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判例:違法清理苗木的賠償問題

2020-12-07 城門一敘

裁判要點

在當事人提供初步證據證明其受到的直接損失且因行政機關違法行為給其履行舉證責任造成困難,而行政機關又未能提供有效證據證明當事人實際損失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實際直接損失情況確定賠償數額。

裁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2019)最高法行賠申95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丁曉燕,女,1979年6月13日出生,漢族,住河南省汝州市。

委託訴訟代理人:宋亞東,男,1978年7月12日出生,漢族,住河南省汝州市,系丁曉燕丈夫。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住所地:河南省汝州市丹陽中路268號。

法定代表人:劉鵬,該市人民政府市長。

委託訴訟代理人:趙衛鋒,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工作人員。

委託訴訟代理人:陶紅雲,河南謝景紅律師事務所律師。

再審申請人丁曉燕因訴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行政賠償一案,不服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8)豫行賠終88號行政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由審判員仝蕾、審判員聶振華、審判員袁曉磊參加的合議庭對本案進行了審查,現已審查終結。

河南省平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查明:河南省平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豫04行初134號行政判決查明,2011年12月17日,汝州市風穴路辦事處張魯莊村五組村民張萬玉與丁曉燕籤訂《土地轉包協議》,將其承包地3.5畝轉包給丁曉燕。2015年11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作出豫政土〔2015〕1131號《關於汝州市2015年度第六批城鄉掛鈎試點項目徵收土地的批覆》,將包括丁曉燕轉包地在內的集體土地批准徵收為國有土地。2016年1月15日,汝州市人民政府發布〔2016〕6號《汝州市人民政府徵收土地公告》。2016年5月起,該土地徵收相關補償費相繼撥付至汝州市風穴路街道辦事處財政所。後張萬玉之妻張苗雲將6.5畝承包地附屬物款27235元領取。2016年7月15日至7月19日,丁曉燕轉包地地上附著物被清除。丁曉燕不服,提起行政訴訟。另查明,2015年3月24日,張魯莊居委會與宋亞東籤訂《地上附著物補償協議》,該協議約定因汝州市人民政府修建前進路佔用張魯莊居委會居民張萬玉轉包給丁曉燕(宋亞東之妻)丹陽路北邊土地0.3畝,依據平頂山市人民政府平政〔2012〕12號《關於印發平頂山市徵地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標準的通知》,經市農林局評估定價,雙方達成該協議。張魯莊居委會書記張建堂作為甲方代表籤字。再查明,2014年12月30日,河南省汝州市公證處出具(2014)汝證民字第1224號《公證書》,申請人為汝州市冠亞苗木綠化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宋亞東,公證土地上苗木棵數為:木槿樹3379棵,銀杏樹2米以上177棵、1米以下1188棵,銀杏樹合計1365棵。2016年7月18日,受丁曉燕委託,河南信則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出具信則評報字〔2016〕《苗木徵收價值資產評估報告書》,其中,評估對象為:地上苗木補償價值。具體評估資產範圍為:土地上栽種的1365棵銀杏、3379棵木槿,共計4744棵,佔地3.3畝。委估資產在評估基準日補償價值為420413元。

河南省平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認為,因汝州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將丁曉燕轉包地地上林木強制清除的行為,已被河南省平頂山市中級人民法院(2017)豫04行初134號行政判決確認違法,汝州市人民政府應對丁曉燕的損失予以賠償。但丁曉燕主張依其評估價值420413元予以賠償的理由不能成立,不予支持。(一)丁曉燕本案提起的雖然是國家賠償之訴,但其財產損失的主要成分為補償款,不能脫離補償談賠償數額,應先確認補償數額,在此基礎上按照賠償數額不低於補償數額的原則確定賠償金額;(二)關於補償標準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第四款規定:「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根據上述法律規定,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補償標準由政府規定,平頂山市人民政府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豫政辦〔2009〕152號《關於加強我省國家建設徵地地上附著物補償管理的通知》授權制定的平政〔2012〕12號《關於印發平頂山市徵地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標準的通知》,應作為本案補償數額計算的基本標準。本案,由於丁曉燕轉包地種植林木的種植密度超過上述規定的合理種植密度,應按照該標準規定的超出合理種植密度的按照畝最高補償標準每畝8000元計算。丁曉燕從張萬玉處轉包土地3.5畝,2015年3月已被汝州市人民政府徵用0.3畝,本應剩餘3.2畝,考慮丁曉燕實際轉包地邊界變動及畝數計算可能存在誤差等情況,參照丁曉燕提供的評估報告認定的其轉包地畝數為3.3畝,即3.3畝×8000元/畝=26400元,即補償數額應為26400元;(三)考慮政府存在過錯,在確定補償數額26400元基礎上,按照賠償數額不低於補償數額的原則,在補償數額基礎上上浮20%作為賠償數額,即26400元+(26400元×20%)=31680元;(四)因丁曉燕主張依其評估價值420413元予以賠償的理由不能成立,其要求汝州市人民政府賠償評估費5000元的理由亦不能成立,不予支持。綜上,汝州市人民政府的答辯理由不能成立,不予採納。丁曉燕的部分訴訟請求成立,予以支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六條的規定,判決:一、汝州市人民政府於該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賠償丁曉燕財產損失人民幣31680元;二、駁回丁曉燕的其他訴訟請求。

