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你真的了解良渚嗎?一文看盡良渚

2020-11-15 歷史寶藏

說起世界歷史上下五千年,我們一定知道古埃及。

而說起古埃及,我們的腦海裡就會有一些標誌性符號。比如金字塔、木乃伊、獅身人面像等。

我們經常說五千年中華文化,但是不少外國人是不認中國歷史有五千年的,因為夏朝的歷史都還是個謎。

因為夏朝的一些考古都還沒搞清楚,上古的堯舜禹時期更是得不到認可了。

但是良渚遺址發掘之後,這個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文明備受世人關注。

對良渚文化的探索之路,是經過幾代考古學人前僕後繼的不懈努力,歷經八十餘年,才逐漸向世人揭開其神秘面紗的。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說法,也因此站住了腳。

良渚玉琮上的神徽

良渚遺址的時代是距今約5300——4300年,主要分布在長江下遊太湖流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文化遺址。上圖紅色圈位置,就是良渚遺址區域。

良渚文化考古發現區域,主要分布於中國長江下遊太湖流域,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支十分重要的考古學文化。良渚文化及其所代表的良渚文明大體與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哈拉帕文明處於同一時代。

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這個位於長江下遊的古老文化向我們展示了發達的文明現象。完善的城池、稻作農業、水利工程、原始文字、玉文化、漆漆與石器、糧倉與餘糧等。

良渚文化有四大震驚世人的發現。

第一、良渚文明有規模驚人的城池體系。

任何一個文明,要被世人認可,就需要一定的標誌。

說起埃及,我們會想到讓時間都害怕的金字塔。

什麼是文明的標誌呢?

學界比較認可的關於文明的標誌有三條:金屬器的製造、文字的發明、城市(國家)的出現。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城市的出現,即國家原始狀態的萌芽。

之前很多外國歷史學者認為中國的歷史只有四千年,因為時代最早的較受世人認可的考古斷代為夏朝,確實距今四千餘年,至於之前的三皇五帝,外國人認為那是傳說,並非真實的歷史。

因此中華文明五千年這一說法,還需要更多的考古學證據。

所幸的是,良渚文明的考古發現,為中華文明的五千年歷史提供了很好的佐證。

正如上圖所示, 良渚文明誕生於長江中下遊的太湖地區,是一個以稻作文明為基礎的原始國家。考古工作者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初步得知良渚文明的城市狀態。良渚古城是一個以宮殿區為核心的近同心圓結構。其整體格局由內向外依次是30萬平方米的宮殿區、300萬平方米的內城、10平方公裡的外郭城。

這樣完整的城池體系,還是五千多年前的,真是震驚世人。

從形制上看,良渚古城是一個以宮殿區為核心的近同心圓結構。其整體格局由內向外依次是30萬平方米的宮殿區,即上圖所示莫角山的方形區域;再向外為300萬平方米的內城、10平方公裡的外郭城,即上圖所示紅色部分城牆;並且還包括100平方公裡的外圍水利系統,即上圖所示藍色水系。如此巨大的城郭體系,確實可以說是文明誕生之重要基礎。

第二,良渚文明發達的水利設施。

良渚文化發達的水利運輸系統

上圖所示紅色的部分是城牆遺址,分外郭城與王城,有宮城與宮殿。而交錯其中的藍色所示部分,就是水體,原來良渚古城,已經有配套的引水渠直達城內。

更令人嘆服的是,良渚人還在西北的山區,修築了攔水壩,以攔蓄河流之水,為良渚城提供安全保障。

良渚古城上遊壩區及水利遺址位置

發達的水利系統,其實源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良渚文明位於中國東部的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良渚、瓶窯兩鎮及湖州市德清縣境內。這一區域,地理環境上處於一個大的C字形盆地的北部。

在這片河流衝積平原上,本來就擁有縱橫交錯的水道和星羅棋布的湖沼,這也是良渚人賴以生存的先天條件。

紅圈所示位置即為良渚文化遺址區

良渚遺址附近地理要素概況

因此,在良渚城周圍,有包圍面積可達100平方公裡的外圍水利系統!

