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引領和促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開啟法治中國建設新徵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決定》鮮明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著墨不多但意義重大。深入學習《決定》,認真領會文件精神實質、基本要義,深入理解法治文化的內涵與外延、歷史與發展,覺得有必要對法治文化應當怎麼看、法治文化包括哪些內容、法治文化建設應當如何推進作進一步的思考和探討。
一 法治作為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是迄今為止最公正最客觀最有效的社會治理方式。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設實踐的觀念形態反映與表達,根植於法治實踐又反作用於法治實踐,對實現國家和社會治理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我國古代法家提倡以法治國,春秋戰國時期刑名之學經管仲、李悝、商鞅、慎到、韓非、桑弘羊等法家代表人物發展,逐步形成「以法為本」實現國家和社會治理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法家思想,對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化改革和秦始皇統一六國並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的封建國家起到了有力助推作用。後來,法家治國學說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受到抑制,但「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的治理思想和文化傳統持續而深刻地影響著我國兩千多年國家與社會治理,也深刻影響到當代中國法治建設實踐。自古希臘、古羅馬以來的西方法治理論、法治精神和法治觀念,經孟德斯鳩、伏爾泰、康德、盧梭、霍布斯等啟蒙思想家的繼承與發展,形成了自由平等、權力限制、權利保障等基本理念,為新興資產階級戰勝封建專制提供了思想武器,也深刻影響著近現代西方國家的法治進程和國家治理。總之,承載著不同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觀念的法治文化,總是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各自的法治建設實踐。
法治文化是培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土壤,反映著國家治理的法治化程度。當代中國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國建設實踐的內在反映,表現為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為內核的法治文化觀念、法治文化氛圍、公民法治素養等多方面。應當說,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實施依法治國方略逐步深入人心,人們法治觀念、法律素質得到提升,崇尚法治、信仰法治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總的來說,我國法治文化建設與法治建設實踐是相適應的,正在積極引領、支撐和推動著我國法治建設實踐。但同時要看到,我國法治文化建設,伴隨著法治建設實踐的不斷推進,必定是一個長期而漸進、曲折而艱苦的過程。特別是我國曾經歷過兩千多年封建歷史,權力本位、關係本位、人情本位意識仍然濃厚,部分社會成員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維權意識不強,一些國家工作人員依法辦事觀念不強、依法行政能力不足,信權不信法、信錢不信法、信訪不信法、信鬧不信法的現象較為普遍地存在。所有這些,既是法治文化氛圍不濃的表現,也是法治文化建設薄弱的結果。
《決定》的深入實施將推動我國進入依法治國的新階段、新境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這就要求我們把法治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觀念形態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讓法治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信仰;從制度文明上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讓法治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範式;從實踐導向上確立起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讓法治成為每一個公民的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實踐證明,只有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才能通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強力引領,確保憲法法律的至上地位,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才能通過執法者、司法者對法治文明和公平正義的堅守,促進社會活力的激發、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才能通過每一個公民受到持續的濃鬱的法治文化薰陶,更加自覺地學法尊法守法用法護法,養成法治思維方式、法治生活方式、法治行為方式。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繁榮發展,不僅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條件,也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賦予了內在的法治蘊涵和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也應當服務於這樣的總目標。朝著這樣的總目標推進法治實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要求我們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大力培育法治思維方式。我以為,這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和重要著力點。
法治理念是法治文化的核心,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法治中國建設保持正確方向的堅強保證。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就要在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上保持堅定自信和高度自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性的政治前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是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的根本遵循。道路就是旗幟,道路就是方向。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最根本的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離不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根本,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指導。這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在法治建設實踐中的具體體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的鮮明特色,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必須堅守的根本原則和價值理念。應當深刻認識到黨的領導地位由憲法確立,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全領域和各環節;深刻認識到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深刻認識到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是相互聯繫的有機統一體,絕不能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總之,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求我們始終立足基本國情、繼承文化傳統,始終保持法治建設的中國特色,防止照抄照搬西方法治理念和模式。
