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自古便是富庶之地、魚米之鄉。勤勞奮進的江蘇農民,用汗水澆灌出豐收碩果,用創意打造出魅力田園,用激情奮鬥出幸福生活。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全省上下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促進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為江蘇鄉村發展帶來強勁動能。江蘇以佔全國不到4%、人均不足0.9畝的耕地,生產了佔全國5.5%的糧食、6.5%的蔬菜、3.9%的肉類和5.7%的禽蛋,創造了佔全國6.4%的農林牧漁增加值,全省8000多萬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對一個東部沿海省份來說很不簡單」;農民人均收入從1978年155元增加到2018年20845元,增幅連續9年高於城鎮居民,豐收成為農民群眾穩穩的幸福;農村人居環境、蘇北農民住房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改善美麗宜居村莊已遍布全省。固有創業創新基因的江蘇人,在新時代得以傳承延續,推動創業創新活力進一步迸發,動能更加強勁,氛圍更加濃厚。
生態農場
智慧農業健康衛士監測站
招「才」引智
唱響農村雙創最美和聲
近年來,一大批本土人才、返鄉歸雁積極響應鄉村振興號召,帶著技術、資金和新思維、新理念,紮根農村、投身農業,助推鄉村業態繁榮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等優勢農業產業遍地開花,傳統手工藝、手工業、家庭工廠、手工作坊等特色鄉土產業煥發新生,賈汪馬莊香包、棲霞龍潭金箔製作等一批鄉村藝人工匠大顯身手。目前,全省已有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超過20萬家,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萬人,黃明、胡毓芳等10人入選「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優秀帶頭人典型案例」。「農業+網際網路」「農業+休閒觀光」「農業+服務業」等鄉村跨界經濟方興未艾,全省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62.4%,農產品網絡年銷售額持續保持兩位數以上的高速增長,去年達到470億元,形成「沙集模式」「沭陽模式」等一批農村電商集聚區。休閒觀光農業有效集成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功能,全省9700多個休閒農業園區景點,每年接待遊客超2億人次,綜合收入超500億元,百萬名從業人員中超過90%是農民。全省已獲認定的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市、區)20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星級示範企業233家,國家級休閒農業品牌創建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江蘇種業——握緊農業「晶片」
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園
積「材」聚力
築牢農村雙創堅實後盾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農村雙創離不開平臺載體的支撐和設施服務的保障。江蘇實施「孵化」戰略,積極打造203家創業創新園區,為創業創新人員提供創業輔導、融資擔保、管理諮詢、事務代理等配套服務。全省擁有7個全國農村雙創典型縣、87個全國農村雙創園區、9個全國農村雙創孵化實訓基地,建設了南京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20個省級融合發展先導區,蘇州市相城高新區等5家被納入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全省26個三產融合試點縣、31個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效果顯著,為全產業鏈發展提供平臺支撐。全省返鄉下鄉人員超過25萬人,近幾年先後創辦各類主體1.65萬個,帶動近30萬人就業。全國首個國家級農業科創中心——南京國家農創園瞄準生物農業、智慧農業、營養健康農產品三大先鋒產業,布局一核四園多基地,打造世界知名農業矽谷。連續3年舉辦全省農村創業創新大賽和承辦全國雙創大賽,「第五代中央廚房」「尚香湯包門店」等一批新項目脫穎而出,「食行生鮮」「蟹庫網」等一批好模式得到複製推廣,全省上下正在「蘇」寫最具創新活力、最具創業激情的「鄉村振興畫卷」。
水餃加工企業流水線
溫室大棚智能監控
真「財」實料
激活農村雙創一池春水
應鄉村產業發展之新、務農業提質增效之實,江蘇結合省情實際,適時推出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舉措。在全國率先出臺《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更快更好參與鄉村振興的意見》,印發《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促進全省鄉村振興的通知》,回答了「錢往哪投」「地怎麼用」等關鍵問題,讓新農民應用新技術、開展創業創新吃下了「定心丸」。雙新雙創也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近5年,省級預算安排鄉村振興相關專項資金近2500億元,探索運用政府債券、投資基金和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等政策工具,多措並舉支持鄉村產業發展。「鑫農貸」龍頭企業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可保障龍頭企業200億元貸款需求,江蘇股權交易中心「農業板」助推300多家掛牌農企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
「激情創業創新 夢圓鄉村振興」。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指引下,一群有理想、有情懷的新農人匯聚鄉村,與江蘇大地牢牢相擁、高頻共振,共同繪就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書寫新時代「強富美高」新江蘇壯麗畫卷!
智慧農業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