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臨家閩南菜,紅磚瓦厝的格調,是不是能代表傳統的泉州味道?

2020-12-07 草草啖鹽說蜜

草草啖鹽說蜜

——說天地美食,談家鄉風味

臨家入駐泉州以來,以極大的風頭佔據著泉州美食的頭條,某平臺必吃榜高居第一的本土美味。而我想說的是,臨家確實充滿閩南味道,但憑藉著紅磚瓦厝的格調,是不是能代表傳統的泉州味道?

暫且不說能不能代表泉州味道,衝其打出的閩南招牌,我作為一名本土吃貨,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去打卡,好像有點不像話,於是這個疫情即將遠去的初秋,相約三位好姐妹一同前往。

先來看看某平臺展示的商家招牌菜,本港海鮮醬油水、姜茸黃椒蒸龍膽斑、大紅袍溏心茶葉蛋、紅菇雞湯燉鹽滷豆腐、韭菜煎本港大蝦、白灼東山小管繡球菌、冰鎮芥末鯊魚皮、肉汁福鼎芋頭煲、黑松醬炒鮑魚蝦球、翔安薑母鴨、蓮花盛開、閩南佛跳牆、閩南煮套腸、原味土豬湯、雞湯撈麵線、香煎山地雞、丙洲煎蟹、沙茶海鮮土豬煲、小鍋蘿蔔飯、肉汁炕蛋涮涮鍋......

這麼長的名單,看懂幾道是泉州菜?

大泉州的菜就分好幾個菜系,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還有晉江石獅等,雖是同宗但都有些微不同。而以鯉城豐澤老城區為代表的泉州傳統菜,在這張菜單裡可以說沒有,有的都是變遷的發展中的泉州菜。

以「本港海鮮醬油水」為起頭的招牌菜,一個「醬油水」實乃廈門人的說法,泉州人把「醬油水」稱為「炣」,而林林總總一大串的菜單,不止有閩南菜,還有很多來自閩東閩北甚至閩中的菜。閩菜是對了,而做法閩南滋味也對了。

那麼,我們就開吃吧。

座位落定,服務員上來的是一杯米湯,對,不是檸檬水不是鐵觀音,是米湯,濃稠的米湯。

感覺特別好,因為米湯和胃。閩南人喜歡喝粥,吃之前來杯米湯,暖心暖胃,再吃什麼都美味。

姐妹幾位是吃著玩的,重要的是相聚,談天說地,所以也不一定要按照店家的推介來行事,喜歡什麼就點什麼,三言兩語地就敲定了要吃的菜,海鮮醬油水是要的。

於是來了一道「本港海鮮醬油水」,標價169,三條魚三隻蝦,大夥看看貴不貴?

如今大海開禁,海鮮極多,個人感覺算貴。但可以說,還是吃到了本土的味道,鮮美極了。

估計是閩南人的口味吧,吃「炣魚」,也就是海鮮醬油水,比起什麼清蒸都來得帶勁。

一直遊走在減肥道路上的姐兒幾位,晚上不吃主食是自律的要求,這話我說得沒底氣,減肥成了終身的事業,也很無奈。

晚上不吃主食,吃啥呢?女人都喜歡小吃,喜歡香芋什麼的。

那麼就來一道「南安芋泥包」吧,終於有一道和大泉州掛鈎的菜,來自南安。

驚豔的是,芋泥只在皮上,皮炸得又香又酥,而餡料是豬肉、豆乾、香蔥等材料,味道鹹甜鮮,真的好吃,很合泉州胃。

冰鎮芥末鯊魚皮是我點的,因為鯊魚皮是泉州常見的食材,而我每一次的做法不是煲就是炣,很無趣,就想知道做成涼菜的鯊魚皮味道如何?

