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司·奧茲:狂熱,是21世紀的瘟疫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1-01-10 新京報網

今天,人們被狂熱分子所主宰

 

在奧茲去世之前一個月,他還在《華盛頓郵報》的採訪中對當下政治表示擔憂,他聲稱,「狂熱是21世紀的瘟疫」。他認為,這就像上個世紀,世界被改革者和救贖者所摧毀一樣,政客通過神奇的意識形態魔法煽動民眾。而今天,人民則被各種類型的狂熱分子所主宰。

 

奧茲認為,狂熱的原因在於現實太過複雜,所以人們更渴望簡單地解決問題。這不僅發生在以色列,全世界皆如此。大家都像在看好萊塢大片一樣,所有人都只想知道誰是壞人,誰破壞了他們的美好生活,然後找一個簡單的方法徹底解決這些麻煩。因此,他們將一切問題歸咎於全球化、新殖民主義、激進的女權主義、性別歧視、或猶太復國主義。

 

奧茲進一步認為,這是一場深刻的民主危機。在他眼中,狂熱主義比民主要古老得多;它比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更古老。民主制曾經有一種遏制狂熱分子的機制,可現在這種機制失效了。

 

在今年4月出版的《親愛的狂熱者》(Dear Zealots)一書中,奧茲試圖對當下最新的世界局勢做出剖析和回應。他認為,許多人攜帶著狂熱的基因。 它始於改變親屬、鄰居、周圍每個人的理想主義衝動。奧茲認為,這種狂熱不僅在以色列流行,而且已經在全世界都蔓延開來。但奧茲並不徹底悲觀,他將政治局勢與契訶夫戲劇進行比較,而不是莎士比亞戲劇。


「在莎士比亞劇中,最後一幕中的舞臺上到處都是屍體,」他說,「在結束時,契訶夫的角色傷心欲絕,幻想破滅,但還活著。」


英文版《親愛的狂熱者》書封。Dear Zealots: Letters from a Divided Land by Amos Oz,November 13th, 2018。


從一位猶太復國主義者到和平主義者

 

奧茲之所以剖析狂熱,是因為自己也有過狂熱的經驗。在「德國之聲」對奧茲的採訪中,奧茲回憶道,他出生在一小群被嚇壞了的猶太難民中,人數不到五十萬人。雖然他的父母從未跟他分享他們對歐洲的失望之情,但在當時,整個耶路撒冷都被一種痛苦、失望和不安的陰雲所籠罩。當戴維·本-古裡安宣布以色列獨立時,奧茲才九歲,他們還因此經歷了飢餓、停水還有恐懼。

 

奧茲曾透露,當時他作為一個小男孩,認為猶太復國主義是100%正確的,任何憎恨或反對或打壓這一事業的人都是反猶太人或種族主義者。他花了一些時間才意識到,實現這個夢想是要付出代價的。在很大程度上,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不得不為以色列人的夢想付出慘重的代價。


阿摩司·奧茲

所以,奧茲五十多年來,一直主張巴以互相妥協,比鄰而居。他一直跟公眾重複這樣一種願景:這樣小的一塊土地,兩個不幸的民族應該就像在一所房子裡,劃分成兩個不同的房間,大家當不成「情人」也可以當「鄰居」。「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意識到,擺脫這場衝突的唯一途徑是歷史性的妥協,因為巴勒斯坦人不會去任何地方,以色列人無處可去。」

 

所以,他贊同川普把美國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他覺得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應該將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但同時,東耶路撒冷應該也有世界各國的大使館,因為他覺得那也應該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


《惡意之山》,作者:(以)阿摩司·奧茲,譯者:陳騰華,版本:99讀書人 |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11月。短篇小說集,書寫尚處於英國管轄的耶路撒冷,追問巴以衝突的源頭。


以色列的「良心」與「叛徒」


在奧茲為和平而呼籲的時候,右翼的民族主義者都迅速地譴責他是以色列人民的叛徒。在《衛報》對奧茲的採訪中,奧茲表示,他知道被說成叛徒是什麼感覺,因為,他曾迷過耶穌,猶大的故事曾激怒過他。猶大是一個雙重同義詞:叛徒的代名詞,也是猶太人的代名詞。


「在我的詞典中,很難區分這兩者,」奧茲說。在他看來,猶大的故事是「世界反猶主義的車諾比」。不過,他也認為,猶大比耶穌的其他門徒更信耶穌,他是「第一個基督徒、最後的基督徒和唯一的基督徒」。因為猶大是為了讓廣大群眾得到拯救,才導致了耶穌的受難和復活。而且,在耶穌離開了猶大之後,猶大心煩意亂,也絞死了自己。

 

