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土家族團聚過年,有其獨特的習俗:若臘月大則二十九過年:臘月小則二十八過年。土家人把提前一天過年稱之為「趕年」。
關於「趕年」,民間有這個傳說:相傳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由於朝政腐敗,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不斷大肆襲擾,朝廷曾多次派大軍抗倭,都慘敗告終。尚書張經上奏朝廷,請徵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準奏,派經略使胡宗憲督辦。
永定衛茅崗土司覃堯之與兒子覃承坤及桑植司向鶴峰、永順司彭翼南、容美司(今湖北鶴峰)田世爵等奉指率土兵出徵。時值陰曆年關,覃堯之深知一去難返,決定與親人過最後一個年,於是下令:「蒸甑子飯,切砣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過年再出徵。」
因時間緊,來不及作許多菜,就來個臘肉、豆腐、蘿蔔一鍋燉,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這道菜以後演變成「三下鍋」。士兵上前線後,很快打敗倭寇,收復失地,世宗親賜匾額,上書「東南戰功第一」。志書記下了這段歷史:「於十二月二十九日大犒將士,除夕,侯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
「趕年」習俗體現了土家人民識大體顧大局,甘願為國捐軀的博大胸懷,是土家人民的驕傲。
過年是土家族的一個重要而古老的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而獨特的風俗習慣代代相襲。雖然,這種過年被提前了一天而被稱為過趕年,但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風俗,流傳至今而被保留了下來,其內容的豐富多彩,持續時間之長,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也是少見的。土家族人的過年習俗主要有:
過了冬至,土家人會選一個紅煞日殺年豬,據說來年可以養大豬。土家族聚居區殺年豬的氣氛也是熱熱鬧鬧的。在土家族裡俗有「魚吃跳,豬吃叫」,就是說剛剛殺的年豬比其他什麼時候的肉吃起來都要香。豬血可以蒸熟切成片狀烘乾,或加入五香在洗淨的豬大腿內慢火燻幹,就可做成土家族人特製的風味食品「血粑粑」,或炒或煮,都特別好吃。在豬肉的表面塗上大量的食鹽,然後放在大缸或大盆裡醃上一個星期時間,待醃透後,將這些肉掛在炕上以燻成臘肉。
年豬殺了,接下來需要幹的事便是打粑粑,粑粑是土家人過年時節必須準備的食品。打粑粑時,一般是左鄰右舍幾家人合在一起來打或者兄弟哥嫂至親合在一起打,男女老少齊上陣,分工有序,有負責用甑子蒸的、有負責燒火的、有負責打粑粑的、有負責製作粑粑的。
土家人打的粑粑主要有糯米粑粑、高粱粑粑、小米粑粑。粑粑製成之後,五個一疊放在案板上冷卻,乾冷後在家中一乾淨的器具裡放上七、八天,然後再用山泉水浸泡,隔個十天半月換一次水。
土家族人打的粑粑有易存放、不易變質、易食用等特點,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粑粑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春天是農忙時節,粑粑在這時節便被派上了很好的用處,火烤或者油炸既簡便實在又好吃,甚至可以帶進山中,隨便弄來一些乾柴,燃起一堆火便可燒起粑粑來。家中來客,圍著火塘拉了一段家常後,也能很快地用火塘三腳上鼎罐裡燒的開水和著甜酒與粑粑一起煮來招待客人,給客人斟上滿滿的一碗,還客氣地說喝碗開水打打口渴。拜年時,粑粑也有了用處,在土家族地區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的民諺,言下之意是說粑粑是土家人走親串門的必備之物。尤其是土家人為兒子定親拜年時,一對大如明月象徵團圓的粑粑是必不可少的。
豆腐是土家族人過年時必備的一道菜。土家族人多聚於山區,豐富而甜美的山泉水為土家人製作的豆腐創造了特別優質的自然條件,用來自於大山之中的山泉水製作的豆腐口感特別香甜,製作好的豆腐可煎、可煮、可炸,吃起來更是回味無窮。在過年前一天,土家人會將這些豆腐用油炸成或三角形、或小長方形、或小正方形、或立方體的各種形狀的油豆腐,這樣炸成的油豆腐香味無比。土家族人過年,講的是合家團圓的歡樂,過年之前,遠離千裡之外的親人也要趕回家來,全家老少團聚同桌吃飯,這叫吃團年飯。團年飯是土家族人過年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儀程。為了在過年這天搶年,辦好團年飯,土家人往往會提前一至二天來精心準備團年飯。土家族人有過小年和過大年之分,過小年比過大年提前一天,有些地方過小年是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所辦的年飯簡單,要求也沒有過大年高。過小年一般從中午開始陸續進行,過大年時,則因姓氏的不同而出現差別,有的是早上,有的是中午,不管是早上還是中午,都會為搶年而將年飯弄得早早的,據稱,誰家在過年時吃年飯越早,越能夠在來年裡吉祥如意,在過小年和過大年這天都會為了來年吉祥如意而搶年放起鞭炮。即送燈。團年飯吃好後,還得去給已逝的祖輩一一上墳,土家人謂之「送亮」。土家族地區祖輩亡故後,後輩須帶上粑粑、煻糝等祭品與香紙蠟燭前往祖輩墳前祭祀,到了墳前時,將祭品擺在墳前,點燃香紙蠟燭,放上一掛準備的鞭炮,表達對祖輩的尊敬、思念之意。
在土家族地區,每逢臘月三十(月小則為二十九)來臨,家家戶戶都要在屋前屋後屋裡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這一天,土家山區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還有「除陳布新」之義。這一習俗寄託著土家族人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除夕守歲搶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過年習俗活動之一。守歲,就是在舊年臘月三十(月小則是守二十九)這最後一夜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土家族人在年三十這天晚上,火塘裡都會燒上一個大柴蔸,這大柴蔸被稱為「年火蔸」,年火蔸越大越好,因為年火蔸燒得越大就越徵兆著來年餵的豬也會越長越壯,日子也會越過越興旺。在這天晚上土家山寨家家戶戶堂屋內外燈火通明,男女老少通宵不眠,合家坐在火塘邊,稱之「守三十夜」。在守夜的過程中,土家人會熱熱鬧鬧談一年的年景,講來年的打算,講土家人往事,擺古今歷史,講各種奇聞軼事,全家歡聲笑語。守歲到公雞鳴叫,便放起鞭炮爆竹,公雞一叫,爆竹一響,土家族山寨就歡騰起來,到處是一片歡聲笑語、熱氣騰騰的節日景象。當東方發白時,土家人便要「出行」了,即用爆竹迎接新年的到來。爆竹響過之後,土家山鄉便充滿了迎新春的氣息。節日的盛裝穿在身,走門串戶互相道賀譜寫一曲土家年節的快樂。
拜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傳統習俗,它是土家族人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正月初一這天,大人催促小孩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以便去拜年。拜年時一般從家裡開始,小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
大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相說著「恭喜發財」、「四季如意」、「順心順意」之類祝福的吉祥拜年話語,走進任何一家裡,先都要說一句「給你們拜個年」,隨後便說其它的吉祥話,主人則會拿出家中準備好的東西送給拜年的人吃。值班編輯丨楊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