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懂得畢卡索

2020-10-10 寫意藝術

文/陳丹青

引言

如果真的要懂畢卡索,我相信你大約要看一下非洲藝術,看一下塞尚的藝術,看一下新古典主義也就是安格爾的藝術,當然還要看一下希臘的藝術。當你了解這些藝術以後,再來看畢卡索可能情況會不太一樣。


畢卡索是 1881 年生的,跟魯迅同年,1973 年去世的,我們有幸跟畢卡索生活在同一個時代。

畢卡索的名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傳到中國來。那時候中國正在戰亂當中,沒有可能邀請歐洲的展覽來中國,但已經有中國的畫家知道畢卡索了,比如徐悲鴻。

當時徐悲鴻在法國留學,但他不但不懂畢卡索,還討厭畢卡索,他也不喜歡印象派;劉海粟是另外一種畫家,他覺得畢卡索的畫,跟中國畫文化相同。他們成了兩個陣營,一個是北方的現實主義陣營,一個是以劉海粟為主的現代主義陣營。

1949 年以後,北方的現實主義陣營取得了政治上的地位,之後基本上畢卡索的立體主義就銷聲匿跡了。

文革結束後的 1978 年,中國恢復了正常的國家生活,包括文化生活。第一件事情就是跟法國商量,請來了法國鄉村畫展。而此時,畢卡索也以一種遲到的方式,成為被模仿的權威和超越的對象。

但是進入 80 年代,大部分中國美術界比較有主見的人,其實對畢卡索已經不再感興趣了。

1982 年我第一次到紐約,進入大都會美術館。進入現代美術館,我發現畢卡索在西方早就過時了。或者說,畢卡索不是過時了,而是進入了歷史的背景,變成了一個山峰,變成了一個記憶。

國內呢,在北京、上海、重慶、東北等地,同樣也都出現了很多的藝術活動。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綱領,就是超越古典主義、超越現實主義,超越早期現代主義,甚至超越畢卡索這一代人,直接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的現代主義。所以很快,1985 年出現了美術新潮運動。

當時在一些小圈子裡,年輕人已經不太看得起他了。大家開始關注二戰後,被稱之為後現代的新興藝術,開始關心像杜尚、路易斯這些人。

這裡面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和西方有一個錯位,或者說時差。這個錯位和時差,造成我們對西方認知上的一個困境。我們不能說這個困境一定是負面的,因為機會同時也來了。

話說回來,西方絕大部分民眾對畢卡索未必喜歡,在他那個時代大家也是看不懂。

塞尚是 1906 年去世的,1907 年左右畢卡索推出了《亞維儂少女》。今天的《亞維儂少女》被收藏在博物館,它使美術史有一個大轉彎。但是當時畫完以後,除了畢卡索的幾個老朋友喜歡,公眾都不喜歡,這個畫到十幾年以後才被人所認知。

《亞維儂少女》是他立體主義實驗的一個先身,此後畢卡索進入到嚴謹的立體主義時期。其實,《亞維儂少女》是跟非洲雕刻做了一個交融。

像《亞維儂少女》這樣的作品,是需要和同時代正在發生的其他事情,放在一起看的。我們認知一個藝術家,其實是需要時間的。這並不只是我們的問題,西方人也一樣。

比方說在畢卡索的時代,產生了很多流派。從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戰,這是西方現代主義的黃金時代,同一時間也有很多事情在發生。

比如西班牙的米羅和達利這兩位大師,雖然都跑到巴黎去了,但是他們做的事情,跟畢卡索非常不一樣。年輕的達利第一次到巴黎,一早就去找畢卡索。他說我今天剛到巴黎,我沒有到羅浮宮去,我先到你這裡。畢卡索說,你做得對,這個就是當時畢卡索的氣魄。

德國有另外一個運動,所謂的新表現主義,這些人當時不是很主流,可是從上世紀 90 年代到今天,整個歐洲的美術圈越來越重視新表現主義的畫家。

在一部分的荷蘭和大部分的比利時,還有一個流派是屬於超現實主義的一個支流,裡面最著名的代表畫家是瑪格麗特,還有南歐的吉利科遙相呼應。

這些人做的事情跟畢卡索都不一樣。同時在俄羅斯和蘇聯,還有一批人遙遠地回應畢卡索。

回到巴黎,單單在巴黎就有很多流派,當時最大的一個和古典主義相對應的流派就是野獸派,以馬蒂斯為代表。另外還有一派,後來被稱之為巴黎畫派,裡面有很多人,跟畢卡索很要好。

