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趙翼是如何丟掉狀元的

2021-01-21 騰訊網

說清朝軍機處是人才高度集中的藏龍臥虎之地,絕對不是虛言。在接下來的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科殿試中,最終獲得第三名的清朝著名學者和詩人趙翼,不僅是內閣中書和軍機章京,而且在讀卷官呈報的前十名試卷中,原本名列第一,只是因為其他因素的影響,乾隆皇帝欽點狀元時,才將他與王傑的試卷對調了一下,結果王傑奪得狀元,趙翼屈居探花。趙翼如果不被人為擠掉,辛巳科狀元又將被在職秘書奪得!

趙翼與狀元擦肩而過,此事同樣頗具戲劇性。

趙翼

非把狀元拿到手不可

趙翼字耘崧,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他是有名的才子,從小就顯露出很高的天賦。《清史列傳》說他三歲時,每天識得數十字;十二歲時,一天寫出七篇文章。

乾隆十五年(1750),趙翼考取舉人後,還考取了禮部義學教習的職務;四年任期屆滿時,又考取了內閣中書。由於諳熟典章,文思敏捷,乾隆二十一年(1756),趙翼被上司看中,幸運地選調到軍機處工作,擔任軍機章京,進奉文字多出其手;皇帝外出巡視時,途中要發布書面指示,趙翼每次都是伏地起草,文不加點,很快就能寫出千餘字,功夫確實了得。

青年趙翼雖然一路順風順水,喜事連連,卻在人生命運最關鍵的考試中連遭挫折,幾次參加會試都榜上無名。但他從沒有放棄對功名的追求。工夫不負有心人。乾隆二十六年的恩科會試,趙翼終於得到命運之神垂青,順利考取了貢士(準進士)。

趙翼多麼想和他的前同事畢沅一樣,在接下來的殿試中拔得頭籌,實現自己夢寐以求的願望。卻不料會試成績一公布,首席軍機大臣傅恆就給他潑來一瓢冷水:「這次你就別爭狀元了。」趙翼當然知道傅恆是真心對他好,不希望看到他被無辜捲入可能發生的科場風波之中。但狀元的誘惑力實在太大,要趙翼殿試時裝拙避禍,終是一件難事。相反,趙翼還暗下決心:一定要奮力一搏,非把狀元拿到手不可!(《簷曝雜記》卷二《辛巳殿試》)

對趙翼來說,考取狀元雖非探囊取物那麼容易,但只要發揮正常,奪冠概率還是相當大的。這一點,不僅趙翼本人充滿自信,而且凡是熟識了解他的人,幾乎都這麼認為,否則傅恆就不會如此勸他了。原來趙翼考八股文雖然不是十分在行,考時務策卻是他的長項,具有別人難以企及的優勢(清朝會試考八股文,殿試考時務策)。現在既然幸運地通過了會試,在接下來的殿試中,他獲勝的希望自然非常大了。對於唾手可得的勝利果實,趙翼怎麼捨得放棄,將其拱手讓給別人呢?

當年皇帝欽定的九個殿試讀卷官中,至少有兩個是軍機大臣,他們分別是劉統勳和劉綸。趙翼知道,為了避嫌,在確定殿試成績排名時,自己即使考得再好,二劉也不會把他排進前十名,更不可能位列一甲。也就是說,趙翼的內閣中書和軍機章京這一雙料秘書身份,將是他奪取狀元的最大障礙!

為了瞞過所有讀卷官的眼睛,殿試時趙翼可謂用盡了心思:平時他寫石庵體,大家都認識他的字,這回特意改用歐體;平時他寫文章大開大合,揮灑自如,這回寫得環環緊扣,十分嚴謹。也就是說,為了防止自己成為讀卷官避嫌的犧牲品,這次殿試考試時,趙翼故意改變了字體和文風,可見他的奪冠願望是多麼強烈!

常州趙翼故居

成功瞞過了讀卷官的眼睛

九個讀卷官的評卷結果出來後,在確定排名過程中,趙翼果然成了重點防範對象!