讓我來告訴你這道菜的味道:淡淡的芥末味,同樣是甜鮮鹹相結合,以甜為主味;而口感呢,Q彈脆爽,膠原蛋白鎖住皮質裡,每一塊鯊魚皮都不黏連,個人很喜歡。

而鯊魚皮是養顏美容的好食材,比起海參有過之而無不及,價錢又只是海參的一個零頭。

來兩張對比圖,買家秀和賣家秀:

姐姐點了一道雞肉,不是香煎也不是薑母,我們的說法是「香煎和薑母」都太熱了,我們要清淡,所點的這道雞的做法是:鹽和酒。

「鹽酒山地雞」,酒已經融進了雞肉裡。

能不能說福建的女子都是喝酒長大的?因為所有的閩菜,幾乎都會有酒,而就是沒喝過酒的,月子裡也會吃超級多含酒的月子餐。

「豆花肉羹湯」是妹妹點的,妹妹喜歡豆製品,因為黃豆也是美容聖品。

都說在口味上,南甜北鹹,豆花最能說明問題。

在泉州,自古以來的豆花都是甜的。

巷頭巷尾,阿嬸挑著擔,兩頭是熱乎乎的豆花,沿路一直吆喝:豆花、豆花......。

阿嬸將一個「花」字的尾音拖得很長,於是聽起來特別像唱歌。

「來一碗豆花。」

「好咧」,阿嬸放下扁擔,很熟練地用一把扁勺子,將最上面的豆花舀起來放碗裡,再將一瓶甜水撒入豆花裡。

呼嚕嚕地喝下,超級舒坦......。

把回憶拉回現實,眼前的豆花是鹹的,而且是肉羹湯!

是不是借鑑北方人的吃法?

我說:NO!

因為泉州有一道很出名的菜,叫「豆腐滷」,就應該是這道「豆花肉羹湯」。「豆腐滷」用的是極嫩的水豆腐,而這道菜將「極嫩的豆腐」直接變成了「更嫩的豆花」。

泉州豆腐滷

姐姐說,來幾道小吃配話吧,說話得有小吃相助,才能越談越歡暢,於是又點了「鹹蛋黃焗板慄南瓜」和「脆皮頭水紫菜豆排」

「鹹蛋黃焗板慄南瓜」不用我介紹了,來說說「脆皮頭水紫菜豆排」。說白了,這道菜就是釀豆腐,釀豆腐是閩菜很出名的做法,並不局限於閩南。而「脆皮」兩字的意思是將釀豆腐煎香而成。這道菜,釀得不錯,餡料鮮甜;煎得不錯,外脆裡嫩。

可以看出,我們點的菜基本都不在店家的推介上,但如此點餐,可以看出店家廚師的功底,什麼菜都可以駕馭。

誇誇服務。有專人伺候,沒幾個菜的事,服務員不一會兒就過來倒米湯,不一會兒又來換骨碟,不打擾不礙事,桌上很乾淨,過程很享受。

店家鼓勵光碟行動,如果光碟,會送上抵用券,而服務員時不時地詢問菜吃得如何?讓人感覺很舒服。

不過,吃的人大多都是來泉旅遊人士,看到了某平臺的點評後,直奔而來,就連服務員也把我們當成了外地客。

我問餐後還有什麼可吃的,她說:來一碗石花膏吧,來泉州必吃哦。

我撓撓頭,不知如何回應。但我終於悟出一個道理,並非傳統的就能代表地域!在傳統的基礎上,借鑑周邊優秀的做法,一樣能向大眾宣傳本土的美食文化!

