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沒有棉花,靠著什麼東西保暖?

2020-12-19 史之策史

自古就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大家最近是不是被凍得瑟瑟發抖。轉眼間冬天已過大半(2018年立冬是11月7號),那春天還會嗎?

特別是最近前後幾天全國各地普遍降溫,大部分地方出現了降雪。雖然很凍,但是現在我們也有很好的禦寒工具了,空調、暖氣、以及各種冬裝,可謂是應有盡有。想想「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是何其慘烈,那麼古人到底是怎麼禦寒的呢?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為紡織業帶來了大量的可紡織材料,豐富了人們的服飾;可是,在古時候連棉花都沒有朝代,那些人就沒有我們幸運了。(宋末中國才開始大規模種植棉花)

棉花原產於阿拉伯地區,在我們國家沒有普遍種植之前,這屬於高檔奢侈品,其他國家的貢品,並不是普通人家能使用的。絲綢也不適合冬天使用,那東西不保暖,還涼颼颼的,絲綢也不是普通人家能購買的。

並且古時候被子和現在不一樣,並沒有被套,都是縫在一起一體的,裡面填充的是絮或者是木棉。雖然都叫棉,但是木棉並不是棉,它實則還是絮。我們都知道中國原始種植的可紡織植物是麻,如亞麻、黃麻等。

這種植物,雖然可以紡織,織成布料,但是質地較為堅硬,還不保暖,熱的時候穿著還可以,冬天根本就不行。而絮就不一樣,質地柔軟,保暖效果好,穿在身上還輕;但是它有一個缺點就是無法紡織,只能通過填充的方式來使用。

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事:隨著可以用來紡織的材料逐漸增多,大量優秀填充物的出現替代了絮。在後續古文中絮又慢慢的演化出「在衣被裡鋪東西」的意思,如絮棉襖,絮被子等。

在古代大家都是用絮,絮並不是指一種植物。古書中就有記載:「古無木綿,以絮納袷中,謂之裝褚,曰袍。」南北方所用的絮也不一樣,南方多用木棉,零幾年的時候有部非常火的電視劇——《木棉花的春天》。

電視劇中就有一個木棉樹,木棉花開紅彤彤,非常漂亮。花落之後,果實幹裂,裡面包含著的就是木棉絮顯露出來。古代就是大量收集這種絮來填充冬天禦寒的被襖;當然也有用綿(材料是蠶絲),這又要高檔一些。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南北方適合種植或者說本來生長得有的植物就不一樣。而北方人的話,多用蘆葦絮和柳絮。北方本就比南方冷得多,他們還得另尋它物——裘,也就是各種動物的皮毛。

一開始用的是羊毛,因為容易獲得。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想盡辦法獲取那些漂亮動物的皮毛,如狐狸,貂等;甚至還有大型野獸的皮毛。當然現如今我們並不贊同,也不允許使用野生動物皮毛來做衣物。

