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弟,開門啊」 「你獲諾貝爾獎了」

2020-12-11 克塞號歸來
諾貝爾獎

10月12日,美國加州,一對老夫妻難掩激動的心情,深夜來敲鄰居的房門,

「保羅你在嗎?我是威爾遜,你得諾貝爾獎了,他們聯繫不上你,他們沒你的電話號碼……」

「我們給了他們你的手機號碼。」旁邊的妻子,忍不住補了一句。

「我得了嗎?Wow……Yeah……OK……」裡面的聲音有點意外,有點興奮。

「你會接電話吧?」威爾遜的妻子笑著問。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宣布授予保羅·R·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B·威爾遜,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型拍賣形式的發明。」

兩名獲獎者都是史丹福大學教授,而且還是鄰居。

諾獎委員會一直聯繫不上米爾格羅姆告訴他得獎的消息,於是作為他的鄰居,威爾遜和妻子不得不半夜跑到米爾格羅姆家門前,按門鈴把獲獎的消息告訴他。

老弟,在家嗎,你得諾貝爾獎了

即使拿諾貝爾獎拿到手軟的美國人,對於獲獎仍然是興奮不已。

畢竟這是人類目前最重要的獎項,何況還有不菲的獎金。

1

但是,目前國內主流輿論環境,似乎對於諾貝爾獎頗多微詞,

什麼「西式拍馬屁」、「 那獎沒意思」。

甚至,對於為什麼中國人獲諾貝爾獎的人數很少,還有人反酸「那是文藝青年在主導輿論」

明明是單純12345的數學題,他非要給你上升到價值導向、敵我矛盾,隨時準備扣上一個「崇洋媚外」的帽子。

洋洋得意之中的潛臺詞是「那幫文藝青年都是傻叉,只有我們這幫老油條才能將輿論玩弄於鼓掌之中,他們不配。」

再說「西式拍馬屁」,諾貝爾獎最受爭議的就是文學獎和和平獎,裡面包含了太多的價值導向和文化認同,是獨立、自由、平等的普世價值;

總是懷著「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陰暗心理,去揣度別人。用易中天的話說,那叫神經病。

如果發個獎是「西式拍馬屁」,那麼見風使舵、惟上是從、趨炎附勢、溜須拍馬則是典型的「東方拍馬屁」了。

小小的瑞典能把諾貝爾獎打造為人類文明的探索導航和精神家園,靠的不是暴力、強權、威脅,而是認可、口碑、公信。

有意思與沒意思是靠全球70億人的內心度量,不是個別人的肆意狂吠。

2

那麼我們在討論諾貝爾獎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呢?

我們要分清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演繹?

事實是從1901年諾貝爾獎開始到現在,真正靠我們的體制獲獎者就兩位,一位文學獎莫言,一位醫學獎屠吆吆。

1957年獲獎的李政道和楊振寧嚴格意義上屬於民國的。當然目前已經回歸的楊振寧也可以算國內的,但是他獲獎時與我們體制沒有任何關係。

如果按照血統論,把海外華人也都算上來,可以再加上7個。總共也有11個。

中國獲諾獎人數

因為體制相關的數量也就2個,沒有辦法從統計學上尋求意義。因此獲獎人數的大學的排名也就沒有價值,但是不妨看一下人家的大學是多麼的牛X。

獲諾獎大學

好了,事實就是如此簡單、明了。

3

接下來演繹,我們那麼多從千軍萬馬殺出來的985/211大學生,為什麼就不能產生獲諾獎的呢?這似乎與當年錢學森面對總理的靈魂之問有相似之處,

「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聯想到最近被美國圍堵、打壓的華為,無奈悲壯地喊出「沒有人能熄滅漫天星光」,任正非最憂心的反而是基礎科學的不足,

「華為最大的擔憂,其實不是晶片,而是國內基礎科學太薄弱。只有重視基礎科學的研究和教育,我們才能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

我們建房子,修鐵路,做網際網路,只要砸錢就行了,砸的錢夠多,就做起來了,但是晶片和人工智慧領域不行,你砸錢沒用,你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

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初看是幾百個頂級科學家的差距,認真點看是基礎科學研究的差距,深入一點看是國家教育體系以及經濟制度的差距,再深入點看是整體創新土壤、文化氣候的差距。

在教授成為「叫獸」,學校如同官場的氣氛中,學術成為利益交換的砝碼,學者淪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華工教授王雨磊,福州大學張某平,北航教授陳小武,北大博導馮仁傑,當大學校園都是這些人時,你還敢指望諾獎,還是考慮一下讓自己的女兒上什麼大學更現實。

據說,清華大學已經全面建成為世界雙一流大學。對於很多人來說,抗戰烽火中成立的西南聯大才是中國最後一塊輝耀高潔的精神淨土,才是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

西南聯大以教授治校、學生自治、思想自由、通識教育的精神,讓學術自由和思想自由成為西南聯大之靈魂。

正如《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

西南聯大

僅僅8年時間,走出了100位人文大師,172位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8位兩彈一星元勳(趙九章、鄧稼先、郭永懷、朱光亞、王希季、陳芳允、屠守鍔、楊嘉墀),