所以,奧茲把被說成叛徒當成「榮譽徽章」。其實,所有以色列領導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因為準備在領土上妥協而被罵過叛徒。對於這個叛徒的名人堂,奧茲還補充了託馬斯·曼,鮑裡斯·帕斯捷爾納克,阿爾伯特·加繆和亞歷山大·索忍尼辛。作為一名作家,奧茲對美國西部經典悲劇中,描繪的複雜衝突而著迷,而不是美國西部片中的善與惡。「以色列-巴勒斯坦的衝突在右翼和右翼之間發生的。」

 

不過,他也對反對以色列存在的觀點嗤之以鼻。在《衛報》的訪問中,奧茲認為,「以色列不應該存在」這種說法是從反猶太復國主義過渡到反猶太主義。希特勒之後也沒有人說,德國應該不允許存在,或者在史達林之後,也沒有人說,地球上不應該有俄國。奧茲認為,如果大家想改變以色列,僅僅抵制和反對它是愚蠢的,因為「它加深了以色列對全世界都迫害我們的妄想」,從而加強了以色列的恣意妄為的可能。

 

而且,奧茲還認為,西方很多自由主義者經常會雙重標準看待問題。他們經常忽視發展中國家部分地區的暴力行為,而每當談到猶太人的時候,就會說,「好吧,他們遭受了太多苦難。在這樣的經歷之後,他們怎麼變得如此暴力?」他對那些認為大屠殺應該把猶太人變成和平主義者的西方人嗤之以鼻。奧茲回憶起他的親戚,在納粹集中營倖存下來,他總是提醒奧茲,他的解放者「不是帶有標語牌或橄欖枝的和平示威者,而是士兵,頭盔和機槍。我這一代的猶太人不能忘記它。」


阿摩司·奧茲


但這也不表明他對以色列的現狀感到滿意。相反,他對《衛報》記者坦率地說:「我愛以色列,但我不喜歡它。」他所愛的仍然和以前一樣。「我喜歡它,因為它具有爭議性,因為以色列的每一個樓梯間,都充滿了相互矛盾的觀念。」「以色列是由八百萬總理、八百萬公民和八百萬心理學家進行的激烈爭論的地方,每個人都有一個最能解釋該國情況的公式」,但他也表示,「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的壓迫使得巴勒斯坦民間社會惡化……沉浸在衝突中的社會往往變得更加種族主義和不寬容」。

 

但是,他仍然堅持尋找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案或革命性的答案。這也是他最近討論狂熱者的原因之一。


我們如何治癒狂熱者?


然而,並不是每個和奧茲立場相似的人都認為他尋找的方案能治癒狂熱者。以色列作家亞伯拉罕·伯格(Avraham Burg)在《國土報》認為,奧茲在《親愛的狂熱者》背後隱藏了左翼猶太復國主義普遍沒有解決的許多問題。奧茲在《親愛的狂熱者》中,主要表達了三個論點。奧茲先討論了一般的狂熱,指不限於特定地方、文化、社會和宗教的狂熱。奧茲認為仇恨是狂熱的元素之一,在許多地方,多元文化主義和身份政治很快也變成了互相仇恨的政治。而且,盲目的仇恨會使得雙方的仇敵彼此相似。亞伯拉罕·伯格認為,奧茲的分析並沒有帶給我們新的見解。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奧茲提出了好奇心、想像力和幽默感。亞伯拉罕·伯格認為,奧茲的補救措施只是一種簡單地麻醉罷了。我們並沒有找到治療的方法。

 

第二,奧茲推崇的是文化猶太教,他認為猶太教應該作為一種文化而不是一種宗教,更不僅是一個民族,而這種界定能為以色列的狂熱降溫。亞伯拉罕·伯格認為奧茲就像是一位世俗的首席拉比,他從各種猶太教之間的差異矛盾的豐富遺產中找共同本質。然而,亞伯拉罕·伯格認為這種世俗化的猶太教,幾乎忘了猶太教遺產中最深刻的核心——是「一種適合對弱者的侮辱做出強有力回應的文化。」這已經成了「先知道德」的一部分。

 

奧茲試圖去化解這種「道德」。他在書中舉了一個幽默的例子:「事實上,我們的猶太節日彼此相似:壞人試圖殺死我們所有人,但他們沒有成功,所以讓我們坐下來吃飯。」而亞伯拉罕·伯格認為,其實猶太節日的順序是這樣的:壞人試圖殺死我們,上帝救了我們,讓我們吃點東西。奧茲的世俗主義其實忽略了猶太文化裡誰來拯救的問題。而這個救贖,往往在現代是諸如民族主義的願景,也是狂熱者的來源之一。

 