當然這些東西只有富貴人家才能指染,普通人家狩獵來都是用作賣的。在古代能穿得漂亮皮草的,那可是身份地位的象徵(現在好像也是)。對於富貴人家,這當然不用多說,不管哪朝哪代,有錢的人永遠不用擔心吃不飽穿不暖。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沒有棉花的時候,人們睡覺用什麼保暖?你信嗎
    中國古代沒有棉花的時候,人們睡覺用什麼保暖?你信嗎隨著天氣越來越冷,我們蓋的被子也會越來越厚,現在的人很多都是用棉花做被子,棉花能夠起到很好的保暖效果。但是在古代的時候,還沒有引進棉花這種東西,所以他們是沒有辦法製造棉被的,那麼在寒冷的冬天,他們是靠什麼來取暖的呢/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聊一下。古代的人,就算自己在寒冷,他們一定會想出一些方法來幫助自己保暖,不會讓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凍死。有的時候,大家都會去山裡打獵,他們會將動物的皮毛製成衣服,或者是被子,晚上的時候就利用這些皮毛來為自己保暖。
  • 中國古代沒有棉花時,古人晚上睡覺靠什麼保暖?真相讓人尷尬
    冬天馬上就到了,小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準備好過冬的衣物呢?而且馬上就要雙11了,沒有準備好了可以趁雙十一下單了哦。而且現在冬天我們都可能會穿羽絨哦,而且現在還有空調呢。其實我們現在的冬天還是很容易度過的,但是在古代,他們會怎麼過冬呢?
  • 古代中國沒有棉花的時候,靠什麼挺過寒冬?
    在現代,即便是對於最貧窮的家庭,冬季的嚴寒也不是什麼令人擔憂的事——一件棉衣就解決;如果一件不行,那就兩件。但是,在同樣寒冷、棉織物尚未普及的古代,普通人是如何抵禦寒冬的呢?既然單靠葛、麻不保暖,就往衣物裡填充絲絮來保暖唄。當然,高質量的絲絮是買不起的,所以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些陳年破絮混雜一些繅絲用剩的零碎腳料作為保暖填充物——也被稱為「縕」。
  • 古代沒有棉花,古人晚上睡覺用什麼保暖?一般現代人都買不起
    今天我要跟大家說的是古代沒有棉花,古人晚上睡覺用什麼保暖?一般現代人都買不起古代不比現代,當時的取暖方式還不夠完善,而且也沒有現在的棉花,那麼古代沒有棉花,古人晚上睡覺都用什麼保暖呢?一般現代人都買不起。
  • 寒冬將至,在沒有棉花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進行保暖的呢?
    冬雪美景而且現在有很多小型的保暖工具,可以隨時帶出門的,所以寒冷一點都不可怕。現在的羽絨服也是非常常見的,裡面的棉花是經過很長時間的加工才製成的,所以保暖的功能非常地好。因此只要有足夠的棉花,就不再害怕冬天很難熬過去的。但是在宋朝之前都是沒有出現過棉花這種東西的,所以古人到底是靠什麼來保暖的,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下。其實在宋朝以前,大家保暖的衣服都是用動物的皮毛製成的,非常地暖和。我們都知道,一些長期在寒冷的地方生活的動物,它們之所以能夠一直這樣生活下去,肯定是它們皮毛很保暖的緣故,不然一早就會離開寒冷之地了。
  • 宋朝之前中國還沒有引進棉花,古人又是靠著那些東西過冬的?
    但是要知道在古代人們的生活和現代卻有很大的不同,棉花這種東西都是到宋朝才開始引進種植的。古代社會貧富差距又很大,因此不是所有百姓都會有保暖的衣服穿的,寒冬中凍死的情況更是在古代社會是時有發生。從遠古時期開始人類的生產力很低。
  • 古代沒有棉花時,人們是如何保暖的?說了你別不信
    古代沒有棉花時,人們是如何保暖的?說了你別不信在很早的古代,是沒有棉花的種子,理所當然的也不會有棉花這種東西了。我們都知道現代棉花在冬天充當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我們穿著的棉衣裡有棉花的的身影,蓋的的被子裡也有它的身影,當然棉衣裡不僅有棉花還有鴨絨。但是這個在現代冬天必備的東西在古代是不曾出現的,而且古代的人是很討厭冬天的,因為他們沒有可以很好禦寒的衣服。但是不能小看古代人民的智慧,他們找到其他的東西來代替棉花來保暖自己。
  • 古時沒有棉花,人們晚上睡覺時用什麼保暖?別再傻傻不知道
    古時沒有棉花,人們晚上睡覺時用什麼保暖?別再傻傻不知道寒冬瑟瑟,每當冬季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想離開被窩。棉被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必備的保暖品。其實在古代,人們是沒有棉花可用的。在宋朝末年時,人們才發現了棉花,而且當時只有邊疆地區才有種植,其他地方根本就沒有。一直到了明初,棉花才得到了全面推廣。這樣一說,很多人都很好奇,沒有棉花做棉被,晚上的時候,人們都怎麼保暖啊?其實古人也都是很聰明的,沒有棉花,但是也有其他的保暖方式,說了你可別不信哦。
  • 古代沒有棉花時,人們晚上睡覺蓋什麼保暖?說出來你都不一定會信
    古代沒有棉花時,人們晚上睡覺蓋什麼保暖?說出來你都不一定會信我們現在生活的越來越好了,很難想像古代人到底是怎麼生活的,小編有時候也在想他們以前傳話時只靠飛鴿和馬真是太不方便了,還有沒有手機這樣的娛樂古代人閒來無事的時候真的就是看看山水嗎,現在天氣這麼冷,古代人沒有棉花那樣溫暖的填充物到底怎麼樣才能保證自己的溫暖不被冬天凍死呢?
  • 古代人是用什麼東西來進行保暖的呢?