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李政道)和一位沃爾夫數學獎得主(陳省身)。

4

經濟學者馬光遠在昨天晚上發了一個微頭條:

「2020年諾貝爾獎全部揭曉,除了和平獎,剩下的五大獎項,文學獎給了美國詩人,醫學獎有兩個美國人,化學獎有美國人,物理學獎有美國人,經濟學獎兩個都是美國人。

這叫美國衰落了?別說這獎沒意思,這獎如果沒意思,那就沒有有意思的獎項了。這獎基本能夠說明一個國家的科技和研究實力,差距大著呢。」

被很多無腦人士硬扛說沒有意義,氣得馬老師無話可說。

無腦懟

這個時候,你也許能理解,為什麼很多無腦的歐美人面對新冠疫情,竟然抗議「戴口罩」?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

郭德綱說得好,「內行和外行辯論那就是外行,比如我和火箭科學家說,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認為得燒柴,最好是煤,煤還得選精煤,水洗煤不好。如果那科學家,要是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輸了! 」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更可惡的則是某些所謂「學者」,睜眼說瞎話,利用可憐人的無知竊取大眾話語權,圖謀私利,淪為千夫諾諾之爪牙。

#2020年諾貝爾獎#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老弟,我見多識廣,你這房子別住了,換個地方吧
    新房有了,兒媳婦也進了家門,王老漢這心裡啊別提多樂呵了。可新房蓋好後的第二年,王老漢的老伴和兒媳婦就得了一種同樣的怪病。有看官會問了:啥怪病呢?您別急,咱接著說:每到夜裡,王老漢的老伴和兒媳婦就會發燒,而且還聽見東屋有人在哭。
  • 大黃啊,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別餓著了
    或者來個陳大黃,聽著也是有家的人啊,不,狗啊。在田埂奔跑的兩人成了三人,土匪老弟苦於腿短,跑不快,話也說不流暢,只能一邊跑一邊乾嚎,大黃看他在後面又返回去接他,我一喚大黃,大黃就又朝我奔過來。大黃就這樣奔跑的徘徊在我和老弟之間。
  • 抖音來啦老弟是什麼梗和意思 諍友帶火腰子姐視頻分享
    以為在抖音上有一個抖音名叫做「諍友」的人,非常喜歡吃腰子,在他視頻裡你可以了解到,這位耿直的大兄弟每次嘴上都說要去健身房鍛鍊減肥,但是每次看到大腰子的時候都控制不住自己。  因為經常去的緣故,所以這位大姐都會說一句「來啦老弟」,當然也正式大姐敞亮的嗓音讓這四個字變得非常有魔性。也是因為每次這樣,所以這四個字就火了,同時也讓腰子姐火了,很多抖友把「老啦老弟」稱之為惡魔召喚。
  • 中國人什麼時候能再獲「諾貝爾獎」?
    這幾天,各個領域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特別是生理和醫學界、化學界、物理界的諾貝爾獎名單公布,都能引發全世界關注,因為這樣的大獎是全世界公認的,沒有多少爭議的。雖然說不同領域的諾貝爾獎,可能不會頒發給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但是每一個諾貝爾獎背後,都對社會生產和生活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毫無疑問是有非常大貢獻的。但是,作為全世界人口將近四分之一的中國,也擁有眾多的科研人員和科學家。
  •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5日 15:15 來源:新華網       很多人認為獲得諾貝爾獎是增加民族自豪感的一種方法。邀請海外專家談經驗、提高科學家研究經費、瘋狂搜集諾貝爾獎有關資料,韓國上下似乎已形成一股追逐諾貝爾獎的熱潮。雖然金大中曾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但韓國人還是希望越多越好。  韓國人痴迷諾貝爾獎  2005年7月,韓國邀請多位被認為有實力奪得諾貝爾獎的海外韓裔科學家訪韓,就韓國的基礎科學發展獻計獻策。
  • 小學生爆笑作文「改寫古詩」,還有「來了老弟」這個梗
    小學生爆笑作文有很多,但令人腦洞大開的卻不多見,但有這位小學生的作文卻讓我知道了什麼叫腦洞大開,還有「來了老弟」這個梗!這篇小學生作文叫「改寫古詩憫農」。作文正文部分:一天上午,我正在看電視,門鈴響了,我打開門,是我爺爺楊萬裡和哥哥禮拜,他們對我說:「走,我們帶你去看看農民是怎樣種地的。」我們來到地理,遼遠望去,太陽熱的跟一個大火球似的,它懸在農民頭頂,農民見我們來了說了一句「來了老弟」。他們不改憫農了,他們要去洞庭湖散步。
  • 一生中兩獲諾貝爾獎,全世界只有這四個人!
    迄今為止,全世界兩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只有四位,包括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各一次的波蘭裔法國科學家瑪麗·居裡,兩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和和平獎各一次的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以及兩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英國科學家弗雷德裡克·
