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事業單位,事業編制,公開招考,大家擠破頭得想要進入事業單位。各位即將邁入職場的新人,事業單位的收入有多少?
網絡上到處都是提問事業單位收入待遇的,回答涉及到具體待遇大多也是含糊其詞。既有人說事業單位好,收入很高,隱形福利多;卻也不斷有事業單位員工自曝工資條和福利待遇喊窮。
那麼事業單位真實的工資薪水究竟是多少?關鍵在於理解事業單位的性質、職能。
事業單位分為:益一類和公益二類。
公益一類是指:承擔義務教育、基礎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衛生及基層的基本醫療服務等基本公益服務,這類事業單位是全額撥款事業單位。
這些單位的從業人員範圍主要有中小幼教師、社區衛生院醫護人員,群眾文化藝術從業者(博物館、科技館、圖書館、歌舞團),社區街道工作人員等。這些機構大多面向基層,歸縣區管理,區縣的一把手也就個處長級別,區縣的教育局或主管衛生文化的公務員可能就個科長級別。所以下面的事業單位員工薪資幾乎沒有上升空間,並且由於面向基層,事情繁瑣,工作非常辛苦。
太原的話,以2017年為例,剛進去的在編本科或研究生到手收入是5~6W一年,5年後會有7~9W左右。
這裡是一個普遍標準,也是一個可以保證的最低薪酬標準。一方面,同單位同資歷的不同員工會有0~5K左右差別。主要為績效工資並不是均勻分配的,有多勞多得的成分,也有職稱的差別在裡面。另一方面,同是公益一類的不同單位,年收入也會有5K~10K左右差別。有些單位有上級專項補助,有些單位目前正在處於改革邊緣,有些單位所屬的區財政狀況較好。例如小店區學校教師收入高於杏花嶺區學校教師。
公益一類單位的非編人員一年收入通常是參照杭州市最低工資標準的上限執行的。很多街道招聘人員都說工資面議,其實是低的不好意思說。
公益一類為全額撥款單位,員工收入差異不大,待遇也很透明,福利有的,但較少。所謂清水衙門。由於事業單位員工不受勞動法保護,加班沒有加班工資,很多情況下是義務付出。
所謂公益二類: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按照政府確定的公益服務價格收取費用,其資源在一定區域或程度上可通過市場配置。如普通高等教育機構、非營利醫療機構等。
公益二類是財政補助事業單位,有創收,創收算自己的,有國家財政保底。保底收入等同於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所以哪怕單位效益很差,收入還是比公益一類單位略高。例如三甲醫院醫療費用和公立大學學費。所以,同是事業單位,喊入不敷出往往是公益一類的事業單位員工。可以肯定的是,在整個事業單位體系中,公益一類事業單位佔大多數。公益二類單位從數量上較公益一類少,從實力規模和知名度上遠超公益一類單位。例如三甲醫院、各類公辦市屬高中,公立大學等這些單位的人員新入職有7~8W一年,工作5年後最低年收入到手也有9W一年,普遍是10W年收入。
公益二類的非編人員收入,看各單位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