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茲的文學課 長日將盡,讀小說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20-12-09 新京報網


Uzi Varon 攝

  阿摩司·奧茲不會對你們妄言:今夜讀小說,今夜就能改變世界。

  他只是有一個信念:讀小說,是理解所有窗子背後所有人的秘密的最佳途徑之一,當長日將盡,當和平危在旦夕。

  對於緩解人性中的苦痛與黑暗,他給了一個藥方。每個人生而在世,就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如何釋放所有人心裡的魔鬼?奧茲說,看小說。

  在奧茲小時候,父親給他諸多規訓:殿下,你要記住,男孩不哭,男孩不能做這個,男孩不能做那個。苦悶的男孩還是會哭泣,耽於幻想,渴望自由。

  最後,書本給了他自由。

  街角咖啡館,偷人間故事

  在他還是一個11歲男孩時,內心躁動不安,有一天爬上屋頂,為了偷窺遠處房屋內好朋友的姐姐淋浴。這個姐姐發現了他,裹好浴巾後,跑過來抓住了企圖逃跑的小奧茲。奧茲以為,責罵的狂風驟雨就要來臨。

  「你猜這個姐姐對我說什麼?她說,『阿摩司,有一天如果你學會了傾聽,學會了表達,你就不需要再偷窺了』」,奧茲至今還記得這段童年遭遇,後來被他寫在小說《地下室裡的黑豹》裡。

  學會傾聽,學會表達,奧茲的一生一直做著這兩件事,「文學就是既講故事又聽故事,我的人生就是聽和講,因此成了一個作家」。當父母最初教他希伯來文字母時,他就開始了寫作,而他的寫作開端,依然從「偷窺」開始。他改不掉這習慣,窺見周圍人的生活細節,將之加工為作品素材,奧茲樂此不疲。

  在以色列,咖啡館遍地開花,在人行道旁,在街道拐角處,奧茲總喜歡隨意坐下,點一杯黑咖啡,觀察陌生人。他總是樂於想像,鄰桌面向而坐的兩個人,他們之間有過怎樣的衝突、憎恨、誤解、甚至有過暴力的往昔,但他們一定也有過愛。「比如我看見,一個瘦男人和一個胖女人拘謹而坐,愁眉苦臉。突然,胖女人開口問,『我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更好看一些?』於是我開始無盡想像,他們之間的故事。」

  從童年開始,奧茲就發明了一個秘密遊戲,玩上幾個小時都不煩(這也被他寫進《愛與黑暗的故事》裡)。年幼的他跟隨父母到耶路撒冷那幾家頗具歐式風格的咖啡館裡喝咖啡,當父母與一些名人雅士無休止地談論政治和歷史時,他就學會做「小間諜」,能從咖啡館裡陌生人的衣著和手勢上,從他們看的報紙或者點的飲料上,猜出他們是誰,他們是哪裡人,他們是幹什麼的……根據某種不確定的表面現象,開始為這些陌生人編制錯綜複雜但激動人心的生活。

  奧茲會對怎樣的人感興趣呢?「比如,有個女人剛剛悄悄笑了兩次——我試圖從她的表情裡推斷她在想什麼;那個身材瘦削戴帽子的年輕人目不轉睛盯著門口,每進來一個人都很失望,他苦等的那個人長什麼樣?我豎起耳朵,從空中竊取隻言片語的談話。我斜倚身子窺探大家在讀什麼,觀察誰急忙離去,誰剛剛進來。」

  直至今日,奧茲依然在用這種方式從陌生人處「行竊」。在更多的公共場合,在診所排隊,在某政府部門的等候室,火車站或飛機場。偷看,並編造故事,織成自己的文學王國。

  冬日雨夜,讀一本小說

  一百多年前一個寒冷的冬夜,人們能做什麼?

  「想像一幅畫面:冬天的一個雨夜,百葉窗緊緊關閉,藍色的爐火熊熊燃燒,房間裡有一個人,獨自一人,坐在落地燈旁的椅子上讀一本小說。」這是奧茲的答案。

  他認為,熱愛小說,是古往今來人類的共鳴。「對於文學來說,十九世紀是蜜月世紀,人人都在讀,或者看樣子都在讀。可如今,在北京,在特拉維夫,人們在冬天的夜晚可以進城,可以去劇院,可以去電影院,可以去餐館,去酒吧,去看朋友……當有如此多的事情要做,比如說職場之事、世界新聞或無休止的家庭娛樂,為什麼要去讀小說?」

  數年來,預示災難的先知們曾預言小說即將死亡,現在先知們都死了,小說硬挺著活了下來。奧茲這位堅定的「小說信仰者」,會繼續相信小說的不朽,因為「讀一本小說就相當於你和自己進行一次幽會,與內在自我相會,然後發現,我們並不是那唯一把惡魔藏在地下室裡的人。莎士比亞、陀思妥耶夫斯基、馬爾克斯等這些偉大的作家們都發現了這一點。他們把手放在了我們的肩膀上,並安慰說,不用擔心,你在這個星球上並不孤獨。」

  此時此刻,即使不是冬天,不在落地燈旁,你依然可以讀小說。不同的小說,饋贈給你不同的禮物。那麼給奧茲的禮物,是什麼呢?