清朝殿試閱卷辦法是:將全部試卷平均分給每位讀卷官,各自先閱自己所分之卷,然後互相輪看。讀卷官認為水平高的試卷,就在貼在卷面上的紙條上畫個圈。最終成績核定一般推首席讀卷官進行,其他人參加意見。如無特殊情況,一般都是得圈越多的試卷,排名越靠前。排名確定後,再將前十名試卷上報到皇帝那裡,由聖上欽點狀元。

當年的首席讀卷官雖是劉統勳,但另一位讀卷官劉綸既是軍機大臣,又是趙翼的常州老鄉,為了避禍,他最怕趙翼的試卷列進一甲,於是排名過程中反覆查看了全部二百一十七份試卷,非要找出趙翼的卷子並將其剔除前十名不可,這樣彼此就不會有任何牽連了。可他哪裡知道趙翼早有防範呢?所以任他如何尋找,也甄別不了哪張卷子是趙翼的。苦惱之餘,劉綸只好退而求其次,重點盯住那份得了九個圈的卷子不放,似乎不從中找出趙翼的某些特徵就不罷休。這是二百一十七份卷子中唯一的滿分卷,自是天經地義第一名。劉綸反覆驗看之後,雖然沒有發現任何蛛絲馬跡,但最終還是懷疑這份卷子就是趙翼的,於是鄭重希望劉統勳能夠重新考慮排名。

劉統勳復讀之後,大笑說:「這卷子我早留心了,不是趙翼的。他的字燒成灰我都認得,怎麼會是他的?」劉統勳有如此自信,是因為趙翼初到北京時,曾在劉統勳家裡住過較長時間並協助其纂修史書,趙翼當時因為喜愛劉統勳兒子劉墉(字崇如,號石庵)的書法,所以後來寫字都學劉墉的,劉統勳對趙翼的字體自然再熟悉不過。

劉綸又說:「這就奇怪了。趙翼是不是改變字體了?我們再讀文章,字體可改,文風改不了。」

對這個提醒,劉統勳果然十分重視,就又認真讀了這篇文章,然後不無遺憾地說:「趙翼平時寫文章縱橫捭闔,無拘無束,這卷子的內容十分嚴謹,更不像他的。」

劉綸雖不敢繼續堅持自己的意見,但心裡最終還是懷疑這卷子就是趙翼的。(《清稗類鈔•考試類》)

趙翼的卷子深藏不露,無形無跡,名單卻不能不排,怎麼辦?劉統勳不愧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政治家,他很快就有辦法了。

原來本科殿試九個讀卷官中,有一個人的身份極其特殊,他就是滿族將軍兆惠。兆惠是武將,又不識漢字,怎麼當上讀卷官了呢?原來這個兆惠屢次率軍西徵,平定了準噶爾部和回部貴族的叛亂,為捍衛西北邊境、維護國家統一建立了不朽功勳。為此,兆惠率西徵軍凱旋時,乾隆不僅親臨良鄉,「於城南行郊勞禮」,(《清史稿•兆惠傳》)而且在後來不斷給他各種獎勵和加官晉爵。這一年殿試,乾隆又特命兆惠為讀卷大臣,以示對他特別恩寵。兆惠說他不懂漢文,這些進士的卷子他讀不了。乾隆說沒有關係,卷子上有各位大臣的畫圈,圈多的卷子就是好卷子,你只要讀圈就行了。兆惠的讀卷官職務,就是這樣來的。

劉統勳心想:讓兆惠出面排這個名單,既能規避嫌疑,又能給兆惠面子,可謂一石二鳥,是天大的好事兒。兆惠也不推辭,當即按照乾隆教給他的方法,以圈多圈少為依據,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前十名排出來了。

聰明的讀者肯定已經猜到,那份唯一有九個圈的卷子,就是趙翼的。

趙翼的苦心沒有白費,他終於逃過了讀卷官的審查,如願以償得了第一,就差皇帝最後欽定了。

可他最終還是與狀元擦肩而過。

人算不如天算

據《清史稿·王傑傳》等官方文獻資料記載,趙翼最終丟掉狀元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乾隆搞地域平衡、突出西部地位。

乾隆花了近五個小時,才閱完前十名考生的試卷。他雖然基本認同這個排名,但也覺得有不足的地方,就是排名第一的趙翼和排名第二的胡高望(浙江仁和人)都是江浙人,而本朝舉辦科舉考試以來,江浙地區的讀書人得狀元很不少了,西部地區卻十分罕見,有的省份甚至一個都沒有,如果能夠彌補這個缺憾,自然再好不過。另外,清朝政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平定準部和回部的叛亂,重新統一新疆地區,如今西師大捷之時,如果能在西部省份點一個狀元,以昭四海昇平盛業,豈不是錦上添花、喜上加喜?剛好排名第三的王傑是陝西人,乾隆心中的狀元人選,自然而然傾向王傑了。

