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寨的蠟染高手馬新芬正在晾曬她的蠟染作品。
貴州安順蠟染被譽為「東方第一染」,安順也被譽為「蠟染之鄉」。位於安順黃果樹鎮的石頭寨,大部分婦女都會蠟染技藝,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庭有染缸,1994年被文化部譽為「蠟染文化之鄉」。
1987年,在安順市平壩縣出土的苗族洞葬棺槨裡,出土了色彩鮮豔,藝術品質極高的宋代蠟染作品。現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內,陳列有清代皇家宮廷珍藏的一幅安順市郊苗族蠟染背扇扇面。
蠟染、古稱「蠟纈」,是中國古代三大防染(蠟、夾、扎)技術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基本工藝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染液便隨著裂縫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難以摹繪的天然花紋,像冰花,像龜紋,類似瓷釉之「開片」極具藝術效果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貴州通志》有載:「用蠟繪於布面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
在貴州,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將他們生活、生產、戰爭、遷徙等場景進行簡體、變形、誇張和抽象變成符號,描繪在布匹上,這些心靈的符號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對祖先的崇拜,對圖騰的崇拜和對生殖的崇拜。安順蠟染圖案帶有史書性質,似鎧甲,像文字,或寫意、或抽象,任隨馳騁;布依族大多是圖騰圖案,有太陽紋,有雲雷紋,有回紋,有銅鼓紋。蠟染布料常用作衣裙、圍腰、床單、背扇、帳簷、挎包、帽子、時裝等。
目前,安順蠟染正在不斷地創新當中,融入了大量漢族,藏族文化元素,宗教題材的創作也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文/蘭嵐 攝影/喬啟明)
來源:貴州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