  • 新知丨量子怪傑狄拉克獲諾貝爾獎的經過
    我休息的時候,當然也就是說當我睡覺或是散步或旅行的時候,那我會和我的工作和實驗完全隔絕。這很有必有必要,否則這裡會爆炸的(狄拉克用手指著自己的腦袋)——《量子怪傑保羅 · 狄拉克傳》,1933年狄拉克接受《瑞典日報》記者採訪20世紀物理學的第一位巨人當然是愛因斯坦。但誰是第二位,誰又是第三位呢?
  • 國醫大師梅國強:中醫或許還有人獲諾貝爾獎
    多次獲國家級、省級表彰,今年6月,他被評為「國醫大師」,這是全國中醫領域最高榮譽。對話背景78歲的國醫大師梅國強,仍堅持在一線行醫與治學。9月15日,湖北中醫藥大學舉行開學典禮,梅國強給新生致歡迎詞,他鼓勵大家做「劍客」、「奇才」。
  • 諾貝爾獎評委清華暢談:什麼樣的人能夠獲諾獎
    諾貝爾獎評委清華暢談:什麼樣的人能夠獲諾獎    4位來自瑞典的諾貝爾獎評選團成員來到清華大學,為大學生詳細披露了諾獎評選的整個過程    什麼樣的科學家才能夠問鼎諾貝爾獎昨天在清華大學,由瑞典皇家工學院院長安德士·弗洛斯特姆與諾貝爾獎三位評委博吉·詹森、伯蒂弗·雷德霍姆、斯文·林丁做客「清華論壇」主講「諾貝爾獎與科學發現」,為在場的400餘名清華師生揭示了諾貝爾獎評選中的諸多事情,也探詢了諾貝爾獎與科學探索之間的關係。    諾貝爾科學獎從1901年首次頒獎至今,已走過了一百多個年頭。
  • 我贊同陳丹青的觀點:莫言獲諾貝爾獎與他的作品關係不大
    而陳丹青卻認為莫言的「獲諾貝爾獎與他的作品關係不大」。也就是說諾貝爾評委首先看重的並非是其作品的文學性本身。我贊同陳丹青的觀點!事實上,莫言在其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前24年前,便墊定了他角逐世界文壇的苗頭與方向。
  • 我贊同陳丹青的觀點:莫言獲諾貝爾獎與他的作品關係不大
    而陳丹青卻認為莫言的「獲諾貝爾獎與他的作品關係不大」。也就是說諾貝爾評委首先看重的並非是其作品的文學性本身。我贊同陳丹青的觀點!事實上,莫言在其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前24年前,便墊定而莫言獲諾貝爾獎作品《蛙》,其創創作思維與方向,與《紅高梁》相比,並無二致。只是題材、手法與技巧的不同。
  • 王澍獲「建築界諾貝爾獎」
    這一獎項是目前全球建築領域的最高榮譽,也因此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    6萬片舊城瓦搭成花園    王澍,1963年11月生於新疆,1985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建築系,2000年獲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 題贈流華老弟
    【題贈流華老弟
  • 莫言獲諾貝爾獎 「尋根文學」作家的傳奇人生
    莫言獲諾貝爾獎 「尋根文學」作家的傳奇人生  莫言    河北新聞網(瓶瓶)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謨業,生於山東高密縣,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香港公開大學榮譽文學博士,青島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 民間故事:為啥喊「老弟」,小稱呼大講究
    #民間故事#在很多地區,很多人稱呼年紀比自己小的男人,總是喜歡親熱稱為「老弟一個同族的年輕人拉住程頤,開起玩笑說:「說起來你是個弟弟,可這長相比當哥哥的老多了,乾脆稱你老弟算了!」程頤一聽這話,心裡十分窩火。因為平時大夥總是抬舉哥哥程顥,斥責他到處亂竄,不務正業。於是程頤絞盡腦汁,想給哥哥程顥出個難題,讓他當眾出醜。
  • 郝景芳榮獲雨果獎 被稱「科幻界的諾貝爾獎」
    原標題:郝景芳榮獲雨果獎   被稱「科幻界的諾貝爾獎」 獲獎作品為《北京摺疊》   昨天,在被稱「科幻界的諾貝爾獎」的世界科幻協會第這也是繼去年劉慈欣之後,中國作家第二次獲此殊榮。郝景芳來到美國堪薩斯城領獎,北京晨報記者聯繫到正在現場的郝景芳,她說「獲獎之後還會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寫作」。   郝景芳把科幻撒上詩意的陽光   據了解,郝景芳此次獲獎的《北京摺疊》是由著名科幻作家、《三體》的譯者劉宇昆翻譯並推薦的。
  • 題贈浪子老弟
    【題贈浪子老弟
  • 使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到底是什麼意思?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60多年過去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指的是什麼,卻沒有太多的人知曉。
  • 《風雨同路》:老弟,你不出來混真是可惜了
    你知道把鑽石這樣光明正大地拿出來有多危險嗎?如果不是已經掏心掏肺地相信一個人了,飛哥是不可能這麼做的。正因為這樣,阿朗真的被感動到了。他仿佛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臥底怎麼能和目標人物產生感情?但人就是感情動物。因此,他和警察上司私會的時候,一直替飛哥講話,覺得那件案子與飛哥無關。包括阿朗不顧生命替飛哥擋了那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