此外,奧茲認為巴以雙方解決問題需要妥協。因為妥協的反面不是堅持理想。而是狂熱和死亡。在這種思想中,奧茲批評了狂熱的伊斯蘭教和猶太民族主義。但是亞伯拉罕·伯格認為,這種解決方案首先早已過期,而且可操作性存疑。因為如今這意味著猶太人將放棄自己的絕對特權,奧茲也沒有明確具體放棄哪些特權。而且像奧茲那樣想像的,這兩個「州」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直沒有可操作的答案。奧茲所希望的那種狀態,一個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共同的國家,也許只會出現在遙遠的未來。


作者:徐悅東;

編輯:安安,寇淮禹;校對:賈寧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阿摩司·奧茲: 狂熱主義是21世紀的瘟疫
    阿摩司·奧茲(Amos Oz)是以色列最多產和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記錄過去,探索現在,著有30多部小說、數十篇散文和數百篇文章。他最近的新書《親愛的狂熱者:來自分裂國土的信件》可能包含了目前他最急於向讀者傳遞的信息。
  • 阿摩司·奧茲:狂熱,是21世紀的瘟疫
    今天,人們被狂熱分子所主宰在奧茲去世之前一個月,他還在《華盛頓郵報》的採訪中對當下政治表示擔憂,他聲稱,「狂熱是21世紀的瘟疫」。他認為,這就像上個世紀,世界被改革者和救贖者所摧毀一樣,政客通過神奇的意識形態魔法煽動民眾。而今天,人民則被各種類型的狂熱分子所主宰。奧茲認為,狂熱的原因在於現實太過複雜,所以人們更渴望簡單地解決問題。這不僅發生在以色列,全世界皆如此。
  •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去世,終年79歲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去世,終年79歲 阿摩司·奧茲
  • 故事開始了:奧茲的秘密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儘管如此,阿摩司·奧茲在對待民族問題上一直持溫和立場,主張愛與寬容,用相互理解的方式達成以色列問題的和解。奧茲早年從事記者工作,在1965年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後,奧茲便與Keter出版社籤訂合同,在獲得固定薪酬後開始專業從事文學創作。在一生中,阿摩司·奧茲共留下了20本小說,最近的一部作品為創作於2014年的《猶大》。
  • 阿摩司·奧茲:他用疑問與愛意,從廢墟中發掘這個世界
    儘管如此,阿摩司·奧茲在對待民族問題上一直持溫和立場,主張愛與寬容,用相互理解的方式達成以色列問題的和解。奧茲早年從事記者工作,在1965年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後,奧茲便與Keter出版社籤訂合同,在獲得固定薪酬後開始專業從事文學創作。
  • 「叛國者」阿摩司·奧茲:他用疑問與愛意,從廢墟中發掘這個世界
    阿摩司·奧茲(Amos Oz),1939年生於耶路撒冷,是當今以色列文壇的最傑出作家,也是最富有國際影響的希伯來語作家。迄今已發表12部長篇小說,多部中短篇小說集,雜文、隨筆集和兒童文學作品,代表作品有《愛與黑暗的故事》、《我的米海爾》、《一樣的海》等。
  •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去世 終年79歲
    阿摩司·奧茲(圖:路透社資料圖)海外網12月28日電 據今日俄羅斯報導,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Amos Oz)因患癌症去世,終年79歲。報導稱,阿摩司·奧茲的女兒於當地時間28日在社交平臺推特上表示:「那些愛他的人,謝謝你們。」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陸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
  • 嘗試讚美這殘缺的世界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好在她和家人最終逃離了阿勒頗,於去年年末被允許進入土耳其,並受到土耳其總統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的接見。如今,年僅七歲的她打算寫一本名為《親愛的世界》(Dear World)的書,講述她在敘利亞的難民經歷,以及她和家人是如何重建生活的。西蒙與舒斯特出版公司(Simon & Schuster)將於今年秋天在美國出版該書。
  •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去世:不要為自己的柔軟抱歉
    儘管如此,阿摩司·奧茲在對待民族問題上一直持溫和立場,主張愛與寬容,用相互理解的方式達成以色列問題的和解。奧茲早年從事記者工作,在1965年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後,奧茲便與Keter出版社籤訂合同,在獲得固定薪酬後開始專業從事文學創作。
  • 阿摩司·奧茲: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阿摩司·奧茲是以色列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的用希伯來語寫作的作家。猶太人沒有祖國、沒有建築、沒有繪畫,只有語言是他們隨身攜帶的文化印記,猶太人的歷史集中在書寫與音樂中。阿摩司·奧茲將漂伶的猶太人的生活編寫進書中,也在書中探索猶太人的未來。
