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為你好」太多只是情緒綁架,父母的認知偏差可能會害了你

2020-12-04 讀書文史

傳遞溫度與價值,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盡在@讀書文史

文 | 讀書君

人們可以支配自己的命運,若我們受制於人,那錯不在命運,而在我們自己。——莎士比亞

生活中,你肯定經常聽過這樣的話:

我都那麼一把年紀了,你應該聽我一句勸……

有些時候,你可能並不贊同ta的觀點,但是若時間久了,這樣的話長期在耳邊飄過,你可能就會潛移默化地接受了ta的觀點和看法。

當然,觀點有利無害的話,全盤接受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觀點是有害無利的話,聽得多一點,都可能是一種變相的毒害。

而且,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有時候,人們並不覺得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是存在問題的,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01「一切都是為你好」,可能會害了你

在我們的人生當中,你一定曾經接受過來自於父母對你的各種強硬性的愛的「表達」,如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好」的口號,去替你做各種決定,辦各種事情。

比如:你應該上什麼樣的學校,讀什麼樣的大學,報考什麼樣的專業,畢業後找什麼樣的工作,在什麼樣的年紀結婚生孩子等等……

總而言之,在他們眼中,一切都應該是有規可循的,應該是被規劃好的,孩子的一切就應該按照他們的要求來。

然而,很不幸,生活中很多父母所做的決定,往往都存在極大局限性。因為大多數老一輩父母,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也沒有太多時間去研究過什麼人生哲學。

他們的一生,其實也不過是摸著石頭過河,把自己勉強「渡」過來了,而孩子也是在莽莽撞撞、渾渾噩噩中,靠人靠己「渡」過來的。

所以,當父母為你傾盡所有,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你好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是害了你。

比如現實生活中,不少人經常被父母催婚、逼婚,而其中一些較為極端的父母,甚至以斷絕父子、母子關係,更甚至以性命做要挾。

排除那些比較極端和相對比較自私的做法,大多數老一輩的思想,其實都是按他們的人生軌跡來看問題,他們所認為的婚姻與幸福,也許不過就是兩個人生命運的捆綁,幸福與幸福談不上,搭夥過日子,這已經算是很好的幸福模本。

而這歸結起來,大體不過就是認知偏差所出的問題。

02認知偏差普遍存在於每個人中

其實,每個人都有認知偏差,即便是專家、學者,乃至於我們尊為「聖人」的孔夫子也一樣如此。

所以,並不是每個人的所說的話都是對的,即便是專家所說的話,也並不都是權威性的。

生活中,但凡我們細心觀察,總能發現許多認知偏差的問題。比如錢鍾書《圍城》中所講的那一段描寫,就很具有現實代表性:

「母親忙使勁拉他,嚷著要打他嘴巴,一面嘆氣道:他爸爸在下面賭錢還用說麼!我不懂為什麼男人全愛賭,你看咱們同船的幾位,沒一個不賭得錯天黑地。『蘇小姐聽了最後幾句小家子氣的話,不由心裡又對孫太太鄙夷,冷冷說道:『方先生倒不賭。『』」

從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孫太太因為對自己丈夫賭博行為不滿,而以偏概全地認為,天下所有的男人都好賭。這或許說的是氣話,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其實人都是存在認知偏差的。

這個案例其實和很多父母認為,所有不結婚的男男女女都是不幸福的,是一樣的道理。

因為認知偏差,所以在父母眼中認為,孩子就應該都結婚生子,否則人生就是失敗的。

其實,不僅是人存在認知偏差,動物也一樣如此。

有這麼一個故事,話說一戶人家,家裡養了一條狗,狗主人一年四季,基本都是穿著色調比較灰暗的、樸素的衣裳。家裡的狗,每次看到狗主人回來,總是大老遠地搖頭晃尾,迎接主人。

突然有一天,狗主人穿了一件顏色鮮豔的花衣裳出門喝喜酒,回來的時候,家中的狗大老遠看到人走過來,就「汪汪汪」地吠個不停,幾乎沒把狗主人撲倒。

狗主人十分生氣,對著狗大聲吼道:「瞎了狗眼,連我都不認識了!」甚至要抄起木棍打狗。

旁邊的鄰居看見了,說:「你不要打它,應該想想看,你天天穿暗色的衣服,今天穿了一身花衣裳出去,狗一下子能辨得清嗎?」

狗主人聽完,覺得也有道理,也就不再說什麼。那狗也似乎認出了狗主人,不再汪汪地叫。

所以,動物如此,人又何嘗沒有這樣的認知偏差和「刻板」印象。

03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有自己的認知和思維價值觀,不要人云亦云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受周邊的人或事所左右,沒有辦法做出真正的內心想要的選擇。

然而,其實,不是每個人的意見,對自己都是有用的。一旦盲目聽信一些無用的意見,這很有可能讓你在彎路上越走越越偏離軌道。

這就好比讓一個從來沒有掙到過錢的人,教你怎麼掙錢;讓一個從來都沒有在婚姻上感受過幸福的人,教你如何在婚姻上獲取幸福一樣,這顯然沒有多大的說服力,甚至會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這也就好比,你明明是一位時裝設計師,服裝博主,進了服裝店,你卻讓一個普通的導購員給你推薦衣服產品一樣。導購員只能根據自己認知範圍的水準,去給你推薦她所認為的合適的衣服,但是至於真的是不是合適你,恐怕也只有你最清楚,而不是她。

