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松:中國科幻薪火相傳

2020-12-16 中國日報網娛樂頻道

葉永烈是一位科普科幻和紀實文學作家。在我看來,他的科幻成就至少有三:一是他在科學基礎上建構起對未來的嚮往。這方面突出表現在《小靈通漫遊未來》。此書1961年寫成,寫的是21世紀的中國,講述了一個建立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基礎上的中國,有生產糧食的工廠、給學生上課的機器人,還有會飛行的汽車等等,這些如今有許多都實現了。二是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科學知識和倡導想像力。葉永烈的作品至今仍保持很高銷量,他的故事很好讀,廣受讀者歡迎。他把科幻與推理結合,創作「金明戈亮探案系列」。他發揚科幻類型文學的特色——要讓廣大群眾愛看,要有閃光的點子、驚人的想像、精彩曲折的故事,而不是玩語言文字遊戲。葉永烈把科幻推向更大眾的人群。三是對社會和歷史的深深關切。他的《愛之病》《腐蝕》等寫傳染病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最早一批公共衛生題材科幻作品。

葉永烈的作品,把未來與歷史融為一體,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他和同代的鄭文光、童恩正等科幻作家,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科幻傳統。他們都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在紅旗下學習和成長,他們把對祖國強大的祝願注入科幻小說。他們的科幻小說也有一些共同點。一是創立科普型科幻,讓科學成為幻想的主線。鄭文光是天文學專家,葉永烈是化學專家,童恩正是人類學專家。葉永烈說:「科普興,科學興;科學興,中國興。」二是發展少兒科幻。科幻在中國,長期是兒童文學的一部分,它要面向少年普及科學,培養下一代人的探索精神。葉永烈說:「應該讓孩子們從小喜歡科學、熱愛科學,讓孩子們從小就富有幻想」。三是現實主義觀照。尤其是到創作後期,他們都強調科幻要關注社會,關注人生,要有人文精神。他們認為科幻是文學,是人學。

從這些可以看到科幻在中國發生發展的脈絡。梁啓超第一個把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翻譯成中文,提倡「小說革命」「小說救國」。他的《新中國未來記》寫1962年的中國,設想世博會在上海召開,所有國家都來開會的盛況。魯迅也從日文翻譯了凡爾納作品。魯迅到日本留學,看到日本人翻譯的西方科幻小說,感慨西方人的夢是海底兩萬裡、人上月球,把西方科幻小說介紹到中國。應該說,鄭文光、童恩正、葉永烈這代人,秉持了把科幻作為實現國富民強工具的傳統。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後迎來機遇,真正把一種舶來品轉化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讓它興旺並紮下根來。