丁曉燕不服一審判決,向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查明的事實與一審一致。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認為,汝州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將丁曉燕轉包地地上林木強制清除的行為,已被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8)豫行終766號終審判決確認違法,汝州市人民政府應對丁曉燕的損失予以賠償。丁曉燕單方委託對其轉包地種植的林木價值予以評估,因汝州市人民政府不予認可,因此不能作為賠償的依據。本案丁曉燕提起的是國家賠償之訴,但其財產損失的主要成分為補償款,應先確認補償數額,在此基礎上按照賠償數額不低於補償數額的原則確定賠償金額。一審法院依據平頂山市人民政府平政〔2012〕12號文件作為本案補償數額計算的基本標準相對公平。一審判決根據該文件確定的最高補償標準計算出應補償數額為26400元,並考慮政府存在過錯,在確定補償數額26400元基礎上,確定上浮20%作為賠償數額是合理的。因丁曉燕主張依其評估價值420413元予以賠償的理由不能成立,其要求汝州市人民政府賠償評估費5000元的理由亦不能成立。綜上,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八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定,判決駁回上訴,維持一審判決。

丁曉燕向本院申請再審稱:(一)一審法院依據平政〔2012〕12號《關於印發平頂山市徵地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標準的通知》認定每畝8000元的補償標準,是錯誤的。在再審申請人3.3畝的土地上,有木槿樹3379棵,銀杏1365棵,共計4744棵。再審申請人提交的土地轉包協議、汝州市公證處出具的(2014)汝證民字第1224號《公證書》、河南信則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苗木徵收價值資產評估報告書》三份證據,證明了再審申請人於2012年3月種植銀杏和木槿,一直到2016年7月15日前,數量未少一棵。林木的內在價值,隨著生長年限的增加,價格越來越高。(二)一、二審判決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證據未經質證或是偽造的。涉案土地在第二次徵收中遭違法強拆,未履行估價程序就以8000元一畝補償。就兩次補償價格來說,價格相差十倍之多,顯然背離了附屬物內在價值,證明了二審判決是存在問題的。再審申請人在被強拆之前,被迫對所持有財產進行第三方估價,被申請人未有一份證據證明涉案財產的棵數以及估價。(三)一、二審判決遺漏再審申請人的訴訟請求。再審申請人的承包地內有看護房間、起居生活用品,未進行清算。一審法院未按再審申請人的評估報告作出判決,二審法院也未對此作出判決,遺漏再審申請人的訴訟請求。請求:1、撤銷一、二審判決;2、被申請人賠償再審申請人經濟損失420413元及鑑定費5000元;3、因被申請人存在過錯,應在賠償數額基礎上,再上浮20%作為違法過錯賠償。

本院經審查認為,被申請人汝州市人民政府將再審申請人丁曉燕轉包地上苗木強制清除的行為已經法院生效判決確認違法,丁曉燕有取得賠償的權利。本案的主要爭議焦點是賠償標準及賠償數額應當如何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在行政賠償、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根據本院詢問了解的情況,本案中,強制清除行為發生於2016年7月15日至7月19日期間,汝州市人民政府稱在對地上苗木清除之前,組織林業局、風穴路辦事處、張魯莊居委會對地上苗木進行了調查登記,但登記表上僅顯示樹種為木槿,無具體株數。而且,汝州市人民政府在強制清除地上苗木前及清除後均未通知丁曉燕,清除時也未對苗木進行妥善處置,導致苗木被毀損。丁曉燕在本案中提交了汝州市公證處於2014年12月30日作出的(2014)汝證民字第1224號《公證書》和河南信則資產評估有限公司於2016年7月18日作出的《苗木徵收價值資產評估報告書》,證明涉案土地上栽種銀杏、木槿的合計棵數以及兩次苗木栽種工程相關費用。本案系行政賠償案件,在丁曉燕提供初步證據證明其受到的直接損失且因行政機關違法行為給其履行舉證責任造成困難,而行政機關又未能提供有效證據證明丁曉燕實際損失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實際直接損失情況確定賠償數額。一、二審法院直接依據平頂山市人民政府平政〔2012〕12號《關於印發平頂山市徵地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標準的通知》確定的補償標準來確定本案賠償數額,有所不當,應予糾正。