清朝殿試發策,皇帝常在末尾加上一句:「朕將親覽焉。」此話雖然多半留於形式,但對讀卷官共同選出的前十名試卷,皇帝一般會讀的。另據大學士張廷玉《澄懷主人自訂年譜》記載,雍正十一年(1733)癸丑科殿試前十名排名時,卷子都是密封的,皇帝排定名次之後,才啟彌封。這次進呈給乾隆的前十名試卷,顯然是先拆封,再由皇帝確定名次,否則應試人的姓名、籍貫、履歷等信息,乾隆欽點狀元前是不可能知道的。

為了體現皇帝的民主作風,同時也是對讀卷大臣表示尊重,乾隆並沒有馬上調整排名,而是召集讀卷大臣,調查了解有關情況並徵詢意見:「本朝陝西出過狀元嗎?」讀卷大臣說:「明朝弘治十五年狀元康海是陝西人,本朝陝西沒有出過狀元。」(《簷曝雜記》卷二《辛巳殿試》)聽了大臣們的回答,乾隆調換排名的想法,也就進一步明確了。

二是乾隆對王傑的試卷文字感到特別親切。

王傑本來就擅長書藝,寫得一手好字,清朝殿試又存在偏重書法現象,王傑書寫考卷時,自會特別用心。趙翼則恰恰相反,他被迫捨棄自己用慣了的字體而改用別的字體,書寫起來自然有些手生。兩相比較,王傑的卷面文字當然比趙翼的漂亮許多。

另外有個情況誰都意想不到,那就是乾隆閱卷時,看到王傑的試卷不僅字跡工整秀麗,書法超群,而且特別眼熟,一見就像遇到久違的老朋友似的感到親切。後來他終於想起來了:尹繼善擔任陝甘總督時,報上來的奏摺,書寫的文字就跟這份試卷一模一樣。當時,乾隆還對尹繼善奏摺的書法水平大大表揚了一番。尹繼善是乾隆十分欣賞和看重的大臣,俗話說「愛屋及烏」,對王傑這份試卷,乾隆自然有一種特殊的好感。(《清史稿•王傑傳》)

為了弄清兩者之間究竟有無關係,乾隆當即詢問左右,得知此卷不僅就是當年經常為尹繼善代擬奏摺的幕友王傑所作,而且了解到王傑人品超群,決非等閒之輩,乾隆欽點王傑為狀元的想法也就更加堅定了。他於是大筆一揮,將趙翼和王傑的名次調了過來,趙翼就這樣與狀元擦肩而過,王傑則幸運地獲得了這一桂冠。

進士引見那天,乾隆看到王傑儀態端莊,舉止得體,風度翩翩,更以為自己欽點無誤,於是詩心大發,當場賦詩以賀:「西人魁榜西平後,可識天心偃武時。」(《清稗類鈔•考試類》)

趙翼如此想當狀元,沒料到竟在最後一刻遭遇挫折,真可謂人算不如天算,同時也說明,有些事你想防也是防不住的,認命吧!

官方文獻不會記載趙翼丟掉狀元的真實原因

通過上面介紹,對趙翼丟掉狀元的內幕原因雖然進行了梳理,但有個疑問並沒有解開:趙翼與狀元擦肩而過,與他的秘書身份究竟有無關係?或者說,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會試之前發生的那些事情,對當年的科舉考試究竟有無影響?如果沒有關係和影響,那麼殿試時趙翼不惜變換字體和文風,以及身為軍機大臣的讀卷官們絞盡腦汁想避嫌,豈不是多此一舉,自尋煩惱?如果有關係和影響,那麼上一節寫到的兩點原因,卻與它們風馬牛不相及,完全扯不到一塊。這真是一個讓人迷惑不解的問題!

其實,只要對當時的一些情況進行全面深入了解,你就會發現:趙翼的秘書身份,確實成了他奪取狀元的最大絆腳石,只是官方的文獻資料裡,不會如此記載罷了。

我們再對上一節寫到的兩點原因逐一進行分析和評論吧!