法治精神是法治文化的靈魂,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為加快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引領。法治精神首先表現為法治信仰,法律只有人民相信,才能樹立權威、產生力量。古人徙木立信,初衷就是為了樹立法令的權威。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就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讓法治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信仰,真正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弘揚法治精神,必須捍衛憲法法律的權威,特別是弘揚憲法精神。法治權威能不能樹立起來首先要看憲法有沒有權威。堅持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憲法精神是一個國家法治精神之首要,必須深入開展憲法教育,在全社會樹立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權威,為強化憲法法律實施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弘揚法治精神,必須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社會主義國家倡導的平等是真實的、具有實質性內容的平等。要緊緊依靠我們的制度優勢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公平正義真正得到落實,讓社會公正的陽光普照大地、深入人心,決不能讓任何個人擁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成為凌駕於憲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
法治思維是法治理念、法治精神與法治實踐對接的橋梁,培育法治思維是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應有之義。法治思維薄弱是法治文化薄弱的重要表現,法治思維缺失是影響法治建設實踐的重要因素。《決定》提出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要求領導幹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意在強調培育法治思維的重要性緊迫性。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應當把培育法治思維作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而且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培育法治思維,在普通公民層面,要著力培養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方式,無論是鄰裡糾紛還是社會矛盾,無論是名譽受侵還是財產受損,無論是徵地拆遷還是承包地轉讓等,都要鼓勵他們運用法律確定權屬、解決紛爭,維護合法權益;在領導幹部層面,要著力提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辦事能力,無論想問題、作決策還是辦事情、幹工作,無論深化改革、促進發展還是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無論從嚴管黨治黨還是加強作風建設,都要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切實提高法治能力和法治水平,任何時候都要堅持依法依規辦事。
三 明確了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重要的是圍繞這樣的目標任務,紮實做好迫切需要做好的工作。這就要求把法治文化建設放在整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大盤子」當中,科學謀劃、統籌部署、紮實推進,更好地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文化條件。
深入研究闡釋法治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這是《決定》提出的明確要求。理論來源於實踐,中國法治理論建設必須與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相適應,與正在推進的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歷史進程相適應。法治中國建設新實踐是法治理論創新的源頭活水。如果脫離法治實踐空談法治理論,則可能落入紙上談兵、坐而論道的陷阱,偏離航向而不知,脫離實際而不覺。理論界特別是法學理論界要認真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搞法治建設的成功實踐和寶貴經驗,積極推進在實踐基礎上的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要有針對性、系統地研究和闡釋我國法治建設實踐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基礎性問題闡述透徹,把這一理論指導下要形成的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的特點和優勢講明白,切實提升中國法治理論的說服力、影響力和話語權,切實增強我國法治文化軟實力。要注意依託黨校、行政學院、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機構等拓展法治研究基地,加快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尤其是注重建設國家治理智庫、平安建設智庫、法治建設智庫,開展法治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推進法治決策諮詢,更好地服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踐。
及時跟進宣傳法治中國建設新實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輿論宣傳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極為重要的方面,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必須把營造良好法治輿論氛圍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當前,要深入宣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精神,特別是宣傳闡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總目標、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重大任務,宣傳各級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具體舉措,宣傳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的新實踐,宣傳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新成果,宣傳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經驗。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形勢和大背景下,這樣的輿論宣傳應當是全過程、全方位、全媒體。所謂全過程,就是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的全部過程和從立法到執法、司法再到公民守法的各個環節,都要及時跟蹤和報導;所謂全方位,就是從各級黨委、政府到人大、政協,從中央部委到地方層面,從執法部門到司法機關,從企業、農村、社區到機關、學校、部隊,都要予以關注和宣傳;所謂全媒體,就是無論各級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還是都市類媒體、財經類媒體、法治類媒體,以及主要新聞網站、商業網站、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都要注意加強法治宣傳、弘揚法治精神,積極傳播法治正能量,引導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地投身法治實踐、支持法治建設。