這裡的水利系統,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更早,其規模也是相當驚人。據專家估計,良渚遺址的水利系統堆築總土方量可達288萬方!這在距今5000餘年前,絕對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了。

良渚遺址的水利主要有以下三個用途。

1、防洪

2009年,在良渚古城西北方向的彭公崗公嶺,村民在取土時發現該山頭為人工堆築而成。隨即組織考古工作者進行調查,結果意外發現多處地點均有人工堆築的遺蹟。這是良渚文明的水壩遺址,由於該地位於良渚文明的上遊地帶,而又有大量的水體,因此良渚人在自然堤壩薄弱處,修築了高壩和低壩相結合的人工堤壩體系,以防止洪水決堤,對下遊的城郭造成威脅。考古工作者還進一步通過考古發掘,了解了水壩工程的堆築方式——即內部用青淤泥堆築,外部用黃土包裹,青淤泥採用了草包泥壘築的方式。

2、運輸

在良渚古城的外郭城牆考古發掘中,已證實外郭城有八個水門。城牆有內外城河夾抱,內部水系略呈工字形溝通,並發現通向良渚遺址宮殿區的數個碼頭。而這些水門和碼頭體系,就是良渚文明水運設施的遺存。

3、灌溉

2011年,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遺址宮殿區東側發現了面積達600-700平方米,厚達40釐米左右的稻穀廢棄層,經專家估算,僅這一處埋藏的稻穀就有2萬到3萬斤。而在其他遺址區域,更有很多類似的穀物埋藏出土。由此可知,良渚文明是建立在發達的稻做農業基礎上,而稻作農業就離不開水利灌溉這一基礎設施。

因為良渚文明誕生於降水豐富、水網密集的長江下遊太湖流域,因此其文明的發展,必然伴隨著對水利系統的改造與維護,這不僅是良渚文明的基礎,更是其文明的充分體現。

第三、良渚文明有讓人驚嘆的玉文化。

發達的玉文化是良渚文明的另一重要標籤。

良渚文明的標籤——玉琮

在良渚人的觀念裡,玉器主要用來祭神和作為權力與身份的象徵。玉禮器的造型主要來源於對神徽主題的表現。玉器的主要種類有琮、璧、鉞、冠狀器、三叉形器、錐形器、玉璜等。

來一睹良渚的精美玉器吧

玉琮

玉璧

玉鉞

玉鐲

玉把手

玉勺

管珠串飾

除了玉之外,良渚還出土了豐富的生活用品。

有精美的漆器

有大型的稻田區

稻田區

碳化稻穀層

炭化稻米出土

第四,大洪水的傳說與證實。

五千多年前的文明,怎麼被埋入地下的呢?這個問題的解答,也是良渚給世界文明史的另一個貢獻。

大洪水是世界多個民族的共同傳說,在人類學家的研究中發現,瑪雅、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印度、中國等文明中都有洪水滅世的傳說 。

這些大洪水傳說當中,最廣為世人所知的,就是《聖經·創世記》第6至8章的記載。《聖經》記載由於人類在地上作惡,所以使上帝決心要毀滅這個世界的文明。上帝命令諾亞建造一個巨型的方舟,把世上每一種生物都留下至少一對,放入方舟裡。這隻方舟長130米,寬22米,高13米,分上、中、下三層,每層都有一間間隔開的小艙房。然後天上降下暴雨,使水位不斷上升。大水湧來,把地上一切的生物都消滅掉,唯有在諾亞方舟裡的得以保存。於是,水退之後,諾亞一家就在片新土地上繼續生活。他們並成為了中東地區的各個民族的祖先。

在中國,我們都聽說過大禹治水的故事。

禹為鯀之子,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衝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帝舜畫像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變堵為疏,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經過十三年的努力,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裡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由於這次工作成效很好,使百姓安居樂業,舜於是禪位於禹,開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

在我國的傳說裡,大洪水的原因是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發生戰爭,共工在一怒之下,撞折了支撐天的大柱子不周山,以致於人間天崩地陷,洪水滔天。

為什麼這些古老的文明,都流傳有關於大洪水的記憶和傳說呢?

