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融媒體首席記者 孫波
宋朝,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據重要的歷史地位。同時,宋朝在制瓷業方面也獨創輝煌,誕生了舉世聞名的「汝、官、哥、鈞、定」為代表的「五大名窯」。其中,哥窯以其獨到的精美與迷離的傳說令人魂牽夢繞,津津樂道……
窯址謎團至今待解
在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中,唯獨哥窯極具神秘感。究其根源,皆因哥窯的窯址至今仍未發現,這也讓哥窯的具體所在,成為困擾中國陶瓷界的一個待解之謎!
其實,在中國陶瓷史上,記載哥窯的古文獻並不少,如元代的《至正直記》,明代的《格古要論》、《遵生八箋》,以及清代的《博物要覽》等。但,這些古文獻都未就哥窯的窯具有所揭示,甚至哥窯之名,在宋代文獻中都未能查到,直至元代《至正直記》中始有哥窯之說。對此,清代的《飲流齋說瓷》釋云:「哥窯,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業,兄名生一,當時別其名曰哥窯,其胎質細,性堅,體重,多斷裂,即開片也。」就是說,南宋處州龍泉縣(今屬浙江省)有章姓兄弟倆以燒瓷為業,哥哥章生一燒瓷以胎細質堅、斷裂開片為特色,因而被命名為「哥窯」。1956年以來,在龍泉縣的考古發掘,即發現了黑胎青釉、細絲片紋的龍泉青瓷。但人們卻仍有懷疑,因為傳世的宋代哥窯,琢器造型多仿青銅器,儼然為宮廷用瓷樣式,按理應出自官窯;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窯顯然只是民間私窯。為解此疑問,1964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特請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所提供的宋哥窯實物標本進行化驗,結果證明其化學成分、紋片顏色和形式皆與龍泉青瓷有所不同。研究者因而推斷,宋哥窯似應出自南宋修內司官窯,只是因當時的官窯對民間保密,棄窯時又作了處理,故其窯址迄今未能發現。
「金絲鐵線」的離奇傳說
說哥窯神秘,除其窯址謎團待解外,其相關傳說更是引人入勝。僅以哥窯顯著特徵之一「金絲鐵線」來說,其傳說就十分有意思:相傳,宋代龍泉縣,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藝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傳說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親。章村根的擅長制青瓷而遠近聞名,生一、生二兄弟倆自小隨父學藝,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學、吃苦,深得其父真傳,章生二亦有絕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後,兄弟分家,各開窯廠。老大章生一所開的窯廠即為哥窯,老二章生二所開的窯廠即為弟窯。兄弟倆都燒造青瓷,且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籌,燒出「紫口鐵足」的青瓷,一時名滿天下,其聲名傳至皇帝,龍顏大悅,欽定指名要章生一為其燒造青瓷。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進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摻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燒成後一開窯,他驚呆了,滿窯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開裂了,裂紋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曲有直,且形狀各異,有的像魚子,有的像柳葉,有的像蟹爪……見此情景,章生一欲哭無淚,痛定思痛後,他重新振作精神,泡了一杯茶,把濃濃的茶水塗在瓷器上,裂紋馬上變成茶色線條,又把墨汁塗上去,裂紋立即變成黑色線條,這樣,不經意中形成「金絲鐵線」……
自成體系別具一格
「哥窯瓷器因其造型端莊古樸,器身釉色滋潤腴厚,傳世者彌足珍貴!」據我市民間收藏韓先生講,宋代是中國瓷器的鼎盛時代,在已發現的分布於全國170個縣的古代陶瓷遺址中,有宋代窯址的就多達130個縣。宋代的瓷器以器形優雅、釉色純淨、圖案清秀,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特別是,居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更是憑藉其精湛的制瓷工藝及高超的燒制水平,自成體系,名滿天下。的確,哥窯瓷器不僅深受後世喜愛,更是博得帝王的青睞。對此,清乾隆皇帝便格外喜愛哥窯瓷器,曾題詩讚曰:「鐵足圓腰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
那麼,哥窯瓷器究竟有哪些特別之處,亦或是貴在何方,以至於能在名滿天下的宋瓷中獨佔鰲頭?對此,韓先生就哥窯瓷器的顯著特徵進行了詳細介紹。據他講,雖然「金絲鐵線」、「紫口鐵足」是哥窯眾所周知的特徵。但除此之外,哥窯也以釉色制勝。哥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施釉均勻,晶亮潤澤。色澤有月白、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多種。哥窯瓷最明顯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好像凝脂;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包含的氣泡好像聚沫串珠,故通稱「聚沫攢珠」。此外,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目前,哥窯瓷器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