我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我們要知道畢卡索活著的時候,他那個年代還有多少流派跟他不一樣,同時又是和他呼應的。

我們不懂畢卡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了解他的生態。單篇講得再精彩,沒有上下文,你還是沒有辦法理解。

剛才講的是空間的脈絡,回到時間的脈絡,我們不得不講塞尚。塞尚從哪裡來?表面上他從印象派來。印象派又從哪裡來?印象派其實是從巴比松過來的,包括一部分英國過來的。

此外刺激印象派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石油已經發現了,整個資產階級時代和現代文明開始了。

18世紀末 19世紀初的古典主義已經無法滿足了,畫得像不像、美不美已經不是畫家關心的了。畫家注意到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用顏料、用筆觸、用光線,用溫度表達不同的世界,而不是像從前一樣模擬現實世界。

資產階級時代開始了,這才會有印象派。這個仍然沒有說明塞尚從哪裡來,塞尚的理想,是我要回到圖桑的時代。圖桑是 17 世紀的人,跟塞尚相差 200 多年。

圖桑一輩子待在義大利,他的理想是什麼?他的理想是文藝復興,而且真正的理想來自希臘。我們想一想這個問題,塞尚是現代主義之父,馬蒂斯說我們都從這裡來。

從塞尚回到圖桑,圖桑回到希臘,這樣的時間緯度,對以後中國引進展覽就是一個漫長的名單,可以把西方的整個文脈帶進來。

這就引出一個話題,就是我們應該如何舉辦展覽。我關心的是年輕人、小孩子和所謂的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大街上的人會不會都能進來看。但是大街上的人一旦進來,又說不懂怎麼辦?這些責任在中國的策展人。

挑選作品也要有能力,好東西人家不給,大東西給的話我們也不好運。我們可以做一些小範圍的。不必花這麼多錢,但是把文脈理得很清楚的展覽引進來。可以借鑑歐洲人、美國人辦展覽的方法。

比方說僅僅關於印象派,我就看過好幾個不同版本的展覽;關於梵谷我也至少看過四個以上他的專題展覽,每個展覽的主題都不一樣。

不管你懂不懂,四個展覽看下來,你對這個人,對這個人的畫一定跟你只看他一個展覽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回到畢卡索,如果真的要懂畢卡索,我相信你大約要看一下非洲藝術,看一下塞尚的藝術,看一下新古典主義也就是安格爾的藝術,當然還要看一下希臘的藝術。當你了解這些藝術以後,再來看畢卡索可能情況會不太一樣。

一個人物,一件作品,如果缺乏上下文,缺乏它周圍的對照和前後的脈絡,難免會產生認知上的迷失。

對藝術家單一的崇拜、模仿某一個畫家或是某一個流派,而缺少一個全景觀,終究是片面的。我們應當做的,就是要修補,粘連支離破碎的歷史記憶和常識。

懂不懂的問題,其實是一個永遠的問題。如果想懂,前提就是要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文脈。你一定要認識很多的藝術家,才會好好地愛其中的一位藝術家。懂到什麼程度,是每個人自己的造化。

當然這裡面又牽出很多的問題,我非常渴望回到像小孩一樣,像鄉下人一樣非常質樸地面對一件作品的狀態。有時候看到不懂的東西,我會非常喜歡,這個不懂本身就是一種狀態,一種非常質樸的、原始的狀態。

