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研究《易經》的意義

2020-12-16 國學新知堂

陰陽理論和萬物本原為氣的學說是我國古代最原始的自然哲學的信條,是我們的祖先分析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基本理論工具。五行學說成說較晚,大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過程中產生。陰陽理論和五行學說相結合,構成為我國古人關於世界萬物結構與規律認知的基本理論框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我國古代唯一一個自然科學的學科—中醫學。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奠基於《內經》,成書於戰國時代,它的基本思想就是試圖使用陰陽和五行學說來解釋人體的結構、生理和病理現象,以及人體與自然的關係等根本問題。所以我認為,《內經》代表了中國古代自然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最高成就。

毫無疑問《易經》有陰陽學說,但卻找不到五行的影子,這就說明《易經》成書要比五行成說早。很多學者都認為醫和易之間存在著的關聯,並試圖從《周易》的內容來推導中醫學的原理,《醫易學》就是這個企圖的產物。但是,醫易是個不倫不類的東西,因為在《易經》的內容尚不明確的情況下無所謂的《易經》的原理。不知道《易經》原理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我們如何再醫和易的原理之間建立某種關聯。我認為醫和易都根源於中國古代原始樸素的陰陽觀念,它們是同一枝幹上分出的兩個枝叉,或者同一枝蔓上結出的兩個獨立的果實。儘管它們成說時間一早一晚,但不能據此認為易是醫的源頭。《易經》發源於人們日常生活中決嫌疑、定疑難的需要。中醫學則發端於治療病疾的需要。它們兩者必然都要經歷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由經驗上升到理論的發生發展的過程。但對於不同領域的事務,處理起來我們的古人就會自覺不自覺地使用陰陽的觀念和學說,從而形成了易學和醫學的不同學科。

《易經》是一部筮書,是周代早期佔卜師的工作手冊。上古時代卜筮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活動,官方也設立專門的官職管理。上古時代卜筮活動所涉及的範圍極為廣泛,幾乎涉及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領域。大到祀神祭祖、徵伐漁獵、年歲豐歉、立邑任官,小到氣候變化、出行涉川、婚喪嫁娶、疾病胎孕,甚或夢兆吉兇,事無巨細,古人都要以卜筮決策。可以說卜筮是上古社會人們的行為準則。上古時代為什麼會盛行卜筮?我們可能會說由於古人迷信所以盛行卜筮,但這個答案卻是不恰當的。

卜筮活動的作用是什麼呢?定猶豫、決嫌疑。無論是生活在古代還是生活在現代,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總會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或疑難而無法做出決斷。比如,生病了,我們現代人可以去醫院看醫生,根據醫生的診斷來了解病情的輕重和預後的吉兇。而對於上古時期的人而言,沒有醫院,沒有醫生,甚至也沒有發達的醫學。怎麼辦? 又比如,男主人出了遠門,幾個月甚至幾年都不見回來。如果是現代,我們可以寫信,打電話,發電報,發尋人啟示,或者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渠道尋找。但是在古代,通訊、交通都不發達。怎麼辦?如果他還活著,還能回來,家人還需要等多久?如果他在外遭遇了不幸,沒有經濟來源的妻子是否可以帶著子女改嫁他人?這些問題是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的,否則日常生活便無法正常的繼續。再比如,遺失的物品是否還能尋回?走丟了的小孩子是否還能與父母相遇?今天出門是否吉利?明天修房子是否適宜?凡此種種,所有這些疑難如何解答應對?對於現代人而言,我們有醫學、科技、通訊等現代化的手段來解答應對,從而幫助我們釋疑解難,定猶豫、決嫌疑。而對於古人,他們也只能依據他們所擁有的哲學和宗教的知識為前提發展出的相應技術來幫助人們決斷嫌疑,定猶豫。卜筮就是這樣的技術。

