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有這麼一句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流傳很廣,各種書籍和影視劇中都有出現過,即使不了解佛學的人,對這句話都能夠倒背如流。
在心經中這句話是引出下文最重要的引子,是心經中最為精華的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後,佛說了一句:「舍利子」,然後才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即舍利佛)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因為他智慧敏捷,見多識廣,對於佛法理解精深,所以被稱為「智慧第一。」
佛在此處稱呼他的名字,意在告訴世人:
般若波羅蜜多法門,暗藏大智慧,非用心者不能得之。
可惜現在很多人並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含義,理解停留在文字的最表面而不自知,誤解了佛的法,在歧途上越走越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作為心經整篇中最重要的一句話,其中又蘊含著什麼樣的大智慧呢?
01色非美色
很多人以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的色就是美色,這句話是佛要告訴我們好不好色都是一樣的。事實真是如此嗎?
我有一個朋友,他女朋友換得很勤,每次跟他出來吃飯身邊的女孩都不一樣,還經常腳踏幾條船。有次我勸他:色字頭上一把刀,收收心找個好的女孩成家立業才是真。
他聞言滿不在乎地說:「佛家有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色就是不色,你不色也就是色。」
我知道勸不動他,以後也就沒再跟他說這個事。後來他的事情被人揭露,成為了身邊圈子裡人人唾棄的「渣男」。
其實佛說的色並不是美色,色是形色,色身,是一切有形有相,一切我們能看到的東西。但大到天上的雲、海洋、森林;小到身邊的一本書、一張紙等一切物質形態都可以說是色。有人會說那為什麼美色就不能說色即是空?
其實心經中這句話描述的是一種物質的性質,而好色只是一種人的欲望,覺得好色與不好色都都沒區別的人,這是對這句話的誤解。
02空非虛無
如果問「空是什麼?」很多人不假思索都會脫口而出:空就是沒有,就是虛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說的就是什麼都是假的,都是無意義的,一切終將歸於虛無。
於是生活中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對待生活中的一切都很消極,工作也不上心,每當有人激勵他們努力奮鬥時,他們總是有氣無力地說:這麼努力這麼辛苦有什麼用?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對待工作、對待身邊的人都不積極熱情的人,在工作上在家庭上都都很難獲得成功,窮困潦倒時也沒人願意接濟他。
這就是對空的一種錯誤理解,心經中的空不是沒有,虛無;恰好相反,空是有,是實像,是絕對的相待性,是一切事物都有的特質。佛家講的相待性就是指對立性。
有人會問了,為什麼「絕對」是空的相待性,而不是「有」?「空」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特質?其實就是很多人都對空這個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為什麼絕對會是空的相待性?因為絕對就是一種永恆不變的狀態,世間萬物都是在運動,在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