  •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去世:那些愛與黑暗的故事,講完了 | 逝者
    據路透社報導,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Amos Oz)因患癌症去世,終年79歲。阿摩司·奧茲的女兒於當地時間28日在社交平臺表示:「那些愛他的人,謝謝你們。」這位因為《我的米海爾》和《愛與黑暗的故事》等作品為全球讀者所熟知的作家,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作為全國地方煉油廠最多的省份,山東地煉企業產能佔全國地煉總產能60%以上,儘管新政已執行超半年,但新京報記者歷時月餘調查發現,山東境內仍有不少地煉廠「無票」、「變票」銷售成品汽柴油。大到年產能兩百萬噸以上的企業,小到幾十萬噸的地煉廠均涉及其中,每噸涉嫌偷逃稅金額上千元。
  • 以色列傑出作家阿摩司·奧茲去世
    奧茲   12月28日,以色列文壇傑出作家阿摩司·奧茲因癌症在家中去世,終年79歲。早期的阿摩司·奧茲為了確立自己與眾不同的風格,常把一些正常的敘述打亂,用精巧的修辭,將幾件事平行穿插著寫。奧茲早期的許多小說,均以基布茲為背景,並折射出奧茲自己初到基布茲的真實感受。在創作風格上,奧茲注重文學技巧與文學類型的實踐創新。如《黑匣子》是一部書信體小說,《莫稱之為夜晚》將背景置於現代生活之外的沙漠小鎮,《一樣的海》將詩歌與散文組合在一起,《地下室中的黑豹》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看待世界等等。
  • 紀念|阿摩司·奧茲:讓文學跨越傳統與現代
    【編者按】12月28日消息,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Amos Oz)因患癌症去世,終年79歲。報導稱,阿摩司·奧茲的女兒於當地時間28日在社交平臺推特上表示:「那些愛他的人,謝謝你們。」2007年8月26日至9月9日奧茲曾訪問中國並參加一系列公開活動。
  • 安·蘭德的魅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但她不是真正的女王,且不說新大陸從來不需要貴族,就是她真成了偶像,有多少人又知道她的過往——一個美國社會的局外人,狂熱擁護自己不曾擁有的東西。  在紐約開往芝加哥的火車上,21歲的阿麗薩改了名——安·蘭德,無根無緣但聽上去很美。  芝加哥只是中轉站,在蘇聯時,蘭德就狂熱喜歡電影,來美國後決定去好萊塢。據說第一天就擠上了導演塞西爾·B·德米爾的車,後者給了她一份寫劇本的生計。在片場裡蘭德認識了臨時演員弗蘭克·奧康納這個英俊的美國人。她倒追他,並趕在美國籤證到期前和他結了婚。
  • 阿摩司·奧茲:耶路撒冷的石頭
    讀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的小說間隙,總會聯想到另外一位以色列作家阿哈龍·阿佩菲爾德。倒不是說兩人的寫作風格有相似之處,恰恰相反,阿佩菲爾德的寫作專注於那些更為迷人的放逐主題,非生活化的場景,遠離我們熟悉的小說母題。他的傳奇在於十幾歲時獨自一人逃離了納粹集中營,用他少年的智慧與隱忍,遠行千裡,到達以色列。他是個無根的作家,是個被放逐的作家,是個經常在現實生活中發現荒誕特性的作家。
  • 八旬瘂弦獲「中坤詩歌獎」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他認為詩人可以一生尋美,這種精神最鮮明地體現在他與張默、洛夫創辦的詩刊《創世紀》中,「它從1954年10月創刊,一直出版到現在,從不中斷,明年將近60周年。」瘂弦說《創世紀》對他們那一伙人來說已經成為了生命中最崇高的精神教堂,而自己創作量少,總是心生愧疚,因而也成為這座精神教堂的一名懺悔者。
  • 奧茲的文學課 長日將盡,讀小說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Uzi Varon 攝  阿摩司她說,『阿摩司,有一天如果你學會了傾聽,學會了表達,你就不需要再偷窺了』」,奧茲至今還記得這段童年遭遇,後來被他寫在小說《地下室裡的黑豹》裡。  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奧茲的一生一直做著這兩件事,「文學就是既講故事又聽故事,我的人生就是聽和講,因此成了一個作家」。當父母最初教他希伯來文字母時,他就開始了寫作,而他的寫作開端,依然從「偷窺」開始。
  •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離世,希伯來語是他生存的一部分
    當地時間12月28日,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奧茲(Amos Oz)因罹患癌症去世,享年79歲。阿摩司·奧茲的女兒也在社交網站上公布了這則令人心碎的消息,她表示父親去世時「在睡眠和平靜中被愛他的人所包圍」,同時感謝了熱愛著奧茲的人們。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我確實對人很感興趣」  新京報:你擁有很多誠摯地喜歡著你的讀者,他們的存在,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  柴靜:我這十年,也沒見過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是誰,有多少,在哪兒。在西單圖書大廈籤售的時候,我聽到工作人員說,很少見素養那麼好的讀者,在大冷天安靜地排著隊等待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