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正式推薦「良渚古城遺址」作為我國申報2019年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對於杭州來說,良渚申遺是一件大事,省市黨代會都把良渚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寫入了黨代會報告,將良渚遺址保護和申遺作為彰顯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建設世界名城的一項重要內容。
良渚古城遺址價值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遺址的考古挖掘經歷了一個漫長過程,從1949年以前開始挖掘,到抗戰期間被迫中斷,再到現在考古認識不斷深化完善,人們對良渚文化價值的認識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讓一直關注良渚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的市政協委員、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沈金華感到欣喜的是,現在國際考古界對於良渚文化的價值有著高度共識,認為它是最早出現的國家雛形,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載體,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
沈金華委員的觀點得到不少文化人士的贊同。文匯報原浙江記者站站長、知名媒體人萬潤龍1987年曾在良渚遺址考古挖掘現場採訪,多年來還一直關注良渚遺址保護和申遺工作,他對良渚遺址的價值有自己的認識。自從施昕更1936年發現了良渚文化遺址以來,良渚文化已經有了太多的發現。僅在杭州餘杭區的良渚、安溪、瓶窯三鎮的區域,就分布著50餘處良渚文化遺址,包括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臺、土冢與祭壇遺址相複合,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被發現、發掘,成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課題。考古專家學者從良渚古城址的發現推論出國家的起源。以「文明的曙光」命名良渚文化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堪稱「中華第一城」。而國家文物局則將良渚遺址群定義為「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杭州人在處理人與水的關係上,從古至今,杭州與水的關係一直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杭州日報報業集團新研所調研員姜青青認為,錢塘江有江堤,西湖有白堤和蘇堤,良渚古城四周修有九扇水門,良渚文化正是這份關係的源頭,它是中華文明史的曙光,也是杭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精神所在。
從文化價值的角度來講,杭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副研究館員盧英振的觀點是,良渚古城遺址告訴世人中國有著五千年的建城史和水利史,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良渚申遺有助於深化杭州歷史內涵和文化底蘊,這對於深化外國人對杭州乃至中國的文化歷史認識均有重要意義。
市政協委員、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文化產業局副局長郭青嶺在良渚文化博物館、良渚博物院工作十幾年,目前仍在良渚遺址管委會工作,熟稔於此。她介紹說,有國外專家來良渚,看過後說「中國的史前文明,是被世界低估的」;說這話的科林·倫福儒,80歲,世界上最權威的考古學家之一,幾次到訪良渚古城。早前接受採訪時曾表示:「中國新石器時代是被遠遠低估的。由於良渚這些年一系列的重要發現,世界考古界開始重新審視中國商代以前的歷史。」
堅持保護第一 講好良渚故事
當前良渚申遺要把最主要的目標和定位放在「保護」二字上,申遺是手段,保護才是目的。申遺的過程,也是一次對文化遺產價值內涵挖掘闡釋的過程,這是政協委員和專業人士普遍認同的觀點。
市政協委員、西泠印社黨委副書記、副主任王宏偉的態度明確,現在良渚考古已有了不少突破,但仍有無數未解之謎有待考古專家破解,考古成就的取得一定是基於遺址良好保護基礎之上的,因此做好保護就是做好研究。
不可否認的是,良渚文化在中國很多大眾百姓中的普及度並不是很高,甚至有人連良渚的「渚」字都不知道是哪一個。沈金華委員建議,良渚管委會可學習成都三星堆、餘姚河姆渡遺址等類似遺址的展示挖掘和保護的經驗模式,處理好挖掘與復原、保護與發展的關係,餘杭區政府在這方面更要下大力氣,在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上,讓良渚文化成為餘杭旅遊文化教育的一大亮點。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迎檢或將來作為一個旅遊景點向大眾開放,到時該給老百姓看些什麼?以怎樣的形式給他們看?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輝相信很多市民對五千年前良渚人的衣食住行有著濃厚的興趣,他認為,可以考慮基於現有的考古資料,將其中有意思的考古實物拿出來直觀地呈現在遊覽者面前,比如在「食」區域,擺放之前出土的炭化水稻,還原良渚人勞作、吃飯的場景。