  「讀一本小說就相當於你和自己進行一次幽會,與內在自我相會,然後發現,我們並不是那唯一把惡魔藏在地下室裡的人。莎士比亞、陀思妥耶夫斯基、馬爾克斯等這些偉大的作家們都發現了這一點。他們把手放在了我們的肩膀上,並安慰說,不用擔心,你在這個星球上並不孤獨。」

  【影響奧茲的4本小說】

  「你身在哪裡,哪裡就是世界中心」

  奧茲是一位集希伯來傳統文化與歐美現代文化於一身的作家,尤其受到俄國作家契訶夫、以色列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格農和現代希伯來浪漫派小說家別爾季切夫斯基的影響。但影響他的小說,其實主要有如下四本。我們會發現,它們其實都有一個貫通的主題:自我。

  ●海明威《喪鐘為誰而鳴》

  「裡面雲集著蕩婦和形體強悍的男人,這些男人在粗獷的外表下隱藏著詩意般的情懷,我夢想有朝一日會像他們一樣,聲音沙啞,具有陽剛之氣,體魄猶如鬥牛士,臉上充滿了蔑視與哀愁,也許有點像照片上的海明威。倘若有朝一日,我未能設法像他們那樣,至少我也會寫這樣的男人:英勇無畏的男人,懂得如何嘲笑,如何憎恨,倘若需要懂得如何出拳痛打惡霸,他們確切地了解在酒吧裡點什麼,向女人、對手或者並肩戰鬥的同事說些什麼,如何用槍,如何在做愛中達到極致。」

  ●埃裡希·瑪利亞·雷馬克《凱旋門》

  「背景置於20世紀30年代,小說開篇描寫一個孤獨的女子在深夜時分倚靠在橋梁矮牆上,就要投河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那千鈞一髮之際,一個陌生人停下來和她說話,抓住她的胳膊,挽救了她的生命,並和她度過銷魂之夜。那時我的幻想,我也會那樣與愛不期而遇。她會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獨自站立在斷橋上,我會在最後一刻出現,營救她,斬殺巨龍——不是我在年幼之際成打斬殺的那種有血有肉的巨龍,而是內在的絕望。」

  ●舍伍德·安德森《小鎮畸人》

  「故事都圍繞日常生活瑣事展開,以當地流言蜚語片段或者沒有實現的夢想為基礎,這些故事均發生在一個窮困偏僻的鄉間小鎮。……這部樸實無華的作品,對我的撞擊恍如一場反方向的哥白尼革命。哥白尼表明,我們的世界不是宇宙中心,而只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罷了,相形之下,舍伍德·安德森讓我睜開雙眼,描寫周圍發生的事。因他之故,我猛然意識到,寫作的世界並非依賴米蘭或倫敦,而是始終圍繞著正在寫作的那隻手旋轉,這隻手就在你寫作的地方:你身在哪裡,哪裡就是世界中心。」

  ●儒勒·凡爾納《米哈伊爾·斯特洛果夫》

  「它賦予我的某種東西至今仍然伴隨著我。斯特洛果夫的眼淚挽救了他和整個俄國,哭並沒有把他降低到一個可憐蟲的位置上,也沒有損害他的男子漢尊嚴;無論作家儒勒·凡爾納,還是廣大讀者,都可以接受。仿佛突然接受一個男人哭泣,這個男人的眼淚拯救自己和整個國家,還遠遠不夠。因此這個最具男子漢氣概的人中豪傑由於具備『陰柔』之氣而戰勝了所有的敵人,那陰柔之氣在生死攸關之際從他靈魂深處湧出,沒有減少或者削弱他的『陽剛』之氣,相反,它使陽剛之氣趨於完美,並達到安寧。」

