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鵬:改革開放40年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歷程特點和邏輯進路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摘要:改革開放40年來, 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也在不斷發展與深化, 經歷了初步探索、調整發展、穩步推進和全面深化四個階段, 這一領域的改革方向集中反映於歷次黨代會的報告之中, 充分體現了黨對於政治體制改革的強烈關注。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主要呈現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作用的理論邏輯、內生動力與外部環境相結合的現實邏輯、問題解決與目標實現相統一的實踐邏輯。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繼續深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要堅持黨的領導的改革主基調,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立場, 堅持一元多向、多點突破的改革路徑, 堅持以民主理想、利益預期和危機意識為主導的合力推動, 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關鍵詞: 改革開放; 政治體制改革; 新時代; 邏輯進路; 經驗;

  作者簡介: 任鵬, 法學博士, 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政治體制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得以運行和發揮功能的體制安排, 包括政治制度運行的組成體系、功能結構、工作機制和程序安排。政治體制是對政治制度組成體系、功能結構、工作機制和程序安排的系統性調整, 是在現實社會不斷發展的客觀環境下開展的自覺的政治性活動。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 我國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歷史進程, 40年來中國在政治體制改革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得以發展完善, 國家政治運行日益規範化、法治化、民主化, 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獨特優勢。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歷史方位, 結合曆次黨代會報告作出的重大研判, 充分考察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發展歷程, 探索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邏輯理路, 總結基本規律和策略經驗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歷程特點

  1.初步探索: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

  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之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三方面的撥亂反正, 正式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政治體制改革作為對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開始了相應的探索。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到黨的十四大, 這一階段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起步階段, 它經歷了一個從構想到實踐、從局部到全局的發展過程, 主要表現出以下四大特點。

  第一, 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結合, 著眼於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十一屆三中全會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經濟體制改革成為對內改革的關鍵所在, 但黨中央並沒有忽視政治體制改革的緊迫性, 而是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教訓中積極推動政治體制改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經濟建設的中心地位, 並將政治體制改革作為保障經濟建設的重要條件。全會指出, 當時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於集中, 應該著手大力精簡各級經濟行政機構, 應該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之下, 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這說明政治體制改革已經在戰略構想的層面開始起步。隨後, 農業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人民公社得以廢除, 政治體制改革在實踐層面也得到了初步發展。在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進程中, 鄧小平也多次從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相互關係出發, 強調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1986年鄧小平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 不搞政治體制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從這個角度講, 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 還是決定於政治體制的改革。」[1]1641987年黨的十三大直接指出, 把政治體制改革提上全黨日程的時機已經成熟, 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 政治體制改革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第二, 改革內容上堅持問題導向優先。在政治體制改革初步探索時期, 主要回應的是「文化大革命」帶來的民主法治衝擊, 因此充分總結「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教訓, 破解原有政治體制的運行弊端, 是這一時期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在近15年的初步探索中, 黨中央針對政治體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方案, 並對存在嚴重問題的領域進行大膽突破, 取得了顯著的改革成效, 特別是在幹部隊伍建設、行政體制改革和行政工作方法這三個方面。

  在幹部隊伍建設方面, 對領導幹部的選拔、任用、考核、任期作出調整, 實現幹部隊伍的優化。1980年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 指出在組織上, 「迫切需要大量培養、發現、提拔、使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比較年輕的、有專業知識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2], 特別提出了要有步驟地和穩定地實行幹部離休、退休制度, 廢除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這一講話實際上開啟了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序幕。隨後, 歷屆黨代會均對幹部隊伍建設問題作出部署和安排。黨的十二大強調集體領導和分工負責制度, 不設中央主席和地方各級黨委第一書記, 建立中央顧問委員會, 作為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的過渡性機構。黨的十三大更加突出法治在幹部隊伍建設方面的重要性, 指出要建立國家公務員制度。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 探索實行黨政分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初步構想, 要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首先是黨政分開, 黨政分開才能更好地實現黨的領導作用, 提高黨的領導水平。自此, 黨政不分的現象被打破, 黨的領導能力日益凸顯, 行政部門有了更大的自主權, 行政效率與能力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在行政工作方法方面, 更加強調民主集中制。黨的十二大提出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的建設, 黨的十三大提出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辦事是我們的特點和優勢, 決不能丟掉這些特點和優勢而去照搬西方的三權分立和多黨輪流執政, 這實際上也開啟了探索中國特色民主政治建設的改革之路。

