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到了寒冬人們會穿著各式的棉襖羽絨服,隨著國家的富強人們的生活也變得富足了,人們都不在擔心衣服的冷暖,只是追求衣服的時尚與否。但是要知道在古代人們的生活和現代卻有很大的不同,棉花這種東西都是到宋朝才開始引進種植的。古代社會貧富差距又很大,因此不是所有百姓都會有保暖的衣服穿的,寒冬中凍死的情況更是在古代社會是時有發生。
從遠古時期開始人類的生產力很低。基本都是有什麼就用什麼,沒有過多的選擇,像樹葉稻草都是最簡陋的禦寒之物,但是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開始使用捕獲的動物皮毛作為睡覺的被子或衣服。只不過人口的急劇增長,使得動物毛皮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於是智慧的人類又發現了新的禦寒之物—衾。
在先秦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衾,這應該算是被子的雛形了。但是不同的是填充物是各式各樣的,時代發展中人們開始將「衾」和「被」界限逐漸淡化。被子的廣泛使用標誌著人類的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棉花原產於阿拉伯地區,不是中華大地的原產作物,但是棉花在秦漢時期就在我國邊疆地區有所出現了,但是那是的人們都將其當作了觀賞性植物,沒有發現其實用價值。棉花直到宋元朝時期才開始傳到中原等內地,被人們加工使用。
但是在棉花出現之前,古人的被子裡都會塞哪些東西?中國的紡織技術很早就出現了,於是古人們就地取材,將種植的棉麻類的植物做成麻布。雖然比起棉布既不保暖也不舒適,但粗硬的麻布出現卻是時代不小的進步。古人覺得不都保暖還會在其中塞進去幹的蘆薈、棉絮以及破衣服等,一股腦地塞進去這就成了普通人使用的被子了。
至於古時候的貴族,自然和百姓會有所不同,他們的生活更加的奢侈。他們的被子都是絲綢做成的,裡面的填充物都是動物絨毛以及棉絮。全真絲被套再加上純動物絨毛,這都只有少數高層才用得起。而且貴族在寒冬還會點燃炭火在屋內,所以想要溫暖的度過冬天根本就不成問題。
而平民有些還會在床板下鋪上很多的乾草,以此吸走地上的寒氣。再準備沒燒完的柴火放到盆中擱置在房間中,儘可能地保證冬天的生活質量。所以在古代,冬天是普通百姓最不想面對的季節了。古人想要平穩度過冬天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