所以我覺得,如果有人在乎懂或者不懂這件事,第一你不要自卑,第二如果你真的想懂,知道有怎樣的途徑可走。

相關焦點

  • 畢卡索和毛姆都靠「詐騙」起家?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推銷自己
    畢卡索的命運卻如此奇特,這與他自身的推銷天賦息息相關。畢卡索是西班牙人,初入法國巴黎的時候,畢卡索還是一個普通青年畫家,沒什麼名氣。為了把自己的名聲打起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推銷自己,在上世紀初,「推銷經濟」還未興起來,畢卡索這個想法無疑是新穎的。
  • 如果梵谷懂得畫外功的2個字,一定牛過巨富畢卡索畫家
    畢卡索我們的前人總結得很好,「功夫在畫外」,告訴我們畫畫當然要認真,除了畫好畫之外,還有東西要做好。這個畫外功具體是指什麼呢?畢卡索我們來研究畢卡索,他是少數能在生前「名利雙收」的畫家之一。在20世紀的現代藝術家當中,畢卡索或許是最具有市場營銷天賦的行家。畢卡索在市場方面所動的腦筋,遠不比在藝術方面。
  • 陳丹青:如何讀懂畢卡索?
    當你了解這些藝術以後,再來看畢卡索可能情況會不太一樣。畢卡索是 1881 年生的,跟魯迅同年,1973 年去世的,我們有幸跟畢卡索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還討厭畢卡索,他也不喜歡印象派;劉海粟是另外一種畫家,他覺得畢卡索的畫,跟中國畫文化相同。
  • 齊白石與畢卡索:東西畫壇兩巨擘,他們各自如何評價對方繪畫的?
    在畫壇不少人都有這麼個期待和設想:要是白石先生訪問歐洲或者畢卡索來華訪問,他們會不會見面?見面後二位大畫家、大藝術家談什麼呢?可惜歷史有這種可能卻沒有給這樣的機會。那麼,這二位能各自代表東方與西方繪畫的藝術家相互知道對方嗎?對於對方的繪畫作品又是如何評價的呢?
  • 觀天下|藍色畢卡索
    如果要問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藝術中以「最複雜」著稱的藝術家恐怕非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年)莫屬了,這位深得海魂衫之三昧的天才極富創造力,也最懂得如何以多種看似矛盾的藝術方式來表達那個多樣多變的多面自我。
  • 擁有驚人的畢卡索作品收藏的「畢卡索博物館」!
    沒有見過其他的畢卡索博物館,所以我也沒法和世界其他畢卡索博物館做比較。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博物館,詳細的收集了畢卡索各個時期的藝術作品。藝術展覽組織的非常好。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還提供聲音翻譯。推薦預定。如果來遊玩巴薩羅那卻錯過了這個畢卡索博物館會非常遺憾的。
  • 畢卡索:如果有一個國家懂得藝術二字的含義,那就是中國
    據記載,畢卡索曾臨摹齊白石畫作長達十餘年。1956年,中國畫家張大千曾去拜訪過畢卡索。在此前,中國畫家張仃還贈送了畢卡索一套《齊白石畫冊》,畢卡索從此對中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一直在臨摹齊白石的畫。張大千在肯定畢卡索使用毛筆嫻熟的同時還稍加指點。中國的毛筆書寫技術和西方很不相同,中國的藝術家可以用五種色度的黑墨水創作自己的畫(濃、淡、幹、溼、焦)。張大千建議畢卡索要先認清五種色度的黑墨水。
  • 如何讓孩子看懂畢卡索?
    所評圖書:書名:《畢卡索原來可以這樣看》作者:(法)克里斯多福·阿爾迪譯者:治褀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年6月第一版文/鄭渝川人們為帕布羅·魯伊茲·畢卡索著迷,也為畢卡索困惑
  • 陳丹青:如何讀懂畢卡索?
    國人認識畢卡索的百年演變畢卡索是1881年生的,跟魯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們有幸跟畢卡索生活在同一個時代,1973年他去世的時候我在江西農村,我知道世界上有一個人叫畢卡索,但是我看不到他的畫。畢卡索的名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傳到中國來了,那時候中國正在戰亂當中,沒有可能邀請歐洲的展覽來中國。
  • 畢卡索如何用他天才的視覺記憶進行創作
    畢卡索如何用他天才的視覺記憶進行創作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傅適野 編譯 2016-10-10 16:42 來源:澎湃新聞
  • 都是畫家,梵谷窮困潦倒,畢卡索世界首富。兩者差異為何那麼大?
