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中秋節,不僅過得熱鬧隆重,而且充溢著浪漫的格調與情懷……月、酒、樂、詩、神話傳說構成了古代過中秋的主要因素。到了宋代,中秋賞月的風氣達到了高潮,而北宋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而到了南宋則有了「月餅」這一說法。
辛棄疾這首寫中秋佳節的《木蘭花慢》,既不思鄉吊人,也不懷古傷今,亦沒有悲歡離合,而是模仿屈原的《天問》,一連九問,表現了他大膽創新,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向月亮發問的詩詞頗多,如前有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後有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通篇發問並且一問到底的僅有辛棄疾這一作。
一問「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這中秋之月匆匆將去哪?
二問「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月亮東升西落,難道天上別有人間嗎?
三問「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明月是借著風運動的嗎?
四問「飛鏡無根誰系」,月亮像一面鏡子,是什麼把它繫著的?
五問「姮娥不嫁誰留」,嫦娥千年不嫁,她要留給誰?
六問「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聽說月亮是從海底東升西落,不知是真是假?
七問「怕萬裡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月亮中的玉殿瓊樓,不怕被長鯨撞破嗎?
八問「蝦蟆故堪欲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月中蛤蟆固然會遊泳,玉兔也會嗎?
九問「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今晚月亮好好的,為何之後就漸漸變成銀鉤了 ?
辛棄疾尋他千百度 他卻在燈火闌珊處 他究竟是誰
在此詞中,詞人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一問到底,表達他對國家命運深深的憂慮。全詞飽含浪漫主義格調,將月亮的深沉和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及神話傳說,融化交織成一幅美麗而深邃的神奇畫卷,從而使此詞成為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