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色即是空」的三個階段

2021-02-19 樂之讀

「色即是空」,出自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心經》。對這四個字的理解,我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始於韓國電影《色即是空》。這部2002年的老片,定位是18歲以上的成人喜劇片。主演河智苑,老一代韓國女神。

這部電影以「色即是空」為名,代表了大眾對於這四個字的普遍理解。何為「色」?情色。何為「空」?不值得追求。色即是空,告誡那些沉浸在情色的幻境中的人們,別傻了,色字頭上一把刀,人為情死,不值得。

《心經》要說的是這個道理嗎?顯然不是。

第二個階段,我了解到「色」字的意思,並非情色,而是色蘊。色是物質的意思,蘊是聚集的意思,色蘊,又分眼、耳、鼻、舌、身五種。色蘊加上受、想、行、識四蘊,這五蘊代表了一切有為法,也就是世間一切變化的存在。

色即是空的意思,是我們能感受到的一切,本質都是「空」的。「一切唯識、萬法唯心」,萬物在本質的層面,不存在。所以,要放下,不能執著。

對於大多數佛學愛好者來說,理解到這個階段,就到此為止了。我讀過一些對《心經》和《金剛經》的解讀,包括一些專業寫手和學者的作品,大多如此。

第三階段,才是「色即是空」的正解。

第二階段裡對「色」的解釋沒有錯,但對後三個字的解釋,全錯。

「即是」,望文生義,我們會理解成「就是」。然而《心經》是古文,我們要用古文的詞義來理解。

「即」,意思是「相即」,也就是相近、不相離的意思。即是離的反義詞,若即若離、不即不離、可望不可即,這些成語裡的「即」,和色即是空的即,是同義詞。

「是」,也不是「是」的意思,而是代詞,指「這個」。古文裡常見。

所以色即是空,並非「色就是空」的意思,而是說,色和這個空,是彼此相即、不相離的

「空」,是不存在的意思嗎?也不是。空指的不是不存在,而是說「自性」不存在

「自性」,意思是不需要依賴於其它任何東西或條件,可以獨立存在,可以完全由自己成立。這樣的存在,叫「自性有」,也叫「實有」。

「自性空」、或者說「無實有」的意思,是說世間萬法,沒有一個是可以這樣存在的。《心經》和《金剛經》,想說明的都是這一點。

理解「空」和「有」,需要理解世俗諦和勝義諦的區別,這樣展開太廣,暫時不提,可以舉個例子。

「空」和「有」的區別,在於觀察的角度。

比如看一片葉子,我們從肉眼觀察,知道這是一片葉子。如果用顯微鏡觀察呢?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片葉子,而是葉子的細胞。如果有可能再放大呢?細胞也不看不到了,只剩一堆分子、原子,甚至是原子核、電子。葉子還是葉子嗎?本質並不是。葉子是依賴於這些不知能細分到什麼程度的東西而存在的,因此,葉子的「自性」,是空的。

但反過來,葉子因此而不存在嗎?並不是。因為我們在討論存在的時候,觀察的角度並不需要如此細微。葉子有它的功用,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可以變成落葉讓詩人感懷,這就是葉子存在的現實意義。如果我們拋開現實去討論,那就相當於水中撈月,不僅無意義,反而會因此而迷茫,不知該如何是好。

我們平時的觀察角度,是單一的。有就是有,空就是空。而佛家在講空和有的時候,是切換角度的。所以會造成許多人的誤解,要麼覺得「怎麼可能會空」,要麼覺得「什麼都不存在」。

《心經》裡的「色即是空」,是一個四句結構裡的一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人會說,佛經裡怎麼有這麼多翻來覆去的話,看上去很重複。其實不然,每一個短句,都有不同的意思。

首先,為什麼說「色即是空」,因為我們平時面對事物的時候,都會自然地認為這些東西是「實有」的,是自己能存在的,所以第一步,先用「色即是空」,破除「實有」的觀念。

再來,破除了「實有」之後,我們又會想到,那是不是變成「無」了,是不是事物不存在了?於是,第二步,用「空即是色」,告訴我們,「空」和「這個色」,也是相即的,雖然自性是空的,但色法本身還是存在的。