從梁啓超、魯迅到鄭文光、童恩正、葉永烈,再到今天的劉慈欣、王晉康、何夕、江波、陳楸帆等,中國科幻實現了薪火相傳,並發揚光大。前輩作家倡導的科普型、少兒型和社會型科幻,今天正在全面發展。從去年底到今年,科幻界重新提出振興科普型科幻;少兒科幻方面,則新設少兒科幻星雲獎,並由南方科技大學首次推出科幻的初中高級教程,另有一批少兒科幻集中出版;科幻現實主義在創作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大量新作湧現,延續中國科幻關注國家、關注社會、關注科技和關注未來的傳統。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幻薪火相傳
    此書1961年寫成,寫的是21世紀的中國,講述了一個建立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基礎上的中國,有生產糧食的工廠、給學生上課的機器人,還有會飛行的汽車等等,這些如今有許多都實現了。二是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科學知識和倡導想像力。葉永烈的作品至今仍保持很高銷量,他的故事很好讀,廣受讀者歡迎。他把科幻與推理結合,創作「金明戈亮探案系列」。
  • 對話中國著名科幻作家韓松:今天,我們為什麼讀科幻?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科幻文學一直存在「圈內無人不知,圈外無人知曉」的「出圈」難題;以後,科幻文學還會是距離文學最遠的文體,它的讀者還是距離普通人最遠的那群人嗎?今年,適逢國際天文聯合會成立100周年、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世界讀書日前夕,在浙江圖書館,被稱為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韓松為讀者展開一場剖析—— 「今天,我們為什麼讀科幻」。
  • 科幻小說家韓松的書房
    韓松坐在遮天蔽日、混亂無章的書的茂林裡,一手做新聞,一手寫科幻,一副「時人不知餘心樂」的怡然自得。 韓松現任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副主任兼中央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他的另一重更知名的身份是科幻作家,與劉慈欣、王晉康、何夕並稱中國當代科幻「四大天王」。 他讀書涉獵寬泛,政治、經濟、歷史、哲學、文學……無所不包。
  • ...底蘊是科幻的寶庫」——專訪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主任韓松
    科幻作品本身是對於文明演化的一個描述,我覺得河南的很多東西都能夠變成很好很厲害的科幻題材。」9月26日,當代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主任韓松面對記者的採訪,毫不掩飾自己對河南這片土地的欣賞。  溫文爾雅,思維敏銳,是被譽為當代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韓松給人留下的印象。
  • 作家韓松:中國科幻離阿西莫夫還有多遠?
    韓松:中國科幻離阿西莫夫還有多遠  2012年4月6日,世界三大科幻作家之一艾薩克·阿西莫夫去世20周年。早在上世紀阿 西莫夫的科幻小說中文版出版後,就有了一大批的擁躉者,他不僅激發了中國科幻小說的創作熱情,還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作為世界科幻界的裡程碑人物,阿西莫夫 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思考?
  • 韓松:科幻是大國雄心的表達方式
    12月29日,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參加了2019年最後一場有關科幻的活動,在家鄉重慶,他見證了釣魚城科幻中心的成立。此前,他還發表了一篇文章——《科幻,中國城市的新名片?》。韓松既是資深新聞工作者,又是科幻作家,雙重身份讓他格外敏感於中國城市對科幻的關注,他將這種關注視為中國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主動面向世界與未來的一種折射。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回顧這位中國當代科幻小說名家的寫作之路,不同時期有不同風格和題材的科幻佳作行世,《宇宙墓碑》《火星照耀美國》《暗室》《再生磚》等科幻小說陸續得到銀河獎、星空獎、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小說類首獎、全球華語星雲獎最佳短篇小說金獎等國內外科幻獎項的肯定。更重要的是,韓松的科幻寫作確立了鮮明的個人風格和獨特氣質,對於華語科幻寫作有著某種「顛覆」與推動意義。
  • 河南的文化底蘊是科幻的寶庫——訪當代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主任韓松
    科幻作品本身是對於文明演化的一個描述,我覺得河南的很多東西都能夠變成很好很厲害的科幻題材。」9月26日,當代著名科幻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專委會主任韓松面對記者的採訪,毫不掩飾自己對河南這片土地的欣賞。厚重河南,亦可科幻「河南是非常有科幻感的一個省份。」
  • 《驅魔》獲星雲獎,中國科幻需要韓松正如好萊塢需要迪克
    本文原標題《我們需要韓松,正如好萊塢需要迪克》,經未來事務管理局授權轉載自《不存在日報》。微信公號:不存在(ID:non-exist-FAA)「獲得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的是:《驅魔》,作者韓松。」頒獎人念道,然後韓鬆緩步上臺,沒戴往常那頂磨邊兒的鴨舌帽。
