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圖書館藏書上萬冊,不少計程車師傅業餘時間喜歡泡在這裡
成都,大街小巷書店眾多,雅士雲集「藏龍臥虎」。在成都機投鎮武青西二路的一個車間裡,就隱匿著一個最具有煙火氣息的草根圖書館,它是成都計程車師傅的精神家園——「的士書館」,每當的哥的姐們回到的士服務站保養車輛時,總愛泡在這裡。
書館樓上的「的士博物館」,更讓人震驚,收藏的票據包含轎子、馬車、黃包車、雞公車、三輪車、以及當下計程車的。走進那裡,就像看到了一部有趣的成都出租交通史。著名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如此評價這個博物館:「眼光獨特,別出蹊徑,原汁原味,它的每一件展品都充滿著籌辦者的開拓精神和辛勞汗水。它的開辦者只是出租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員,是成都的普通老百姓。」
袁庭棟認為,與其在媒體上刊幾首詩幾幅畫,遠不如眼前的「的士圖書館」、「的士博物館」更能表明我們成都有文化……
的士圖書館
藏書上萬冊
贈書眾籌 文化大咖紛紛相助
走進這個排滿計程車的寬敞車間,左邊,忙碌的師傅在修理汽車,機械聲轟鳴;右邊則是一個藏書量近3萬冊的小型圖書館,幾位的哥正在安靜地閱讀,悄然無聲,門口高掛一匾:「一邊保養車輛,一邊呵護心靈」。
其實,2013年時,這裡還只是一個普通的休息室,計程車師傅回憶,「滿地的垃圾,菸頭,掃都掃不過來。」當時還是蓉城出租公司負責人的張建提議,把駕駛員這個休息室改造出來,搞一個書屋。有人說:「的哥整什麼高雅的文化?」但張建認為,的哥不低賤不卑微,也是默默為城市做貢獻的一群人,他們也需要心靈的關懷。於是,說幹就幹,一群人開始行動起來。
兩個月後,「的士書館」落成了,有150平方米,6排木質書架,總長度30多米。第二年,這裡成為的哥們最愛來的地方,夏有冷氣,冬有暖氣,泡杯茶,捧本書,巴適!
小小「的士書館」,收穫了四面八方的喜愛,所有增加的藏書都是眾籌而來,藏書也從最初的一千冊,短短一年就增加到近兩萬冊。「的士書館」還收到一份證書,被「世界紀錄資料庫」認證為「世界上藏書量最多的的士圖書館」。它還得到了成都文化人的鼎力相助,書架旁的展板上,清楚地列舉了給「的士書館」眾籌的人物和單位名單。
兩屆茅盾文學獎評委任芙康為「的士書館」題詞:世上是非短,書中日月長,並贈送了兩套他籤名的《文學自由談》;已故成都知名出版人吳鴻,也是「的士書館」的籌書大咖,捐書3000冊;星星詩刊主編龔學敏也送來一批書,還特意把自己的新書《紫禁城》籤名贈送「的士書館」……
成都商報記者看到,「的士書館」的書種類眾多,分為文學、藝術、歷史、經濟、哲學、政治、地理、軍事等。牆上還掛滿了書法和繪畫作品,還訂閱了《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交通報》等報刊。
的哥讀書會
聽講座、開講座
「最資格的書香成都中的書香」
第三年,「的士書館」管理員對來讀書和借閱的人進行了統計,數據顯示已達上萬人次,其中不乏很多外來客人,比如2015年,「的士書館」迎來好萊塢電影特效總監塞巴斯蒂安·卡裡羅。很多的哥還帶著家屬來看書,還做了一個千名的哥讀書牆。再後來,的士攝影讀書會、的士職業道德講堂也發展起來。幾十名讀書會會員組團不定期參加成都的讀書分享會。
2014年,成都詩人桑眉帶了一群小學生到訪「的士書館」,請的哥們講一堂城市交通課。後來,的哥們又走進鄉村學校給孩子們講課,開辦學攝影實踐活動,還捐了一個」蓉城的士書館·鄉村學校書櫃」。僅2015年,他們就在成都各區縣、社區、工廠、學校舉辦講座超過20場。
袁庭棟就是在一次分享會見到這些的哥的。2016年5月,袁庭棟在成都舉辦一場有關成都文化的講座。當天到場的聽眾不少,臺下靠後的一些位置上整齊坐著一排穿工裝的聽眾,讓他印象極深。講座結束後,袁庭棟才知道,這10位聽眾是成都「的士讀書會」的會員們。從他們口中,袁庭棟得知,成都的哥的姐不僅有自己的讀書會、攝影協會,還有自己的「的士圖書館」。
袁庭棟當時驚呆了,他說:「我激動,我佩服,我感慨。實話實說,我多次參加類似活動,諸如全民閱讀、全民讀書日等,這些活動都是自上而下組織的。而企業自己辦起來的的士文化團體,來自基層生於草根,是最資格的群眾文化生活平臺,最資格的書香成都中的書香。」
的士博物館
記錄成都出租交通史
最原汁原味的計程車博物館
袁庭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這一切的主持者,就是蓉城出租公司的前負責人張建。「的士書館」的知名度不斷提升,的士文化藏品也越來越多。於是,在他的帶動下,建立了全國唯一、也是世界唯一的「的士博物館」,就建在「的士書館」的樓上,取名叫「蓉城的士文化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院副院長、書法家魏學峰親自題寫了館名。
來到「的士博物館」,一進門就可看見一輛紅色計程車,這是上世紀80年代的成都計程車。轉角處,放著一臺雞公車,這是民國時期的客運交通工具……這些都是張建收集,的哥們貢獻的珍貴資料,被精心陳列在櫥窗中。一路參觀下來,還可以看到歷年來成都地圖和交通工具的變更。張建說:「的哥就是活地圖,不僅是地理地圖,還是人文地圖。」
目前,「的士博物館」藏品百餘件,張建介紹,現已收藏了成都自清嘉慶以來出租交通業的一些實物、票據、憑證與照片,涉及營運轎子、出租馬車、營運雞公車、黃包車、城鎮渡船、人力三輪車、機動三輪車、出租汽車等。
收集整理館藏的過程中,張建釐清了成都出租交通傳承的基本脈絡,也讓他有了一個大膽的實踐,寫作了一本關於成都的士史話的書稿,詩人張新泉為書賜名《從晚晴開來的『的士』——成都出租交通史話》。
成都商報記者 陳謀
專家點讚
它們更能表明
我們成都有文化
著名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參觀過不少中外博物館。他說,成都的「的士博物館」規模不大,展品不多,陳設不豪華,手段不時尚,但它眼光獨特,別出蹊徑,原汁原味,每一件展品都充滿了籌辦者的開拓精神和辛勞汗水。「我特別感動的是,它完完全全是張建個人帶動幾位朋友多年間默默努力的結果,是百分之百的業餘勞動成果,百分之百的民辦博物館。它的開辦者不是所謂的成功人士,只是出租公司的普通工作人員,是成都的普通老百姓。我認為,與其在媒體上刊幾首詩幾幅畫,遠不如眼前的『的士讀書會』、『的士圖書館』、『的士博物館』更能表明我們成都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