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古代人如何選拔人才呢?

2021-01-08 婕哥的小鋪

前言

今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很多考試都被推遲或者改變了考試形式,比如剛剛結束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以及被推遲的省考和中高考,這些考試雖然本質上都是為了選拔人才,但各自都有其獨特之處。

自古以來,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個人口大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管理人,如何選拔人才以及如何保證考試的公平客觀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必須面對的問題。古代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也沒有網際網路,考試所有的工作必須靠人親力親為,那麼面對如此重要且浩大的工程,古人又是怎樣操作的呢?

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大致起源於先秦時期,與現在種類繁多的考試不同的是,古代的考試比較單一,主要為政治服務,人們參加考試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謀取一份差事,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

如果我們回顧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選拔人才的制度是隨著歷史不斷發展的。所以今天我們就在一起看一下,在古代,人們是如何實行人才選拔的以及人才選拔制度又是如何發展的。

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發展歷程

我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夏、商、周時期,漢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及隋朝之後的朝代。

夏、商、周時期的世官制

夏朝是我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自此開啟了中國「家天下」的局面;周朝初期,統治者們出於鞏固和擴大家天下的考慮,在政治上提出了分封制,將權力和土地分給同姓和那些功臣們,因此,在遠古的夏商周三朝,為了配合政治的發展,選官主要採用世官制,或者又叫世卿世祿制。

世官制,顧名思義就是世代為官的意思,而世族是世官制的基礎,它選官的唯一標準就是血緣關係,通過血緣關係這個重要的紐帶,將官職全部限定在貴族的範圍內。雖然這種制度,在今天看來很不合理,但從歷史發展這個角度來看,它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統治者認識的進步。

一方面,它是當時「家天下」在人才選拔制度上的反映,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統治者與那些世族貴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緊密聯繫,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

漢朝的察舉制

漢朝建立初期,漢高祖劉邦下求賢詔,令從郡國推舉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察舉制開始出現。隨後,漢文帝劉恆在前元二年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至此,察舉成為一項正式的選官制度。而漢武帝劉徹又在建元元年下詔舉士,規定非治儒術者不取,這正標誌著察舉制度的完備與正式確立。

在察舉制下,血緣關係不再有意義,主要的標準是「德」和 」才「,以以孝廉為重要考察科目,在察舉制推行的過程中,人們的品行是很重要的考察內容,這體現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統治者在選拔官吏時思想的進步,並在當時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漢朝的鞏固和發展,,有利於形成尊重人才,重視教育的的良好民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文帝曹丕於黃初元年採納尚書陳群的意見,形成了帶有時代特色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三國時開始實行,隋朝時被廢除;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制,是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

九品中正制又名九品官人法,它主要包含三個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機構設置,即郡設小中正,州設大中正,中央有司徒正,任官有吏部尚書;然後是以九晶評定人物;最後是以品授官,授官時主要依據品第,品高則官高,品低則官低。由此可以看出,在此制度下,門第聲望是主要選官標準,並且這套選官制度是依賴於士族這個階層的,它有著自身的弊端,尤其到了晉朝,九品中正制發生了變化,甚至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等這種局面。在後期,隨著士族階層的衰落,此項制度也逐漸消失。

隋朝始創的科舉制

到了隋唐時期,在經濟上,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庶族地主的經濟勢力也得以增強,要求在政治上得到應有的地位。在政治上,士族地主勢力漸趨衰落,九品中正制這種以門第高低為主要標準的選官制度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種種因素促使隋朝的統治者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形式給庶族參與政權提供途徑,自此,科舉制正

科舉制是我國封建社會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它歷經六個朝代,1300多年。科舉制創始於隋朝,隋文帝楊堅開始用分科考試選拔人才,隨後隋煬帝楊廣時正式設立進士科;確立於唐朝,唐太宗貞觀時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增加了考試科目,但是當時錄取率極低,比現在的任何一種考試都要低,以至於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說明當時有不少高齡考生;武則天時,首創武舉和殿試。武舉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馬槍、負重摔跤,說明當時開始注重選拔不同類型的人才;唐玄宗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從此殿試成為定製。

在宋朝得到進一步完善,主要表現在:第一,量化了考試程序,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考生需要一級一級的通過考試。第二,簡化考試科目,使得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試方法上實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這種方法一直被延續至今,是保障考試公平性的重要體現。最後,宋朝時期提高了錄取率,史書記載,僅宋太宗在位的二十多年間,科舉取士就將近萬人。在這些政策的激勵下,越來越多的人去參加科舉考試,比如宋朝詩人董德雲的《登第報家人》中寫道」御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鑾。」

在明清兩朝盛行並僵化,自明朝開始,為了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加強中央集權,科舉制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形式上,實行八股取士制度,即答卷上的文體有嚴格的規定,文章被機械的分為八個部分,「八股文」。而在內容上,考試的內容只局限於儒家的四書五經,而考生自己不能有自己的觀點,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科舉制逐漸僵化,逐漸淪為統治者統治人們思想的工具,清代作家吳敬梓創作的《範進中舉》就很形象地反映了這種僵化和和科舉制的弊端;在清代末期(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