    在古代並沒有棉花,人們通過什麼來取暖呢?來看看古人的大智慧吧.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沒有棉花,所以我們就非常好奇想知道古人用掩蓋和熱身的東西呢。每年最寒冷的季節就是冬天了,那麼現階段人們需要保暖,我們生活在現代,我們知道棉花的是很重要的,現在我們覆蓋的大部分被子都是棉花,但現在技術很發達,此外我們通常在生活中使用一些加熱設備,但古人當時甚至沒有棉花,所以古人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事實上,談論中國棉花的種子甚至在古代都沒有,古人很抱歉,我在冬天,因為它會讓他們非常頭疼,很是沒辦法,因為他們沒有保暖衣物。
  • 宋以前棉花沒有普及,百姓有十種方法保暖,許多方法至今還在使用
    冬天的禦寒衣物主要是以棉花和羽絨組成,能夠讓我們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溫暖渡過,但棉花是明朝才被廣泛種植的,在唐宋時期,棉衣是達官貴人的專屬,普通百姓想靠棉衣來過冬,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在棉花沒有普及的宋朝之前,古人在冬天靠什麼禦寒呢?
  • 棉花傳入我國才1000多年,古人冬天睡覺用什麼做被子保暖?
    棉花傳入我國才1000多年,古人冬天睡覺用什麼做被子保暖?中華文明5000年,但棉花傳入我國才1000多年,被用來做被子也是元明時期的事了,那以前我們的古人冬天蓋的被子,都是用什麼保暖呢?很早普通人家是用木棉保暖,木棉纖維短而細軟,中空率高,很適合製作禦寒物品。在夏商時期人口不多,大多數人是打獵取獸皮保暖。後來人們學會在布套中間填充東西做成被子的雛形,填充物也是多種多樣,比如柳絮,蘆花、稻草等。古代富貴人家以貂裘,或者是絲綢織的布中填充了鴨絨、羊絨等的東西當被子。
  • 棉花傳入中國之前,古代人們過冬靠什麼禦寒?
    寒冷的冬半年已經開始,如今人們過冬的禦寒已經不再是什麼問題了,除了有空調暖氣之外,各種棉衣棉被,羽絨服都可以讓我們安然面對寒潮的侵襲。但是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棉花在中國大面積種植的歷史卻不足千年,那麼中國歷史的前3000年,在沒有棉花可製作棉織品的冬天,古人是怎麼度過的呢?
  • 古代沒有棉花之時,古人晚上睡覺蓋什麼取暖?南方北方各有妙招
    古代沒有棉花之時,古人晚上睡覺蓋什麼取暖?南方北方各有妙招有著皚皚白雪冬天馬上就要到來,大家又可以鑽進暖烘烘的被窩裡,度過美好的冬天了。我們現在可以蓋著厚厚的棉被取暖,都是託了棉花的福,但是古代人在沒有棉花的時候,他們是怎麼在冬天存活的呢?
  • 宋朝之前還沒有引進棉花,古代窮人冬天是如何禦寒的?
    也正是因為這樣現代人已經很久沒有感覺到冬天的寒冷了。但是古時候人們是怎麼禦寒的呢?那個時候的人們是穿什麼禦寒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其實古代,由於生產力的地下以及階級統治的關係,古代的貧富差距是很大的,很多人並不能熬過冬天,唐朝的詩人杜甫曾經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古」來形容當時老百姓的困苦特別是在冬季時候,經常有人凍死。
  • 古代什麼時候有棉花的?棉花沒有普及的古代,窮人是怎麼過冬的
    那在我們古代,棉花沒有普及的古代,窮人是怎麼過冬的,他們也是一層一層單衣往上面套嗎?古代什麼時候開始有棉花的。我們之前都學過「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中國沒有棉花的時候,有錢的人自然可以錦帽貂裘,這個貂裘的翻譯就是打獵而來的貂鼠皮衣。
  • 棉花宋末元初時才傳入中國,在這之前中國人是穿什麼禦寒過冬的?
    棉花是宋末元初才傳入我國。關於棉花傳入我國的記載是這麼說的:「宋元之間始傳其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由此可見,棉花並非明朝傳入中國,而是宋末元初,並且在這之後,迅速的成為了我國古代先民的禦寒材料。
  • 宋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冬天睡覺蓋什麼保暖?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中國現如今是棉花產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在中國使用棉花被取暖的家庭更不在少數,但其實,棉花可是宋朝才傳入中國的。棉花的原產地在印度和阿拉伯,在宋朝之前,中國甚至都沒有棉這個字。此前只有帶絲字旁的綿,到了宋書中,木字旁的棉開始出現。
  • 棉花沒有傳入我國之前,古人如何禦寒?吃火鍋?用鴨毛?
    在沒有棉花或者棉花還不甚普及的古代人民又是如何禦寒,如何度過嚴寒的冬天的呢?首先,被子在古代的概念並不完全等同於現在。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寫到:「被,寢衣,長一身有半。」這種寢衣類似於披風,是先秦時期有袖子和帽子的寢衣的縮減版。
  • 沒有棉花,古人如何過冬?
    但棉花原產於印度,傳入中國內地的時間要到宋代,而真正的普及要到元代。在棉花傳入中國以前,中國古人冬天穿什麼?是大家都穿今天看來十分珍貴的絲綿襖?還是另有其它材料的保暖冬衣?A:所用的材料顯然根據地域不同而有所變化。從文獻記載和實物出土來看,中國古代所用過的冬衣材料有裘皮、毛褐、綿衣等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