  第三, 政治體制改革具有探索性、風險性和奠基性。改革具有探索性, 主要是在沒有可以借鑑的歷史經驗的條件下「摸著石頭過河」, 漸進地以問題為導向探索改革的可行路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重點強調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同時, 提出政治體制改革的初步構想;黨的十二大將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作為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 將民主法治建設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十二屆六中全會把政治體制改革擺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戰略地位;十二屆七中全會討論並原則通過《政治體制改革總體設想》, 其設想和內容被寫入黨的十三大報告, 政治體制改革有了系統的整體規劃;黨的十三大明確指出, 把政治體制改革提上全黨日程的時機已經成熟。可見, 政治體制改革是在不斷探索中得以發展的, 呈現出由構想到實踐、由局部到整體的漸進特點。改革具有風險性, 主要是指在當時的國內環境下推行政治體制改革, 受到各種政治思潮的影響。一部分人認為政治體制改革是在走資本主義道路, 必須停止改革, 回到原有的高度集中的政治模式;另一部分人認為要學習西方的政治運行模式, 倡導議會民主、憲政民主, 主張走資本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鄧小平首先對第一種思潮進行回應, 指出「不搞政治體制改革不能適應形勢。改革, 應該包括政治體制改革, 而且應該把它作為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誌」[1]160。黨的十三大再次強調政治體制改革是在社會主義制度範圍內的自我調整, 「是為了在黨的領導下和社會主義制度下更好地發展社會生產力, 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3]。改革具有奠基性, 是指這一階段的改革為後續改革提供了經驗借鑑和方向指導, 特別是黨的十三大以後, 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全面啟動, 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進入有目標、有步驟的全面配套改革階段。