所以,我們說古代的卜筮和巫祝等活動的社會職能與我們今天的醫學、通訊、科技的社會職能是一致的。它們不是出於迷信,而是根源於是日常生活中決嫌疑、定猶豫的實際需要。今天我們所謂的科學和文明就是從那些遠古的「迷信」的社會活動中發展、分化和豐富而來的。正如我們不能將我們的童年時稱為迷信年代一樣,我們也不能將遠古時代的巫祝和卜筮活動簡單的定性為迷信。古人只是相對於我們而言才是無知和迷信的,他們對於自然與社會也有系統的知識,只是古人的知識的性質決定了只能採用巫祝和卜筮的形式。遠古時代,神明的觀念統治著人們思想,所以,一切的疑難或嫌疑的決斷就只有訴諸神明了。但是,神明雖然在人們的觀念中存在,卻不被人們感知,如何獲知神明的旨意?於是,就產生了交通神明和人事的人和工具,用以幫助人們探問神靈的旨意。古代的巫覡就是神靈與人事的直接中介,神靈常常降附在巫覡的身上藉助巫覡的嘴巴直接傳達旨意。卜具則是間接獲悉神明旨意的方法,商代的卜具主要是龜甲和獸骨。周代以後筮法成熟,它的卜具就是卦畫。卜筮活動涉及古代社會人們日常生活的所有領域,所以《易經》能夠提供周代社會人們日常生活多方面信息,為我們研究周代的社會和歷史提供一定的材料。

自與西方文明碰撞以來,中國的文化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五四運動開始,以陳獨秀為首的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們便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傳統文化本身,以周公奠基孔子承續的後封建文化受到了懷疑和否定,延續了五千多年的封建文化被揚棄了。尤其與西方近代哲學和自然科學相比較,中國傳統文化更加難以自立。曾經擁有強大文化的中華民族,曾經同化眾多蠻族異類的中華文明,面對「先進」的西方文明和制度,該如何建設自身?文化是靜態的客觀的存在,而理智才是文明進步的最終推動力。中國數千年的封建制度和文化落後於近現代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是無可置疑的,但中國人的智慧就一定落後於西方人嗎?文明的發生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制度和文化一旦建立,便有保持自身的慣性。西方文明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沒有近代西方文明的侵入,中華文明可能還是會保持著它數千年的老樣子繼續前進。西方近代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先進形態,中華文明遭遇到它就不可能繼續保持自身不變了。與西方文明相接觸同時也是中華文明獲取進步的一個挈機。西方文明還不是世界文明的終極形態,因為在近代西方的制度和文化下,人類遠沒有實現福祉,自私自利、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戰亂、動蕩和貧窮都還沒有消除。這似乎又要待我們中華民族重新崛起,貢獻她的智慧和才智,創造更為先進的制度和文化。

所以,中國當代學者肩負著重建中華文明傳統,重建中國文化自信的使命。如何重建中華文化傳統?這便涉及到一個推陳出新的問題。因為任何一個新思想體系的出現,一個新的文化形態的建立,都必然根源於某個遠古的東西,數千年的封建文化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典籍,這是我們新起點的基礎。《易經》和易學就是這些典籍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支。《易經》在中國歷代學者的心目中都擁有崇高的地位,被稱譽為群經之首,但同時也是最難讀懂的一部典籍。西方近代文明雖然有野蠻的一面,但畢竟給我們帶來了理性。理性的目標就是理智的理解自然和社會,近代自然科學就是理性的產物。我們中華文化要獲得新的生命力,就需要引入理性的方法,需要使我們中華文化的發展方向與理智的理解自然和社會的目標一致。理性要求我們的知識體系建立在可理解的概念和觀念的基礎上。

愛因斯坦著作高深不?羅素的著作高深不?湯因比的著作高深不?但是這些著作都能夠為我們的理智理解。我們通過閱讀這些作品就能夠了解作者說的是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通過進一步的思考還能夠領悟作者的所持觀點和立場。如果再進一步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來判斷這些作者的觀點和思想是正確還是錯誤,是高明還是淺薄。我們今天來研究傳統文化,研究國學,也要使我們的國學知識體系建立在可理解的基礎上。典籍作為承載和傳達文明信息的載體,它的內容一定要能夠被我們的理智理解,只有可理解的內容才有可能被我們領悟和學習。

有人說我國的《易經》囊括了宇宙的所有知識,包含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全部。但是最簡單的事實是,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終身抱定《周易》而不用學習現代自然科學和數學知識來理解自然和社會。所以,我們研究《易經》首先要破除迷信,堅定可理解的思想。以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去讀,然後努力去理解它。古人說對了,我們就要找出他之所以對的根據,古人說錯了我們也要指出他錯在哪裡。研究《易經》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結果是,我們真的在《易經》裡找到了某個放之宇宙而皆準的法則,那麼我們就要利用它為世界建立了一門新的科學學科。這樣一來,我們此前對它吹捧和讚揚便落到了實處,我們也可以向全世界宣告我們的《易經》博大精深名符其實。但是另外一個更有可能結果是,它的內容裡並沒包含多麼深奧的哲理,卦象用作卜具其實並不比使用龜甲和獸骨上的裂紋更為高明。這個結果可能會有些悲觀,但至少也能告訴我們中國的學人不要再皓首窮經,竭一世甚至幾世的精力去探究它了,尋求宇宙的終極法則最終還是要從研究自然界開始而不是某部經書。古人的著作只是古人研究世界的成果和結論,而我們要振興中華文明就要從重新研究世界開始,並要求我們做出新的理論概括。