同理,你的父母,催著你去相親,去結婚也一樣,他們只能基於自己所認知的範疇去告訴你,你就應該在這個年紀結婚生孩子,否則你將會孤獨終老。

而現實中,很多人其實都是被填鴨式教育,教得只會一味接受外來觀念的灌輸,而不會主動思考的人。他們往往會跟著他人的觀點、情緒走,失去了自己的主觀思考意識。最終,他們大多只能在焦慮和盲目從眾中迷失了自我,變成一個失敗而無助的人。

所以,要做一個獨立而成功的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學會思考,懂得辨別,而不是聽別人人云亦云。

當我們做到這些,也就不會被「一切都是為你好」這麼一句話,牽著鼻子走。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讚是一種美德,喜歡就點個讚、轉發分享吧~

相關焦點

  • 父母說為你好是在道德綁架嗎?
    最近有一款真人秀節目《親愛的小課桌》很受歡迎,其中的一個話題引起了我的注意:「父母說為你好是在道德綁架嗎?」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傳承中,孝道歷來是最基本的價值觀,更有「百善孝為先」的經典語錄,而孝通常被理解為一定要聽父母的話。
  • 《流金歲月》:孩子的悲哀,從有個「我都是為你好」的父母開始
    謝家欠了銀行太多錢,所以謝嘉茵要用兒子的婚事來換取趙家的支持。她努力說服兒子:「只要我們家度過難關,就可以給朱鎖鎖一大筆錢,也可以給你的孩子最好的生活。」謝宏祖露出一個比哭還難受的笑,懟他媽:「就像你給我最好的生活?你從不了解我,哪怕你每天抽出兩分鐘多跟我說兩句話,你都能比現在了解我。你知道我想要什麼嗎?
  • 這六種認知偏差,你中了幾個?
    過度自信認知偏差:也就是說人們往往會對自己的認知、判斷和能力過度自信。這被普遍認為是最為常見的認知偏差。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常見。有同學在臺上發言時,你是不是會想,他講得是還可以,就是有點囉嗦,內容也不夠突出重點,要是我上去講,我肯定比他講得更好,更有氣勢。
  • 有一種來自父母的好叫做「我都是為了你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一句話給了父母們很多的特權,也模糊了父母和孩子之間應該有的邊界。之前,網上曾做過調查,你最討厭父母說哪幾句話?票選結果的前三名句句扎心——NO.1 我都是為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NO.2 孩子,父母這輩子也就這樣了,靠你了啊!NO.3 我是你媽/爸,你和我要什麼隱私?
  • 很多人都在經歷「父母的道德綁架」
    文章開頭我不會去說大家有沒有經歷過這些明知故問的話,我認為在中國,父母對孩子的道德綁架如同一場看不見的基因病毒,剛開始看不見變化,但是到了孩子可以獨立的時候也就到了病毒的爆發期!我都是為了你好!我含辛茹苦把你養大你現在還學會頂嘴了!
  • 如何避免認知偏差?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對外界的認知,是通過感官開始,因此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往往會出現偏差,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因此,我們需要從理性的角度去了解認知偏差,從而有效避免它。從本原出發。有些人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間接的,道聽途說,人云亦云,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與事物本來的面目產生巨大的偏差。只有回到事物本原,排除道德、情感、思維方式的幹擾,才能夠還原事物最真實的一面,這種主張叫做存在主義。從理性出發。除了實踐,還需要學習理論的知識,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問題,因為我們很容易受到感官的欺騙,例如放在水中的筷子,它折射出來的樣子使我們誤認為筷子折斷了,實際上只是錯覺。
  • 父母說「為你好」屬道德綁架嗎?這樣心酸的童年誰經歷過?
    文/母嬰期刊父母是孩子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個意識。他們從記事起就會知道誰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誰會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能遺忘的人。同樣的道理,孩子也是父母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在孩子還沒有自主能力的時候,父母需要去告訴他們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去觸碰的。這樣的童年你經歷過嗎?
  • 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在網絡上你會發現因為別人對自己的股票不看好而互懟的比比皆是。這種現象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確認偏差,也被稱為證實性偏差。是個人選擇性回憶、搜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
  • 書評《高情商養育》|律己養兒,不讓孩子為自己的情緒和認知買單