現在一個比較可信的理由,是在數千年前,全球的海平面曾經大幅上升超過一米。這一次海平面上升,使不少近岸及地勢較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浸。

這在良渚文化的考古發掘中,也得到了證實。

這樣一個發達的原始文明,如何會在突然間就消失了呢?以至於後人提起中華民族的起源,都會說起比良渚文明晚不少的黃河流域文明。答案就在這場大洪水上。

洪水淤積層下稻田區的發掘現場

考古工作者在發掘良渚文化遺存時,意外發現了一層黑色的淤積層,在隨後的大範圍探查中,發現了更大範圍的淤積層存在。而淤積層的留存,證明這裡經歷過一場特大洪水,並且範圍特別廣。通過對淤積層中碳物質的年代測定,確定了這場洪水的發生時間。

就是在距今約4300年左右,一場滔天的洪水淹沒了良渚文明的一切。這場洪水2000餘年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才逐漸又開始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可見那場亙古罕見的大洪水的威力。

被洪水淤積層所覆蓋著的良渚文化水稻田

發生這場洪水的原因,據研究者分析,應該是一場罕見的厄爾尼諾現象,它造成全球尺度的氣候異常,以至於給很多古文明都留下了大洪水的歷史印記。

雖然良渚的文明因為不可抗拒的外力——一場罕見的大洪水突然中斷,並久為後人遺忘,但是良渚文明,特別是其獨特的玉文化,卻依然流傳下來,影響了黃河流域的龍山文明,黃土高原的石卯文化,一直流傳下去,這也成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的一個重要註腳,備受世界關注。

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良渚文明的神秘面貌已經逐漸被後人了解並認可,使得後人可以一窺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的源流與演變。也正是因為良渚在中華文明源頭的重要意義,使良渚能夠進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也因此成為世界遺產總數最多(55處)的國家。