我們需要有懷疑一切的精神,批判地去閱讀,通過思考去理解把握。最終判定正確與否的根據不是任何權威而是人類的理性和邏輯。這就是笛卡爾所倡導的理性的方法,這個方法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基礎。我們研究《易經》就要使用這個方法,以期實現推陳出新的目標。

《易經》的作者是誰相對於《易經》的內容是什麼是相對次要的問題。伏羲畫卦,文王演卦,孔子釋經。這些傳說都是不可考的,假託三聖不過是神話《易經》的一個手段。對於我們今天的研究者而言,弄清楚它的內容,還原它的本原面目是更為迫切的課題。關於《易經》的作者是一人還是多人的問題,我的研究結論認為它應當是出自一個之手而不是多人之手。主要證據是它內容的統一性,六十四卦具有六十四個各不相同的卦名,但是每個卦的命名規則都是相同的;三百八十六爻,爻辭不同,但釋爻論斷的規則也是統一的。看似繁雜的內容卻有一個統一的規則在裡面發揮作用,這個特點就暗示它應當是出自一人之手。我研究《易經》沒有參考《易傳》那部分內容,因為我認為這兩部分內容之間沒有關聯,它們不僅不是同時代的作品,而且就思想和內容而言也是毫不相關的。《易傳》雖然號稱是解釋經文的,但對於正確理解經文內容這個目標來說,它還沒有找到門徑。

直到今天,《易經》依然被認為與命理、面相、風水、陰陽宅等學科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但我從沒有涉獵過除《周易》本經以外的任何知識,所以我對於這些學科不持立場。但我相信我所使用的方法同樣適用於這些學科的研究。我不相信有天書的存在,也不相信有不被理智理解的知識的存在。對於人類的認知而言,未知領域還遠遠大於已知領域,但認識的進步,文明的進化,還必須從理智的理解自然和社會的方向上逐步取得。今天的未知領域,可能到了明天就已經是已知領域了,但不可能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即某個領域對於人類的認知而言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已知領域。堅信理智能夠全面地理解自然和社會,是我的人生信條之一。所以,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哲學唯理論的信奉者,相信純粹思辨的獲取知識的方法。在研究《易經》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新的概念和觀念的提出,但這些內容是無法通過訓詁和注釋的方式獲得。大家會發現,為了全面理解經文內容,我們需要引入一些新的概念和觀念,建立一個知識體系,而不僅僅是注釋和翻譯原文。而且在更多數的情況下,訓詁和考證的方法也很難獲得經文中文字、詞彙和語句的原義。理解《易經》經文的基礎需要通過哲學思辨的方式獲得,這可能是最讓我們中國學人感到意外的一個結果了。