而我,堅守紅磚瓦厝格調的美食愛好者,也會折服於創新與借鑑。

或許,再次見到我的本土美食,也已經走在了新的路上。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喜歡請點讚鼓勵,覺得有價值就轉發、收藏。而無論喜歡與否都在評論區說兩句,我會更努力。原創作品,拒絕不良自媒體盜取,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泉州石獅小眾打卡地,四端堂裡的紅磚古厝,被譽為城市文化會客廳
    閩南的紅磚大厝在泉州一帶保留最為完好,不僅是文化留存也是遊客最愛的打卡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
  • 晉江五店市:紅磚厝裡的閩南煙火味兒
    ——白巖松泉州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閩南紅磚古厝博物館」(國家4A級旅遊景區)去過泉州的東西街、開元寺,也逛過泉州的中山路、洛陽橋、崇武古城,我以為這就算到泉州一遊了。今年7月5日,正值外交部舉行福建全球推介活動的特殊日子,我們從莆田驅車來到泉州晉江五店市,車程一個半小時。白天逛街、讀書,夜裡喝茶、看戲,這裡的紅磚厝至今依然溫熱、鮮活,充滿了人間煙火味兒。夜色下的五店市,紅磚厝的一個個構件、紋飾被一一點亮,著實驚豔!
  • 【泉州•古民居】泉州鯉城老範志閩南紅磚大厝
    【泉州•古民居】泉州鯉城老範志閩南紅磚大厝:在今年炎熱高溫的夏季,清朝泉郡名醫吳亦飛秘制的「老範志神曲」,這具有疏風解表,能治療風寒感冒、中暑嘔吐等症的良藥,仍馳名全國遠銷東南亞各地。慕名泉州古城雙修「七個一」工程,探訪隱於鬧市之間的老範志大厝。
  • 閩南傳統民居:起大厝,皇宮起,紅磚瓦,燕尾脊!
    閩南民居如詩如畫「紅磚白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硬山頂」。這是對閩南民居的印象概括。在閩南,通常把住宅叫「厝」,大點規模的建造叫「大厝」。而大厝民居住宅最為典型,以宮殿式的建築形態,稱之為「皇宮起」。皇宮起的建築規模宏偉,造型優美典雅,色彩鮮豔,裝飾複雜華麗,細微之處精巧絕妙,是閩南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之一。
  • 古典元素洋味兒,城市裡一抹閩南紅——記五店市傳統文化街區
    漳州詔安堡 閩南古厝五店市傳統文化街區 「番仔樓」鼓浪嶼四落大厝「厝」,閩南語意思是「房子」,其特色是「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故又稱「紅磚厝」,主要分布在福建的廈門、漳州和泉州等地,以泉州地區的南安、晉江一帶最為出名
  • 一塊紅磚,承載了閩南的建築文化
    在閩南,房子用閩南話來說叫厝,也叫閩南紅磚古厝。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閩南紅磚古厝,紅磚紅瓦,豔麗恢弘,盡顯建築之張揚,而內在則質樸端莊。黃金良在其著作《泉州民居》中認為,泉州傳統民居造型樸素,色彩和諧明亮,空間層次明確,石材與片磚插花砌築的牆體,山花與入口的紅磚貼面,形成強烈的個性。特別是本地所特有的橘紅色貼面磚和層面瓦,使建築呈現了統一的暖色調。「色感異常強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紅磚文化區。」
  • 泉州西街百年老厝 在歲月侵蝕下成斷壁殘垣(圖)
    走在西街,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百年前的老泉州,沒有遮天蔽日的水泥森林,沒有繁亂嘈雜的車水馬龍,有的只是古樸純真的市井和僻街小巷的靜謐。  昨天,記者行走西街,尋找那些堪稱西街精魂的老厝。有些老厝,流淌而過的時光,只能為它的美,增加幾分韻味;有些老厝,因為各種無奈,被現代色彩「侵蝕」,尷尬難耐;有些老厝,卻徹底倒在了歲月的腳邊,只留斷壁殘垣,引人唏噓。
  • 福建泉州十八景之一,被譽為閩南建築大觀園,紅磚古厝的傑出代表
    閩南建築的傑出代表,除了土樓,另一個就數那些獨具特色的紅磚古厝了。紅磚古厝又叫「皇宮起」,是福建四大民居形式之一,自五代以來,閩地的先民們將獨具閩南特色的建造技藝發揚光大,留下了眾多古厝遺蹟。泉州作為古厝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眾多聞名全國的古厝群,而位於泉州南安的蔡氏古民居,更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五店市近距離觸摸紅磚厝:南閩王親口賜建,閩南遍地都是皇家建築
    後來,閩王接到密報說泉州有人企圖謀反,竟敢建造皇宮式房屋;不由得大怒,下旨責令他們停造,並要追查處罰。後來太監提醒是聖上自己準許的,他才恍然大悟。所謂「君無戲言」,既然是自己說過的話,最後也只好作罷。於是閩南就出現了很多皇宮式的民居。泉州紅磚厝,拿來炫富有何不可?
  • 泉州榮獲「東亞文化之都」美譽 海交三城展古厝長情
