精神和個性特點,大膽創新,反對沿襲守舊。
  • 他是清代「性靈三大家」之一,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廣為流傳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首《論詩》的作品在國人中間可謂耳熟能詳。它的作者趙翼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文史大家,影響深遠,而且還是一位能吏。用儒家傳統的三不朽標準評價,可以說立德立功立言齊備。趙翼,字耘松,一字雲崧,號甌北,晚號三半老人。江蘇常州府陽湖人。趙翼早年家境清貧。自六歲起,即隨在私塾任教的父親就讀於外,當跟班和書童。
  • 清朝大詩人趙翼不容忽略的名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古典文學可謂是承前啟後,無數的文壇大家,他們都致力於改革,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文風去影響後人。但是對於很多的詩人來說,往往更願意學習唐詩。那麼趙翼在他這首詩中就很明確地指出來,學習只是一個過程,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夠讓文學更上一層樓。可見趙翼也是有著雄心壯志,也是希望可以用實際行動去影響後人,當真是用心良苦。
  • 江山代有才人出,詩國在常州
    從趙翼、黃仲則到毗陵七子、陽湖文派,常州出了無數的文人、詩才,素有「詩國」之稱。特別是明末清初,為學界所認可的詩詞流派就有6個。而在長期的家族文學薰陶教化之下,常州還湧現了一批善於詩畫吟詠的女才人,她們留下的名篇佳作更是寫盡江南風流。
  • 狀元、榜眼、探花是怎麼來的?
    科舉考試選狀元開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明、清時期,殿試的一、二、三名,名稱確定為 「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共1282年間,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
  • 狀元、榜眼、探花的歷史由來?
    科舉考試選狀元開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明、清時期,殿試的一、二、三名,名稱確定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共1282年間,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
  • 清代詩人趙翼寫「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有道理嗎?
    不過到了清代,卻有一位大膽詩人公然叫板李白杜甫,還寫了首狂傲之作以抒己見。那麼他的叫板有道理嗎?我們一起來走進這首詩一探究竟。《論詩五首其二》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 趙翼《論詩》賞析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簡介作者並講他的幾個故事趙翼(1727年~1814年),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字雲崧,號甌北。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中過進士,當過官,辭官後主講安定書院。下面講幾個故事,更多地了解一些趙翼的情況。1.才華橫溢的少年他的父親以私塾授業為生,趙翼從6歲起就跟隨父親讀書。
  • 增井經夫:錢大昕、王鳴盛、趙翼,誰最能代表清代史學
    若選康熙皇帝欽點的徐乾學,確實他可以召集很多學者,也可以推斷宮廷史學的發展動向,但清代史學已不是一種宮廷之物了。或者選廣受日本學者喜愛的崔述,他默默地獨自埋頭於古代史,但在當時的影響並不是很大。筆者想來想去,還是覺得王鳴盛、趙翼、錢大昕等人比較合適,他們自清代以來就擁有眾多讀者,至今仍深受愛戴。所以本書還是選取這三位代表人物,並通過他們來觀察一下清代史學的具體情況。
  • 【覓詩記】趙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下)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雖然朱的這種罵有些過分,但也確實點出了趙翼詩的弊端。而遊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也注意到了趙詩的這個特點:「趙翼的詩,也有打破束縛、衝口而出的特點,但議論太多,語句亦覺沉重板滯。」
  • 此心誰解:趙翼的學術情懷
    趙翼在乾隆二十六年儘管本可以高中狀元,但由於乾隆帝以清代陝西未有狀元將其與王傑名次互易而屈居探花,但僅此而論,其才學亦足以令世人競折腰。乾嘉時期考據學隆盛一時,趙翼《廿二史札記》、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號稱乾嘉三大考史名著。日本漢史學家曾投票推選趙翼為中國史學十傑之一。
  • 文史|趙翼是如何丟掉狀元的
    在接下來的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科殿試中,最終獲得第三名的清朝著名學者和詩人趙翼,不僅是內閣中書和軍機章京,而且在讀卷官呈報的前十名試卷中,原本名列第一,只是因為其他因素的影響,乾隆皇帝欽點狀元時,才將他與王傑的試卷對調了一下,結果王傑奪得狀元,趙翼屈居探花。趙翼如果不被人為擠掉,辛巳科狀元又將被在職秘書奪得! 趙翼與狀元擦肩而過,此事同樣頗具戲劇性。
  • 【覓詩記】趙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上)
    在清代詩史上,趙翼跟袁枚、蔣士銓齊名,被稱為「乾隆三大家」,但這種說法的原始出處我卻未曾尋得。
  • 趙翼的一首經典詩歌,最後兩句鏗鏘有力,至今仍是無數人的座右銘
    趙翼是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主城區東半部分)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擅長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與袁枚、張問陶並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
  • 古代殿試的三甲就是狀元、榜眼、探花嗎?你錯了,完全不是!
    曾經一直以為殿試的三甲,就是科舉中最高考試的前三名,理應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後來才發現,這錯的非常離譜。殿試,雖然在唐武則天時已有,但是到了宋代才成形。在唐朝時,沒有榜眼這個名次,南宋時期,才有了榜眼一說。
  • 「「賤」說詩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在古代擅長以《論詩》來說詩的,有金代的元好問《論詩三十首》,還有清代的趙翼《論詩五首》。三十首太多,今天就說一下趙翼的《論詩五首》:論詩五首清代:趙翼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 父輩與子輩:江山代有才人出
    但是對於父親的成就,作為兒子的人,態度卻不盡相同。有的人希望做出一番事業來,從父親的陰影走出,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有的人甘之如飴,把自己的父親作為驕傲,心甘情願把自己當作父親的陪襯;有的人對此並不在意,一步一個腳印,做好自己的事情。 而父子之間的比拼,也時常發生。有一個故事,其中兒子問父親,是不是所有的父親都比兒子厲害。父親也沒細想,下意識的點了點頭。
  • 趙翼《論詩》:論詩也可以很勵志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1趙翼(1727— 1814),清代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辭官後主講安定書院。
  • 科舉制度:「狀元」最初不是官方稱謂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考試,是古代大多數讀書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徑。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他們各顯千秋,趣事百出。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在唐之後逐步加以完善,直到明清才正式確立。
  • 趙翼的詩有哪些?趙翼的詩詞全集12首
    清代詩人趙翼,趙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字雲崧,一字耘崧,號甌北,又號裘萼,晚號三半老人,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貴西兵備道。旋辭官,主講安定書院。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