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的線上線下戰怎麼打?蘇寧證明線下門店沒有被時代拋棄

2020-12-06 虎嗅APP

2018年3月31日,蘇寧易購(0020244.SZ)披露了《2017年年報》。報告顯示 ,2017年營收1879.3億,同比增長26.48%。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2.13億,同比增長498%。

沒有被時代拋棄

2012年~2014年間,蘇寧營收增長乏力,與之前動輒20%以上的增速不可同日而語。2017年增速終於回升到26.5%,略低於2010年。

但2017年蘇寧營收是七年前的2.5倍,行業競爭環境、消費者購物方式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010年國美已落下風,營收是蘇寧的74.1%。2017年,國美營收同比下滑了6.7%,規模僅為蘇寧的38.1%。

2017年,中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36.6萬億,同比增長10.2%,但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僅增長2.8%。

26.5%的增速不算高,但與線下零售企業增長乏力形成鮮明的對比。根本原因在於,蘇寧早已變身為「線上線下雙料零售商」。

2017年,蘇寧商品銷售規模(等同於電商GMV)為2433.43億,其中線上1266.96億,佔比52.1%。這樣的結構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

2011年,在電商「衝擊波」降臨前夜,蘇寧離開「舒適區」主動「革自己的命」。雖然痛失「績優股」桂冠,但碾壓老對手國美、營收增速差不多是行業均值的十倍,應當說得大於失。

大潤發被併購,創始人黃明端黯然離任時說:「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張泉靈的原話是「這個時代扔掉你的時候,都不會跟你說一聲再見」)

張近東有資格說:「蘇寧沒有被時代拋棄」。

線下門店價值獲得共識

2009年前後,電商大潮初起。不少人認為「電商沒有店面成本」、「能夠展示的品類無限豐富」、「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下單,然後等送貨上門」……因此電商必將取代、顛覆線下零售業。也有許多人,特別是傳統零售行業中的佼佼者,認為「電商還太弱小」「C2C、B2C哪種模式都得虧」「十年八年都成不了氣候」……

張近東是傳統零售大佬中最看好電商的,卻不肯「壯士斷腕」放棄線下,全力發展線上。在業績最難看的那幾年,「蘇寧應當撤店、裁員」的觀點成為某種「共識」。

2014年5月20日,虎嗅上一篇文章認為蘇寧當時480億市值被低估了:

「1500家門店,就算每家每天只有一百名顧客購物,全年就是5475萬『活躍用戶』。如果打包出售,每家門店按3000萬估算,總值已經是450億了。」

某讀者稱:「如果電商大趨勢勢不可擋,這些門店未來都是負擔,估值應該為負,我看應該估值-3000萬才對。不信你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收購方,蘇寧把這1500家門店打包450億賣給你,你買嗎?」

筆者沒錢買蘇寧,但馬雲有,而且是按1400多億估值買的!(19.99%股權對價283億)。

時至今日,阿里、騰訊、京東、網易等巨頭線下「掃貨」到了瘋狂的地步。參股永輝、華聯、高鑫、家樂福、步步高、居然之家、海瀾之家,再沒有人認為「線下門店是負資產」。

線下門店的價值受到重視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線上流量已經瓜分殆盡,並且沒有多大增長空間。網際網路公司獲得新增流量越來越難、代價越來越高,於是紛紛到線下尋找「流量入口」。

其次是線上購物的固有缺陷。例如,展示品類雖多,提供的信息卻相當有限。網上相中一款6000多元的筆記本電腦,鍵盤手感如何、顯示器看著舒服不舒服,不到線下店看看真機就下單?鞋子舒服不舒服眼睛沒法告訴你!凡此種種,都是沒法單純靠網上體驗來解決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電商發展到今天在社會商品總零售額中的佔比在20%左右(其中阿里約佔12%)。80%的消費行為仍然發生在線下。但線下商家是一盤散沙,運營效率、供應鏈管理、客戶管理、IT技術全面落後於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頭部網際網路企業在上述各方面積累的巨大優勢,不可遏制的向線下「溢出」。

