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朽木不可雕也」這句話是孔子說的,當時他看到自己的學生宰予居然在白天睡覺,於是覺得這個學生完了,不可救藥了,就發表了如下言論: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那意思就是,腐朽的木頭沒辦法加工了,糞土砌出來的牆粉刷了也沒用,這個宰予啊,我都不想說他了!
這是對孔子那段話的字面翻譯,再深層理解一下,那是因為孔子是一個務實的人,他認為木頭必須要做成生活中實用的工具,才能算是一塊好木頭。腐朽的木頭已經沒辦法做家具、農具,所以再怎麼加工也是徒勞。糞土砌的牆臭啊,而且也沒辦法粉刷,因為刷上去也會很快就脫落下來。
孔子第一句「朽木不可雕」只是對宰予表示無奈,第二句用「糞土之牆」來形容就可以看出孔子有多憤怒了!在這個問題上,東漢的王充曾對孔子提出不滿,他認為宰予白天睡覺只是小毛病,孔子作為老師,把學生形容為「朽木」和「糞土」,這是大惡!「責小過以大惡」,孔子做得有點過了。
王充距離孔子所在的年代已有幾百年,如果我們現在去理解宰予的那段歷史又會不一樣,如今誰不睡午覺呢?學校都提倡學生要睡午覺,這樣下午的學習效率才會更高!但在孔子那個時期,白天睡覺是不允許的。
朽木真不可雕,還是工匠不行?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想說明孔子對宰予是否有「因才施教」,因為我們現實生活中,朽木是可以加工成藝術品的,用李白的話來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宰予不應該是一無是處的朽木。
雖然「因才施教」是孔子提出來的,但我覺得對於宰予,孔子還真教不了,從下面兩件事可以看出來:
宰予剛拜入孔子門下的時候就和老師叫板,質疑孔子提出的「守孝三年論」,他覺得守孝一年就可以了,這把孔子氣得咯嘍咯嘍的。宰予問孔子:「一位非常仁德的人接到別人的求助說,另一位同樣仁德的人掉進井裡,他要不要下井去救呢?」孔子說:「君子在井邊救就可以了,不可下井,君子也可能被別人騙的,不要隨便相信別人。」這個問題宰予提得非常尖銳而且現實,孔子回答就含糊不清了,完全沒有答到點子上!這些故事勻出自《論語》,表面上看宰予是在給孔子出難題,其實細想之下,宰予更注重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與孔子的理論還是互相矛盾的。
宰予與孔子的觀念完全不在一個頻道,孔子又如何去雕這塊「朽木」呢?與其說孔子這位工匠不行,倒不如說是宰予拜錯了師門!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學派非常多,宰予選擇了孔子,卻又質疑孔子,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來「踢館」的。
結束語
每一個歷史朝代都有不同的特點,古代學者們在他們的朝代提出的觀點,創立的學派,都有他們存在的道理。
孔子那個年代,朽木是沒有必要去雕刻加工的,但我們這個時代,朽木做出來的藝術品也是非常漂亮。所以,並不是工匠不行,而是時代不同罷了。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