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窯瓷器中的嬰戲世界

2021-03-01 古玩元素網

    點擊左上方古玩元素網可快速關注我們    

磁州窯系的民窯裝飾藝術堪稱我國瓷器藝術中的一支奇葩。無論是在以刻劃花、篦劃花、模印花等為主要裝飾的前期裝飾藝術階段,還是以白地黑花為重要表現形式的裝飾術空前繁榮期,或是在元代鐵蹄踐踏下觀臺窯址的衰落期,以及明清時期以白地褐花裝飾為主和清代民國青花五彩等飾藝術的多元發展期,磁州窯都為我們留下了兒童的身影。

宋金時期——磁州窯的嬰戲紋飾盛行的時代

磁州窯白地黑花嬰戲紋枕,宋,高10.4cm,長29.9cm,寬22.5cm。

 磁州窯嬰戲題題材盛行的背景宋金元時期,社會風俗呈現多樣化的局面,少年兒童的遊戲亦很多樣,小河邊、草地上、山間、溪流旁等到處都可以看到他們嬉戲的身影。這些便成為民間陶瓷藝術家們裝飾藝術的靈感之源。宋代經濟繁榮,文人畫壇亦呈現欣欣向榮之象。工筆、寫意、水墨、重彩、變勾、沒骨等繪畫技法日臻成熟;人物畫注重個性的細膩和深刻,畫風趨於寫實,而其中表現的非文人階層的生活洋溢著淳樸、熱情;北宋後期至南宋前期,以民間生活為題材的風俗畫相當盛行,其中描寫兒童生活的嬰戲題材繪畫獨立為專門的畫科。再者,宋朝統治者以文治國,而金元朝統治者對文人階層的控制較為鬆弛,整個社會風氣比較寬鬆,失意於科舉制的文人亦參與到瓷器的創作中來,為民窯的釉下彩繪提供了自由廣闊的發揮空間。

北宋時期,定窯、磁州窯、耀州窯等許多窯口都曾用嬰戲圖作裝飾,其中尤以磁州窯釉下彩繪的嬰戲圖最富表現力;北宋後期至金代,磁州窯的繪畫裝飾藝術達到頂峰,黑剔花、黑釉刻花、模印花、白地黑花等最為典型。 

在目前所見的嬰戲題材中,嬰戲蓮紋的內容佔據多數。究竟原因,大致有二:一,蓮花是我國傳統裝飾藝術中的常見題材,童子蓮花紋更是被人們賦予了「連(蓮)生貴子」的吉祥寓意;二,受兩宋習俗的影響,宋時流行一種「魔喉羅」的傳說,兒童常在七夕時節持荷葉仿效摩羅,繞街行走。如南宋周密所記《武林舊事卷三乞巧》載「七夕節物,多尚果食、茜雞。及泥孩兒號『摩羅』,……小兒女多衣荷葉半臂,手持荷葉,效顰『摩羅」。

西漢南越王墓博物  磁州窯白地黑花持荷娃娃紋腰形枕

 河北省博物館藏金代白地黑繪 童子釣魚橢圓形畫枕

嬰戲蓮塘紋 和蓮塘趕鴨紋鶴壁窯白底黑花童子採蓮紋八角形枕

宋金時期嬰戲紋裝飾的特徵從應用範圍看,宋金時期磁州窯嬰戲紋多繪於枕面;元代以後,嬰戲紋開始應用於瓶罐的腹部裝飾,較少用於枕面裝飾。從畫面布局看,此時的嬰戲紋多飾於枕面,主題紋飾之外地均留白。動植物或者玩具隨枕面形制而簡要分布,畫面結構簡潔,整體畫風清麗乾淨。從題材上看,這些紋飾表現了宋金時期兒童的多彩生活,即兒童與動植物一起的情景及兒童參與體育和遊戲時的可愛姿態。

從繪畫技法看,多白地黑繪裝飾,另有劃花、白釉黑剔,珍珠地刻花等技法。在白地黑花作品中,絕大多數形態以白描手法來表現,細節處寥寥幾筆便將兒童的神態、行為勾畫出來;少數作品以墨意濃鬱的沒骨畫法,不注重細部刻畫,卻相當傳神。其他幾種技法皆為硬筆製成,用筆較為工整,紋飾線條稍顯生硬,但從整體看來仍傳達出兒童的可愛姿態。從畫面細節看,宋代瓷器上所繪兒童的頭皆比較大,面容和身材較為豐滿;金代器物上的兒童的頭的比例縮小,身材偏瘦且較為勻稱,兒童活動的題材增多,畫面的流動感增強、

