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讀詩《遊子吟有感》

2020-10-08 莊裡事剛剛說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這首《遊子吟》家喻戶曉,這是孟郊在50多歲寫得一首表達母親對遊子的牽掛關心之情詩詞。不論多大,在父母眼中,你永遠都是一個孩子。

雖然現在的很多小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背誦這首詩,在大人、老師的講解下,也許知道詩詞所表現的大概意思,但誰能真正體會所描寫的情情境呢?

孩子明天就要出行,昏黑的油燈下,老母親的眼睛就要花了,但還是吃力的睜大眼睛,一針一線的為孩子縫補衣服。針腳很密,有時還要把針在頭皮上劃一下,沾點頭皮上的油脂,以便扎得更便利、縫得更結實。尤其在農村,在很冷的冬天,夜來的似乎更早一些,室外天寒地凍,萬籟俱寂,很多人早已進入了夢想。透過紙糊的窗戶,還能看到微弱的燈光,夜越來越深,老母親還在忙碌著......

現在的孩子只知道衣服是買來的,只知道衣服是不是名牌,縫紉機都沒有見過,更別說縫衣服了。別說孩子,就是我們中年人、年輕人,誰現在還自己做衣服啊?

記得父親說過,他小時候(就是上世紀50/60年代),中學畢業後,第二天要出去當夫(國家召集年輕人支援三線建設,當時他們去邢臺的西部山區,修建長徵重型汽車廠)。可是只有一雙襪子,奶奶給他洗了,因為第二天要穿,必須在火爐上烤乾。烤著烤著,因為太困了,一不小心,襪子離火太近了,燒了一個洞,趕緊補上,然後繼續烤。烤襪子——燒洞——繼續烤——,一晚上要反覆好幾次。待襪子完全烤乾,東方已經泛白,公雞已經打鳴。第二天當父親穿上乾淨的襪子,當時還不知道這是奶奶一夜未睡的勞動結晶。奶奶一共四個孩子,每個孩子出門都要操心,都要「密密縫」,這也造成奶奶的眼睛花得早、老流淚。

到了我們這一代,小時候,甚至中學時候,買成品衣服和做衣服結合了。雖說一年也就幾身衣服,但不論怎樣,過年還是要做一身新衣服的。記得第一穿帶拉鏈衣服時,不知是因為拉鏈質量不過關,還是自己不會使用,經常拉不開拉鏈,有一次還大哭「什麼北京、天津的衣服。拉鏈都拉不開」,現在還是父母說我的笑料。過年一般要做一條褲子,但由於家庭條件所限,也要精打細算。記得有一年,褲子做的比較晚,直到快過年了,還沒有做好新褲子,當時還哭鼻子了呢?不論怎樣,每個人還是有幾件衣服,還是有換洗的衣服,臨行前基本沒必要、也很少見「密密縫」了。

到了兒子這一代,那就更是另外一回事了。衣服很多套,大都是名牌;鞋子很多雙,也是名牌。很多衣服沒穿幾次,基本上還是新的就不穿了,兒子還美其名曰:「不舒服」「過時了」「現在的衣服哪有穿破的,更新衣服是為了促進GDP增長」。這次他上大學,我們也想幫他置辦幾套衣服,但他都不屑一顧,嫌我們的眼光不時尚、檔次不夠高、牌子不夠硬......。哎,與其這樣,花了錢還不讓人家高興,不如保障好人民幣,讓人家自己買吧,喜歡什麼就買什麼。

好的文學作品既具有時代性,也具有歷史性。文學作品是時代的產物,什麼時代產生什麼樣的詩詞,詩詞反映當時的社會生產發展狀況和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文化作品所表現的思想和道理是千古不朽、永不過時的,是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的。

《遊子吟》反映的是1000多年唐代人們的生活,但所表現的的「父母對兒女的關心和大愛」,在今天還是具有強勁的生命力,只不過是表現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便罷了。

有一種愛是「母親永遠怕孩子餓著」,有一種愛為「母親永遠怕孩子凍著」,有一種愛在「後備箱永遠滿滿的」.......,這是不是新時代的「遊子吟」呢?