關於地域平衡、突出西部地位這一點,理由確實冠冕堂皇。但要知道,西部地區考生難得考取狀元,並不是突然冒出來的新鮮事,而是一個歷史老大難問題。清朝入主中原已經百餘年,乾隆做皇帝也二十多年了,以前為什麼不搞地域平衡、突出西部地位,偏要這一年實行這一政策?所以無論如何難以讓人信服。

再說,兆惠西徵大捷歸來,並不是乾隆二十六年,而是上一年的二月份。當年的庚辰科一甲前兩名獲得者畢沅是江蘇太倉人、諸重光是浙江餘姚人,童鳳三也是浙江紹興人,他們都是江浙人,如果要照顧地區平衡和突出西部地位,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殿試更有理由這麼做。所以說,這條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實完全是隨心所欲的藉口。

還有一個就是清朝殿試偏重書法問題。

清朝殿試時文章與書藝兼優,確實勝過單以文章見長,但書法平平的考生,並不是不能獲得狀元。上一科的狀元畢沅,不僅字寫得一般,而且是擠掉書法水平很高的諸童光拔得頭籌的。所以說,清朝殿試偏重書法云云,只是相對而言,並不是絕對的,更沒有這方面的任何制度規定。而就在畢沅考取狀元的乾隆二十五年五月,乾隆曾經發布上諭:廷試對策「參閱文字,除文、字俱佳者盡登上選外,其有字不甚工,而援據典確、曉暢時務者,亦應列為上卷。若對策全無根據,即書法可觀,亦不得充選進呈。」(《清朝通典》卷十八《選舉一》)

這是寫在《清朝通典》中的原話。而《乾隆實錄》的記載是:「廷試士子為掄才大典,向來讀卷諸臣,率多偏重書法,而於策文則惟取其中無疵纇,不礙充選而已。……廷試讀卷,自應取文義醇茂者,拔置上第。若策對全無根據,即書法可觀,亦不得入選。」(《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六百一十二)

由此不難看出,如果僅僅是乾隆對王傑的試卷文字感到特別親切,就把他擢為第一,那麼這種做法就有些類似兒戲,也與乾隆自己一年前說過的話自相矛盾,人們會完全相信其說嗎?

所以說,趙翼與狀元擦肩而過的真正原因,官方文獻裡是看不到的,只有從野史筆記中尋找,才可能發現某些難以讓人察覺的端倪。

趙翼的雙料秘書身份確實是一道越不過去的坎

趙翼的《簷曝雜記》,就給我們提供了一把打開這個秘密的鑰匙。

在這本書裡,趙翼特意寫了「辛巳殿試」一條,詳細記載了他參加這次殿試的全過程。經過細細品讀,筆者發現,趙翼雖然承認王傑的西部地區身份是他奪取狀元的原因之一,但他更想表達的,還是本人的秘書身份是他獲取狀元的最大障礙。

趙翼說:「本人與第二名胡高望不僅都是內閣中書,而且自己身兼軍機章京,王傑則什麼都不是。乾隆正是發現了這一點,才決定將陝西人王傑改為狀元。」

如果說趙翼的《簷曝雜記》還寫得比較隱晦,那麼,《清代毗陵名人小傳稿》寫到的這段文字,就表達得十分直白了:「翼字耘松,號甌北,陽湖人,乾隆二十六年殿試第三人及第。二十五年庚辰科大魁為畢沅,次諸重光,皆軍機中書也。翼成進士,亦內閣中書入直軍機處,忌者因為蜚語上聞。」

清朝自從定下殿試排名前十的卷子必須報皇帝欽定的制度以來,由欽定改變名次的情況便時有發生,趙翼只是其中的一個而已,按理說他應該也能夠正確對待。可能是此事對他的影響特別重大的緣故,這才使得他終生難以釋懷:「惺園(王傑)由此邀宸眷,翔步直上,而餘僅至監司,此固命也。」(《簷曝雜記·辛巳殿試》)

趙翼的心情雖然可以理解,但還是有必要對他說上幾句話。由於命運的捉弄,王傑後來官運亨通,位極人臣,趙翼則僅做到知府和道員(即他所說的監司),兩人官場地位確實懸殊極大,完全不可比。但若論學術成就和貢獻,兩者同樣不在一條水平線上。特別是在二百多年後的今天,當年那個狀元和大學士王傑,還有幾個人記得?趙翼呢?其名聲雖然不能說眾所周知、家喻戶曉,但用如雷貫耳、非常響亮等詞句來形容,應該不會錯的。兩相比較,雖然不好說誰比誰強,但至少是有得有失吧!所以,對當官不那麼看重,努力活出個人樣來,並釋放自己最大的能量,對社會做出積極有益的貢獻,這才是最重要的。

