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哪得清如許?長沙民間河長護衛營守護靈動圭塘河

2020-12-06 紅網

4月3日上午,圭塘河民間河長「紅黃藍」護衛營成立並授旗。

長沙市雨花區首屆「民間河長」論壇現場。

紅網時刻長沙4月3日訊(記者 彭佩)圭塘河岸聞歌聲,天光雲影共徘徊。漫步圭塘河,水面波光粼粼,似珍珠、似眼睛。昔日老長沙人眼中不敢靠近的「臭水溝」,如今華麗變身,成為長沙的風景線。然而,環境治理非一日之功,水清岸綠景美的親水家園需要長效守護。4月3日上午,圭塘河民間河長「紅黃藍」護衛營成立暨長沙市雨花區首屆「民間河長」論壇在圭塘河景觀區舉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圭塘河岸,民間河長們用腳步丈量河情,用汗水守護碧水,帶動親友、社區、學校等社會力量一同加入,配合政府河長、環保公益技術組織等共建共治共享,重塑長沙生命之河。

蜿蜒的岸邊,總有一群人在穿梭,他們或扛著工具,下井涉水;或舉著相機,拿著筆記本探尋記錄;或戴著白手套,拿著垃圾袋排汙查源。他們都是圭塘河的守護者,也是「紅黃藍護衛營」的民間河長。冷昭群是其中的代表,他是2017年長沙市「環保衛士」。「巡河既鬥智也鬥勇,我們經常披星戴月撿垃圾、打著手電筒查汙染源、苦口婆心勸阻電打魚者。我隨身帶著的巡河記錄本,記錄著每次巡河的歷程,並向政府部門反饋處理。」一個取水的礦泉水瓶,一張測試ph值的試紙,一個記錄結果的筆記本,是民間河長餘禮湘出門的「標配」。2013年退休後,他成為了一名全職志願者,也是圭塘河的民間河長,圭塘河哪些段排口較多,什麼時候可能會有汙水排出來,發現了汙染問題怎麼處理,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活動現場,雨花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圭塘河流域綜合治理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葉松為「紅黃藍」護衛營授營旗,並向民間河長們鞠躬致謝,正式吹響了雨花全民治水的號角。在共建共治共享——重塑長沙生命之河論壇會上,政府代表、高校專家、德國漢諾瓦水協專家、環保公益組織、民間河長代表同臺就治理與保護水環境、圭塘河建設最強「海綿體」、智慧河道、民間河長與政府河長的良性互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民間河長紅黃藍護衛營」是廣大志願者參與的治水力量,是政府河長的助手。「紅色護衛營」由市政、環衛等部門一線人員組成,「黃色護衛營」由媒體、社會公益組織、熱心市民等社會人士組成,「藍色護衛營」由圭塘河流域所屬轄區和街道的專業巡河員組成。「紅黃藍護衛營」的成立,是充分發揮全社會管理河湖、保護河湖積極性,推行全民治水、全民參與的生動實踐。「治水工作成效如何,基礎在隊伍組織和團隊建設。」雨花區政府副區長、區河長辦主任、圭塘河河長陳懷宇說道。

「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雨花區充分激發民眾的力量,匯聚源源不斷的活力。人人都是「河長」,每一個人的勤勞和汗水,如涓涓細流,鮮活而頑強,匯聚成奔騰向前的綠色之河、生命之源。