    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積極、向上、自信、陽光?但我們的教育方式真的能教出心底灑滿陽光的孩子嗎?0-18歲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問題,大多是情緒和心理方面的問題。每一種偏差行為的背後,必然都有深層次的原因。小一點的孩子在午休時間沒來由地黏媽媽、哭鬧,可能只是因為她困了;大寶因雞毛蒜皮的事情對著二寶大打出手,可能只是因為他在學校受了委屈。孩子不斷地要求你為他做這做那,可能只是因為他不想你離開。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悲傷,不知道怎麼去表達難過、緊張、恐懼,不懂如何化解委屈,更無法「內視」,發現自己真正的問題癥結。
  • 如何避免認知偏差?
    金毛不知道只是門框,固守經驗去認知,這點真笨。其實人類也一樣,常束縛於經驗墨守成規、冥頑不化。但從金毛擅於總結經驗這點來看,算聰明。其實人類也一樣,喜歡運用過往經驗來認知事物,也就是形成了一種心智模式。有個人丟了一隻雞,他懷疑是鄰居抓去吃了。
  • 《給情緒多點時間》以心理學的角度,教你正確認知並管理情緒
    當我們對孩子惡言相向的時候,或許只是為了發洩一些壞情緒,但卻從未想到這會對孩子造成多麼大的傷害,甚至可能成為孩子的童年陰影。要學會處理這些情緒,其實也不難。臺灣臨床心理師洪仲清的著作《給情緒多點時間》,就是一本非常好的情緒認知書。
  • 20歲被送進豫章書院,母親: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網友:父母是共犯
    「不管我們千錯萬錯,我們的宗旨不會錯,我們都是為了你好,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羅偉說,父母教育理念出現偏差是因為他們也是在那種環境下長大的。這也是典型的將自己小時的苦再施加給孩子身上了。看了羅偉的遭遇與其母親的言語,網友們的情緒也是非常激動。
  • 「我是為你好」,被孩子抗拒、被道德譴責的父母表示:我太難了!
    「我是為你好啊。」這句話大家一定都耳熟,字面意思是好話,但在今天的社會已經變成了相反的意思,大家一聽到這句話,條件反射就是:誰讓你為我好了。這句話說的最多的人就是我們的父母,在父母年輕的時代,大家的認知都是字面上的意思,說得人是真的為你好,聽的人也能接受這種表達方式。到我們這一代,年長的人還是習慣於用這句話來表達,年輕的人則用他們的沉默、抗拒,甚至上升到道德層面,動員全社會來推翻它。
  • 管理財富應弄清認知型偏差
    比如,客戶表示能容忍的最大損失是總資產的20%,這並不表明適合客戶的理想組合的損失會達到20%,投資顧問應當通過設置投資組合參數,讓客戶在任何給定期限內,都不會達到可容忍的最大損失。  龐皮恩在其所著的《財富管理的行為金融》一書中指出,要判斷客戶的風險偏好、風險傾向和容忍度,並因此設計最佳資產配置方案,需要在投資者財富水平基礎上,區分情感型偏差和認知型偏差。
  • 我不要你「為我好」,只要你真的愛我——淺談中國式「道德綁架」
    過年親友團聚,本來是一次親情與情感交融的紐帶,現如今卻變成了七大姑八大姨打著「關心」的旗號窺探你的隱私,比如掙多少錢、哪個學校畢業、在哪裡上班有沒有男女朋友、有沒有小孩生沒生二胎...然而你不能表現出煩,因為假惺惺的親情和面子都靠著「你要尊老愛幼」來維持,道德綁架不夠,還要讓你開開心心笑...再比如親戚們在飯桌上的各種拼酒,你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
  • 批判性思考之難:阻礙我們思考的8種認知偏差
    都說認識到思維誤區是打破誤區的起點,在對某個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哪些因素在制約著我們的思考?對此,本文整理了8種常見的認知偏差,聊一聊人類在思考時常常會犯的一些錯誤。不過,受限於篇幅,對其背後的機制我們不作探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翻閱相關文獻。
  • 孩子自以為是,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出現了"自我認知偏差",家長應及時糾正。鄰居家的小林的孩子是個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從小成績就很好,永遠也不需要父母去操心。只是如此優秀的孩子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學校裡基本上沒有什麼朋友,很少看見他和同學交流,都是自己獨來獨往。
  • 常講為孩子好的父母,大多會陷「煤氣燈效應」,孩子遲早會窒息
    本來孩子的行為還並沒有引發太多人的關注,結果反而是這位媽媽的叫喊聲讓周圍人注目,有人還上前去讓媽媽不要再責備小孩。"不教訓一下怎麼行,我這不都是為他好嗎……"一聽到這句太熟悉的話,我就知道她已經陷入了一種常見的教育陷阱裡——"煤氣燈效應"。
  • 遠離3種認知偏差,你也可以認知升級,事半功倍
    認知盲點導致認知偏差我們在面對一個事物時,通常都會遇到以下兩類認知誤區:一類是認知盲點,一類是認知偏差。所謂認知盲點,就是對於我們來說,這件事是完全陌生的,當它出現的時候,我們完全覺察不到怎樣思考,怎樣行動。
  • 孩子時不時就情緒低落?情緒ABC理論:需及時轉變「認知B」
    每次需要控制的情緒都是消極的情緒,很少會有人時候,我們需要控制一下自己的積極情緒。因為在人們的意識裡,消極情緒是不好的東西,因此想方設法去消除、去迴避。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都是會和孩子說:"你不要發脾氣了,先冷靜一下。"在這裡指的冷靜是先將情緒壓下去,但是並沒有將情緒消化掉,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