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春夏秋冬,只要您一出門,總能在各大商場、便利店、甚至學校門口,看到數種名為「臺灣熱狗」、「臺灣烤腸」、「風味烤腸」的小吃。
雖然稱呼眾多,但本質上並無太大區別。
一臺烤腸機擺出來,裡面有數個滾軸,上面碼著一排排的「烤腸」,老闆用一根竹籤子插起來,像串糖葫蘆似的遞到食客手裡。
烤腸經過均勻受熱,外皮脆嫩,肉質濃香,平常家裡燉排骨時,出的香味也不過如此,說它是「孩子見了走不動路,大人見了邁不開步」一點都不為過。
雖然在不同場合下,價格也有所區別,但大都在2-4元左右,對於吃貨們來說,絕對是非常實惠。
但話又說回來了,正常情況下,烤腸是以「豬肉、澱粉」為主要食材製成,而考慮實際成本,街邊2塊錢就能買到「肉腸」,還是不太現實的。
畢竟2元是終端價格,其中還包含了利潤、人工、電費、攤位費等成本,其批發價格可想而知。
所以也有很多朋友犯了嘀咕:這烤腸賣這麼便宜,肉香還非常濃鬱,裡面究竟是什麼肉?或者到底說有沒有肉?
其實我們隨便挑選一款烤腸,從包裝的「配料表」中也不難看出,它的主要食材是以雞肉、豬肉、澱粉,甚至是雞皮為主。
這些肉經過攪碎、醃製之後,會用「卡拉膠」等食品添加劑,來達到融合、增稠的效果,使成品後的烤腸口感更嫩、彈性更佳。
而香腸中烤出來的香味,極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香精」起到的作用——別說肉了,即便是豆製品,在添加了香精之後,想做出什麼味道都是輕而易舉。
稍具專業知識的朋友都知道,這絕非是誇大其詞。
當然了,能夠在「配料表」標出來,說明廠家還是比較「實在」的,甭管「香精」也好、「添加劑」也罷,最起碼它們都是「食用級別」的。
所以在食品安全方面,還是不用有太大的顧慮。
而真正令人擔心的,則是某些不為人知的「三無小作坊」,他們很難受到有關部門監督,所以在製作香腸的過程中,也可以稱得上是毫無底線。
央視曾經就報導過,有無良作坊將腐敗豬肉、鴨皮等作為主要食材,甚至是直接用「大豆蛋白」做的「仿造肉」,再依靠「香精」來提升的品質,並且生產出來的香腸,與正規廠家基本無異。
比較尷尬的是,我們在街邊攤位上購買時,基本都是烤制好的成品,並不帶任何包裝,往往也很難去驗證烤腸「是否正規」。
如果非追著人家要「合格憑據」,則很容易產生衝突,為了一根2塊錢的烤腸,完全是得不償失。
看到這裡,想必也有吃貨會說:「我都淪落到吃烤腸解饞的地步了,哪還有心思管它健不健康?」。
其實調侃歸調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確實無法完全規避「劣質烤腸」,但考慮一下自己的健康安全,最佳的選擇,還是要三思而行。
如果實在想吃,還是建議大家購買價格稍高、但更加安全,「正規廠家」生產的烤腸,或者利用休閒時間,自行在家製作,都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至於最終如何選擇,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END·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歡迎關注,帶給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