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女人、70000張畫、395億身家,畢卡索究竟是大師,還是渣男?
1881年10月25日,畢卡索出生於西班牙馬拉加。
畢卡索在全球範圍內影響巨大,但凡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沒人能避開畢卡索打開的道路。
據佳士得拍賣行統計,世界上最貴的十幅作品中,畢卡索獨佔其中四幅。他更是唯一一個生前被羅浮宮收藏作品的畫家。他欣賞塞尚的《聖維克多山》,於是將這幅畫,以及畫中的維克多山周圍1000公頃土地全都買了下來。
聖維克多山
保羅·塞尚
此外,畢卡索還與中國緣分頗深。徐悲鴻早年在法國留學就曾遇見過畢卡索,但他並不認同立體主義,還很討厭畢卡索。同一時期去法國留學的劉海粟(此處可a至1896年3月16日的中國江蘇),卻覺得畢卡索的畫跟中國藝術本質上是相近的。
生前聲名遠播,死後流芳百世。
這個出生於西班牙偏僻小鎮的男孩,是如何一步步走上藝術高峰的?
第一、他是追求「畫得像個孩子」的藝術大師。
父親是一位美術老師,從小就培養畢卡索的繪畫能力。四歲的他話還說不利索,就已經懂得拿起筆作畫了。
隨著畢卡索的長大,他的藝術天賦也日漸凸顯。13歲時,父親覺得畢卡索已經超越了自己,並發誓從此不再繪畫。相似的故事,在三百年前也曾發生在達·文西(此處可a至1452年4月23日的義大利芬奇村)和老師委羅奧基身上。
雖然很狂妄,但事實也正如他所說,「我14歲就能畫得像拉斐爾(此處可a至1520年4月6日的羅馬)一樣好,之後我用一生去學習像小孩子那樣畫畫。」畢卡索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像一個成熟的畫家一樣繪畫,所以他才在長大之後,用了畢生的時間去追求孩童那樣的直接和單純的創作。
值得一提的是,畢卡索完全了解自己的商業價值。
在剛到巴黎還未出名的時候,他就出錢僱傭大學生,四處逛美術館,並跟館長打聽一個叫「畢卡索」的藝術家。一段時間之後,巴黎幾乎所有的美術館都在翹首以待這個叫畢卡索的青年。
自畫像
巴勃羅·畢卡索
不僅如此,對於自己畫作的商業價值,畢卡索非常看重。他有一句名言:「藝術家畫他們能賣的,好的藝術家賣他們能畫的。」
畢卡索無疑是那個「好的」藝術家。他曾在同一天的兩個小時,會見不同的畫商,並讓這兩位畫商看見彼此,而對畫商進行施壓,以便以最好的價格賣出作品。
第二、他是把情人當繆斯的情場浪子。
女人多的藝術家不少,大概畢卡索是最有名的那個。他一生主要有七個女人,其中兩個自殺、一個病故、兩個抑鬱而終、一個棄他而去、一個為他送終。
與情人馬特蓮娜的相識開啟了畢卡索的藍色時期;而投奔奧利維爾的懷抱之後,畢卡索又畫風一變,粉紅時期到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畢卡索終於決定與俄羅斯芭蕾舞星奧爾加共結連理,畢卡索的母親卻對未來的媳婦說:「別嫁給他,他不會使女人幸福的」。
事實的確如此。
成婚幾年後,畢卡索就婚外情,出軌對象還是當時只有17歲的瑪麗。從此,瑪麗成為畢卡索的模特兼情人。畢卡索以她為模特畫的畫中,最為世人稱道的就是《夢》。而奧爾加最終也被畢卡索拋棄,鬱鬱而終。
夢
巴勃羅·畢卡索
就在畢卡索與瑪麗生下女兒的那年,畢卡索迎來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繆斯——攝影師,朵拉·瑪爾。
這個女人對畢卡索影響極大,正是與她交往的時期,畢卡索以她為原型創作了西方藝術史上最負盛名的《亞威農少女》,開創了讓他成為一代宗師的立體主義。
但沒過幾年,朵拉與畢卡索漸生U隙,爭吵激烈的時候,畢卡索甚至會動手毆打朵拉。畢卡索那幅《哭泣的女人》就是以哭泣的朵拉為原型創作的。最後,畢卡索再次移情別戀,朵拉也落了個和瑪麗一樣的結局。
畢卡索的女人平均十年一個任期,每換一個女子,畢卡索就會重新換一種繪畫的風格。對此,他說:「創造來源於熱情,熱情來源於愛情。」而他也是這句話的身體力行者。
朵拉·瑪爾
第三、他是中國水墨畫的粉絲。
這樣一位成功的西方藝術家,卻對中國的藝術有著別樣的熱愛。
畢卡索是一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後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為自己的風格。而中國的水墨畫法,也曾被他潛心研究過一番。
畢卡索畢生鍾愛那種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的藝術形式,所以他研究齊白石,更是對張大千的造訪欣喜不已。
1956年7月28日,張大千夫婦及助手來到了畢卡索的別墅,兩位世紀藝術家見面了。
據張大千回憶,落座後,畢卡索便捧出幾大本自己臨摹齊白石的習作請他指點。張大千仔細講解,畢卡索聽得頻頻點頭。然後,畢卡索便說出了這句後人經常引用的名言——「我最不懂的,是你們中國藝術家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習。在歐洲我看不到藝術,在中國,才有真正的藝術。」
藝術是無國界的。而畢卡索的才能在於,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如童稚般的遊戲。
歷代評價
1. 「迄今為止關於畢卡索的最重要的著作。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愈顯現它的價值,一部沉思、雄辯、批判性的傳記,顛覆性和悲憫心兼具。」
——卡納迪(John Canaday),《新共和》
2. 「畢卡索漫長的藝術生涯就是一部20世紀的藝術史。他以超然的睿智、富於哲理的表現,詮釋了人類對美學嶄新視角的思考,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
——休斯,《畢卡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