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文人相輕、女子難養,若是女文人豈不是恩怨情仇,剪不斷,理還亂?紫氏部,清少納言,同為平安時代的璀璨明珠,日本文壇雙姝,她們的寫作構成了日本古典文學的整體風貌,但從歷史記載看來,二人的關係是在古怪。哪怕沒有直接的證據,從這些隻言片語之中,仍可以窺見二人關係的瘙癢之處。
紫氏部說清少納言
紫式部在日記裡曾這樣評價清少納言:「清少納言是那種臉上露著自滿,自以為了不起的人。總是擺出智者才高的樣子,到處亂寫漢字,可是仔細地一推敲,還是有許多不足之處。像她那樣時時想著自己要比別人優秀,又想要表現得比別人優秀的人,最終要被人看出破綻,結局也只能是越來越壞。總是故作風雅的人,即使在清寂無聊的時候,也要裝出感動入微的樣子,這樣的人就在每每不放過任何一件趣事中自然而然地養成了不良的輕浮態度。而性質都變得輕浮了的人,其結局怎麼會好呢。」
紫氏部話說的刻毒,但僅僅憑藉其一人之言並不能證明其與清少納言的關係之惡劣,倒是應了那句文人相輕。由此也可看出,紫氏部文採高,心氣也高。與之相反的是,世人對於清少納言的印象卻溫婉得多,畢竟在歷盡坎坷命運之後,還能有《枕草子》裡溫情脈脈的筆觸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紫氏部清少納言各為其主
平安時代的後宮嬪妃爭寵方式很是高雅,她們以各種沙龍來吸引天皇的臨幸,所以,妃嬪們不得不從貴族之中物色才華和修養並重的女子作為身邊侍奉的女官。定子皇后選中了清少納言,對於那個富麗高雅的所在,清少納言亦是夢寐以求,便離家進宮,成為定子的身邊人。二紫氏部則是彰子的女官。
定子是當時的實際掌權者藤原道隆的女兒,深得一條天皇的寵愛,並被立為皇后。然而,其父道隆去世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本應成為她後盾的叔父道長掌權後,卻把他自己的女兒彰子送入了宮中。定子失去了靠山,在經歷了種種陰謀之後,她最終死於難產。後來,紫式部侍奉的彰子就成為了一條天皇唯一一位中宮。清少納言作為定子的女官,隨著定子的失勢而淡出宮廷;紫式部則作為彰子的女官,隨著彰子的得勢而在宮廷大放異彩。
《源氏物語》和《枕草子》都是政治工具
或許清少納言在寫作《枕草子》的時候從未想過它會成為政治工具,但《枕草子》確實讓一條天皇對死去的定子和在定子宮中的沙龍念念不忘,以至於冷落了彰子。而紫氏部在寫作《源氏物語》的時候可能只是想要擊敗清少納言,但是藤原道隆卻不願放過這樣的機會。
平安時代,紙是一種非常貴重的物品,而《源氏物語》洋洋灑灑將近百萬字,至少得用紙2萬多張。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樣巨大的花費絕不是紫氏部能夠承受的,其背後之人可能就是藤原道隆。而藤原道隆也確實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紫氏部以文學勸慰一條天皇,使其將對定子的情感成功轉向了彰子。
和很多人一樣,文學完全淪為政治工具這種說法,至少在情感上,我們都不願意相信。在這裡,不禁得感謝歷史的面目模糊,它為我們的情感留下了一絲空隙,平安時代就像一襲華美的長袍,飽滿的,從那裡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