綜上,丁曉燕的再審申請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規定的情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二條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八條第二款之規定,裁定如下:

一、本案指令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再審;

二、再審期間,中止原判決的執行。

審判長  仝 蕾

審判員  聶振華

審判員  袁曉磊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法官助理 徐小玉

書記員 曲飄原

相關焦點

  • 【NO.67】最高法判例:行政機關在拆除違法建築時的法定注意義務
    【NO.67】最高法判例:行政機關在拆除違法建築時的法定注意義務 2020-08-17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徵地過程中,強制清理地上苗木的賠償標準怎麼算?
    一審法院認為,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將丁女士轉包地地上林木強制清除的行為,已經被中級人民法院確認違法,市人民政府應當對損害丁女士轉包地地上林木損失予以賠償。但是丁女士其他訴求,被一審法院駁回。
  • 最高法判例│合同違約方應賠償守約方聘請律師支付的律師費
    對於律師費的問題,漢能公司認為律師費的承擔應以合同約定及實際發生為前提,而本案爭議合同沒有約定實現債權的費用應如何承擔,在無明確約定的情況下,一審法院判決漢能公司承擔該費用於法無據。漢能公司遂向最高法院提起上訴,請求撤銷一審法院關於律師費由其承擔的判決項。
  • 凱諾律師:徵地過程中,強制清理地上苗木的賠償標準怎麼算?
    一審法院認為,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將丁女士轉包地地上林木強制清除的行為,已經被中級人民法院確認違法,市人民政府應當對損害丁女士轉包地地上林木損失予以賠償。但是丁女士其他訴求,被一審法院駁回。一審法院認為,丁女士提起的雖然是國家賠償的訴訟,但是其財產損失的主要成分為補償款,不能脫離補償談賠償數額,應先要確認補償數額,然後按照賠償數額不低於補償數額的原則確定賠償金額。另外,關於補償標準,根據《土地管理法》中的規定,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就是說,土地上的附著物補償標準是由政府規定。
  • 最高法關於非刑事司法賠償案件適用法律問題解釋答問
    中新網9月7日電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行政訴訟中司法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下稱《解釋》)。對此,最高人民法院賠償辦負責人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解釋》的制定背景和主要內容是什麼?
  • 河南女子苗木被強拆請求賠償42萬,最終判政府敗訴賠償13萬
    丁曉燕遂提起本案行政訴訟,請求汝州市政府賠償因違法行為給其造成損失420413元及評估費5000元。由於丁曉燕轉包地種植林木的種植密度超過相關規定的合理種植密度,應按照該標準規定的超出合理種植密度的最高補償標準每畝8000元計算,此前因修路徵用的0.3畝土地已經賠償,故剩餘3.2畝,考慮到地界變動和政府存在過錯上浮20%作為補償數額,補償費用應為:3.3畝×8000元/畝+(26400元×20%)=31680元。
  • 【法視界】最高法判例:籠統請求確認土地或房屋徵收行為違法,屬於...
    原告籠統的請求確認徵收行為違法,屬於訴訟請求不明確。☑ 裁判文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 裁 定 書(2019)最高法行再181號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呂春生,男,1967年4月15日出生,漢族,住河南省安陽市北關區。
  • 最高法:公安機關在案件判決生效後扣押合法財產系違法
    央廣網北京2月1日消息(記者孫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最高人民法院日前(30日)發布七個涉產權保護的典型案例,其中「最高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決定賠償的首例刑事違法扣押國家賠償案」再次引發媒體的關注。
  • 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這些問題都有規定
    9日上午,最高法就《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及典型案例舉行新聞發布會。火車飛機上提供問題食品誰擔責?不合格食品沒吃出毛病要懲罰性賠償嗎?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介紹,《解釋》中明確,懲罰性賠償不以造成人身損害為前提,加大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
  • 最高法發布《解釋》 不合格食品對費者未造成損害也要賠償
    9日,最高法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下稱《解釋》)。《解釋》明確,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主張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依據規定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以未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丁曉燕訴汝州市政府行政賠償案