金代白地黑花童子趕鴨紋如意雲頭形枕

金代白地黑花童子放鳥紋八角形枕

二 、元代以後磁州窯嬰戲紋的變化。

明代 彭城窯白底黑花褐彩嬰戲罐

元末明初,戰亂頻繁,經濟不振,磁州窯經歷了短暫的低潮期,反映社會生活和經濟繁榮的裝飾紋樣更加少得可憐,具有濃鬱生活氣息及歡快情景的嬰戲圖亦未能得到發展。 

明成化中興以後,磁州窯再度復興。白地褐花成為其釉下彩飾的主流,並有少量的嬰戲紋飾;嬰戲紋多繪於碗盆的壁和底部、罐的肩和腹部以及瓶的腹部,而不見枕面裝飾;嬰戲題材多樣,有嬰戲花葉紋、庭院嬰戲紋、童子舞蹈紋、童子撲蝶紋、嬰戲蓮塘紋等。這些磁州窯系嬰戲紋多效仿宋元時期的寫意畫法,以簡筆勾勒外部輪廓,表現手法極為灑脫隨意,線條極富跳動的韻律感;至明代後期以速寫勾勒兒童形象,最終竟變為類似文字符號的圖形。這種現象一方面反映了陶工對嬰戲圖的諳熟,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到元代以後人物畫急劇衰落的影響,觀者從中獲取的美觀享受大大減少。清末民國磁州窯經歷了瓷器改良,青花或五彩裝飾大放異彩,表現兒童活動的紋飾多用於瓶類裝飾,其畫法多受「南田老人」之影響,兼工帶寫。有少量表現兒童生活和遊戲的內容,如讀書圖、嬰戲圖、童子牧牛圖。,但題材範圍未能超出宋元時期。多數的兒童形象與吉祥事物或者神仙神獸一起出現,表現福祿壽、祈福納子、吉慶有餘等命題。

磁州窯白釉黑彩嬰戲圖枕  海澱博物館藏

元 磁州窯白地黑花童子讀書枕  尺寸:長30cm  北京中漢

金 磁州窯繪持荷童子蓋罐 尺寸:高25cm 北京翰海

金 磁州窯海水童子垂釣圖盤 尺寸:直徑17.1cm  北京翰海

更多相關閱讀:

磁州窯對日本陶瓷的深遠影響

磁州窯藝術館瓷枕竟這麼豐富,值得欣賞

館藏 |  博物館磁州窯名品欣賞,件件瑰麗典雅!!

馬未都:磁州窯江湖!

一鱗半爪——從一片磁州窯龍紋標本談起

元代磁州窯菊紋研究兼談對元青花的影響


版權聲明:本文圖文資料來源於網絡   古玩元素網整理編輯  同行轉載請聲明版權!