優秀文藝作品給人以教育、鼓舞和啟迪,好的法治文藝作品能夠引導人們崇德尚法、踐行法治。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理所當然要大力繁榮法治題材文藝創作,推動創作更多更好以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為主題的文學、戲劇、曲藝、影視作品。要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圍繞法治中國建設的實踐,推出更多傳播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思維的文藝作品。在制定文藝創作規劃時,要注意把法治題材納入文學、戲劇、曲藝、舞臺藝術、電影、電視劇、動漫創作以及文藝圖書出版規劃;在組織文藝作品創作時,要注意對貼近群眾需求、反映法治實踐的優秀作品給予大力支持。創作法治題材文藝作品,當前尤其要注重質量、提高品位,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決防止借法治之名詳解犯罪過程、渲染暴力恐怖。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裡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優秀的法治題材文藝作品,應當春風化雨般告訴人們在法治社會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什麼是應該肯定和讚揚的、什麼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在全社會鮮明地樹立起遵紀守法光榮、違法犯罪可恥的法治文化導向。
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將來。當代法治文化應當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沃土,應當充分體現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法治精神的完美結合,既認真汲取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精華,又大力弘揚現代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對待傳統文化不能自高自大、固步自封,而要理性審視和科學分析。比如對傳統文化中的尚仁之治、無訟為善,就要辯證取捨、革故鼎新;對傳統文化中的親親相隱、仁孝治家的法律人倫、慎刑恤獄的司法人道主義,就應當巧妙傳承,由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來吸收消化,開出文化新義,建立起植根於母體文化又實現轉型和創新發展的法治文化。對待西方法治文明,要做到不拒斥、有鑑別、會揚棄、勇創新,特別是一些基本法治觀念、法律概念、法學範疇,作為人類文明共同成果,同樣應當為社會主義中國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所採用。法治文化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對待西方法治文化要堅持洋為中用,有所鑑別有所保留,揚棄性地吸收有益因素,加以創造性地轉化和創新性地改進,決不能囫圇吞棗、照抄照搬西方法治文化理念和法治模式。總之,我們既要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有充分的自信,又要對域外的法治文明、法治文化加以吸收借鑑,處理好繼承與創新、借鑑與轉化的關係,形成符合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四 法治文化重在建設、貴在落地,難在普及和深入。落地關鍵是落到基層、落到群眾,普及和深入也主要是在群眾中普及、到基層去深入。要堅持不懈地開展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公民道德實踐活動和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用法治文化浸潤心田、滋養社會,引導人們增強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努力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
著眼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1985年以來,我國制定實施了六個五年普法規劃,普法宣傳教育有力推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賦予了新形勢下普法宣傳教育更為重要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必須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紮實地開展下去。要把國民教育體系設立法治知識課程與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主義學院設置憲法法律必修課結合起來,把發揮宣傳、文化、教育部門和人民團體在普法宣傳教育工作中的職能作用與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結合起來,把加強普法講師團、普法志願隊伍建設與推行媒體公益普法結合起來,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普法宣傳教育既要抓好經常性教育,又要善於抓住契機,開展有聲勢有影響的集中性活動。《決定》明確將每年12月4日定為國家憲法日,這是在全社會普遍開展憲法教育的重大舉措,也是推進普法宣傳教育的有利契機,應當充分用好這一重要時間節點,大力開展以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憲法意識為主題的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同時,要注意運用1·10、3·15、6·26、11·9等有關重要時間節點,開展平安創建、消費者權益保護、禁毒、消防等主題普法活動。
著眼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進一步深化公民道德實踐活動。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人們對法律的認同,從根本上講是對其蘊含的道德價值的認同;人們對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於道德覺悟的提升。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是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基礎。要繼續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用良好的道德風尚引領全體公民自覺守法、維護法律權威。要繼續深化多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推動志願服務制度化,促進學雷鋒活動常態化,開展抑惡揚善的道德評判,引導人們常修善德、常懷善念、常做善舉。要繼續加強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堅決整治傷風敗俗、奢侈浪費、出行不文明等失德現象,堅決整治見利忘義、制假售假、坑蒙拐騙以及「黃賭毒」等敗德違法行為,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社會誠信建設既是道德建設也是法治建設,要抓緊建立社會徵信體系,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發布誠信「紅黑榜」,打擊「老賴」現象,讓守法誠信者受到褒獎、違法失信者受到懲戒,使信法尊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著眼提升公民法治素養,創造性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決定》鮮明提出這一任務,是對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新要求,也是對整個文化活動的新拓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的開展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方面可以把法治主題、法治知識融入經常性的社區文化、村鎮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活動之中,讓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的文藝欣賞、文化薰陶中接受法治教育;另一方面可以根據法治建設工作實際和基層群眾需要,組織開展以傳播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活動,包括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法治影視展播、法治戲劇展演、法治曲藝演出、法治書畫展覽以及法律諮詢等,為廣大群眾提供法治知識教育和法律援助服務。要緊密結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建設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街區等,為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提供便利場所。要注意動員各級文聯、作協組織作家藝術家深入實踐、深入生活,按照基層需要進行文藝創作,滿足群眾願望進行藝術指導,為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提供有力支持。組織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吸引群眾廣泛參與,讓群眾在參與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在參與中增強法治觀念、提升法治素養。
(作者單位: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