  採寫/新京報記者 柏琳

相關焦點

  • 奧茲的文學課 長日將盡,讀小說
    阿摩司·奧茲不會對你們妄言:今夜讀小說,今夜就能改變世界。  他只是有一個信念:讀小說,是理解所有窗子背後所有人的秘密的最佳途徑之一,當長日將盡,當和平危在旦夕。  對於緩解人性中的苦痛與黑暗,他給了一個藥方。每個人生而在世,就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如何釋放所有人心裡的魔鬼?奧茲說,看小說。
  • 故事開始了:奧茲的秘密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奧茲12歲時,他患有憂鬱症的母親自殺,這件事情極大地觸動了奧茲,他的自傳性作品《愛與黑暗的故事》曾描述過這些家庭生活。同名電影於2015年由娜塔莉·波特曼自導自演。14歲時,奧茲成為工黨猶太復國者,離開家庭,被赫爾達家族收養,並將姓名改為「OZ」,意為「勇氣」。儘管如此,阿摩司·奧茲在對待民族問題上一直持溫和立場,主張愛與寬容,用相互理解的方式達成以色列問題的和解。
  • 看見柴靜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你從事新聞行業之前,做的是電臺的工作,而且是那種通過聲音交付內心,或者說,不斷進入他人內心的狀態,這樣的開端,對你後面的新聞職業道路有怎樣的影響?  柴靜:我覺得不能說是開頭影響了後來。那是一個初衷吧,做傳播的初衷,本來就不應該失去。我是誤打誤撞。
  • 住在「世界最窄的房子」裡的以色列作家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個男人長著大門牙,一頭亂髮,喜歡吃素,自嘲像只兔子,他在波蘭華沙有一座名為「凱雷特之家」的「世界上最窄的房子」,他像表演行為藝術般在裡面睡覺和寫作。作為一個以色列猶太人、納粹大屠殺倖存者的後裔,凱雷特身上卻很難直接找到苦難的印記。如果說奧茲和格羅斯曼是生活在以色列歷史中的作家,那麼凱雷特就是個生活在當下的以色列人。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作為全國地方煉油廠最多的省份,山東地煉企業產能佔全國地煉總產能60%以上,儘管新政已執行超半年,但新京報記者歷時月餘調查發現,山東境內仍有不少地煉廠「無票」、「變票」銷售成品汽柴油。大到年產能兩百萬噸以上的企業,小到幾十萬噸的地煉廠均涉及其中,每噸涉嫌偷逃稅金額上千元。
  • 張又旭 乘興而至,興盡而返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研究珠寶、收藏鐘錶、家有千壺千硯、畫油畫、騎哈雷、玩賽車,開私人飛機……如此多的經歷讓我們很難給張又旭定義一個身份,而他的名片更為乾淨利索,除了名字、聯絡方式外,其他一概全無。確實,對於這樣一個極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來說,名字就是最好的介紹。  涉及如此多的領域,並且每個領域都玩得有聲有色。張又旭並不承認自己更有悟性,而強調只因自己「好奇心重」。
  • 阿摩司·奧茲:狂熱,是21世紀的瘟疫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奧茲認為,狂熱的原因在於現實太過複雜,所以人們更渴望簡單地解決問題。這不僅發生在以色列,全世界皆如此。大家都像在看好萊塢大片一樣,所有人都只想知道誰是壞人,誰破壞了他們的美好生活,然後找一個簡單的方法徹底解決這些麻煩。因此,他們將一切問題歸咎於全球化、新殖民主義、激進的女權主義、性別歧視、或猶太復國主義。
  • 高牆之內的考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北京監獄設立高自考考場已連續31年,服刑人員獄中通過自學自考獲得學位  4月16日,是全國高等自學考試的日子。沒有動員的橫幅,沒有喧鬧的送考,在延慶監獄的高牆之內,3名服刑人員與高牆之外的考生一樣參加考試。  在這個看似特殊的考場中,法律的紅線將他們與外界相隔,但一場考試,又讓他們同為天下考生中的一員。
  • 安·蘭德的魅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08年,經濟危機籠罩全球,美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是她的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2017年1月20日,川普正式就職美國總統,保守主義時代再次拉開帷幕。1982年3月6日,蘭德死於充血性心力衰竭。  時光倒回聖彼得堡的歲月,童年的阿麗薩看了一本兒童書,講述俄國女沙皇凱薩琳孤獨的少女時代。書裡寫道,一個算命者在宴會上看到印在凱薩琳額頭上一個看不見的王冠,預見她有輝煌的未來。阿麗薩從此深信,自己也將擁有凱薩琳那樣的「隱形王冠」。只可惜,這位女王陛下去錯了地方,對於自由的美利堅來說,蘭德只是一個外來的俄國猶太小女孩。
  • 嘗試讚美這殘缺的世界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康斯坦丁·裡克特的小說《總理》(The Chancellor)想像了德國總理在難民問題備受關注時的內心活動,將難民政策歸因於默克爾情感上的自我發現。這本書在問世後毀譽參半,有人認為該書可能導致國際社會對默克爾的錯誤認知。
  • 北京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快訊 (記者肖鵬 實習生劉思維)1月4日,新京報刊發《「網絡醫託」圍城》等三篇報導,曝出北京兩家公司
