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源氏物語》被稱為世界上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日本平安時代女流文學的代表之作。該作品以細緻且富有文採的筆觸,虛構了一個富有代表性的宮廷貴族社會,並洞察其中的人情事態,構成了一部極具時代特色的風物長詩,被認為是完成度極高的劃時代的作品。
01
《源氏物語》以主人公光源氏與眾多女性的交往為中心,描寫了光源氏一生的榮辱興衰。該作品無論是文章的構成,和歌的運用, 還是心理與自然的描寫都十分出色,因此也被譽為物語文學的最高峰。《源氏物語》不僅對後世的物語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日本文化史上也具重要地位。紫式部所在的年代與宋朝相當,所以這部小說比《紅樓夢》要早上大約六百多年。
紫式部,生卒年月及真實名字不詳,一般認為她生於公元978年,「式部」源於父親的官名「式部丞」,後因在《源氏物語》中著重描寫紫姬的緣故,被稱為「紫式部」。她從小出生在一個詩書世家,父親藤原為時擅長漢詩與和歌,對中國古典文學也很有研究。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薰陶下,對於幼時喪母、內心孤獨的紫式部而言,文學便是填充她心中空缺的慰藉。加之天資聰穎,她從小便熟知日本和中國的古典文獻,具有濃厚的文學素養。通過閱讀大量優秀作品,培養了她敏銳精細的觀察力、感受力,十幾歲己經具備了作家應有的才情素質,這些為她以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年齡增長,紫式部也經歷了幾場愛情。正是悽楚坎坷的愛情和刻骨銘心的體悟才得以使紫式部能用大量筆墨和細膩的筆觸來表現源氏與形形色色有魅力的女子之間戀愛糾葛,寫出了渴望愛情和幸福的平安時代女性的悲喜情愁,從而成就了史上最早的長篇戀愛小說——《源氏物語》。
如果說曹雪芹寫《紅樓夢》的一些素材來源於長者的敘述,他創作《紅樓夢》時曹家早已走下坡路了,那麼紫式部的創作更多的像是是自己的所見所聞的娓娓敘事。
02
《源氏物語》講述某朝有一位桐壺天皇,鍾情於一位出身卑微的更衣(即次等妃嬪),此事引起了其他妃嬪的妒忌和誹謗。眾怨所積之下更衣不忍折磨,生下小皇子不久後便抱恨去世。
桐壺天皇雖滿懷悲慟,但考慮到小皇子在宮中孤立無戚,只好將其降為臣氏,賜姓「源氏」。
源氏公子長大後出落得光彩煥發,俊美飄逸,因此被世人稱為「光華公子」(光君)。光源氏自小便風流成性,在十二歲奉父旨娶葵姬為妻後,先是與其繼母藤壺亂倫私通,隨後又與六條、空蟬、軒端荻、夕顏等貴族女子先後發生戀情。
甚至在與紫姬結為正妻以後仍然本性難改,四十歲時不顧紫姬不滿,再娶朱雀帝女兒三公主為正妻,直到紫姬在抑鬱中與世長辭後,源氏才感到後悔莫及,暮年在寂寥悽涼中雲隱而去。
《源氏物語》花費了大量的篇幅描寫了光源氏與十多位女子的愛情,這些愛情有短短一夜的露水風流,也有白頭偕老的長相廝守,看似叫人羨慕妒忌,實則為女子們帶來無限的煩惱和哀愁。
正妻葵姬更是為六條妃子的鬼魅所詛咒,生下夕霧小公子後不久便香消玉殞。明石姬為源氏生下一女後,卻又因身份低微只能交由紫姬撫養,承受著骨肉分離的痛苦。
又以源氏自身為例,儘管光源氏一生風流倜儻,與紫姬的感情深篤亦令世人驚慕,但他的晚年亦過得並不如意。他發現妻子三公主與柏木私通,後三公主削髮為尼,柏木也在負罪內疚中病重死去。紫姬逝世後,源氏如同失去了五臟六腑,感到往日種種愛戀皆不過一場大夢,意懶心灰之間甚至生出了出家的念頭。
藤壺是書中一位重要的女性人物,她是光源氏感情史上第一個情感對象,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她本是先帝的女兒,只因相貌酷似桐壺更衣,被桐壺帝召入宮中,成為源氏的後母。源氏自幼喪母,當他聽典侍說這位藤壺御衣的相貌酷似他母親時,他便深深戀慕,於是經常親近這位繼母。