    那時,為了謀生,不少人下南洋一帶打工,白手起家後榮歸故裡,不忘將當地的文化帶回老家,放進自家的大厝裡。  高高的古典柱、楠木百葉窗、入室小花園,一派中西合璧的架勢,每個細節都能顯現出她的洋身份。  她外表張揚,內心卻是傳統的中國風。每一幢番仔樓,大多數外牆用的是本地的紅磚,房間布局必定是傳統的以廳為中心,體現中國美學的對稱性。  在歷史的長廊中,正是她的這種矛盾心態,詮釋了泉州的文化包容性。不管西洋南洋,只要覺得好就行。  浮橋王宮的王順興家庭就是最好的印證。
  •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
    閩南民居建築技藝是發源於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技藝,始於唐五代,是閩南地區古建築技藝的主流,傳播於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和臺港澳、東南亞地區。  俗稱「皇宮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為典型的類型,在泉州僑鄉隨處可見。
  • 尋訪古建古韻之美——泉州傳統民居建築
    其民居多為紅磚民居,其建築形式有古香古色的官式大厝,帶有南洋、西方建築風格的華僑民居,以及樸素簡約的石構民居。永春、德化、安溪位於晉江上遊地區,接近內陸,境內多山,地理上自成一方。蚵殼厝蚵殼厝,是閩南泉州地區一種傳統特色建築。即用蚵殼建造的房屋(閩南語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蠣)。
  • 泉州古建築留住傳統之美
    大量的紅磚古厝或古民居建築,其由白石基、紅磚牆、紅瓦頂、燕尾脊等構築的典型立面形制,迄今仍為人們所探究和品味。燕尾脊透出濃濃泉州味道傳統大木構架有三類大木作是古代中國木構架建築的主要結構部分,由柱、梁、枋、檁等組成。
  • 泉州:藏於山野間的閩南古大厝
    臺海網11月17日訊 據泉州晚報報導,對於每一個在泉州度過童年的人來說,閩南建築風格的古大厝是他們永遠靈魂的歸宿。   「厝」的意思是房子,它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而且是閩南文化的重要載體,不僅具有精湛的建造技藝和完善的實用功能,也反映閩南一帶的社會發展、家族關係、傳統倫理、思想觀念。
  • 當星巴克遇見紅磚大厝!來品品這杯古色古香的「閩南風」咖啡
    "舊時光「融入咖啡打造有閩南印記的星巴克如果說,皖派民居粉牆黛瓦,清新典雅;蘇派民居小橋流水,古樸精緻;那麼,閩南民居的紅磚白石,則多了一份生動與雋永。泉州晉江五店市是保留最為完整的閩南大厝建築群之一。
  • 泉州石獅小巷裡的百年紅磚古厝,修繕花了3000萬,免費開放太美了
    閩南人的紅磚厝,不僅是一種房子,很多時候更是一種情結。壯麗的閩南紅磚古厝主要分布於福建廈、漳、泉等地,紅磚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閩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華,成為閩南文化的重要體系。「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式 」是對閩南紅磚建築特色的形象表述。
  • 廈門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
    昨日,記者從廈門市規劃局獲悉,《廈門市閩南古大厝保護規劃方案》出臺,全市新發現24處閩南大厝。市規劃局、市文管辦表示,加上現有的已列入市級文保單位及歷史風貌建築的大批古厝,廈門將在整體保護的基礎上,聯合泉州、漳州,對閩南古大厝進行整體申遺。
  • 泉州晉江五店市、打卡網紅小西埕 品西街閩南小吃美食一日遊
    (原標題:泉州晉江五店市、打卡網紅小西埕 品西街閩南小吃美食一日遊)
  • 泉州洛陽橋的橋南街,滿是閩南古厝的老街,已是千年歷史
    接著分享我的泉州之行,從臺灣自由行回到廈門,在廈門機場直接坐泉州專線1小時到達,極為快捷。泉州,是一直被忽視的旅遊城市,旅遊資源太豐富了,值得多停留幾天。據介紹,橋南街沿街一直在進行綜合治理,聘請本地傳統工匠,以傳統工藝、材料對古建築進行修繕維護;對特別影響重要景觀的臨建、違建,存在安全隱患的加建,坍塌嚴重、已無保留價值的民居,臨街五層及五層以上建築等,將進行拆除或降層,打造保留傳統特色的示範性街區。
  • 埭美古村,鬥簷翹角的紅磚厝是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的特色
    埭美古村位於九龍江南溪河畔、瀋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兩公裡處,環抱於雞籠山、大帽山、峨山之中,古村四面繞水,古榕遍地,是龍海市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築群素有「閩南第一村」的美譽,並被評定為國家級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