  第四, 改革趨向於推動政治體制的現代化。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將推進民主法治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 是我們的根本目標和根本任務之一。黨的十三大將民主和法治同時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 指出要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這一時期的黨中央保持著政治上的絕對清醒, 不照搬照抄西方國家的自由民主制度,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 我國著力推動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建設, 強化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治地位, 為民主法治建設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40年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成就與趨勢展望
    高宏存  [摘 要]    改革開放40年,不斷深化的文化體制改革給中國文化建設帶來發展繁榮,釋放了文化生產力和社會活力。[文獻標識碼] A  肇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掀開了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嶄新一頁,改革開放40年,是中華文化蓬勃發展的40年,也是中國文化體制不斷探索深化創新變革的40年。
  • 《改革開放40年:歷程與經驗》:一部研究改革開放史的力作
    中國的改革開放史,是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的探索過程,而這一人類歷史上偉大的變革也需要多角度的研究與闡釋。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武力主編的《改革開放40年:歷程與經驗》,已於2020年上半年出版,為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走出了新路
    ●全面從嚴治黨,不僅僅是反對「四風」、懲治貪腐、糾正寬鬆軟狀況;更重要的是它進一步強化了我們黨改革開放以來由治黨及至治國的政治體制改革的路徑,使之進入了新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總結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
  • 改革開放 40年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經驗
    201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迎來4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從4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當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促使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獲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經驗,可以探知能夠繼續指導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向前推進的重要啟示。
  • 四川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偉大成就和歷史啟示
    □省委黨史研究室從引領改革潮流到順應開放大勢 走過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四川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1月,廣漢縣委在金魚公社進行「分組作業,定產定工,超產獎勵」生產責任制試點,迄今已40年,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探索與起步展開階段。時間從1978年至1992年。
  • 【出版活動】學習「四史」暨《改革開放40年:歷程與經驗》出版座談...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姜輝,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李正華,當代中國研究所原副所長武力等專家學者20多人參加了會議,並圍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活動與《改革開放40年:歷程與經驗》一書的內容、作用和意義作了主題發言。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魏海生,國家檔案局原局長李明華,向會議提交了書面發言。
  • 【學理書簡】《改革開放40年:歷程與經驗》凸顯黨史國史研究新成果
    【學理書簡】《改革開放40年:歷程與經驗》凸顯黨史國史研究新成果 2020年08月28日 10:4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李明華 字號 內容摘要:近幾年當代中國研究所不斷推出高質量著作
  • 改革開放40年來出版體制改革著力解決的四大問題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出版業進行了一系列以問題為導向的體制改革。這四個問題都是帶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關鍵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為我國出版業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保障。我國的改革開放是全方位的,出版業作為意識形態性的重要陣地,雖然其改革的步驟、方法具有自身的特點,但也在不斷進行自身的體制機制改革,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出版體制改革是一項涉及面極廣的系統工程,限於篇幅,本文僅就改革開放40年來出版體制改革所要著力解決的四大問題進行梳理和論述。
  • 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1]「要下大功夫總結和運用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2]本文擬對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前景進行分析探討。
  • 新中國60年政治體制改革經驗探析
    分析我們這些寶貴的改革經驗,結合當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實際,不僅增加了我們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信心和希望,同時也對未來政治體制改革中應注意的問題和挑戰,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一、維護政治權威以增強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引導力和執行力,確保改革的正確方向和順利有序進行總結世界大多數後發國家現代化歷程,其政府在工業化過程中發揮得作用大小,是否擁有權威政治體制決定其現代化是否順利和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同樣作為後發現代化國家的中國,其現代化動力主要來自外部的衝擊和挑戰。
  • 民主是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在過去的30年中,中國在各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鄧小平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當作一種革命」,認為它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也是這場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中國的民主政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近代以來,民主一直是世界各國政治發展要實現的主要目標之一。
  • 馬克思主義研究與改革開放40年
    偉大曆程的全景展示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破冰啟航,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40餘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在「富起來」的路上奮勇爭先,在「強起來」的路上昂首闊步。
  •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誠信價值觀建設變遷探析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誠信價值觀建設變遷探析 ——基於央視春晚小品的分析 2019年11月10日 07:54 來源:《教學與研究》2019年第3期 作者:馮秀軍 楊中英 字號
  • 政治體制改革在深化
    原標題:政治體制改革在深化 政治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保障和促進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新境界。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
  • 我國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歷程
    作者:吳初國 馬永歡 蘇利陽作者單位: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從歷史走向未來,自然資源管理是我國政府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項內容,自然資源管理機構屬於國家行政管理體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自然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在內,我國行政改革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整個歷史進程。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改革開放與中國市場經濟模式
    實踐證明,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和所謂純粹的市場經濟模式都是有缺陷的。經濟運行不是只有「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也不是只有「看得見的手」的作用,而是「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共同作用的,市場和政府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40年來,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走出了一條市場與政府作用相結合的道路,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
  • 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轉變及歷史性成就
    今年,中國整整走過了40年的改革歷程,新時代的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的成功案例和參照對象,且不斷趨向世界舞臺的中央。此時,客觀理性地認識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轉變和歷史性成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再創中國偉大輝煌的重要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總體來看,歷經40年的漸進式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經濟社會實現了以下四個偉大轉變,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一是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
  • 改革開放40年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與啟示
    來源:《軍隊黨的生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作者:陳傳剛1978年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的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 《貴州改革開放40年叢書》,40年發展的歷史記憶
    《貴州改革開放40年叢書》封面 在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貴州改革開放40年叢書》的編纂出版,不僅是對貴州改革開放歷史的全面回顧和紀念,同時也體現出以史為鑑的視野和期待。、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走過了40年的光輝歷程,為譜寫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貴州篇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以40年偉大成就揚起新時代改革開放偉大旗幟
    從1978年開啟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砥礪前行,開啟了一段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歷程」,展示了中國速度和深圳速度,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因此,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新中國的今天和明天,也就沒有深圳的今天和明天。科學總結新中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和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的偉大成就,對於我們在新時代揚起改革開放旗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成就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偉大曆程,我們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且體現在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