2017年末,蘇寧擁有各類線下門店3799間,總面積505萬平米。其中,1499間「電家3C」是主力,平均面積3000平米,坪效1.87萬;2215間「蘇寧易購直營店」是蘇寧布局三四線市場的主力,平均面積160平米,坪效1.85萬,2018年計劃新開3000間;53間紅孩子母嬰店平均每間2064平米,2018年計劃增開150間;便利店是蘇寧伸向社區的「觸手」,2018年計劃增開1500家。

2017年末,現有3799間門店總面積505萬平米,其中89.6%通過社會化租賃取得。

巨頭們惡補線下布局時,蘇寧已有3800間門店在手。按照張近東的規劃,2018年蘇寧要新開5000家門店。

賣什麼最賺錢

零售業務的營業成本包括採購、運輸、倉儲等支出,毛利潤率等「進銷差價率」。而門店租金、人工費、廣告等支出被列入「銷售費用」。

2017年,蘇寧營收的95%來自零售業務,財報披露的毛利潤率近似等「進銷差價率」。

2013年以來,蘇寧毛利潤率幾乎「橫盤」在14%~15%一線。2017年,毛利潤達到創紀錄的265億,毛利潤率14.1%。

2017年,貢獻毛利潤最多的品類依次是小家電、冰洗、彩電音像、空調和通訊產品。其中小家電產品(包括廚衛、母嬰、日百等)毛利潤達64億元,冰洗(白色家電)毛利潤48億,彩電音像(黑色家電)39億。

2017年銷售收入達251億的「數碼及IT產品」,佔零售額的14.1%,但毛利潤僅為7.3億元,對零售毛利潤的貢獻率3.4%。通訊產品銷售額佔零售額的27.5%,毛利潤貢獻率也只有11.8%。

以上兩個品類也可以概括為「3C」(計算機、通訊、消費電子產品),2017年銷售收入742.4億,佔總零售額的41.6%;但毛利潤僅為32.9億,佔毛利潤總額的15.1%。綜上所述,蘇寧3C品類毛利潤率為4.4%。

利潤最豐厚的是小家電,以19%的銷售額貢獻了29.5%的毛利潤。

3C毛利潤率低是普遍現象,因為這類產品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最少。消費者想買手機,對配置、功能及各渠道的價格都「門兒清」,線上線下商家都吃不了多少差價。

空調、白電(冰箱、洗衣機)、黑電(彩電、音像、碟機)是蘇寧淫浸20年的傳統強項,毛利潤率非常穩定。2017年,黑電、空調毛利潤率為16%,白電毛利潤率19%。

蘇寧「小家電」品類繁多,包括小家電、紅孩子母嬰、美妝、家居、食品、日用百貨等等。近五年蘇寧小家電毛利潤率一直在18%~19%一線。

2018年,蘇寧計劃新開5000間門店,其中3000間是蘇寧易購直營店、1500間是社區便利店(蘇寧小店)、150間是紅孩子母嬰店,4650間新店賣的東西(小家電、母嬰、家書、食品、日百)統統都是毛利潤率接近20%的「小家電」。

「線上+線下」模式的效益評估

2017年,蘇寧銷售額中線上、線下佔比分別為52%和48%。這種銷售架構「全球獨此一家」,不妨稱為「線上+線下」模式。與純線上的京東相比,蘇寧模式的效益如何呢?

前面說過,蘇寧將進銷差價算做毛利潤,將門店租賃、人員、廣告等統統列入銷售費用。

店面租賃一直是銷售費用中最大的一筆支出,2017年達53億,核算下來平均每天每平米3.2元。

其次是廣告費用和人員工資,2017年支出分別為46億、43億。

還有一項超過20億的開支是「運輸及倉儲費用」。2017年支出28.3億,其中運輸25億、倉儲費3.3億。

「其它費用」包括門店裝修、水電能源、固定資產折舊、技術服務費、保險費、差旅費、招待費等項,2017年共計支出35.7億。

蘇寧「銷售費用」其實是個大雜燴,既含門店費用也包含電商平臺費用,還包含廣告費、流量購買費及運輸、配送費用。

2017年,蘇寧銷售費用為206億,佔營收的11%。

因此,佔總零售額41.6%,但毛利潤率僅為4.4%的3C品類是賠本賺吆喝了。但不賣3C是萬萬不可以的。

從另一個角度說,3C價格透明度高、競爭激烈,蘇寧進銷差價率僅4.4%,友商能高到哪裡去?

