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原創譯文:
清明時節啊!紛紛的細雨如網中的前塵,
那些孤獨的過客都像失去了最愛的親人。
我不敢停步,問一聲哪裡有回夢的酒家?
無憂的牧童遙指著杏花開落多年的故村。
每當遇到下雨的清明節,便會自動想到這首詩,頓有魂斷神傷之感,箇中滋味難以言傳。我覺得最妙在下半闕,無愁字卻叫人生出無限愁苦之感,苦中又帶著回味的美妙。真好!
我的現代語譯文只重意不重文,不敢擅比。
清明夜
唐代: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原創譯文:
柔風吹起朦朧的月色,在這清明的夜,
澄澈的碧水滲入玉階紅牆的刺史家。
孤獨的身影不時徘徊,迷思在迴廊裡,
只能聽著深處的弦樂坐看幽暗的花。
這是一首很複雜的詩歌,網上流傳的第三句尾字有的變成不成律的「歌」字。白話譯文也說什麼在迴廊裡唱歌。這本是一首傷懷之作,要按詩人當時的官職和所處的政治環境去理解。詩人為什麼夜晚在刺史家?為什麼獨處,而要暗看花?明顯帶著不合群的心情。上闋為明,下闋為暗,實際呈現著強烈的對比色彩。歷代的分析都是表達什麼閒適之情,還有流行的譯文,都不知道是什麼玩意。
閶門即事
唐代: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原創譯文:
荷鋤的農夫們遠上戰爭的樓船,
只剩青青的野草覆蓋萬頃良田。
當我登上宏偉的閶門遙望郊外,
清明已至卻不見一絲嫋嫋炊煙。
不知是哪一年清明,唐朝詩人張繼登上蘇州城西的閶門,看到城外良田荒蕪,沒有一點兒人煙,知道農民都被徵召去服役打仗,想到民不聊生,國土荒涼,不由痛心至極,於是寫下此詩,是唐朝獨樹一幟的現實主義佳作。
蘇堤清明即事
宋代: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原創譯文:
乍起的梨花風吹入簌簌的清明,
西湖的遊子尋著春色追出了城。
直到笙歌笑語都隨著夕陽遠去,
多少楊柳春風讓給了一隻鳴鶯。
這首詩寫得清新自然,明麗動人。很好的描繪了西湖蘇堤的春天景色。首句就點出了大好春光的美,然後由虛入實,時空轉換,卻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巧妙的借物言情,從側面表達了對美景的珍惜,令人回味無窮。
清明
宋代: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原創譯文:
無花可賞的清明也無美酒對飲,
人生清苦的味道像山野的孤僧。
幸好昨天已從鄰家討來了火種,
只等窗外微亮燃起讀書的明燈。
這首詩寫盡寂寞孤寒之感,從一開始就渲染到極致。詩中大量應用孤僻料峭的詞語,比如無、蕭然、野、乞等等,使得全詩呈現獨特的寂寥美。然而寂寥中帶有一絲平和與希望,全在最後一句點題上。
注:譯文和點評皆是原創,勉力為之,以搏一贊。喜歡的別忘記關注和收藏,日後必會用更多產出回饋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