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蹭講過我是學習入家,不是模仿人家,學的是筆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藝術追根源於模仿,成於創作。任何藝術的起點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沒有模仿就是瞎子摸象。模仿從型,到技,再到意,層層深入,然後到悟的境界,並開始自我創作。沒有了自我創作就稱不上理解藝術,停留在低層次的工匠技能。
當代畫家通過欣賞模仿文藝復興時期的名畫來探索出文藝復興時期的整個社會狀況,藝術的真諦是「人和自然有同等價值」,每一個時期的藝術都能反映當時的社會及人們的思想,畫家在模仿,模仿的不只是名家名畫,模仿的不只是這個真實的人物世界,畫家在模仿,是如何將自己和所表現的對象「融合一體」,心靈相通、情感共鳴,用簡單的藝術手法,詮釋複雜的人間百態,這也叫「化繁為簡」,畫家就要善於觀察,從而善於模仿。
完全脫離於生活的藝術是絕對不存在的,所以畫家在創作過程中都在模仿生活、模仿現實世界,從中領悟藝術的真諦,也就是藝術的真實真理,或者說藝術在人類世界中存在的價值,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假設一下,如果畫家不善於模仿,或者不模仿,那麼怎麼樣呢?
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的創作道路,不可能所有畫家都走一條相同的路。
先臨摹,後寫生,以寫生為主,二者反覆交叉進行,提高造型用筆的能力,臨摹並非單純練筆,而是兼容練形,寫生雖然著重練形,但也要求在練形中練筆,二者方法不同,目的卻是一致的。
如果食古不化,照抄照搬別人的東西,沒有自己一套對藝術的見解,人云亦云,就如行屍走肉,作品就沒有靈魂。
古人云:師古而不泥古。所以古代學中國畫就要有傳承,師傅帶徒弟,名師出高徒,老師帶入門修為靠自己,去不斷臨摹老師的作品,少走一些由於自學所走的彎路,有老師指導去學習,再吸收眾家之長。才能避免同一個模式,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所以說畫家要先從開始善於模仿,去臨摹、學習去領誤藝術的真諦是可以,善於吸收養份,但不應照抄來當作自已創作,去盜取別人的成果。光善於模仿也只具備了一半的本領,跳出前輩的框框你才能脫穎而出!
自古以來的大家們都是取法乎上,以古為師,方才領悟之真諦,後才呈現自我之面貌,不然談不上傳承與創新,模仿包括臨摹,和臨創。臨摹就是學習高手的用筆,用墨,用色,布局等。臨創就是在此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感悟。而純粹的創作就是把學習所有東西融會貫通,再加上自己的感悟和思想感情,最後形成自己的一幅精彩創作,作品就應該獨具風格,與眾不同。但凡那些開宗立派的大師們,他們的成功總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師古人,二是師造化,正是遵循這一創作規律,張大千,齊白石,畢卡索等知名藝術大師,都達到了繪畫事業巔峰,他們的成功一次次證明了,藝術創新要師古人,師傳統,師造化,要化古出新,也證明了藝術是藝術家生命精神的升華。
總之藝術是從模仿開始,到創作結束,繪畫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