請點擊

雖然在後期,科舉制的弊端逐步體現,但總體來說,科舉制是我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政治、經濟、思想和教育簡單發展。首先,它的出現,打破了社會的階級固化,讓那些寒門學子有機會到政府任職,維護了社會的穩定。其次,它促進了我國古代教育的發展,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發展,造就了一批優秀的人才,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官員的廉潔,鞏固了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

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發展特點

縱觀我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發展,雖然歷朝歷代各有不同,但始終有一些共性和趨勢。

始終為統治者和政治服務

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不管制度怎麼變,都是為統治者服務者,換言之,統治者始終是制定規則的人。人才選拔制度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它的每一次變遷,都是統治者為了緩和中央和地方,貴族和平民之間矛盾而採取的舉措,根本上還是為了維護統治。而在古代的人才選拔考試中,儒家思想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的觀點和思想比較符合統治者的利益訴求。

考試逐漸公平公正

而在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出,隨著朝代的更迭,人才選拔制度不斷公開公正透明。比如從世官制到察舉制,選拔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血緣關係,轉向」德「與」才「,再到後面隋朝的科舉制,更加強調人們的真才實學,淡化了其他因素,包括科舉制自身也是在不斷發展的。

總結

不同於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在古代,所有的人才選拔工作都必須靠人來完成,尤其中國是一個人口和農業大國,如何選拔人才,以及如何保障考試的公平公正透明是歷代統治者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因此在古代有著各式各樣的人才選拔制度,這些制度在初期都或多或少地促進了我國的人才選拔以及教育的發展。其中對中國社會影響最深遠的就是隋朝之後的科舉制,以至於在現代的一些考試中也能看到科舉制的影子。

參考文獻:

《漢書·文帝紀》

《登第報家人》

《請罷中正除九品疏》

相關焦點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沒個雞,總讓人心裡不踏實,你說,萬一來個客人,你讓客人吃什麼呢?古時民風淳厚,只要家裡來了客人,甭管認識不認識,交情深不深,殺只雞款待一下是最低標準。《論語·微子篇》中說,子路跟隨孔子遊歷各國時,有次掉隊了,於問路邊的一位老人孔子一行所去的方向,這位老人就把子路引到家裡,殺雞做黍飯給他吃。孟浩然說接到朋友的邀請,也是說:「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學習有必要死磕嗎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原意是指所有行業都是低賤的,只有讀書入仕才是正途。這未免有些偏頗,正如現在流傳的另一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行業本無高低貴賤之別。但是換一種角度理解,無論你想做什麼,想要有所成就,讀書學習都是必由之路。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學習有必要死磕嗎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原意是指所有行業都是低賤的,只有讀書入仕才是正途。這未免有些偏頗,正如現在流傳的另一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行業本無高低貴賤之別。但是換一種角度理解,無論你想做什麼,想要有所成就,讀書學習都是必由之路。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不問結果,才會剩者為王
    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三歲喪父,被母親養大,25歲時得中進士。年少時讀書、習練書法,他肯定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晚睡早起,堅持不懈,付出海量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有此成績,名垂千古。早努力,是為了讓起點更高,成功的機率更大任何狀態下,都有人能成功。如果起點更高,成功的機率會更大。
  • 《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是何意,很多人表示不解?
    唐代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寫下的這首勸學詩,講述年輕人如何讀書上進,千年來傳唱不衰,成為勉勵孩子讀書上進的好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三更燈火五更雞」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孩子們學習的最好時間。
  • 非遺詩歷丨三更燈火五更雞
    這也正是俗諺的特徵。比如另有一種常見組合就是「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一舉首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後兩句採自宋人張唐卿詩句,見於《夢溪筆談》。還有一種「黃昏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狀元本是凡間子,宰相原非天上兒。好把經書勤早讀,朱衣自有點頭期。」因為長,流傳並不廣。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暴雪中年危機與網易適度解綁
    最近在讀《寫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過寫作表達自己》,又同時在讀李笑來的《財富自由之路》,早上聽得到邵恆頭條《暴雪為何會陷入中年危機?》。暴雪是出品過《星際爭霸》、《魔獸世界》的遊戲公司。今年年初,暴雪公司出品的《魔獸爭霸3重置版》引起了遊戲玩家差評。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這些讀書故事值得我們學習
    古代讀書條件是很苛刻的,富有家庭還好些,但多數都是艱苦的,寒窗苦讀不是一個詞,而是真真實實的境況寫照。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裡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
  • 三更燈火五更雞
    上面藍色字體,我是重生君,讓每一天都新鮮無極限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方悔讀書遲。-顏真卿芸芸眾生皆苦難,生而為人已經是苦難的開始,從分娩帶給母親痛苦為引子,多災多難的人生之路即將在你眼前鋪向遠方。
  • 教師的自媒體創作之路:愛上百家號,重回三更燈火五更雞讀書時代
    抵制誘惑:2周拒絕3場牌局2次「鬥酒」投身百家號寫作以來,老尹的業餘時間基本上都花在寫作、讀書上,兩個星期以來,他堅持每天更新2-3篇。為此,他拒絕3場牌局2次「鬥酒」。老尹平時工作之餘好喝點小酒,有幾個志趣相投的,經常約一約,三杯兩盞下肚,生活煩憂盡付醉意。也偶爾打個小麻將,呼朋引伴,自得其樂。
  •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少年讀書時
    正是一年中最好的讀書天,讓我們捧起書本,盡情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吧。閱讀此書,我們可以在回望歷史中,感受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做出重大決策時的心路歷程和無私無畏的歷史擔當。這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歷史書,更是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學習和研究改革開放的生動鮮活的黨史讀本。
  • 少年正是讀書時
    為了讀書,韋編三絕;為了讀書,匡衡「鑿壁偷光」;為了讀書,車胤「囊螢苦學」;為了讀書,李密「牛角掛書」。是周朝圖書館的浩瀚書籍成就了老子的《道德經》,是「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讓蘇秦手握六國相印,是「讀書破萬卷」鑄就了杜甫「詩聖」之名。書籍是獲得教養的最主要途徑。一個人的少年時代,是最佳的讀書時光。
  • 俗語「一更人,二更火,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說的都是啥?
    在學習俗語文化時,許多人把它當作俏皮話,聽完後一笑而過,完全沒有將其吸收進腦子中,因而在人生的道路上多走了許多彎路。所以,大家在學習俗語時,一定要認真體會其含義。時間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即使你特別富裕,也不能夠做到讓時間停止,這就是所謂的「時間不等人」。老人們常以「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老話來勸誡我們要珍惜時間,莫要讓時間白白流逝。
  • 「午時三刻,三更五更,一炷香……」等時間概念,換成現在是多久
    那麼古時的時間概念換到如今來說是怎麼樣的呢?三更與五更古代報時的更夫>三更與五更這兩個時間概念常常關聯在一起,例如,「三更半夜,小心火燭」、「閻王要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不戀一更食,不貪三更色,不動五更氣」等等這些熟悉的詞話。
  •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個說法就是為了讓人們有一個規律的作息時間,只有有了規律的作息時間,才能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才能保證明天要做的事情不至於被耽擱。讀書也好,幹農活也罷!「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個俗語可以說是農村人長期總結下來的經驗之談,下面我們看看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何為不貪三更色?食色性也,吃的喝的和色,都是成年人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吃喝是有講究的,最起碼不能暴飲暴食,否則,你的身體健康就會出現問題了。
  • 共賞百本好書|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少年讀書時
    正是一年中最好的讀書天,讓我們捧起書本,盡情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吧。「百本好書送你讀」活動操作指南有聲書:1、打開微信,掃描識別二維碼(首次進入要允許獲取地理位置)。2、點擊你喜歡的書,聽書。3、 為了下一次聽書方便,可點擊收藏。
  • 古代人如何發奮讀書
    古人讀書難古人讀書難,難在既沒有書讀,也沒有地方讀,還沒有錢讀。在印刷術和造紙術發明之前,得用手抄寫在竹簡或者木櫝上,一片竹簡、木櫝寫不了多少字,幾部書就裝滿了好幾輛車。「學富五車」,用今天的眼光看,其實讀的書並不多。後來人們把書抄寫在帛上,捲成一卷卷,帛很昂貴,只有極少數有錢人才抄得起。
  • 農村俗語:「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 四更賊、五更雞」,啥道理?
    現在的人計時都是按小時來計時,而古代人卻是用時辰來計時。一般半個時辰為現在的一小時,這麼一算,古代應該有12個時辰。那麼古代還有沒有其他計時方式呢?這個「更」是什麼意思呢?古代人把一個晚上分為五個「更」。每個「更」大概兩個小時。有句俗語說的是:「一更人、 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 五更雞」,這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別代表了五個不同時間段。首先說到「一更人」,一更是黃昏的時候,而一更人就是說在黃昏的時候人們歸家,而且馬上就要準備吃飯了。這個
  • 武亦姝開學典禮發言:春天更需「三更燈火五更雞」
    春天更需「三更燈火五更雞」。在美好的季節更應抓緊時間,踏實認真地走好每一步,攀登學習的頂峰。我們應認真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上課認真聽講,及時整理筆記,找到並堅持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努力將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充實,井井有條。當清晨在床上與困意鬥爭時,請記得晨光尚熹微中已有早起少年勤讀書的身影;當想要打開手機上網瀏覽的時候,請記得即使是街角鬧市中也可收穫遨遊書海的暢快。
  • 王樹山書法 黑髮不知勤學早 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詩欣賞
    王樹山書法原文勸學·三更燈火五更雞唐·顏真卿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是指勤勞的人、勤奮學習的學生在三更半夜時還在工作、學習,三更時燈還亮著,熄燈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雞叫了,這些勤奮的人又起床忙碌了。用客觀現象寫時間早,學習要勤奮,要早起。顏真卿說三更起時到五更雞叫的時候,全世界的人和動物都還在睡夢中,世間萬物都非常安靜,這個時候起來讀書,能讓人讀進去,而且很容易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