相關焦點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的《遊子吟》你錯過了什麼?
    大家都知道孟郊所寫的《遊子吟》,大家應該從小時候就會背了,那它其中的深意你又知曉多少呢?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關於這首詩的故事和關於母親的這一偉大的形象。孟詩現存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詩文賞析在這首詩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一想到那個畫面我就滿滿的回憶,想起了很多事。想像一個畫面,就是在昏暗的光線下,有一位蒼老,眼中有血絲,滿身疲憊的老母親眯著眼,幫孩子縫著衣服。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貧寒潦倒的孟郊,寫出千古傳頌的名篇
    遊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其詩感傷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瘦硬。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孟東野詩集》。 《遊子吟》寫於溧陽(今屬江蘇)。此詩題下孟郊自註:「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同住。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慈母是生母嗎?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遊子吟》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是唐詩中的精品。現在比較通用流行的譯文是: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 孟郊《遊子吟》賞析 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這是寫母愛的著名詩篇,「遊子吟」是孟郊自創的樂府詩題,題下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是孟郊任溧陽衛的時候迎母有感之作。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賞析《遊子吟》是孟郊在溧陽所寫。作者早年漂泊無依,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將母親接來住。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苦吟一生,流傳最廣的竟是這首小詩
    >孟郊的這首《遊子吟遊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即將遠行的兒子縫製衣衫,一針一針地縫得很密很結實,怕的是兒子回來得太遲,這身衣服被穿破磨壞。母愛無私偉大,我們這些做子女者如小草般微弱的孝心,又如何能夠報答得了像春天的陽光般溫暖博大的慈母恩情呢?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遊子」在古代指遠遊旅居的人,這裡指代詩人自己,同時也指天下眾多離鄉的遊子。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34:孟郊《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
    遊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詩句譯文: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 遊子吟全詩的意思 孟郊遊子吟賞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兩句詩,我們從小就會念,通過這首詩也可以感受到母親對我們的愛。這兩句詩出自於《遊子吟》,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吧!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 詩詞美文:遊子吟
    遊子吟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說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注釋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臨:將要。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裡比喻子女。心:語義雙關,既指草木的莖幹,也指子女的心意。報得:報答。三春暉:春天燦爛的陽光,指慈母之恩。
  • 【為你讀詩】遊子吟
    —我喜歡你,讀詩的樣子— 朗讀者:柯爾山社區 張丹丹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與母愛相關的詩句還有這些
    2、《遊子吟》——唐 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3、《十五》——宋 王安石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8、《慈烏夜啼》——唐 白居易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
  • 少時不知詩中意,讀懂已是詩中人,讀唐代孟郊《遊子吟》有感
    小時候讀詩,特別是課本上很多還需要背誦的古詩,我們都會給詩做一個好壞的評判,而判斷一首詩的好和不好,一般只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字少,另一個是容易記,而孟郊的這首遊子吟,全部符合好詩的標準,字少,容易記所以被評為了好詩。
  • 母愛之歌,再讀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因為身卑官微而不得志,於是就每天閉門寫詩,寫不成詩則不出門,所以世人稱之為「詩囚」。後因為作詩而荒廢了公務,曾經被罰俸,禍不單行,仕途不如意的詩人,又逢家庭變故,髮妻早亡,孩子夭折。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今天母親節,我們如何「報得三春暉」
    今天,母親節,我們分享孟郊這首《遊子吟》,獻給天下所有偉大的母親。《遊子吟》——唐代: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孟郊這首詩無藻繪與雕飾,然清新流暢,淳樸素淡,濃鬱醇美。正如每一位偉大的母親那樣,為了兒女的成長,素麵朝天,不事雕琢,譜寫了一首首母愛的詩篇。《遊子吟》寫出了天下母親的共性:思子之情。
  • 唐詩三百首 | 40孟郊《遊子吟》
    【唐】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⑴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⑵遊子:指詩人自己,以及各個離鄉的遊子。⑶臨:將要。⑷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⑸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裡比喻子女。
  • 江南秋雨遊子吟
    記得當時還戴著紅領巾的我,一邊背著手抑揚頓挫地背詩,一邊看媽媽露出欣慰的笑容。不得不承認,書籍不等於見識,道理不同於胸懷。你盡可以自詡博覽群書,盡可以自認通曉古今,但缺少了「知行合一」,恐怕那滿腹經綸也只能算作空中樓閣,一番虛妄而已。年少的我,以為「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六句的詩既有古體也有律體
    前言我們常見的古詩中,四句和八句的詩多一些,六句的詩相對較少。對於詞來說,有些詞牌本身就是六句的詩,名篇數量還是非常多的。五言六句詩在魏晉時代已有,到唐朝增加了七言六句的詩體。說到流傳最廣的六句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孟郊的《遊子吟》:
  • 遊子吟:中華民族母愛的頌歌
    遊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此詩情感真摯自然,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蘊含著濃鬱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注釋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吟:詩體名稱。臨:將要。意恐:擔心。歸:回來,回家。誰言:一作「難將」。言,說。寸草:小草。這裡比喻子女。
  • 小毛讀古詩之《遊子吟》和《憫農》篇
    遊子吟 唐朝·孟郊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前幾日讀到孟郊的《遊子吟》,其中前兩句寫道: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想了想這些年母親也確實親力親為為我做了很多事情,如今我也是時候回報她了。但是,年幼誦讀的《遊子吟》,其間深意,為人母方能有所大悟吧。
  • 一首感動了多個世紀的詩詞,孟郊《遊子吟》全詩翻譯和賞析
    這個世界除了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遊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今譯】慈母手中的針線,化作遊子身上的徵衣。記得那是臨行前,母親一針一線地縫呵!然而對於孟郊這位 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 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 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 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 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
  • 中國唱詩班,《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有的故事即使看千萬遍,但當下一次你再次看到它時,還是會忍不住淚眼摩挲,《遊子吟》所講述的就是這樣的故事,一個關於母愛的故事。故事的一開頭,就是一群小孩子翻出一件舊棉襖。小男孩進門後,手便被母親放在手中哈氣戳熱,雖然自己身處寒境,但是有這樣的母親就已足夠。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母親在一旁生活做法,小男孩在一旁借燈看書,兩人皆無言,一切盡在不言中。當小男孩回頭,他看見灶臺中的火焰有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