愛思考的讀者會問:就算進銷差價和蘇寧一樣,如果純在線上銷售,沒有店面、售貨員方面的支出,銷售成本會低很多吧?

非也!首先,純電商省了門店成本,但線上獲取流量的成本卻越來越高。其次,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履約成本幾乎可以「吃掉」毛利潤。

不妨看看京東:

京東把「銷售費用」拆成「市場費用」和「履約費用」。2017年Q4,市場費用、履約費用分別為80億和47億,合計佔營收的12.7%。

蘇寧銷售成本佔零售額的11%,領先京東1.5個百分點。儘管優勢微弱,但有兩重意義:

首先,對千億級零售企業,1個~2個百分點的優勢往往會起決定性作用;

更深一層的意義在於:電商興起之初,許多人認為線下門店代表著「落後」,將被徹底摒棄。線上直營模式的虧損是暫時的,只要規模足夠大,「賺取千億淨利潤才叫賺錢。」(2014年劉強東語)。

這裡還得補充一個重要情節:京東微信一級入口五年使用權,是用15%股份換來的。折算下來每年代價超過100億,卻不僅沒有歸屬到銷售成本中,還被「非GAAP」掉了。

如今「線上+線下」模式在運營3800家線下門店(總計505萬平米)的情況下,銷售成本不僅不輸純線上模式,還略微勝出。這正是張近東要新開5000間門店的底氣所在。#京東也要成百家地開線下店了#

2013年張近東提出「簡單將線上線下分離開來,是不客觀的,不專業的」、「融合線上線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零售業變革的方向」。