相關焦點

  • 《易經》到底值不值得研究?對現代人來說,學習《易經》有什麼意義?
    ——《莊子》 面對眾多文化經典,我們其實不需要為數量太多而煩惱,文化歷史研究是專家學者的工作。 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面對中國文化,我們只要抓住重點,找到主脈,把握住核心,也就不需要再為選擇困難而煩惱了。
  • 《易經》到底值不值得現代人研究和學習?
    「中華傳統文化」值不值得現代人研究和學習?如果你覺得這個值得,那麼《易經》就值得。這是因為《易經》就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比較核心的組成部分之一。——廣義的易學;正是這些易經及其周邊學術事實上構成了中國哲學中具有代表性的「陰陽五行」哲學的理論、應用體系。
  • 為什麼現代人不容易讀懂《易經》
    【問】現代人為什麼不容易讀懂《易經》?【答】從儒家思想成為主流社會形態後,儒家的經學家們實際上(不一定是有意)誤導了民眾,使人民不知「易」為何物。事實上,歷史記載《周易》之前還有《連山》、《歸藏》兩種「易經」,那既然有兩種,為什麼此外不能有三種、四種?事實上(儘管學術界可能沒有鮮明地認識到這個事實),很明顯存在第四種易經——《漢易》(包括《京氏易傳》+《焦氏易林》等)。那麼,究竟什麼是「易經」。
  • 現代人為什麼要學習《易經》,如何才能學好它?
    現代人為什麼要學習《易經》呢?有人認為《易經》包含深奧的學問,學了它可以開闢科學的一個新大陸。但是從古至今從來沒有發現有一個人從它的內容裡引申出哪怕一條有效的自然法則來。有人認為《易經》是神秘的預測學,學了它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未來,趨吉避兇。但是如果真有預測學這樣一門科學存在,那麼它的用途之一就在於幫助人們遠離災禍。
  • 為什麼古人能寫出《易經》等奇書,而更智慧的現代人還很難參透?
    意思就是幾千年前的古人智慧和現代人是一樣的,甚至比現代人還要高,因為他們吃的喝的都是純天然無汙染的東西,呼的吸的都是新鮮空氣,那些寫《易經》等奇書的士大夫們生活優越、節奏舒緩、心思簡單,因而腦子特別清靈深邃。
  • 《周易》到底值不值得研究?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意義在哪裡?
    有朋友問:《周易》到底值不值得研究?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意義在哪裡?在極端實用主義者眼中,除了謀生技能就沒有值得研究的東西。連英語這類只是與小規模社會生活禁閉圈沒有勾連的語言知識,都被噴成無用之學,甚至逐漸減低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那麼研究人類精神層面上的哲學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畢竟人還是要出國的,要旅遊的,英語再怎麼說還是用得到的。哲學,我們什麼時候能用得到?
  • 古人能夠寫出易經這等奇書,更智慧的現代人卻很難參透,有辦法嗎
    現代人的智慧,更多的表現在科學技術上面,但是,在對宇宙的理解以及對人體自身的了解層面,現代人和古人的差距就不是那麼一點點了。今天我們看《易經》等經典,就像二維世界的生物,永遠都不可能參透三維世界的生物一樣。對於二維生物來講,三維生物在他們的世界,永遠只是一個投影,他們永遠都不會有三維立體的體驗。
  • 易經:太極與人生的意義
    以自身利益發展來研究看待並闡述萬事萬物。對於宇宙本身來講,我們認識宇宙如同螞蟻看待人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結論會不一樣。眾所周知,地球是球形,螞蟻如果有思想會這樣認為嗎?自然界的動物也未必這樣想?我們有這樣的認知是得益於我們有高於動物的思想文明。換句話說,更高級的生物文明是不是看我們就跟看螞蟻一樣?再延伸一句,高級的外星文明為什麼一定要是外星人?而不是外星狗,外星貓啊什麼的?
  • 《易經》真對人類有現實意義嗎?
    《易經》的意義在於它的價值和影響力。它是我國古代的經典著作,是百科全書。它覆蓋了氣象學、天文學、軍事學、數學、先知(預測)學、氣功學、武術學、體育學等各個領域。幾千年來尤其在醫學方面貢獻較大,古賢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之說。
  • 《易經》與現代人類的關係
    相信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易經》這本書,但真正去看過的同學可能少之又少,因為內容實在晦澀難懂。一直以來《易經》都被稱之為無字天書,但他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它的妙用。《易經》一直以來不被大家重視是因為逃過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所以大家都把他歸類為一半迷信的「邪書」。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它就是算命、風水、卜卦的封建迷信。看著這些符合相信大家都是一臉懵的,這正是《易經》裡「河圖」「洛書」。
  • 日本對《易經》研究的路徑
    作者:史少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摘要:日本學者對《易經》的研究,隨著儒學在公元五世紀傳入日本就開始了,至公元757年,《易經》正式成為了日本古代國子監的教材之一。日本對《易經》的研究有伊藤仁齋、北村沢吉等人的"義理派",也有根本通明等人的"象數派",還有許多易學家既重視象數,也重視義理的"易理與象數兼容派"的研究。綜括日本古今對《易經》的研究途徑:一是對《易經》的講讀。通過講讀而研究《易經》博大精深的內涵。日本古代多次實施宮內講學的制度,大規模皇室主持的講《易經》活動極大地推進了日本的易學研究和普及程度。二是日本學者對中國易學文本的研究。
