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吃驚】
你喜歡的街邊烤腸是什麼做的?進價最低3毛多一根 多是仿造肉
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消息,烤腸外焦裡嫩、香味四溢,是許多人鍾愛的小吃。不過這些看起來物美價廉的烤腸,裡面到底用的是些什麼肉呢?
烤腸進價最低僅3毛多一根
記者在江蘇揚州發現,路邊小店出售的烤腸,有「脆骨腸」、「黑椒腸」、「純肉腸」等不同的名頭,價格也從1元到4元不等,很受市民歡迎。別管這烤腸賣幾塊,店老闆都信誓旦旦地保證,絕對是豬肉腸。那麼,老闆所言靠譜嗎?這些烤腸的批發價格又是多少呢?記者隨後來到揚州某農貿市場,找到了類似的烤腸。最便宜的18元一袋,裡面有52根烤腸,平均下來3毛多一根。
在批發環節,烤腸的價格在每根3毛4到1塊8不等。老闆坦言,價格不同,含肉量和口味差距也很大。
廉價烤腸中大多是仿造肉
這些烤腸裡到底有沒有肉呢?記者購買了五種烤腸,價格跨度從一元到四元不等。買到後的樣品立刻用保鮮袋密封,做冷凍保存,隨後送到學校實驗室,找專家檢測。實驗現場,烹飪專家將五件烤腸樣品逐一切開,並對烤腸的質地進行辨別。專業人士介紹,烤腸的品質高低,可以從烤腸彈性、腸衣堅韌度、光澤度以及橫切面氣泡數等方面來判斷。彈性越好,證明肉質越多,腸衣越堅韌代表品質越差,而氣泡越多則說明澱粉含量越高。
通過5件樣品的對比試驗,也驗證了「一分價錢一分貨」的道理,比如一元的烤腸裡,含有的肉類成分就微乎其微,澱粉量很大。
據了解,按照國家標準,目前僅對腸類的蛋白質含量作出了規定,並未對肉含量做出規範。實驗中,3元以下的樣品都屬於以大豆蛋白為主要材料的仿造肉。參照烤腸外包裝上的配料表,烤腸裡還含有焦磷酸鈉、山梨酸鉀等食品添加劑,用於烤腸著色、防腐、提香、增加口感。
營養專家表示,含有大量添加劑的仿造肉烤腸,屬於世衛組織評定的一類致癌物,不建議大家長期食用。添加劑在人體中代謝,會加重肝臟和腎臟的負擔,誘發肝腎的一些疾病,甚至致畸、致癌。專家提醒,廉價烤腸中的營養成分微乎其微,為了自己的健康,吃貨們還是得悠著點。
【有爭議】
十歲男生在復旦大學旁聽加老師微信,其母強調他不是「神童」
澎湃新聞網消息,量子力學、經典力學、航空與航天、科學哲學、《論語》導讀……這些是五年級小學生陳明明(化名)在復旦大學旁聽的課程。
除了旁聽,陳明明還積極與任課教師互動,甚至提出比較專業的問題。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更喜歡大學校園,可以聽各種課程,對於未來做什麼職業,還沒具體的規劃,但希望自己能看更多的書。
孩子:「成為一個科學家也很好的」
上學期,陳明明就在復旦大學旁聽了。
最近,復旦校園媒體發布的一則微信讓他走紅復旦。在這則微信裡,他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互加微信。
陳明明和復旦中文系駱玉明教授互加微信。本文圖片均為 「復旦人周報」公眾號 圖
對自己的意外走紅,陳明明有些害羞,希望可以低調一些。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最近走在路上偶爾會有人和他打招呼,還有人見到他會拍照發朋友圈,甚至有學生加他微信。
大二學生夏克拉也發了一則關於陳明明的朋友圈:周二晚上《身邊的基因科學》課堂上,她發現這個10歲的同學睡著了,「先趴著,後仰著頭張著嘴,非常可愛」。
這次「睡著事件」讓陳明明覺得很抱歉。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馬上要參加航模比賽,下午訓練得比較久,晚上聽課時很困。當晚,他熬到課間十分鐘,想趴在桌子上睡一會兒,沒想到自己睡太沉,一直到第二節課結束才被旁邊的姐姐叫醒。下課後,他上講臺向老師道歉,老師沒有責怪他,還告訴他要注意休息,才能更高效率上課。
夏克拉說,上學期她還和陳明明一起上了「《論語》導讀」。他每次聽課都很認真,幾乎每節課後都會上去問老師問題,老師常常看到他會開心地笑一下。在她看來,陳明明又要上自己的課,又要私下補課,還要來這邊聽課,雖然說他很享受這個過程,但有時候未免會有些累。