第三步,破除了「實有」和「不存在」這兩邊之後,我們還是會覺得,平時觀察的事物,和「空」之間還是有差別,色和空是兩碼事,所以這裡說「色不異空」,從色的角度說,空和色是不相離的,這兩個的體性是同時存在於同一事物上的。

第四步,在觀察空的時候,我們又會覺得,「空」的這種性質,是只在一些細微的事物上才存在的,而在那些粗大的,看上去會永垂不朽的大事物上,「色」和「空」還是有差距的。所以這裡說,「空不異色」,從空的角度說,色和空也是不相離的。

每一步的側重點都不同,各有深意。理解佛法,切忌望文生義,也不能囫圇吞棗,多讀經典,聽高僧的開示,方是正道。

延伸閱讀

相關焦點

  •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該如何理解?
    佛家的空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般若智:到彼岸,脫離苦海的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境……這些最核心最重要的觀點都已經包含其中。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精確落定的解脫方法:觀自在。
  • 科學家怎麼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來源於《心經》,流傳最廣的一句話。經常被引用多數被誤解。經常把這個「色」理解成男女之情色。這是對佛經的最大誤解。其實這裡的「色」是指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事物皆為色。
  • 如何理解《心經》中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關於佛教心語我們聽的最多的那句恐怕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了,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等等,但是似乎都沒有最前面的那句來的過癮和明晰,「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出自哪裡呢?其實它出自與佛教非常經典的《心經》,下面小編就帶你一起了解下這本佛教經典。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和色代表什麼?竟然大多數人理解錯了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此經書稱之為「心經」,是佛教在我國流行最廣泛的經書之一。上面那句經文,是觀世音菩薩在感悟宇宙人生之後,教育舍利弗說的話。但是很多人對此經文理解的比較膚淺,俗氣,大都認為佛教在勸誡人不要貪圖女色。
  • 色即是空,90%的人理解錯誤,你若理解便有成佛的希望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心經》雖然只有短短的260個字,卻相當於一部佛學概論,直指佛學精髓。色,我們好多人把它理解成情色,或者女色,把「色即是空」,理解為愛情是虛無的,不真實的,勘破情愛的虛無就可以出家當和尚。失戀的人拿出來自嘲一下,開開玩笑還可以,要是當真,那就大錯特錯了,和它的本義相差十萬八千裡。要想完整的理解這句話,先要搞懂「色"和「空」這兩個字的含意。
  • 如何正確理解《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
    雖然很多人未聞佛法,也不曾接觸過《心經》,但是經中有這麼一句話大家定然是時常聽聞,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佛家,都廣為流傳,各種書籍和影視劇中都有出現過,即使不了解佛學的人,對這句話也大多是耳熟能詳的。
  • 佛教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該如何理解?
    闡述的是大乘佛教中的色空觀,並在《心經》中由此進一步論述了「五蘊皆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那麼,何為「色」?其實在佛教諸多經典中對此都有論述,「色」也即是「色蘊」。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和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心經》中最廣為人知的名句,有人將「色」理解為美色,把「空」解釋為虛無,美色就是虛無,倒也能說通,也頗含哲理意蘊,足以在人前賣弄一番。但是按佛教教義的理解,還屬於粗通,並未得《心經》之精要。在佛教文化語境中,「色」即物質世界,「空」是指因緣和合、沒有自性;緣起假象謂之「色」,緣生無性謂之「空」。
  •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何理解?科學與佛學的解釋來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門修行中,叫不落二邊見,或者叫不二法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經》。解釋如下:色指的是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中,用肉眼能夠看到的一切,包括人體本身。空不是指無,不是指什麼都沒有,而是指宇宙構成的一種狀態。科學的解釋宇宙的萬物,都是由不停運動的粒子所構成的。無論是我們肉眼可以看得見的東西(例如我們人體,樹木等),還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東西(例如磁場,引力波)。
  • 佛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人口頭會說,到底如何理解?
    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有人說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經典佛語來。在一般人看來,大多理解都是和「性」「色」關聯起來,其實是非常錯誤的。其實,這句經典的佛語出自《心經》。《心經》是世界上流行最廣的佛學經典之一,它闡述了大乘佛法的精華要義,表達的關鍵內容是空性,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色即是空,色是什麼,空又是什麼