和西湖、京杭大運河不同,良渚文化的宣傳報導是很難的,因為良渚文化是史前文明,沒有文字沒有圖像更沒有文獻,唯一靠的就是考古挖掘。在這種報導內容被動的前提下,姜青青建議,可以嘗試其他的方法,比如出一本良渚人物誌,以「三親」史料的形式採訪那些為良渚遺址考古做過貢獻的人,或者邀請文學創作者,基於良渚文化內核開展文藝創作,以小說、電影等形式講好良渚故事。
民革市委會專門調研後建言,良渚文化,時間悠遠、意義重大、內涵深厚、出土文物眾多、精美紋樣豐富,這些都特別需要認真梳理講述內容,把研究成果進行多層次普及性地轉化。良渚文化的表達可以在目前規劃的良渚文化藝術走廊區域中做足文化項目文章,在以後建成開放的申遺遺產區內做足文化活動的文章,在遺址保護區內未拆遷村莊中做足環境整治和第三產業置換的文章,在遺址外圍集鎮上做足旅遊服務和文化服務的文章。
郭青嶺委員結合良渚申遺正在開展的工作回應說,配合申遺,良渚古城遺址的基本形態現已基本呈現,下一步的工作現就是要做一些模擬性展示,比如我們將在反山遺址區塊上再現墓坑出土文物的場景,還會設置一個室內展示區,利用高科技手段全方位解讀遺址內涵。同時,我們將在考古確定的手工作坊區、玉器和木器作坊區還原當時良渚先民勞動場景,在上面做一些模型,呈現玉琮等歷史文物的製作全流程。不破壞、少新建,是對歷史的尊重,依舊會保留自然的狀態,即外界常有的評價「杭州有個大草原」。條件合適時,也在討論,考慮引入科技手段,比如藉助VR虛擬實境技術,將豐富的考古成果以立體形式呈現:眼前看到的是一個宮殿遺址,戴上眼鏡就是我們還原的面貌,包括一些文物陳設。
良渚申遺是一件大事 將助推文化旅遊發展和產業功能布局
古今中外,城市發展大抵有三種路徑:綜合性、區域性和特色性。杭州走的就是特色性道路。當前,杭州的戰略目標是要建設獨特韻味別樣精彩的世界名城,「別樣精彩」就是要體現東方特色。沈金華委員對良渚文化的價值充滿自信,他認為,良渚文化是東方特色中不可或缺的一大內涵。良渚文化位於長江中下遊地區,其文化淵源構成了國家文明的源頭,充分體現了東方文化的源遠流長,良渚申遺,將對杭州推進國際化有很大的作用。
同時,良渚申遺將對杭州旅遊產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去年,杭州市旅遊產業綜合指標在全國排名第八,旅遊產值928億,沈金華列舉了幾個數據:外國人在廣州旅遊的停留天數平均3.7天,武漢平均4.2,而杭州只有3.25天。杭州擁有許多文化旅遊資源,但近幾年對於文化項目的投資並不多,他相信良渚申遺將成為杭州旅遊產業的一大發力點。
杭州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新動能的模範城市,網際網路、金融、文創等產業在全國均處於領先地位,良渚申遺後,其優質的文化生態要素將成為吸引創業人才的一大新優勢。事實上,以夢棲小鎮為代表的良渚生態圈對高端人才和創業團隊的吸引力已初現端倪,每年都會有來自全球的設計精英和大咖齊聚良渚寶地,為2025中國製造出謀獻力。沈金華委員還據此倡議,借良渚遺址保護和申遺「東風」,進一步完善杭州產業結構和發展現代服務業。
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最終離不開對於該區域歷史文化的精確提煉。良渚古城遺址所擁有的文化內涵為杭州布局多元多樣的產業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盧英振認為,從區域布局來講,良渚申遺大大豐富了杭州城北旅遊生態資源。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健康品質生活,良渚新城將因良渚古城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凸顯區位優勢,形成城市綠帶後,將更有利於人才匯聚和高端經濟業態布局。
王宏偉委員調研後坦言,良渚申遺不但對良渚、餘杭本身能帶來無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文化效益,對於杭州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申遺也大有助力。正如西湖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免費對外開放,對西湖這一遺產本身而言意味著知名度的提高,對於周邊服務業轉型發展等帶來的效應也是十分明顯的。因此,良渚當前的主要工作重點應圍繞「研究更深、保護更嚴格、展示更多樣、管理更完善」展開。
郭青嶺委員介紹,2018年,已經正式啟動了良渚文創產品開發工作。年初良渚管委會以文創設計大賽為抓手,政府搭臺,讓企業唱戲,4個月下來,共收到了500多件優質作品,這些文創作品現在雖然還停留在設計階段,但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良渚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大IP,我們大可以將良渚元素提煉出來,將其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創造出高端的旅遊文創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