來源:各界雜誌第五期—人物春秋

作者:眭達明

(轉自:各界導報)

聲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出入以真實情況為準,本公眾號不對因使用本文章而產生的任何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最終解釋權歸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江山代有才人出:志在狀元的清代史學大家憾作榜眼,趙翼殿試記事
    得中明通榜之後,趙翼被朝廷任用為內閣中書,遂入直軍機處。當日,大學士富察·傅恆對趙翼尤為器重。 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趙翼高中進士;在殿試之中,他被擬作一甲第一(即所謂狀元),後被乾隆帝移為第三(即所謂的探花)。 得中探花,趙翼被授予編修之職。
  • 此心誰解:趙翼的學術情懷
    趙翼在乾隆二十六年儘管本可以高中狀元,但由於乾隆帝以清代陝西未有狀元將其與王傑名次互易而屈居探花,但僅此而論,其才學亦足以令世人競折腰。乾嘉時期考據學隆盛一時,趙翼《廿二史札記》、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號稱乾嘉三大考史名著。日本漢史學家曾投票推選趙翼為中國史學十傑之一。
  • 增井經夫:錢大昕、王鳴盛、趙翼,誰最能代表清代史學
    趙翼:言行輕率,卻最受歡迎比起前兩人,雖被說成言行輕率、粗心大意,但受更多人喜愛的史學家是趙翼。趙翼出身於江蘇陽湖(常州武進)的一個商人之家,是人稱三歲時便可一天記下十幾個字,十二歲時便能一天做七篇文章的神童。受同鄉出身的高官所愛,趙翼後來進入軍機處當差,並在三十四歲的時候進士及第。
  • 趙翼《論詩》賞析
    一、簡介作者並講他的幾個故事趙翼(1727年~1814年),清代文學家、史學家,字雲崧,號甌北。漢族,江蘇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中過進士,當過官,辭官後主講安定書院。下面講幾個故事,更多地了解一些趙翼的情況。1.才華橫溢的少年他的父親以私塾授業為生,趙翼從6歲起就跟隨父親讀書。據說,他3歲時就能識字,12歲時,一天就可以寫出好多篇文章。
  • 清代詩人趙翼寫「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有道理嗎?
    且不說他們在後世的地位如何,即便是在唐代對於他們二人也是推崇備至,韓愈就曾評價他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對於那些質疑李杜的文人韓愈則表示「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關於趙翼還有一件趣事,在科舉考試的時候他的文章是幾位閱卷考官最為看好的,本有望成為狀元。不過當這些考卷送到乾隆皇帝面前時,乾隆皇帝一看第一卷的趙翼是江南人,第二卷的胡高望是浙江人,第三卷的王傑是陝西人。於是便問了問閱卷大臣,自開朝以來陝西是否出過狀元。
  • 【覓詩記】趙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上)
    但是,趙翼還是覺得只有考中進士才是正統的出身,但那個時候,因為在軍機處任職的官員中,有人考取過狀元,於是有人議論這是近水樓臺的走後門,這種說法流傳開來,對軍機處構成了不小的壓力,所以他們特別不希望自己的手下又有人考取了狀元。當時趙翼的領導是傅恆,傅當然了解趙的作文能力,他覺得趙去參加科考很有可能考取狀元,於是他私下跟趙翼講:你若參加考試,可千萬不要考個狀元。
  • 商丘文史(八)——商丘歷史上的狀元榜眼探花
    商丘文史(八)——商丘歷史上的狀元榜眼探花 2020-02-27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趙翼 身處脂膏要潔清
    這首公然叫板唐代李白、杜甫兩大詩人的《論詩》,正出自清中期著名史學家、文學家趙翼之手。趙翼(1727—1814),字雲崧(一作耘菘),號甌北,常州府陽湖縣(今江蘇常州)人。他長於文史,考據精審,持論明通,所著《廿二史札記》被稱為「清代三大史學名著」之一;他還創作了大量詩歌並廣泛流傳,與同時代的袁枚、蔣士銓並稱為「乾隆三大家」。
  • 趙翼家世及生平事跡續考[1]
    沒想到「十年為婦正奇窮」,千裡赴京,劉氏又得病,當時趙翼在塞外,未及一見,彌留之際還一聲聲詢問趙翼的歸期。趙翼對劉氏久久不能忘情,其《悼亡》詩六首,沉痛入骨,趙翼向亡妻表達綿綿無盡的深情:「他年冢上相思樹,連理終應向爾蟠。」[21]青少年時期的貧困生活對趙翼有很大的影響。即使晚年生活有所改善,他也富貴不忘本,並希望子孫保持「儒門氣味」。
  • 清代學者詩人趙翼鮮為人知的川滇軍旅生涯