陳明明媽媽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現在陳明明周一和周五在復旦聽課,周二和周四上午回到學校讀書,周二和周四下午參加航模訓練,周三和周末上專門的物理數學課,周末還會參加一些其他講座。
陳明明說,自己累並快樂著。「我和他們(小學同學)聊的就是遊戲,但我也不是很喜歡遊戲。大家都會玩《王者榮耀》,但是那有什麼好玩的。我總共玩過十局,被同學拉去玩的。」陳明明說,現在他會和小學同學在桌子上玩「鬥筆」,看誰先把別人的筆打下去。筆要好,筆打的位置很關鍵。
他更喜歡大學校園,可以聽各種課程,還能逗復旦的貓,看同濟的小龍蝦。「我喜歡這樣的生態環境。」陳明明說,他更嚮往自由的生活。對於未來做什麼職業,還沒具體的規劃,但希望自己能看更多的書。
「成為一個科學家也很好的。」他笑著說。
母親:「只要他健康成長就好」
「文史科普類都愛看,物理書看得比較多,《尋找薛丁格的貓》《魔鬼出沒的時間》《愛因斯坦的聖經》之類的……」陳明明媽媽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陳明明很愛看書。
她說,在陳明明上幼兒園的時候,她就帶他看繪本、紀錄片和有意義的小眾電影。好奇心驅動他學習更多的東西,父母也引導他在書本中找尋答案。他小學一年級開始看《環球科學》《Newton科學世界》《美國國家地理》等雜誌,從三年級至今,年均閱讀量約有一千萬字。
「雜七雜八的書可能看得比較多,但是專業類的書淺嘗即止,畢竟是一個小孩,現階段維持興趣比深究更有意義。」陳明明媽媽說,目前他對物理特別著迷,從閱讀科普書發展到主動去學習相關知識,因此才會選擇聽講《量子力學》等物理課。
陳明明媽媽說,2016年11月,陳明明跟隨他們夫妻從廣東回到上海。在這之前,他就讀於雙語小學,英文水平不錯,平時會看《老友記》、《生活大爆炸》、《唐頓莊園》等英美劇。這學期他決定旁聽復旦大學全英文授課的《量子力學》,但由於知識比較專業,已經遠超出科普範疇,涉及到計算的內容他還理解不了,有大量專業英文詞彙也聽不太懂,所以已經決定放棄旁聽。
關於兒子如何選擇旁聽的課程,她透露,自己會預先從課程表中挑選出一些課程,主要依據課程人數、課程名稱來判斷專業性強不強,以及是不是兒子感興趣的方向。經過她的第一輪篩選後,陳明明再選出自己想聽的課程。
陳明明的小本子上記錄著聽過的課和授課教師的籤名。
陳明明傾向於選擇「認識」的老師。從2016年2月開始,他經常去各種博物館、參加各類科學講座和活動。因為積極提問和互動,他還和不少專家學者加了微信。
「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墨子沙龍、self講壇、文匯講壇、上海科協在科學會堂舉辦的一些講座,我們都是經常出席的。所以進入大學課堂聽講,對他來說沒那麼困難,因為已經見過很多教授了。不斷接觸的過程中,他也學會和學者們交流的方式。他明白學者治學嚴謹求實,對一個孩子的問題,也能認真回答。」陳明明媽媽同時強調,她的兒子不是一個所謂的「神童」,只是喜歡讀書,對很多事物都好奇。
她認為,小學是應該多聽、多看、多讀的階段,正好上海有這麼好的教育平臺,「去大學旁聽,也是為了滿足他對各學科的好奇,而且可以和學者們近距離交流,很多爸爸媽媽回答不了的問題,他們會引導他進一步去思考和研究。」
她希望陳明明自己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做他喜歡做的事情。「他現在喜歡科學,能往科研的道路上發展當然是好的。」陳明明媽媽說,「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想當科學家。這要靠他不斷努力了,並不是聽聽課看看書就能達到的。」
「如果他有一天厭學了呢?」記者問。
「那也沒關係呀,只要他健康成長就好了。」
【熬雞湯】
學會面對迷茫,是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課
1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一位異常焦慮的母親曾跟我說,她總是擔心如果孩子在困難時沒人幫忙,會自暴自棄。她想給兒子提供更多的幫助,但又總是被兒子拒絕。她感謝苦難給了她堅強剛毅的人格和成熟睿智的思考,卻不希望孩子再經歷這種苦。