    周秋鵬色即是空,這句話來自於《心經》,很多人都會背誦。但是,這句話到底講的什麼,看到的解釋很多。筆者也經常來面對這句話,嘗試著去了解它的真實含義。我們甚至無法想像出空,或者用文字描述出空,因為一切想像和描述,都是色的體現。而對於一個人的身心來說,色,就是身心內在的記憶。空,就算是講述佛經的佛陀,也沒有講清楚,空是什麼,但他講了色是什麼。他說色是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到的一切。是以色、聲、香、味、觸、法的形態儲存在記憶裡的事物。但是他不講空是什麼,他只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代表越來越豐富多彩的、有形的物質世界,指存在的東西和現象。異引申為分開的意思。空是指無形和無限形及無限進程的統一。「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含義是無形和無限形統一的——「空」創生有形有象的物質世界——「色」(包括人類社會和思維),色離不開空,色即空的部分;空乃色的源頭、根本,是既內含無限進程又恆常不變的主宰,掌控和引領色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 什麼是色即是空,什麼又是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多數人都聽過,但是如果用最通俗的話來講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讓普通老百姓都能聽懂,應該怎麼說呢?想來不是很簡單,首先來看,「色」是什麼?佛家說的色是指的女人嗎?當然不單純是,但是色包括女人,色可以是五顏六色,五花八門,所以說佛家所說的色應該是指的世間萬事萬物,不單獨指某一樣東西。那麼再說空,空很好理解,什麼都沒有,就空了,我們有很對成語,諺語來說明空,空空如也,竹籃打水一場空,空歡喜一場等等不勝枚舉。解釋完「色」和「空」之後,我們就連起來解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色即是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所以常人很難對佛經產生興趣,普通人對佛經的了解,恐怕最熟悉的就是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這句話出自佛教的《心經》,佛教的千經萬典中,唯有《心經》最為特殊,它全稱是《摩訶he般bo若re波羅蜜多心經》,總共只有54句,260個字,卻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經典。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三重境界,非指色相皮囊,是讓人奮進
    佛教裡面有很多不好理解的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如此。不才淺析一下,說說自己的理解。色在漢語裡有很多意思,景色、顏色,也指好看的女子(好看的男子也算)。從字面的意思看,這「色即是空」,色不是指景色,也不是說的顏色,那就肯定說的是女色了。按照這個意思理解下去,「色即是空」說的是「色相都是假的,或暫時的,到頭來都是一場空。」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玄乎?有三重境界,並非指色相皮囊
    佛教裡面有很多不好理解的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如此。不才淺析一下,說說自己的理解。色相都是空,只是說得通在平常,許多人喜歡從字面意思理解,特別是這個「色」字。色在漢語裡有很多意思,景色、顏色,也指好看的女子(好看的男子也算)。
  • 「色即是空」什麼意思?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
    《心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些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從一些出家人口中聽到「色即是空」,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這句話,尤其是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這句話與「美色」沒有任何關係。
  • 《心經》逐句解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 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地火水風,是自然界的,是空性的,空本身也是空性的,人體的有為法,即想,行,識,也是空性的,識是空性的,識即是知道,這是佛家講的七大皆空。是比較科學的分析唯心注意觀,於唯物注意之間的密碼。舉個例子比如火,他的形成要幾個條件,首先要有,燃料,氧氣 ,合適的溫度。才會有火,少之則不行,這證明火本身是空性的,只有形成的條件達到了,才會有火,而且是要在時間,空間,上完美融合,即合和,但是我們不可以完全理解成火就是空,就是什麼也沒有,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什麼也沒有,我們吃的東西怎麼熟的?如果都是空了,那麼我們看到的火又叫什麼?
  • 大安法師解釋「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的區別?
    第一,既然是緣生法,就是種種因緣湊合的一種色法,它不是原來就有的,所以它當體即空,「色即是空」不是在色法之外去滅色為空,不需要滅,當下色法就是空的,照見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的當體的空性照見,這就是以真空容妄有,以真容妄就能夠度一切苦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