更多精彩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與杭州世界名城建設
    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四十三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杭州的莫大榮譽,更是沉甸甸的責任。杭州由此成為世界遺產數量僅次於北京的中國城市。今天,我們應當不折不扣地恪守《世界遺產公約》完整保護遺產,把這一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研究好、利用好,同時也要讓世界遺產成為支持杭州未來發展和走向世界的文化標識和精神動力。
  • 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當木槌敲響的那一刻 中國參會團...
    都市快報 記者 劉雲 發自亞塞拜然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阿布爾法斯·加拉耶夫敲下木槌,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主流學術界廣泛認可!
  • 我國第55處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此外,城址的格局與功能性分區,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臺地上的居住遺址分布特徵,都高度體現了該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
  • 「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世遺總數達55處
    中新社北京7月6日電 (記者 應妮)記者從中國國家文物局獲悉,當地時間6日下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5處。
  •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談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題:申遺成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談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新華社記者施雨岑、王思北作為實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的聖地,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走進世界遺產名錄的良渚古城遺址,又走進了多本中學教科書
    【編輯/李影 統籌/劉姝蓉】正值全國開學季,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良管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宣稱,9月1日正式啟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全國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教科書以一整頁篇幅介紹和闡述了良渚遺址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同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一數學》和高中《中國歷史》教材中,也都出現了良渚遺址的描述,實屬首次。
  • 中國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展現長江流域史前城市...
    部分出土文物 攝影閭陳雨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閭陳雨):當地時間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通過決議,根據世界遺產第3、4條標準,將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7月6日 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遺產一周年
    據媒體報導,今年7月6日,「杭州良渚日」暨首屆杭州良渚文化周啟動儀式將於當日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舉行,啟動儀式後還將進行相關雕塑揭幕儀式和世界遺產金銀幣首發儀式活動。原來,2019年7月6日,在亞塞拜然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波哥帶你看世界: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
    環遊世界41個國家和地區,並用手機進行攝影創作。讓我們跟著波哥一起,欣賞全世界的美景吧。第三十四站,是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良渚古城遺址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內,總佔地面積3平方千米,始建於公元前3300年。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
    2016年3月15日,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 2016年5月16日下午,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浙江餘杭良渚古城外圍大型水利工程的調查與發掘名列其中。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良渚遺址成為新的世界遺產 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增至55處
    當地時間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大會主席的落錘,中國提交的「良渚古城遺址」項目經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增至55處。  良渚古城考古探溝 (攝影:潘勁草)  加上昨天剛剛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增至55處(去年53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7
  • 良渚古城入選世界遺產 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居世界首位
    原標題:良渚古城入選世界遺產 今起可參觀   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
  • 走進中國新世遺 | 良渚古城遺址成為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
    北京時間7月6日下午,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得到實證,遺產地的價值以及真實性、完整性得到了世界範圍的認可。
  • 央行即將發行的世界遺產紀念幣,和「良渚古城遺址」有關
    今年的7月6日是首個「杭州良渚日」,也是良渚入選世界遺產一周年的紀念日。當天,央行將發行一套以良渚古城遺址為主題的金銀紀念幣,一金兩銀,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該套金銀紀念幣正面圖案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並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共3幅,均刊「世界遺產·良渚古城遺址」字樣及面額。​
  • 圓桌|從良渚遺址到遺產保護:重視文化遺產與人的關係
    作為在世界遺產地杭州良渚舉行的2020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的重要活動之一,以「我們的城市,我們的世界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媒體沙龍11月5日在良渚遺址公園良渚國際研學中心舉行。中國考古的大遺址概念最早流行於1990年代中期,王明達先生在這一時候就提出大遺址概念,並且為其圈定了很大一個範圍,這個概念已經超越了當時他所在年代的一般水平。
  • 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編著的融媒體專著《良渚》出版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編著的融媒體專著《良渚》出版,《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雜誌「良渚古城遺址世界文化遺產周年特輯」出刊,《良良的古城世界》(
  • 良渚遺址
    美人地遺址坐落良渚古城東城牆外,發掘工作自2010年3月開始,發掘面積800平方米,發現良渚文化時期臨河而居的建築基址和古河道,出土大量陶片和豆、罐等。出土的黑皮陶上刻劃有盤龍紋、鳥紋、網紋等紋飾。為認識良渚古城城外功能布局、古地理環境,了解長江下遊江南水鄉生活模式的文化淵源,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
  • 良渚文化or良渚文明?
    良渚,字面意思為水中的一個美麗小洲。良渚古人逐水為生、築土為居。1936 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鄉浙江餘杭良渚鎮發現了良渚遺址,從而開啟了漫長的良渚考古歷程。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良渚文化的年代距今5300-4300年,持續發展約1000年。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範圍廣闊,遺址密集。
  • 中國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
    良渚遺存類型豐富,遺址格局完整,揭示了中華文明國家起源的基本特徵,曾多次被列入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昨天(26日),經國務院審批,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致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良渚古城遺址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它又給中國文明史帶了什麼樣的意義?
  • 走過申遺成功一周年 良渚古城遺址賡續前行
    劉思佳 攝中新網杭州7月6日電(郭其鈺 蘇禮昊)7月6日,杭州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首個「杭州良渚日」暨首屆杭州良渚文化周活動在杭州啟動。走過申遺成功一周年,作為「中華第一城」,良渚古城遺址賡續前行。一年前在亞塞拜然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