相關焦點

  • 河南杞縣:問渠哪得清如許 唯有黃河引水來
    縣長王紅濤察看引黃入杞流域圖(央廣網發 通訊員 司利強 供圖)「問渠哪得清如許 唯有黃河引水來。」杞縣縣長王紅濤介紹,杞縣現在有三義寨灌區蘭杞乾渠;趙口灌區陳留分流到幸福乾渠、鐵底河;柳園口灌區淤泥河、柏慈溝;三條「引黃入杞」工程。
  • 問渠哪得清如許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於福建的宋代大儒朱熹的這句詩,今天依舊是常讀常新。那一渠汩汩清流,不僅是泉州流入金門的解渴「活水」,更象徵兩岸關係發展的源頭「活水」。 閩水入金,背後是兩岸一家親的民族情,是閩臺親上親的手足情。兩岸好,臺灣才會好。從供水金門到惠臺31條,大陸正堅定不移擴大深化兩岸各領域交流,率先與臺灣同胞分享大陸巨大發展機遇,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成華「最美護河人」!
    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發展之本 守護一方清水 在成華,最美的風景,是人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成華「最美護河人」 今天,和河長君一起,走進成華「最美護河人」,聽他們的故事,傳承他們的時代精神。
  • 問渠哪得清如許 「一帶一路」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 「一帶一路」活水來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5-12 02:11:10
  • 你覺得「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理是什麼?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出自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中一首。朱熹,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儒家大師,也是弘揚儒家儒學最卓越的倡導人。這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二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在作者眼裡,「方塘」最大的特點是清澈明淨,他用一個比喻,那就是「鑑」,也就是比喻方塘乾淨得像一面鏡子。鏡子雖小,卻能照進整個天地,因此,這區區半畝的方塘,儘管它小,卻能倒映出長天無垠、雲影悠悠。在這裡,美不在於事物自己,而在於觀賞事物的心靈境界。
  •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那得:怎麼會。那:怎麼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如:如此,這樣。清:清澈。
  • 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朱熹的才學確實不得了。他不僅是儒家的大宗師,理學大師,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哲學家。尤其是在教育史上他的弟子總結的他的朱子讀書法,在歷代都是影響十分巨大。我們今天一起品讀的是朱熹的《觀書有感》,其實這應該是一組詩。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子讀書法是什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這首《觀書有感》影響了很多人,也成為不斷學習,不斷認識新事物的勵志名句。
  •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說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請...
    朱熹的《觀書有感》中說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請談談對你的啟示。【參考答案】「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古詩被人們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因此,對於教師工作而言,我認為活水指的就是新的思想和理念以及新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新的知識技能等。而教師要想不斷注入活水,必須牢記「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
  • 問渠哪得清如許 唯有活水源頭來
    開展「黨員在網格、奉獻在家園」主題活動  推行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崗位,開展美化環境崗、助老愛幼崗、代辦服務崗、致富幫帶崗、平安守護崗和文明新風崗「六崗認領」活動。激勵黨員在美麗鄉村建設、聯繫服務群眾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今年以來,全鎮農村黨員戶共作出各類實事承諾323項,參與「環境整治」河道保潔、平安宣傳等志願服務600多人次。
  • 【最美企業環境管理員⑨】李迪武:問渠哪得清如許
    問渠哪得清如許技術員出身的李迪武在談到2013年市區城南汙水處理廠提標升級時格外神採飛揚。原標題:《【最美企業環境管理員⑨】李迪武:問渠哪得清如許》閱讀原文
  • 【基層風採】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基層風採】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020-11-16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古詩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擺脫生活與生命的枯燥感、無聊感、煩悶感,使得生活與生命增加新鮮感、有趣感、快樂感。看那池水清澄,使人身心愉悅。天地間有清水,也有濁水,甚至有臭水,差別為何這麼大?這差別的原因又是什麼?就在於清水有源頭活水的注入。流水不腐,就是這個道理吧。
  • 讓公益成為時尚,讓家鄉長流碧水,長沙縣最美民間河長出爐
    「河水不清,絕不收兵!」這是2017年被聘為瀏陽河民間河長的章志標的誓言。在2019年8月到9月由長沙縣河長辦、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以及瀟湘晨報聯合組織的「最美民間河長」評選活動中,章志標和另外9名民間河長光榮當選。
  • 張豈之:問渠那得清如許
    張豈之:問渠那得清如許 2019年09月20日 07: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陸航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人民網丨美麗瀏陽河:問渠那得清如許 唯有源頭活水來
    瀏陽,因位於瀏水之北而得名。而瀏水又因瀏陽城而名為瀏陽河。曾經,一首民歌讓逶迤秀美的瀏陽河聞名於世。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工業汙染與過度開發卻讓瀏陽河飽受汙染折磨,工業廢水直排江河,砂石採挖濁浪滾滾,水質嚴重惡化,河中一度不見魚蝦……2017年,隨著河長制的全面推行,每條河流都有了『河長』。
  •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渠」和「為」如何解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理趣詩《觀書有感》(其一),作者以淺近的筆墨揭示了意味深長的道理,放在今天仍有啟發借鑑意義。學無止境,不斷攝取知識、學習技能,尤其是補充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保持活力不掉隊。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文理分科後高中部教研紀實
    教育是一門藝術,老師們在課內認真教學、在課外潛心教研,在教學實踐與教研思考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與學科素養,正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自北外鄭州附校高中部1月7日文理分科之後,教研活動統一調整到每周三下午最後一節課進行。
  •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正應了毛澤東當年說過「一拳打得開,百拳莫再來」。這種超越國界的事實正是文化自信的充分體現,這種以拳會友,促進中西方文化融合,促進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避免文化衝突,進一步避免其他的更大衝突,對於世界文明史的發展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