今天不論「新零售」還是「智慧零售」,都繞不過「融合線上線下」這個環節。

蘇寧證明了下線門店沒有被時代拋棄。

相關焦點

  • 奢侈品電商珍品網入駐蘇寧易購線上百貨 本月將開設線下門店
    核心提示:據介紹,本次蘇寧易購線上百貨與珍品網合作,在營銷活動、渠道拓展、會員權益打通等層面都有詳細規劃,可發揮蘇寧易購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的優勢,構建多個用戶觸點鏈路。此外,珍品網將於本月入駐蘇寧易購廣場,開設線下門店。
  • 蘇寧易購完美詮釋如何用線下門店影響線上行為
    實際經營利潤為3.96億,關鍵在於大環境並不理想,但蘇寧的增長卻在逆勢加速。去年同期,蘇寧營收增速為21.9%,商品交易規模的增速為22.26%,均低於今年。之所以可以出現遠超行業的增速,主要是因為蘇寧的增長同時來自於實體門店和網絡銷售,而非單一依賴線上或者線下。
  • 蘇寧深陷線上線下衝突 網購業務發展慢於預期
    一方面,包括蘇寧電器在內的新興銷售渠道發展迅速,對該公司的實體門店銷售有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該公司為提升蘇寧易購市場份額,加大了針對線上業務的各項投入,導致二季度費用水平環比增加。作為應對電商衝擊,蘇寧決定推出線上線下同價。
  • 蘇寧的詩與遠方:用新技術驅動,加速線上線下融合
    擲出重磅炸彈,這已經不是蘇寧今年內的首次。9月20日,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攜恆大高管團隊訪問了蘇寧集團總部,雙方交談甚歡。據媒體報導,恆大與蘇寧將在電商、網際網路門店新業態等多個領域開展戰略合作。在張近東的眼中,線上線下從來就不是割裂、對立的,他也不認為網際網路會顛覆一切,「用戶服務的場景絕對不可能只局限於線上那麼簡單,線下的基礎服務必須要搭建,數據資源一定是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彼時的張近東是落寞的。因為其他電商都在通過線上搶佔制高點,輿論導向也多對蘇寧模式指指點點,線下似乎成了沒落的代名詞。在沒有模式可參照與借鑑的情況下,蘇寧模式似乎是與當時的「主流」唱反調。
  • 天貓小店、蘇寧小店遍地開花 巨頭血拼線下門店為哪般?
    最近,各種「鮮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天貓小店(需求面積:60-120平方米)、蘇寧小店(需求面積:80-200平方米)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城市中,且擴張速度迅猛。可就在幾年前,線下門店還深陷慘澹經營的困境。那麼,是什麼力量在推動線下門店重煥生機?這要從電商的發展說起。
  • 構築線上線下融合全場景,雙十一蘇寧棋高一著?
    京東推出「全渠道萬店嘉年華」,全渠道生態系統覆蓋的近100萬家門店參與「雙十一」;阿里將支付寶接入外賣、美食、酒店等業務,打造本地生活場景入口;蘇寧繼續推出百億補帖、「J-10%」等省錢計劃,補貼範圍首次觸及線下。房子、車子這樣的長決策周期產品,也在這個雙十一成為了各家「購物套餐」中的標配。
  • 電商紅利消失後零售行業怎麼辦 蘇寧易購4000家線下門店指明未來方向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滲透率不斷降低,線上用戶能為零售商帶來的利潤空間也就越來越少。不過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蘇寧在實現了線上線下的融合過渡後,爆發出驚人的水平。據數據顯示,蘇寧2016年的營業收入達到了1486.8億元,同比增長9.69%。另一方面,蘇寧的線上業務同樣增長迅猛,交易總規模為805.10億元,同比增長了60.14%。
  • 線下客流反哺線上消費,蘇寧極物線上營業額提升25%
    這個看起來二元對立的問題,在智慧零售時代,已經逐漸從對立走向平衡。12月18日,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聯合蘇寧易購發布的《2018智慧零售發展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線下豐富的體驗與互動活動也實現了為線上引流的目的,最終將消費者購買力反哺到線上。
  • 線上直播 線下看房 蘇寧雙十二創新網上賣房
    傳統樓市的金九銀十,在電商平臺賣房面前改變了節奏。繼雙十一期間聯手恆大推出一口價特價房之後,雙十二期間,蘇寧聯手恆大、合景泰富、融創三大房企推出特價房。12月5日上線之後,眾多特價房源遭遇剛需購房者秒殺,線上秒殺的熱度蔓延至線下看房,特價房上線的首個周末,各地房企所在樓盤的售樓處,一開門便已爆滿。12月5日起,蘇寧聯手恆大、全景泰富、融創,在全國推出總計687套特價房。其中,融創99套特價房房源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無錫等長三角城市,最高優惠70多萬元。