  •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不過有人覺得臺灣人相對更有教養。  李戡:對對對,那是老實話,秩序好一點。在這邊坐地鐵,碰到一些怪人,沒辦法。但我不可能因為這樣,就受很大打擊。每個地方都有缺點。你看他們秩序很好,可他們腦袋裡想的東西亂七八糟的,腦袋都壞掉了。  新京報:很多人會覺得臺灣傳統文化的保存做得比較好。  李戡:馬英九吹牛說中華文化臺灣保留最完整。
  • 董子健率先進組拍攝《解憂雜貨店》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昨日,改編自日本作家東野圭吾暢銷小說《解憂雜貨店》的中國版同名電影正式官宣,片方向新京報確認董子健、王俊凱和迪麗熱巴這三位90後演員將出演主要角色,韓傑(曾執導《Hello!樹先生》)擔任導演,董韻詩(《醉拳2》《新警察故事》)擔任監製,韓寒擔任藝術指導。這是繼《嫌疑人X的獻身》之後,東野圭吾第二部被翻拍為中國版電影的懸疑小說。
  • 王安憶的小說課《匿名》的世界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插圖/高俊夫  用小說探索思想  「王安憶的寫作非常具有挑戰性,中國找不出第二人。她在跟自己過不去,所以她走的道路也是越來越複雜。」早期的王安憶以書寫知青題材起步,之後眼界逐漸放寬,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風華、五六十年代的新社會蛻變、「文革」運動、上山下鄉、改革開放,乃至於前朝往事的種種聲色,無一不是下筆的對象。
  • 王嫣芸:與裸模蘇紫紫決裂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2011年,讀大二的王嫣芸以蘇紫紫之名,裸身面對五十多家媒體採訪,引發輿論風暴後,從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退學, 並在媒體鏡頭前消失數年。沉寂期間,她去媒體實習、寫書、從事公益活動,近期,將在宋莊舉辦藝術展。  不過25歲的年紀,王嫣芸經受了輿論的裹挾與社會的偏見,在藝術世界與現實生活之間碰撞,也逐漸向公眾宣傳「實驗藝術家」的自我定位。
  • 太陽村孩子的回家路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在太陽村,大家都是一樣的好在,來了太陽村大家都是一樣的,這裡是他們的庇護所。好陌生、好陌生的感覺。」周秀芝抹了抹眼淚。 到太陽村工作,成了她拉近和女兒關係的契機。現在女兒回到雲南讀高中,每周都會打電話問太陽村的情況。「么妹兒打電話就問這裡怎麼樣啊,挺牽掛的。」 17歲的阿凱,一頭錫紙燙,初中時當過班長,那是他的「高光時刻」。
  • 敬佩帕氏,羨慕他能保有知識分子的尊嚴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日瓦戈醫生》上市後,據說並沒有立刻掀起強烈反應?而且中國文藝評論界對這本書的評價都顯得「過於小心翼翼」,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藍英年:確實沒有大動靜。很多人聞風購買,卻讀不下去。這書是詩人寫的小說,情節不夠,抒情和隱喻太多。「反精神汙染」運動過去沒多久,誰敢大肆宣揚這本書?「文革」十年動亂過後,中國知識分子心頭的沉重負擔還在。
  • 微言大義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去年林肯公園的主唱因抑鬱症自殺,槍花樂隊的主唱艾科索和桃樂絲一樣常年被狂躁症困擾……真的希望這些為我們帶來好音樂的藝人們能夠保持身心健康,因為聽眾們不願為那些歌曲再添上一絲沉重。  新京報評論公號留言  hope:#老人批評川航被摁倒#每每看到類似新聞,想想就很難受,對於普通公眾來說,面對某些強勢的行業或公司,維權如此之難,賠償如此之低——這種滋味就像是有力但是使不出來,一腳踩空的感覺。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昨去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周有光  籍貫:江蘇  終年:112歲  去世時間:2017年1月14日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職業:語言學家、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周」字怎麼讀?  2017年1月14日,112歲生日的第二天,周有光去世。  很難用寥寥數語,概括這位傳奇老人。他通曉漢、英、法、日4種語言,生於常州,長於蘇州,學於上海,遊歷日美,最終落葉歸根。50歲,是他人生的對摺點。這之前,他是金融學家和經濟學教授;這以後,他轉投語言文字,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他曾在107歲生日時開玩笑,「上帝太忙,把我忘了」。
  • 英國小說家伊恩·班克斯去世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他十多歲就立志成為一名作家,16歲即創作出第一部小說,曾就讀於斯特林大學,主修英語文學、哲學和心理學。代表作有《捕蜂器》、《烏鴉之路》等。國內已出版他的《捕蜂器》和《遊戲玩家》。  享年59歲;作品跨越主流文學與科幻文學兩大領域  新京報訊 (記者吳永熹)兩個月前,英國著名小說家伊恩·班克斯(Iain Banks)透露自己罹患膽囊癌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