  服務與合作  

購買古董、參加拍賣、鑑定、廣告合作等服務
添加撥打 15201921803 或添加微信號 guwanyuansu

掃描或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關注古玩元素網

相關焦點

  • 古瓷器上的嬰戲圖經久不衰,生動有趣
    古瓷器上的嬰戲圖流傳千年,時代不同,風格不同,給我們展示了不同時代的藝術表現。鑑賞古瓷器上的嬰戲圖,會給我們帶來生氣盎然的感受和時代的遐想。宋金元磁州窯瓷器上的嬰戲圖磁州窯系的民窯裝飾藝術堪稱我國瓷器藝術中的一支奇葩。
  • 明清瓷器上的戲嬰圖
    蘇漢臣《嬰戲圖》鬥蛐蛐嬰戲紋這種題材在瓷器上使用最早見於唐代的長沙窯,宋代的磁州窯和景德鎮青白瓷上也有所應用。畫面表現的就是俗世中真真實實的小人兒們,像磁州窯就鍾情於這類主題,我們見到的一些磁州窯瓷枕的枕面,常常繪畫一個小孩兒,畫面中就是小孩兒踢球、或者是釣魚、竹馬戲、放風箏啊等等,非常生活化的遊戲場景。
  • 歷代瓷器「嬰戲圖」演變賞析
    元 磁州窯白地黑褐花嬰戲圖罐元代磁州窯瓷器上繼續流行白地黑花嬰戲圖,但多見黑褐花,主要被飾於罐類器物的腹部。金 三彩嬰戲圖枕此外,磁州窯系的一些窯場也燒造有黑釉剔刻花嬰戲圖,典型如元大德九年(1305年)銘黑釉剔刻花嬰戲圖小口瓶,腹部剔刻扛荷童子紋
  • 藏友寶物:宋代磁州窯嬰戲梅瓶
    海林市收藏協會會長張金明先生告訴筆者:這是一件宋代磁州窯嬰戲梅瓶,有很高的收藏價值。這件宋代磁州窯嬰戲梅瓶底足直徑8公分。這件宋代磁州窯嬰戲梅瓶上口直徑8公分。宋代磁州窯嬰戲梅瓶身高30公分。筆者剛剛上網查了一下得知:磁州窯是中國宋代北方重要瓷窯之一。窯址在河北磁縣境內,以觀臺鎮、彭城鎮為中心。因磁縣宋屬磁州,故名磁州窯。阿敏愛生活的原創作品,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 生動有趣:嬰戲圖經久不衰!!
    古瓷器上的嬰戲圖流傳千年,時代不同,風格不同,給我們展示了不同時代的藝術表現。鑑賞古瓷器上的嬰戲圖,會給我們帶來生氣盎然的感受和時代的遐想。唐宋瓷器上的嬰戲圖 據考證,嬰戲圖最早出現在唐代長沙窯及越窯瓷器上。
  • 中國名窯瓷上的嬰戲圖
    宋金元時期是瓷器上的嬰戲圖成熟發展時期,不僅題材內容豐富新穎,還出現了許多特色鮮明的名窯標誌性產品。分嬰戲蓮花、嬰戲梅花、嬰戲葡萄、嬰戲竹梅、嬰戲松竹等,多飾於碗內壁,層次分明,構圖勻稱,栩栩如生。2、定窯流行印花白瓷嬰戲圖。採用印花技法製作而成。多裝飾於碗、盤類器物內壁。分嬰戲蓮花紋、嬰戲牡丹紋、嬰戲石榴花紋等。此外,還出現了兒童在庭院中追逐遊戲的場面,有的赤身裸體,有的穿有肚兜,天真爛漫,富有生活氣息。
  • 人見人愛的嬰戲圖,兩岸故宮館藏的30件最佳嬰戲圖瓷器
    人民大眾喜歡這樣的描繪了嬰戲圖的工藝品出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忙碌了一天,煮上一壺好茶,拿起一個繪製了幾個小孩嬉戲場景的景德鎮瓷器口杯,呷一口佳茗,飲畢,拿起口杯細細端詳,不免浸入杯上繪製的嬰戲圖之中,那可愛的娃娃,臉上咧出天真的笑容,他們盡情嬉鬧著,我們看了也就被他們的快樂感染,一天的疲憊也就消失了大半。
  • 流傳千年《嬰戲圖》
    從漢墓壁畫場景中偶然出現兒童形象,到宋代惟妙惟肖、主題鮮明的嬰戲圖,再到明清瓷器、玉雕、竹木牙雕等各類藝術品上的嬰戲圖形象,都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豐富的民 俗文化內涵。>宋金時期磁州窯、定窯、耀州窯和景德鎮等瓷窯都在罐、瓶及瓷枕等物上創作 出大量嬰戲作品。
  • 白地黑花的締造者磁州窯,不同朝代磁州窯瓷器色彩怎麼鑑別
    磁州窯打破了宋代定窯瓷器以白為美得束縛,開創了白底黑花的宋代磁州窯,打破了定窯白釉刻畫模式,以黑色紋飾點綴白釉,迅速擴散到民間,成為宋代北方民窯瓷器廣泛使用的瓷器。如果當時定窯代表北方官窯瓷器,那麼獨特審美的白地黑花的磁州窯就是民窯瓷器代表,使用率非常高。
  • 嬰戲圖,品茗杯上的稚趣童真!
    嬰戲紋是描繪兒童遊戲、玩耍的畫面,又稱嬰戲圖,或耍娃娃,古代瓷器裝飾紋樣,也常見於古典家具。表現方法有刻花、印花和繪畫,圖案有嬰戲花、嬰戲球、嬰戲鴨、嬰戲鹿,還有蕩船、騎竹馬、釣魚、放爆竹、抽陀螺、蹴鞠等,以嬰戲花畫面居多。
  • 嬰戲紋飾-古瓷上的童真!
    嬰,原指初生女孩。《倉頡篇》將之釋為:「男曰兒,女曰嬰。」後泛指初生兒。嬰戲題材萌芽於戰國,後來從唐代描繪婦嬰的題材中脫胎而出,據《宣和畫譜》記載,唐代的著名人物畫家張萱「善畫人物……又能寫嬰兒」,這一時期嬰戲的題材表現手法略顯稚拙,因嬰戲的畫法脫胎於成人,故早期嬰戲畫中常出現「小大人」的特徵。
  • 白地黑花的締造者磁州窯,不同朝代磁州窯瓷器紋飾色彩演變特點
