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出自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心經》。對這四個字的理解,我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始於韓國電影《色即是空》。這部2002年的老片,定位是18歲以上的成人喜劇片。主演河智苑,老一代韓國女神。
這部電影以「色即是空」為名,代表了大眾對於這四個字的普遍理解。何為「色」?情色。何為「空」?不值得追求。色即是空,告誡那些沉浸在情色的幻境中的人們,別傻了,色字頭上一把刀,人為情死,不值得。
《心經》要說的是這個道理嗎?顯然不是。
第二個階段,我了解到「色」字的意思,並非情色,而是色蘊。色是物質的意思,蘊是聚集的意思,色蘊,又分眼、耳、鼻、舌、身五種。色蘊加上受、想、行、識四蘊,這五蘊代表了一切有為法,也就是世間一切變化的存在。
色即是空的意思,是我們能感受到的一切,本質都是「空」的。「一切唯識、萬法唯心」,萬物在本質的層面,不存在。所以,要放下,不能執著。
對於大多數佛學愛好者來說,理解到這個階段,就到此為止了。我讀過一些對《心經》和《金剛經》的解讀,包括一些專業寫手和學者的作品,大多如此。
第三階段,才是「色即是空」的正解。
第二階段裡對「色」的解釋沒有錯,但對後三個字的解釋,全錯。
「即是」,望文生義,我們會理解成「就是」。然而《心經》是古文,我們要用古文的詞義來理解。
「即」,意思是「相即」,也就是相近、不相離的意思。即是離的反義詞,若即若離、不即不離、可望不可即,這些成語裡的「即」,和色即是空的即,是同義詞。
「是」,也不是「是」的意思,而是代詞,指「這個」。古文裡常見。
所以色即是空,並非「色就是空」的意思,而是說,色和這個空,是彼此相即、不相離的。
「空」,是不存在的意思嗎?也不是。空指的不是不存在,而是說「自性」不存在。
「自性」,意思是不需要依賴於其它任何東西或條件,可以獨立存在,可以完全由自己成立。這樣的存在,叫「自性有」,也叫「實有」。
「自性空」、或者說「無實有」的意思,是說世間萬法,沒有一個是可以這樣存在的。《心經》和《金剛經》,想說明的都是這一點。
理解「空」和「有」,需要理解世俗諦和勝義諦的區別,這樣展開太廣,暫時不提,可以舉個例子。
「空」和「有」的區別,在於觀察的角度。
比如看一片葉子,我們從肉眼觀察,知道這是一片葉子。如果用顯微鏡觀察呢?我們看到的不再是一片葉子,而是葉子的細胞。如果有可能再放大呢?細胞也不看不到了,只剩一堆分子、原子,甚至是原子核、電子。葉子還是葉子嗎?本質並不是。葉子是依賴於這些不知能細分到什麼程度的東西而存在的,因此,葉子的「自性」,是空的。
但反過來,葉子因此而不存在嗎?並不是。因為我們在討論存在的時候,觀察的角度並不需要如此細微。葉子有它的功用,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可以變成落葉讓詩人感懷,這就是葉子存在的現實意義。如果我們拋開現實去討論,那就相當於水中撈月,不僅無意義,反而會因此而迷茫,不知該如何是好。
我們平時的觀察角度,是單一的。有就是有,空就是空。而佛家在講空和有的時候,是切換角度的。所以會造成許多人的誤解,要麼覺得「怎麼可能會空」,要麼覺得「什麼都不存在」。
《心經》裡的「色即是空」,是一個四句結構裡的一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有人會說,佛經裡怎麼有這麼多翻來覆去的話,看上去很重複。其實不然,每一個短句,都有不同的意思。
首先,為什麼說「色即是空」,因為我們平時面對事物的時候,都會自然地認為這些東西是「實有」的,是自己能存在的,所以第一步,先用「色即是空」,破除「實有」的觀念。
再來,破除了「實有」之後,我們又會想到,那是不是變成「無」了,是不是事物不存在了?於是,第二步,用「空即是色」,告訴我們,「空」和「這個色」,也是相即的,雖然自性是空的,但色法本身還是存在的。
第三步,破除了「實有」和「不存在」這兩邊之後,我們還是會覺得,平時觀察的事物,和「空」之間還是有差別,色和空是兩碼事,所以這裡說「色不異空」,從色的角度說,空和色是不相離的,這兩個的體性是同時存在於同一事物上的。
第四步,在觀察空的時候,我們又會覺得,「空」的這種性質,是只在一些細微的事物上才存在的,而在那些粗大的,看上去會永垂不朽的大事物上,「色」和「空」還是有差距的。所以這裡說,「空不異色」,從空的角度說,色和空也是不相離的。
每一步的側重點都不同,各有深意。理解佛法,切忌望文生義,也不能囫圇吞棗,多讀經典,聽高僧的開示,方是正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