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壺有了一段時間的朋友們,對於紫砂壺的泥料和器形都會有一定的了解,而在傳統器裡,有些器形更是被大家廣泛接受,而我們今天要聊的,是秦權壺。
有些新手朋友在看秦權的時候,會說這個壺型,是不是底部太圓了,是不是壺嘴不好看?其實還是因為大家對於秦權不夠了解。
秦權這個器形如今市面上常見的還是顧派的樣,即顧景舟先生所制秦權的款式。
▲顧景舟款 秦權
秦權壺,顧名思義,便是摹秦代之權為形製作的紫砂壺。
始皇帝一掃六合,兼併天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新法度來鞏固政權,其中統一度量衡便是一項重要舉措。
衡器是其時的計量用具,亦稱權,秦權之名便來自於此。
▲八斤秦權
無論是八斤秦權還是如今的秦權壺,都可以看得到,其本身就不是直方的,即便看上面的顧款秦權,也可以明顯看到其收底是混而內斂的,並非直壁,這與洋桶的壺身有明顯區別。
▲顧款秦權壺身線條
所以認為秦權太圓了的朋友,實際上是對於器形的了解還有所欠缺。
我們前面有說到,如今大家看到的多是顧款秦權,而實際上秦權的款最早並不是如此。
在景舟先生改樣之前,清代之秦權是有明顯不同的,除了身筒較瘦高之外,流把更為特別。
▲汪寅仙摹古秦權,顧老題銘。
清代秦權的壺流更為撇出,挺上而無掇下,其次是流把為長寬細把,並無帶飛的處理,可以和景舟款有明顯對比。
而顧老的秦權則是根據清代申錫所制秦權而改,申錫所制秦權便是帶飛的處理,但是也可以看到其壺身和壺流的處理也是不同的。
▲申錫款秦權
而想要深入了解秦權的話,還是需要多比較壺型把握,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後,才會去更好的看架子。
關於秦權壺的不同點就介紹到這裡。
如果有其他意見和建議,都可以在文末留言與我交流。
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