    再審申請人丁曉燕因訴河南省汝州市人民政府(以下簡稱汝州市政府)行政賠償一案,不服本院(2018)豫行賠終88號行政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最高人民法院作出(2019)最高法行賠申95號行政裁定,指令本院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審理了本案。丁曉燕的委託代理宋亞東、吳東耀,汝州市政府的委託代理人趙衛鋒、謝景紅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 判例、案例和司法解釋論述思路(一)
    比如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法院對於受害人提起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是不予支持的,儘管該條規定的合理性受到了猛烈的批評,但最高人民法院仍是通過批覆或司法解釋予以確認,以保持現有訴訟秩序的穩定。既然沒有判例法制度生存的土壤,那麼目前中國實施的司法解釋加案例指導應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司法解釋解決了我國法律規定過於原則、抽象的問題,而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案例以具體、感官的形式闡明了如何適用法律,解決了「同案異判」的問題。
  • 浙江金華:強制清除承包地上苗木,法院判決政府作出行政賠償!
    4.對承包地上苗木已進行評估並送達,5.答辯人告知被答辯人領取補償款,騰空交付土地。6.已依法支付補償款至被答辯人帳戶二、被答辯人胡XX請求確認清表行為違法並要求回復原狀、賠償損失之理由,與事實不服:1.相關職能部門已經依法進行「二公告一批覆」,履行相關徵地補償手續。
  • 聚焦| 最高法全面清理591件+首批7件司法解釋發布
    來源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長賀榮女士通報了司法解釋全面清理工作和第一批民法典配套司法解釋制定情況:  第一個問題,對591件司法解釋及相關規範性文件全面清理工作的整體情況。
  • 食品安全問題誰來擔責?最高法發布新司法解釋
    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解釋》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3、「自營」食品出問題,電商平臺要賠償近年來,網絡購物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最常見的消費方式之一,尤其是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外賣餐飲等空前活躍。對於涉網絡購物食品安全糾紛中電商平臺的責任承擔問題,新出臺的《解釋》作出規定。
  • 最高法:食品安全案懲罰性賠償不以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為前提
    來源:澎湃新聞最高法微信公號12月9日消息,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和五個典型案例。【司法解釋相關法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條 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主張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依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生產者或者經營者以未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精神損害賠償與法官自由裁量權
    法官在審理此類案件時,首先要確定賠償範圍,而要確定賠償範圍,所要考慮的事實主要是損害事實的存在以及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係,但因精神損害的無形性,所以,賠償客體與數額明顯具有較大的伸縮度,同樣情況的案件處理結果不同似乎也是無可非議的,所以法官造法的機制很容易運行;  2、因果關係的間接性。
  • 關於建立判例制度的若干思考
    美國法社會學家馬克·格蘭特把判例法的作用作為現代法律的一個原則。這種趨勢也波及到中國的司法制度的改革,前幾年,被媒體報導的鄭州市中原區法院,天津市高院在這方面已作了初步的嘗試,他們為了確保真正的司法公正,仿效英美「先例」判決制度,將經過確定的司法判例編成冊,並發給審判委員會,各個庭作為審判憑例。理論界對這一老問題又掀起了激烈的大討論,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最高法判例:未出現資金不足問題,不代表徵收補償補償費用專戶存儲...
    相關案例:最高法判例:未明確徵收補償款存儲帳戶的性質,不符合」專戶專儲、專款專用」的要求裁判文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行 政裁定 書(2020)最高法行申59732016年6月,商河縣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作出《許商綜合片區(二期)棚改項目房屋徵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對項目可能引發的社會風險進行評估,綜合評價結論為:「通過對許商綜合片區(二期)棚改項目房屋徵收工作社會風險綜合評價、分析,該項目合理、合法、資金到位、補償標準公平合理,對存在的問題處理措施得當,對可能發生的穩定風險應急處理預案落實到位,項目風險很小,項目可行。」
  • 最高法:116件與民法典不一致的司法解釋及規範性文件2021年1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上午舉行「全面完成司法解釋清理確保民法典統一正確適用」新聞發布會,發布首批7件民法典新司法解釋,宣布廢止116件與民法典不一致的司法解釋及規範性文件。最高法常務副院長賀榮介紹,經前期梳理統計,建國以來現行的、與《民法典》相關的司法解釋及相關規範性文件共計591件。自2020年6月份以來,最高法進行了全面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