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這首《遊子吟》家喻戶曉,這是孟郊在50多歲寫得一首表達母親對遊子的牽掛關心之情詩詞。不論多大,在父母眼中,你永遠都是一個孩子。
雖然現在的很多小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背誦這首詩,在大人、老師的講解下,也許知道詩詞所表現的大概意思,但誰能真正體會所描寫的情情境呢?
孩子明天就要出行,昏黑的油燈下,老母親的眼睛就要花了,但還是吃力的睜大眼睛,一針一線的為孩子縫補衣服。針腳很密,有時還要把針在頭皮上劃一下,沾點頭皮上的油脂,以便扎得更便利、縫得更結實。尤其在農村,在很冷的冬天,夜來的似乎更早一些,室外天寒地凍,萬籟俱寂,很多人早已進入了夢想。透過紙糊的窗戶,還能看到微弱的燈光,夜越來越深,老母親還在忙碌著......
現在的孩子只知道衣服是買來的,只知道衣服是不是名牌,縫紉機都沒有見過,更別說縫衣服了。別說孩子,就是我們中年人、年輕人,誰現在還自己做衣服啊?
記得父親說過,他小時候(就是上世紀50/60年代),中學畢業後,第二天要出去當夫(國家召集年輕人支援三線建設,當時他們去邢臺的西部山區,修建長徵重型汽車廠)。可是只有一雙襪子,奶奶給他洗了,因為第二天要穿,必須在火爐上烤乾。烤著烤著,因為太困了,一不小心,襪子離火太近了,燒了一個洞,趕緊補上,然後繼續烤。烤襪子——燒洞——繼續烤——,一晚上要反覆好幾次。待襪子完全烤乾,東方已經泛白,公雞已經打鳴。第二天當父親穿上乾淨的襪子,當時還不知道這是奶奶一夜未睡的勞動結晶。奶奶一共四個孩子,每個孩子出門都要操心,都要「密密縫」,這也造成奶奶的眼睛花得早、老流淚。
到了我們這一代,小時候,甚至中學時候,買成品衣服和做衣服結合了。雖說一年也就幾身衣服,但不論怎樣,過年還是要做一身新衣服的。記得第一穿帶拉鏈衣服時,不知是因為拉鏈質量不過關,還是自己不會使用,經常拉不開拉鏈,有一次還大哭「什麼北京、天津的衣服。拉鏈都拉不開」,現在還是父母說我的笑料。過年一般要做一條褲子,但由於家庭條件所限,也要精打細算。記得有一年,褲子做的比較晚,直到快過年了,還沒有做好新褲子,當時還哭鼻子了呢?不論怎樣,每個人還是有幾件衣服,還是有換洗的衣服,臨行前基本沒必要、也很少見「密密縫」了。
到了兒子這一代,那就更是另外一回事了。衣服很多套,大都是名牌;鞋子很多雙,也是名牌。很多衣服沒穿幾次,基本上還是新的就不穿了,兒子還美其名曰:「不舒服」「過時了」「現在的衣服哪有穿破的,更新衣服是為了促進GDP增長」。這次他上大學,我們也想幫他置辦幾套衣服,但他都不屑一顧,嫌我們的眼光不時尚、檔次不夠高、牌子不夠硬......。哎,與其這樣,花了錢還不讓人家高興,不如保障好人民幣,讓人家自己買吧,喜歡什麼就買什麼。
好的文學作品既具有時代性,也具有歷史性。文學作品是時代的產物,什麼時代產生什麼樣的詩詞,詩詞反映當時的社會生產發展狀況和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文化作品所表現的思想和道理是千古不朽、永不過時的,是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的。
《遊子吟》反映的是1000多年唐代人們的生活,但所表現的的「父母對兒女的關心和大愛」,在今天還是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只不過是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便罷了。
有一種愛是「母親永遠怕孩子餓著」,有一種愛為「母親永遠怕孩子凍著」,有一種愛在「後備箱永遠滿滿的」.......,這是不是新時代的「遊子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