  • 現代人為什麼讀不懂《易經》?被專家帶溝裡了!
    《易經》熱已經好幾年了,如今學習《易經》的人越來越多,但真能理解和應用這部經典的人鳳毛麟角,甚至是閱讀越糊塗,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文字。《易經》裡的每個字,我們可能都認識,但是語境變了,字義就變了,字義變了,全文思想也就變了。比如「奉承」這個詞,很多理解為「阿諛奉承」,但其實這個詞的本意是「奉命承辦」,是講執行力的。奉,即風,承,即成,順風成功,同音的字是具有相同字義的。
  • 現代的人學習古老的易經有實際意義嗎?
    現代人學習易經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我想這個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學了半天都沒有用,時間那麼寶貴拿來學它幹什麼呢?我們可以講出很多很多,但是按照易經的習慣,我們多半每次只會講三個,所以我們就提出下面三點,供大家參考: 第一、糾正似是而非的觀念:我們有太多的觀念是使我們腦筋不清楚的,可是我們自己不知道。我舉個例子,像今天非常普遍,大家都認為是對的,叫做「自信」,人應不應該有自信?這種話不能用「有」或「沒有」來回答。
  • 為什麼經典《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比聖人我們現代人缺什麼
    首先,經典是承載智慧、真理、覺悟的載體,《易經》也好,《道德經》也好。《易經》《道德經》晦澀難懂嗎?文字、知識、語言、邏輯都不全是思維方式上的差異,更多是踐行和悟性的高低,很多道理講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在踐行層面大打折扣,甚至倒行逆施的不在少數。古人的智慧寫不出來,寫不完,甚至無始無終,無有無不有,古人和現代人差異大嗎?非常大,也非常小。
  • 通過自學可以讀懂《易經》嗎?我回答:完全可以,易經並不神秘
    基於這些思考,我決定深入研究中醫學基本理論,同時也將研習興趣轉移到中國哲學與傳統文化上面。《易經》和《老子》是我用功最深的兩部經典。對於《易經》我只想搞清楚一個問題,這部書究竟講什麼。我不認同部分學者認為它是一部天書的意見,以為它不可能被讀懂。我堅持認為它只要是人類大腦的作品,就不可能不被讀懂。
  • 通過自學可以讀懂《易經》嗎?我回答:完全可以,易經並不神秘
    所以,我沒有將精力放到研讀浩如煙海的傳統易學典籍上,直覺告訴我,在那條路上走得越遠,離《易經》的真相也越遠。初讀《易經》,也感覺茫然而無頭緒。一方面,苦讀經文,試圖搞清楚這些的文字的真實意義。另一方面,猜想卦象的意義。我經常在腦子裡想像這些符號可能代表的意義,將它們畫在紙上,畫到地上。苦苦思索的時間,有十幾年之久,頭腦仍然是無頭緒的。
  • 如何理解《易經》中的卦象的意義?
    所謂的卦象實質上就是卦畫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大家都知道,《易經》這本書其實就是六十卦以及卦辭和爻辭。我們若要了解《易經》這本書裡面文字部分內容的含義,首先需要了解六十四卦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從春秋時代開始人們就認為六十四卦是由八卦演變而來的,但在《易經》這本古書裡卻沒有提供八卦以及八卦與六十四之間關係的任何知識。
  • 三本易經,只剩《周易》,失傳天書在古墓重現,專家研究卻被中止
    《易經》中國的曠古奇書,也被許多人稱之為「天書」,由於其內容繁雜,分支眾多,再加上現在電視和電影的影響,現代人對《易經》有著「非科學」的質疑。但凡是對《易經》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易經》是古代人對生活規律總結的結晶。涵蓋了中華民族的先人對天地、自然、萬物、生命等運行規律的認識。 為中華文化「三玄」之一。
  • 易經入門:聚氣凝神,把心靜下來,讀懂《易經》也就不難了
    最近很多朋友們都在問李秀筆記同一個問題,那就是讀《易經》應該如何入門。眾所周知,非常多的人推崇《易經》,也有很多人評價說這是一本「天書」,裡面蘊含著很高的智慧,但讀起來卻不知道如何下手。在我看來,無論讀《道德經》,亦或《易經》、《詩經》,需要的就是這種持續的定靜能力,這是學易的基礎。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些應該屬於心理因素,確實非常重要,但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這個「非常重要」與古人所認為的定靜的重要意義,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具體舉例來說,我們雖然現在也承認,遇事沉著冷靜的人,一定非常厲害。
  • 易經入門:聚氣凝神,把心靜下來,讀懂《易經》也就不難了
    在我看來,無論讀《道德經》,亦或《易經》、《詩經》,需要的就是這種持續的定靜能力,這是學易的基礎。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些應該屬於心理因素,確實非常重要,但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這個「非常重要」與古人所認為的定靜的重要意義,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具體舉例來說,我們雖然現在也承認,遇事沉著冷靜的人,一定非常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