    磁州窯打破了宋代定窯瓷器以白為美得束縛,開創了白底黑花的宋代磁州窯,打破了定窯白釉刻畫模式,以黑色紋飾點綴白釉,迅速擴散到民間,成為宋代北方民窯瓷器廣泛使用的瓷器。如果當時定窯代表北方官窯瓷器,那麼獨特審美的白地黑花的磁州窯就是民窯瓷器代表,使用率非常高。
  • 元代瓷器,磁州窯和鈞窯,龍泉窯
    磁州窯、鈞窯、龍泉窯等在前代的基礎上,仍繼續生產傳統產品。尤其重要的是,元朝統治者在景德鎮專門設置了「浮梁瓷局」來掌管瓷器生產的有關事務,制瓷業逐漸形成向景德鎮集中的趨勢,景德鎮青花瓷器的燒製成熟,為瓷都景德鎮的建立莫定了基礎。
  • 佳逸茶具 | 中國傳統瓷紋飾——嬰戲紋
    嬰戲紋,是以兒童遊戲為裝飾題材的紋樣,是瓷器人物裝飾中的典型紋樣之一。《灌佛戲嬰圖》 159.8×70.6釐米 「嬰戲」在宋代的磁州窯和景德鎮青白瓷上應用得較多,其中以磁州窯的嬰戲畫面最為生動,刻劃花、篦劃花、模印花、白地黑花等裝飾藝術與嬰戲紋結合,刻畫出孩子們可愛姿態。
  •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各窯口嬰戲枕
    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收藏的眾多瓷枕中,枕面紋飾特色鮮明的嬰戲枕自成一類,年代覆蓋北宋、南宋、金、元等時期,窯口分布於磁州窯、定窯、當陽峪窯、景德鎮窯
  • 古代藝術品鑑賞:千年流傳《嬰戲圖》​
    ■ 磁州窯嬰戲瓷枕從漢墓壁畫場景中偶然出現兒童形象,到宋代惟妙惟肖、主題鮮明的嬰戲圖,再到明清瓷器、玉雕、竹木牙雕等各類藝術品上的嬰戲圖形象,都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豐富的民 俗文化內涵。  兒童形象在藝術作品中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中國歷史博物館一件戰國「猛虎食人玉佩」即有兒童形象穿插其中。
  • 磁州窯精品瓷器赴...
    11月7日,磁州窯出土的近80件精品瓷器,南下來到青瓷故鄉浙江——「知白守黑:磁州窯白地黑花瓷器的演進」特展在杭州博物館拉開帷幕,一場跨越千年的古今對話就此拉開。隨著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結束,社會、經濟、文化重新繁榮,制瓷業也達到了新的高峰——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為世所珍,獨具特色的瓷器品種大量湧現,各領風騷。在百花齊放的南北瓷窯體系中,北方磁州窯可謂獨樹一幟,它自北朝創始,歷經隋唐,與其他瓷窯長期交融影響,在宋金元時期達到鼎盛,並綿延不斷。作為民間窯場,磁州窯生產的是商品瓷,分上、中、下不同品質等級,適應了不同層次民眾的需要。
  • 磁州窯民窯瓷器的介紹和特點
    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民間瓷器,磁州窯的器型和紋飾為民間所喜聞樂見,影響範圍較廣,發展迅速。北方各地紛紛仿製,中心窯場以邯鄲市的觀臺鎮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磁州窯體系。器型的多樣性對遼代磁州窯瓷器的胎釉裝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遼代磁州窯瓷器的胎體瓷質較粗糙,內含沙粒,呈褐黃色。釉色以白釉、褐釉和黑釉為主,還有少量的白釉黑花瓷器、白釉剔花瓷、白釉剔花填黑花瓷等種類。
  • 古代瓷器上,天真吉祥的嬰戲圖
    中國人一向十分重視兒童的培養,而自古以來,以兒童為題材的藝術品有著自身的產生和發展規律,構成了紛繁複雜、豐富多彩的兒童美術世界。 描繪兒童遊戲時的畫作被稱為「嬰戲圖」或「戲嬰圖」。清嘉慶 粉彩凸雕嬰戲圖螭耳大瓶自宋一代頗討彩戰國時代,兒童已成為我國美術的表現對象之一,但其形象並不明顯,屬於陪襯角色。南北朝時期,嬰戲圖在一些墓室壁畫中開始出現,一般起到表現故事情節或烘託氣氛的作用。而到了唐代,兒童在社會中的影響逐漸擴大。
  • 萬千窯火——河北磁州窯
    藝術來源於生活,磁州窯匠師把當時當地人們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事情予以概括,用純熟簡練的筆觸畫在瓷器上,人們首先對題材感到親切。因而能在宋代幾大窯系中卓然自立,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有獨特貢獻。磁州窯白釉四系瓶磁州窯白地黑彩瓷枕,枕面以畫人物的最為生動,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馬戲、嬰戲蹴球紋枕,河北保定出土的釣魚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