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造字裡,「鮮」字由「魚」和「羊」合在一起構成,可見在人們的心目中,魚肉和羊肉應該是肉類裡最鮮美的代表。魚肉大家理解起來還比較容易,畢竟像海鮮、河鮮一類最大的特點就是口感鮮甜,但是說起羊肉就有人各抒己見了。有的人覺得羊肉裡總有一種騷味,有的人覺得吃羊肉才是大口吃肉的最佳體驗,畢竟有像羊排、烤全羊這樣的硬菜。南北都有吃羊肉的習慣,各地也有不同的做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羊肉的極簡吃法——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是西北地區的經典吃法,這在甘肅、寧夏、新疆地區比較多見,深受西北少數民族的喜愛。因為西北地區的人民在歷史上長期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而且西北地區盛產牛羊,所以食用羊肉對這些地區的人們來說會比在南方、中原地區更加普遍和日常。因為遊牧生活要經常轉移居住地,而且能得到的食材有限,烹飪、保存條件也不是很理想,所以這就要求菜餚的做法要儘可能簡單,手抓羊肉就很好地滿足了這些需求。不過在歷史上,手抓羊肉這種吃法在漢人看來「難登大雅之堂」,畢竟這是「蠻夷」所食用的,而且還是用手抓這麼粗魯的方式。但是到了現在,吃貨們已經不在乎這是否雅致了,好吃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其他的事情等吃完再說。
因為手抓羊肉的做法走的是真實的極簡風,而做法越簡單就越能凸顯出食材的原味,所以手抓羊肉對羊肉的品質要求極高。眾所周知,西北的羊肉可以說是全國最好吃的羊肉,肉質細嫩,皮和肉之間夾著一層誘人的羊膘,但是吃起來肥而不膩,羊肉味十分純正香濃,唇齒留香。最重要的是,西北的羊肉吃起來沒有人們討厭的那股羶味,而是口感鮮香甜美,所以煮好後直接蘸鹽吃的口味完全不會讓人反感,反而能讓人感嘆羊肉的鮮美。羊肉蛋白質含量高,而且營養十分豐富。大家都習慣於在冬天煮羊湯作為進補藥膳,不過除了羊肉湯之外還可以試一下手抓羊肉,一嘗羊肉的純真風味。
很多地方都有手抓羊肉,比較有名的有甘肅東鄉手抓羊肉、寧夏手抓羊肉和新疆手抓羊肉。據說手抓羊肉能聞名於全國東鄉人功不可沒。一個東鄉人最開始在臨夏回族自治州的小巷裡賣起「東鄉手抓羊肉」,儘管深居小巷,但是羊肉香味飄出小巷,讓人們都尋味而來,最後東鄉手抓羊肉在甘肅流行了起來,進而在全國各地都有了自己的受眾。套用「酒香不怕巷子深」,這道手抓羊肉真可謂是「羊肉香不怕巷子深」。《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在介紹手抓羊肉時說到寧夏平原出產的羊是羊肉質地最佳的,而另外一個羊肉盛產地——新疆的羊肉則名聲更大了。新疆人對當地出產的羊的形容是「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走的是金光道」。每個地方的羊肉都有自己的特色,把這幾種羊肉放在一起真有誰與爭鋒的即視感。
手抓羊肉的吃法也比較豐富,最常見的是冷吃和熱吃兩種。熱吃是把羊肉切片之後放到蒸籠裡蒸熟,然後用香油、醬油、陳醋調好醬汁,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入胡椒粉等其他調料,將羊肉蘸調料吃即可。而冷吃法在調料上要更加簡單,把羊肋排放到鍋中燉煮兩個小時,不用加任何調料。煮好之後撈出撒上一把鹽,或者在吃的時候直接用手抓來蘸鹽吃,這種吃法則更能吃出羊肉的原味。另外還有一種煎吃的吃法,就是拿一口平底鍋,一邊煎一邊吃,這種吃法就比較有意思。手抓羊肉最重要的就是選好羊肉,最常見的、也是風味最好的就是羊肋條。羊肋條上的肉肥瘦相間,外層的羊膘給瘦肉更添一份鮮美。
除了作為一道硬菜出現的手抓羊肉,相信大家還聽說過羊肉手抓飯。羊肉手抓飯相比起手抓羊肉來說則更加日常了,我們在家也可以做,在節目《中餐廳2》裡,這可是趙薇的高分美食,廣受外國朋友的喜愛。羊排焯水後撈出,記得放入生薑,除去腥味。熱鍋倒油稍微煎一下,然後把配菜放進去一起炒。接著往鍋中倒入清水,放入八角等香料燉煮。在等待燜羊肉的這段時間裡可以泡大米,羊肉燜好後把泡好的大米瀝乾倒入羊肉湯裡,注意放米的多少要和湯的量相符合。等米飯煮熟之後撒鹽調味,把羊排、米飯、配菜拌勻之後就可以裝盤享用了。
舊時遊牧民族用來補充營養、適應生活飲食需要的手抓羊肉,如今是人們親朋團聚、招待賓客時的一大「硬菜」,西北地區的全羊宴也讓人十分嚮往。從手抓羊肉裡就可以體會到西北人民的豪爽直率,和親朋相聚時一手抓著羊排,一手拿著酒,這樣的場景真是令人十分嚮往。當你厭煩了充斥著各種調料味道的菜餚、想回歸食材味道的本真時,手抓羊肉或許可以成為你的最佳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