為什麼母親可以在迷茫中走過一條自我找尋的路,而孩子卻不可以這樣成長呢?母親的初衷甚好,只是她千辛萬苦才收穫的幸福生活,對於一個沒經歷多少歷練的年輕人來說,又哪能輕易珍惜和懂得?她的幫忙不僅不被感激,還被兒子視作成長的束縛。
每個人都有天生的叛逆精神,常常反對他人給自己的建議,卻唯獨相信自己經歷千苦萬難之後琢磨出來的道理。
關於成長的苦,誰都無法替你扛,只有當你自己任性過、失望過、迷茫過,再一點點變得清醒時,才會明白什麼對於自己的人生最重要。
張愛玲在《不得不走的彎路》中寫到: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麼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母親攔著我說,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上路後,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於走過來了。
彎路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自我成長之路,不管曾有多少人給過你經驗和教訓,你終歸要把那些心存僥倖的路通通走過一次,才會願意相信那些原本就一直在你眼前的挺好的路。
2
在法國作家馬克·呂維的小說《偷影子的人》中,麵包店老闆的兒子呂克中學畢業就留在麵包店幫忙,而他最大的理想卻是上醫學院。
他知道父親老了,家裡還有妹妹需要照顧,他不得已挑起照顧家庭的擔子,可這樣的生活只剩下責任,毫無快樂可言。
他父親知道了他的夢想,把他從麵包店解僱,將他送到了理想中的醫學院,對他說:這才是你應該在的地方。你要是發現你當醫生跟當麵包師傅一樣蹩腳,那就回家來,我會好好把手藝傳給你。
從這時起,呂克的人生才真正開始活過來,他一改往日睡眼惺忪的樣子,對未來充滿了激情。直到他通過醫生的專業考試,直到他感覺生活越來越不像自己想像中的美好時,他迷茫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為大家烤麵包,再一次體驗到那份久違的滿足,他決定回到父親的麵包店。
當呂克無限地接近自己的夢想,他才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實就是做一個普通的麵包師傅。哪怕那些追逐夢想的過程,到最後看起來就仿佛是一場虛無,可正是因為走過這樣一條彎路,他才明白自己並非為那些縹緲的夢想而活,而是可以把眼前的生活過得踏實而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說: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你或許會暫時迷茫,但不會停下,你會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上那條最適合你的路。
3
在我身邊總會看到很多樂觀豁達的人,無論發生什麼,都可以平靜面對;也會看到許多生活在抱怨中的人,點滴小事,也可以鬧得天翻地覆。
那些能活到更踏實安定的人,並非是更幸運,而是他們早就接受了生活中更多不同的可能。而那些活在惶恐不安中的人,並非就是現狀糟糕透頂,而是生活中的任何變化都會讓他們措手不及。
很大程度上,一個人生活得是否幸福,取決於是否具備面對迷茫的能力。
在每個人生命的早年,都會有一種天生的全能感,覺得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任何東西;只要你對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只要你一直不放棄,成功總有一天會屬於你。
可是,當越長大,就會發現人生哪有那麼多的確定。並非努力,就有收穫;並非善良,就被善待;並非堅持,就能成功……這些不確定才是生活的真相,這些真相也常常讓人迷茫。而順著迷茫往下走,你又會看見更多,再次更新內心的真相。
在這個於變化裡尋找自己的過程中,許多的已知被拋在身後,經歷這一層層的蛻變,我們就有了更多的勇氣面對未來。這就是面對迷茫的能力。
沒有迷茫的人生是不真實的,不會面對迷茫的人生是痛苦無助的。自我成長的路沒有捷徑,只有不斷地走,勇敢地面對迷失,才會一點點琢磨清楚自己,對未來無所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