  • 電商狂歡的時代,線下零售門店的機遇在哪?
    在當下電商購物節狂歡的時代,受電商+疫情的衝擊,導致擁有成千上萬家線下門店的零售企業,被迫面臨技術轉型和改革的嚴峻局面。但事實上,根據尼爾森消費品報告,線下零售渠道仍然貢獻了消費品企業70%以上的銷售額,其中啤酒、酸奶、果汁、有汽飲料、醬油等品類在線下渠道的銷售佔比不僅高達90%以上,並且依然有近10%的銷售額年增長,表明這些品類的消費場景主要發生在線下。
  • 生鮮電商:線上「已死」,線下重生?-虎嗅網
    巨頭們借著自己「新零售」「無界零售」的花活,走了一撥復古風,把生鮮電商又玩回了線下模式,把廚房和餐桌都搬進了超市,曾經的線上流量之爭儼然已經變成了門店的擴張之爭。盒馬鮮生已經按下了加速鍵,年內計劃開至百家;超級物種緊跟其後,目標數量相當;7FRESH的小目標是2018年覆蓋全北京,未來3~5年在全國鋪設超1000家門店;連蘇寧的蘇鮮生也提出了自己的小目標:2018年新開50家線下門店,2020年累計達到300家店......但是新零售的效果似乎還沒有顯現。
  • 蘇寧雲商:打造線上線下融合O2O模式
    其在零售O2O上有著漫長而又獨特的探索:線上方面,蘇寧從2009年開始啟動營銷變革,上線B2C網購平臺「蘇寧易購」,開啟網際網路轉型之路,到2015年8月又與阿里巴巴攜手互相入股;線下方面,蘇寧經過25年的發展和積累,已有超過1600家門店,數千個售後服務網點以及下沉到四五線城市的服務站,還有布局全國的物流體系。
  • 線上線下購物分庭抗禮
    促銷政策「簡單粗暴」 購物節、消費券「加持」線上線下購物分庭抗禮□ 本報記者 王薛淄作為疫情發生以來首個傳統的大規模電商購物節為了刺激消費,推動經濟增長,各大電商平臺都推出了空前的促銷政策。而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各地紛紛下發消費券,在拉動線下消費復甦的背景下,線下商超也在趕「熱點」,從折扣力度到物流運輸速度,都呈現出與線上購物分庭抗禮的趨勢。今年的電商節,不再僅限於電商的狂歡,而是從各個角度開啟全民購物的浪潮。
  • 打通線上線下重視本地生活 蘇寧雙十二海量補貼嗨到爆
    每年的雙十一雙十二都是各大電商進行補貼的時機,蘇寧作為行業的佼佼者更是吸引眼球。雙十二即將來臨,蘇寧繼雙十一補貼下鄉進社區後,更是要掀起新一輪的搶購風潮。雙十二蘇寧將會有哪些大動作呢?我們細細來看。
  • 三隻松鼠VS良品鋪子,線上+線下搶灘!
    因為這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這裡面沒有任何一個企業能夠有10%以上的份額,就代表著這個行業還是處在競爭的初級階段。繼鹽津鋪子、來伊份、好想你上市後,三隻松鼠、良品鋪子也都提交了招股說明書。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目前零食堅果品類,電商的銷售僅僅佔了15%左右),休閒食品市場目前處於競爭的白熱化狀態。
  • 購物狂潮首次引流線下,蘇寧全場景營銷入局雙十一
    根據公布的線下百億補貼政策,共包括近7000家零售雲門店雙線比價「貴就賠」、蘇寧易購電器店10萬場店播、家樂福上千款爆品最高補貼50%、蘇寧影城11.11元電影票、蘇寧百貨潮流新品滿減和蘇寧小店半價日等方面的活動。蘇寧的線下門店,包括蘇寧小店、零售雲店、家樂福、蘇寧易購廣場、紅孩子等全面接入百億補貼,藉助一萬多家門店資源,實現從城市到縣鎮、從商圈到社區的下沉。
  • 線上線下一體化:一場電商與實體商業的親密接觸
    而阿里巴巴和銀泰共同打造高顏值零食館ONMINE,目前30%的產品都是原本沒有任何線下渠道的「網紅」零食。  讓消費者在購物時無論身處何地,無論是在線下逛街還是手持滑鼠或智能終端,都能以同樣的價格買到同樣的商品、享受同樣的諮詢或售後服務,用任意方式支付和拿貨——這種線上線下一體化,正是當下熱議,也是全行業力推的新零售最典型的標誌之一。
  • 新消費十年的「權利遊戲」 線上線下交錯,社交電商崛起
    不過命運總是如此交錯,2016年因為馬雲的一聲吆喝,線下又「香」了起來,線上線下融合成為業界標配,也因此過去四年消費零售領域變的格外熱鬧。   不過時至今日,在無數「先驅」前僕後繼的試對試錯下,依然沒有出現一個線上線下融合的完美範本。試錯仍在繼續,大概在下個十年,我們會看到答案。
  • 線上線下:未來將出現融合兩者優勢的新零售業態
    線上電商(京東),線下實體(蘇寧、超市),本質上都是把商品傳遞到用戶手中,這個傳遞過程經歷了哪些環節,效率有何差異呢?  冰箱在京東的成本佔比是6.5%,在蘇寧的成本是9.9%,京東效率高於蘇寧。  從廠家到總倉,是由廠家集中配送,從商家倉庫到用戶家中,則是商家配送,在這兩個環節,京東和蘇寧基本上沒有成本差異。
  • 家居電商線上、線下 哪個才是真正目標?
    美樂樂從B2C轉型O2O   重心到底在線上還是線下?   家居業的電商,其重心究竟應該在線上還是線下?這不是美樂樂一家的問題,甚至是擺在所有開展電商業務的家居企業眼前的課題。   2008年,美樂樂家具網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