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鄭承東
窗欞文化是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往往濃縮了歷史文化的精華。重視它們,研究它們,進而珍愛它們,在發展和建設中應該給予特殊的照顧。
中國古代建築,從秦漢以來,一直在變化,我們的門窗就隨著建築的變化而變化。我國的古建築多以傳統木構建築的框架結構設計,這使窗成為中國傳統建築中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之一,成為建築的審美中心。
窗的類型在清代明顯加多,而且窗欞格圖案更為繁雜,與明代簡單的井字格、柳條格、枕花格、錦紋格不可同日而語。在清代,許多窗欞格圖案已發展為套疊式,即兩種圖案相疊加,如十字海棠式、八方套六方式、套龜背錦式等。江南地區還喜歡用夔紋式,並由此演化為亂紋式,更進一步變異為粗紋亂紋結合式樣。
明清以來,霍童溪因為水運發達,便成為屏南、周寧、政和、松溪等內路縣木材、毛竹、鹽糧等運輸要道,也因此成就了霍童古鎮的繁榮。古鎮建築風格與布局也獨具特色。古建築群落大多建於清代及民國,少數屬明代建築。霍童村古民居群主要由一座明代文昌閣、一座百年宗祠、六十多幢大宅構成,集中成片,保存完整。在歷史的演變中,古民居又分出了青磚、木質結構及三合土牆三種外觀。青磚外觀的,自然是當年的大戶人家。氣派中透著優雅,精美中展現濃鬱的書卷氣息,文化內涵十分豐富。院內的對聯和雕花的窗欞,有意無意透露各家各戶的淵源脈絡。尤其是嵌在木窗上的窗欞雕花,刻畫了農耕時代的耕讀文化的場景,人物表現惟妙惟肖,是木刻藝術中的上品。
霍童古宅窗欞均系完整樟木以平面鏤空透雕和多層次鏤空浮雕,一氣琢雕而成。其刀法遒勁,工藝精湛,畫面生動,人物傳神。其雕刻裝飾布局合理。結構嚴謹,且高低錯落有致,依勢分布,以其形態各異的人物故事為主體,並輔以亭臺樓閣、山水景物、樹木花卉、動物禽獸以及瓶、盤、罐、鼎、壺等圖案而相呼應配合,層層迭迭。雕刻手法分為浮雕、透雕,然後有一些攢插,一些插接,它用了很多複雜的工藝。我們有時候一眼望過去,也就無非雕得比較花而已,但實際上他用了很多雕刻的工藝。過去工匠注意很多細節部分,比如男人的肌肉跟女人的肌肉都完全不一樣,而在雕刻時,凡是設計到女人的時候,臉上都非常平滑,而男人這種肌肉的起伏,它就雕得非常清楚。尤其是以中軸圓心為主體的人物故事造像刀刻細膩,微妙微肖,把這一幅幅作品組合一起,便是一幅清時「清明上河圖」的長卷。
窗子絕不是為了透光和通風。一個好的窗子應當是一個好的畫框。霍童古宅窗子的傳統構造十分考究,窗欞上雕刻有線槽和各種花紋,構成種類繁多的優美圖案。透過窗子,可以看到外面的不同景觀,好似鑲在框中掛在牆上的一幅畫。室人在面朝窗子時,首先感受到的應當是一幅優美的詩文圖畫,真讓人難已忘懷。我們很多文化內容它不是完全通過書本去傳達的,它有時候可以通過生活中實用的東西。比如中國古代門窗大量的這種版本小說,它都有圖畫去反映。這個的主體圖案可以反映一些比如三國演義中的經典畫面,如「單刀赴會」,「三英戰呂布」等。在乾隆盛世的時候,收藏風非常熱,這就反映到當時的窗欞上,在上面雕了很多「博古圖」,這也反映了當時的一種收藏生活。
還有古代不是每個人都去上學讀書的,很多人教育孩子的時候,他會抱著孩子在窗戶面前,說你看這就是……,他就把這個文化傳達了。我覺得在這點上,中國古代門窗在傳達文化上,不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可惜的是,住在現代都市裡,古老建築多被拆除,高樓密集,窗外難見藍天綠地,陽光照射也顯得珍貴了。加之窗子的造形千篇一律,窗欞文化已經不復存在了,怎能不讓人感慨不已。(鄭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