光源氏追求紫姬亦有相似的因素,紫姬是源氏去北山寺誦經時偶然遇見的小姑娘,她美麗可愛,長得酷似藤壺,因此光源氏對她念念不忘,執意要將她養在家裡。總之,藤壺和紫姬都是和源母相像的,光源氏希望從這兩人身上找到某種慰藉。
很顯然藤壺的愛欲受到了壓抑,受到了封建倫理道德的束縛,這讓她很痛苦。相比之下,紫姬與源氏的交往似乎更自由些,不受倫理綱常的束縛。紫姬是光源氏依其心目中的完美女人形象——藤壺為標準加以培養塑造的。她的美麗和才華在源氏看來是完美無瑕的。
藤壺每天憂懼萬分,內心常懷負罪感,內疚不堪,時時怕醜聞外漏出去。最後,她出家當了尼姑,面對孤燈四壁度過餘生。
03
紫姬也是不幸福的光源氏身上有許多貴族階層的劣根性,他肆無忌憚地追求女性以至到了濫情的地步,而且從不去考慮別人的感受。明石姬、花散裡等都是他獵豔的對象。
紫姬將心中的嫉妒、怨恨深深地藏在心中,表面上不顯露出來,時時壓制著自己的感情。她自覺接受並維護封建禮教對她的要求,不敢違背源氏的意願。
紫姬所謂的「完美」是壓抑自己的本性換來的,這一點優點與《紅樓夢》中的薛寶釵有些相似,雖然二者沒有相似的經歷,但封建倫理道德中的完美女性似乎是兩個人的共同價值準則。剛到中年,紫姬就含恨離開人世,她的一生同藤壺一樣都是在封建道德的束縛中慢慢地耗盡。
04
而對於另一角色夕顏,源氏對她難以釋懷,對她懷有特殊的情感。他一生經常追憶這位紅顏薄命的女子,源氏之所以如此看好夕顏,與他早年同夕顏的戀愛經歷有關。夕顏在與源氏交往中雖然閉口不談往事,但卻溫柔多情、超凡脫俗、天真爛漫,死心塌地地依戀源氏。她的意外身亡更是引起源氏刻骨銘心的追思。
夕顏的猝死與藤壺和紫姬的鬱鬱而終是不同的,造成她們不同結局的原因也是不同的,她是下層婦女的代表,在平安時代她飽受欺凌、侮辱、愚弄,其生命就如斷了線的風箏失去方向,隨風飄蕩,而悲劇時刻都會降臨在她頭上。
對於末摘花,作者著重描寫了她的醜貌,塑造了她無才無味、不解風情以及靦腆執拗的人物形象。她琴彈得不高明,在詩詞的唱和上不及一個丫環,甚至不會寫一封客套信。而即使外表不美,他對光源絕對是真心的。當源氏謫居須磨時,儘管她無依無靠,生涯悽涼,並且面對姨母的冷嘲熱諷。但她卻堅貞不屈,無時無刻不為源氏的遭遇而悲傷,日夜為他祈禱祝福。
《源氏物語》中的明石姬算是書中少有得以善終的女性。她在光源氏落魄之時與其結合在一起,並為光源氏生下一女。雖然由於身份低微,女兒只能交由紫姬所撫養,但她審時度勢頗為理智,一直堅持到自己的女兒成為皇后,所生的皇子立為太子,她也由此獲得了高貴的身份和地位,爭取到了幸福。這不禁讓我想起《紅樓夢》中的襲人。
05
相比來說,空蟬可謂表現出對愛情不貞的強烈反抗。源氏看中了她的姿色,並想強行佔有她,但她敢於反抗。她竭力去迴避源氏,恪守著身為婦女應遵守的倫理道德,保持著一位婦女的尊嚴和情操。她是很理性的,她的理智終能戰勝情感。在丈夫去世不久,面對源氏的求愛情書以及繼子的騷擾,她毅然出家為尼,遁入空門。
同樣是面對光源氏,六條妃子的鮮明個性讓人震撼。她追求平等愛情,她敢愛敢恨。她惱恨光源氏拈花惹草,她希望自己受寵,渴望專一的源氏之愛。為此她甚至將靈魂附到葵姬身上去傷害她的性命。她的這種反抗是扭曲、變態的,她沒清晰地認識到造成她悲劇的真正原因,她將同伴視為仇敵加以反抗,她的這種反抗無疑是自私的。讓人不禁聯想到《雷雨》中的繁漪,視四鳳為仇敵,同樣是一種扭曲變態的愛。
光源氏對不同的女性有著不同的欣賞角度,他所追求的更像是一種抽象的屬於「女性的美」,就像賈寶玉所說,「女兒是水作的骨肉,接近女兒便覺得清爽」,這是感性的追求與愛,是出於靈性的欣賞。在光源氏接觸的這些地位不同、身份不同的女性人物之中,夕顏別具一格,她與光源氏相處的時光極端,其命運也恰如她的名字一般,靜默地開放,短暫的一生過後,又靜默地凋謝。
《源氏物語》之於日本,正如《紅樓夢》之於中國。《源氏物語》將女子之美與命運之哀刻畫得淋漓盡致,同時,兩部作品都表達了一種深深的幻滅感,將佛家所謂「空」的思想蘊含其內。紅塵諸般色相,皆是空幻,光源氏最終出家,給整部作品增加了厚重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