    而趙翼,從青年起就作為軍機辦事人員參與過重要的軍事活動,並整理機要文字,負責編撰成書。 趙翼是清代江蘇省常州府陽湖縣人(陽湖位於武進縣城東,以湖為名,明代屬於武進縣,清雍正時從武進縣分出,縣治仍在武進城中)。字雲崧,號甌北,以古人推崇祖先的風俗來說,相傳趙翼的祖上是南宋遷居江南的宗室家族,不過這些加油添醋的說法基本不可考證。趙翼的祖輩都非常普通,父親趙惟寬僅是一個地方私塾的教書先生。
  • 古代科舉也要看顏值,明朝有人因為長得醜,而丟掉狀元之位!
    上次寫了一篇是因為名字諧音不好,而丟掉榜首之位的。站在科舉功名的金字塔尖,狀元身份尊貴、備受榮寵。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考生的最高榮譽。從童試到殿試,狀元需要經過層層選拔,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重圍,獨佔鰲頭。狀元就是萬裡挑一,笑到最後的那一個,所以,中狀元難如登天。在明代狀元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好聽的名字,居然還要有爆表的顏值!!!
  • 先正史評:秦檜是奸臣嗎,為何史學家趙翼、胡適要為他喊冤?
    正如第一章裡,金庸借曲靈風之口所說的,迎回二聖后,秦檜還是做他的丞相,趙構如何自處?殺不殺嶽飛與秦檜何幹? 那個時候,先正第一次認識到,原來歷史還可以這麼來理解。於是,出於好奇,我開始找來史料研讀,有正史,有野史,還有一些名家的史評。我驚奇地發現,原來在不少史學家眼裡,秦檜並非是個奸臣。
  • 他是趙翼的後代 被稱為曠世奇才
    說起趙翼趙公,他流傳最廣的一句詩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常州人,清代著名史學家、詩人。現在,在前後北岸還保留著他的故居。趙公不會想到,在他走後的不到八十年裡,趙家出了個曠世奇才——趙元任。
  • 王安石因「孺子其朋」,丟掉了狀元稱號,這個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可是在出仕途的時候,在科舉考試中,卻因為「孺子其朋」四個字丟掉了狀元的稱號,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呢!1024年,21歲的王安石,代表江西臨川,來到汴京參加皇帝主持的考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殿試。當時的王安石才華橫溢,對取得狀元的稱號,信心十足。
  • 狀元、榜眼、探花是怎麼來的?
    科舉考試選狀元開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明、清時期,殿試的一、二、三名,名稱確定為 「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共1282年間,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
  • 狀元、榜眼、探花的歷史由來?
    科舉考試選狀元開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明、清時期,殿試的一、二、三名,名稱確定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共1282年間,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的劉春霖。
  • 趙翼《論詩》:論詩也可以很勵志
    【古典詩詞,新鮮解讀】趙翼《論詩》:論詩也可以很勵志丁啟陣
  • 科舉制度:「狀元」最初不是官方稱謂
    自隋朝創立科考以來,共錄取有姓名記載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他們各顯千秋,趣事百出。第二名榜眼和第三名探花在唐之後逐步加以完善,直到明清才正式確立。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
  • 中國歷史上最後的狀元、榜眼、探花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
    所有進士都稱得上是國家最出類拔萃的人才,而進士中的前三名又被稱為一甲進士(進士及第),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清朝光緒三十年(1904年)7月4日,通過禮部會試選拔出來的273名貢士來到紫禁城中的保和殿參加殿試。經過一場默默比拼,最終劉春霖、朱汝珍、商衍鎏三人拔得此次考試的頭籌,分列狀元、榜眼、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