  • 韓松:科幻是中國社會變化的一面鏡子
    ▲《給孩子的科幻》發布現場,「給孩子系列」總主編北島(左三)、本書主編韓松(右二)、劉慈欣(右一)等座談。 攝影:李牧鳴▲韓松以科幻作家身份在新華社和讀者交流。攝影:羅娜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記者韓松)11月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韓松:科幻是中國社會變化的一面鏡子》的報導。今年是我到新華社第27年,第一次以科幻作家身份在這裡和大家交流。科幻從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民族想像力、創造力的縮影,這些年我國也出現了一個科幻熱潮,尤其是劉慈欣獲得雨果獎之後。
  • 專訪|韓松:中國有很多特有現象,都可以用科幻來表達
    ……這是中國科幻小說家韓松筆下的「人工智慧簡史」。他的新作《驅魔》「預言」在二十一世紀中期,人工智慧將接管醫療衛生行業。看似人人長壽的烏託邦世界危機四伏,失控的人工智慧甚至認為治療病人的最好辦法就是幹掉病人。而在醫院之外,即便看不到硝煙烈火,看不到鮮血淋漓,卻上演一場能瞬間摧毀人類的「藥戰爭」。
  • 科幻作家韓松:葉永烈啟迪我們的是「想像力不要設禁區」
    著名科幻作家韓松今天下午接受記者專訪時說,葉永烈的科幻作品樹立了一個標杆,就是科幻創作「在想像力方面不要設立禁區」。葉永烈1940年出生於浙江溫州,是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20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1961年完成的科幻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影響深遠。
  • 《給孩子的科幻》出版,劉慈欣和韓松:對未來迷茫、焦慮
    因為一本《給孩子的科幻》的出版,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詩人北島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戴錦華「世紀同框」!2018年10月28日,《給孩子的科幻》新書首發式在西西弗書店北京長楹天街店舉行。除了這四位重量級嘉賓,新生代青年科幻作家趙壘、滕野也參加了這場活動。
  • 科幻作家韓松眼中的魔幻之城:故鄉亦他鄉
    中國著名科幻作家韓松說。站在嘉陵江畔的重慶李子壩輕軌站觀景平臺上,韓松舉起手機,拍下輕軌「穿樓而過」的畫面。韓松生於重慶,著有《宇宙墓碑》《紅色海洋》《驅魔》等科幻小說,曾多次獲中國科幻銀河獎、世界華人科幻藝術獎等。37年前,還是高中生的韓松就已經開始創作故事,那時他常常從這條路走過。
  • 首屆亞太科幻大會頒出「引力獎」,韓松《驅魔》等作品獲獎
    獲得最佳長篇小說獎的《驅魔》是著名科幻作家韓松「醫院」三部曲之二。《驅魔》2017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此前曾獲得過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金獎。評論家宋明煒如此評價此書:「語言的迷宮讓讀者經驗迷離的未來史,意象幻覺後面透露著不可見的真相。韓松又一部新浪潮巨作。」
  • 科幻作家韓鬆開玩笑:河南元素都被河南作家劉慈欣、王晉康寫完了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喜歡看科幻小說的讀者都知道中國科幻「四大天王」——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而四個人中兩人都是河南人:劉慈欣祖籍信陽羅山縣、王晉康是南陽人。
  • 韓松:科幻作品是如何構建世界觀的?|講座預告
    對科幻作家來說,「編世界觀」是比「編故事」更重要的事。世界觀構建得足夠細緻,故事才足夠可信。讀者與觀眾只有相信了環境,才會相信劇中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劇中事是活生生的事。科幻作家可能也是近代世界裡最早進行世界觀建構的人。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著名科幻小說《地球到月球》中,「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構建了一個哪怕在今天看來仍令人驚嘆的有別於現實的「虛擬世界」。
  • 韓松:科幻作品是如何構建世界觀的?
    第2927期文化產業評論 科幻世界的構建者遊走在想像力的懸崖邊,科幻的另一個名字就是自由和顛覆。韓松認為,建構一個科幻世界要考慮八個方面:概念、狂想、世界、奇觀、細節、科學、宗教、藝術。
  • 韓松《驅魔》:科幻映照現實
    《驅魔》韓松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網搜了《驅魔》,似乎有很大一部分人說沒看懂,甚至出了「閱讀指南」。我倒是想說,讀韓松的小說,不是在讀故事,而是在與他一起進行一場有關人類走向的思考。懂與不懂,都是未來時,只是我們偶爾也會一不小心客串一次書中的人物。這時,我們有了「病人」的標籤。  在時間與空間的大挪移中,我們的主人公楊偉迷迷糊糊地接受了一次被安排的任務。殺死「敵人」取得病人們的相對和平。我覺得這樣介紹 《驅魔》的故事梗概,夠了。
  • 專訪|科幻作家韓松:我們都有病,在宇宙這個大醫院尋找解脫
    延續了《地鐵》《高鐵》《獨唱者》的科幻現實主義,時隔四年科幻作家韓松為讀者帶來了又一部反烏託邦之作——《醫院》。韓松的科幻故事常常成為現實的預言。1990年代中期,其長篇小說《火星照耀美國》中就預言未來中國會掘起,美國世貿大廈將被恐怖分子炸掉。書中當時還詳細描寫了世貿倒塌的情形:「像兩座火炬一樣燃燒。上面的人紛紛從上面跳下來,然後兩棟樓轟然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