    所以啊,畢卡索給他的畫講故事,讓普通人能拿出來當談資,臉上長面子,自然有更多的人願意聊畢卡索的畫。這樣一來,畢卡索出圈就很容易,知名度很容易打出來。相反,梵谷不懂講故事。他活著的時候,只賣了一幅畫,叫紅色的葡萄園,才賣了400法郎。這幅畫還是他哥哥的朋友看他可憐,半施捨的狀態買下這幅畫。第二,畢卡索非常懂得關係營銷。
  • 前30年如何決定畢卡索的一生
    這些創作於1893至1921年間的作品,展示了這位現代藝術史上最為大膽、最具原創性、最為多產的天才——畢卡索的藝術創作形成與演變過程。    這究竟是一次什麼樣的展覽?展方如何在海量作品中選擇這次展覽的作品?本報記者採訪了本次展覽策展人、國立巴黎畢卡索博物館藏品總監艾米利婭·菲利普女士,並請她為讀者進行一次導賞,通過她的解讀,我們也許能發現一個和印象中不太一樣的畢卡索。
  • 畢卡索:一個天才的誕生
    7個女人、70000張畫、395億身家,畢卡索究竟是大師,還是渣男?1881年10月25日,畢卡索出生於西班牙馬拉加。畢卡索在全球範圍內影響巨大,但凡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人能避開畢卡索打開的道路。徐悲鴻早年在法國留學就曾遇見過畢卡索,但他並不認同立體主義,還很討厭畢卡索。同一時期去法國留學的劉海粟(此處可a至1896年3月16日的中國江蘇),卻覺得畢卡索的畫跟中國藝術本質上是相近的。生前聲名遠播,死後流芳百世。這個出生於西班牙偏僻小鎮的男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藝術高峰的?
  • 寫詩的畢卡索與繪畫的畢卡索
    by 京極夏彥寫詩的畢卡索與繪畫的畢卡索年過五旬的畢卡索,他的特別有格調的雄性荷爾蒙,並沒有因此頹廢減少,直至到了五十四歲這一年,他剛剛與妻子分手,而且他對所謂藝術的焦慮也暫時趨於平靜。他開始斷斷續續寫詩,後來我們看到的素描與文字搭配的詩與畫,並不是畢卡索故意為之,可能大多來源於書籍的編輯。
  • 張大千拜訪畢卡索,見面後卻一度尷尬,張大千是如何化解尷尬的?
    張大千拜訪畢卡索,見面後卻一度尷尬,張大千是如何化解尷尬的?文/秋香張大千技藝精湛,是中國藝術領域的大師。畢卡索畫技高超,是西方藝術界的大師。曾經,這兩位大師級人物正式會晤,堪稱是歷史性會晤。不過,你可能不知道,當初是張大千主動拜訪畢卡索。而且張大千多次想要和畢卡索見面都沒有成功,所幸,畢卡索後來還是答應和張大千見面。始料未及的是,張大千和畢卡索初次見面後,場面一度尷尬,那麼張大千是如何化解尷尬的呢?
  • 畢卡索的畫很抽象?畢卡索:不存在的
    畢卡索偉大,如偶像,如神話。他大概仍是當今世界最知名的藝術家,跟達文西與梵谷齊名,只是畢卡索在世時已經得到舉世無雙的名氣。下面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講講如何看畢卡索的畫。1945年末至1946年初的《公牛》系列平板畫,示範了如何從細節到簡約去畫同一事物縱觀畢卡索浩翰的作品庫,可見他畫得最多的是人體,尤其喜歡畫全身像。
  • 一次很有意義的見面,張大千是如何追上畢卡索的
    在巴黎展出敦煌壁畫臨品的現場中,他和西方的繪畫大師畢卡索有一次會面。當時,他主動跟畢卡索打招呼,張大千先生說:「因為我不懂外國話,必須要求助在巴黎的朋友,他們好像都面有難色。當然,我也知道畢卡索的名氣大,不易見,我首先就是找我們中國人在法國極有名氣的畫家趙無極。
  • 畢卡索《夢》裡的詩情畫意
    (原標題:畢卡索《夢》裡的詩情畫意) 畢卡索的《夢》初賞這幅畫
  • 在畢卡索博物館看畫
    在畢卡索博物館看畫畢卡索是西班牙最富盛名的現代藝術之父。他的畫作聞名世界,尤其是抽象的油畫。他畢業於巴塞隆納美術學校。一生創作了三萬七千多幅作品,是一位產量頗高的藝術大師。畢卡索一生崇尚自由,他討厭一切條條框框和墨守成規的東西。他反對一切束縛,這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現得淋漓盡致。早期畢卡索。主要是憂鬱的冷色調,那是他的藍色時期。後來畢卡索的畫作多了溫暖浪漫的色彩,那是他的粉紅色時期。成年後畢卡索的畫作更偏向於幾何主義,他善於用各種各樣的線條和形狀。他的畫作更讓人難理解,也贏得美術界的推崇。
  • 天賦解放丨畢卡索——一位天才的誕生
    畢卡索幾乎一生都是高光時刻的畢卡索是如何讓天賦淋漓盡致的綻放其中很多是畢卡索青年時期的作品,還有他15歲參加畫展時得獎的巨幅畫作《科學與慈悲》。青年時代的畢卡索就讀於巴塞隆納最好的藝術學校,也因為自己看法和學院派格格不入而很快退學。而他退學以後的作品也讓人越來越難懂得,但是新的畫派也快要誕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