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藏書文化追本溯源,已有逾千年的歷史,最早的藏書家應該是孔夫子。他為教育學生,準備教材,搜集文獻,「刪詩書、定禮樂」,逐漸形成了最初的私家藏書。
到了秦漢,私家藏書與官藏並駕齊驅,成為中華文化保存和傳播的兩大重要渠道,特別是從唐代出現雕版印以後,書籍開始普及,私家藏書有了重要物質和技術的支撐,宋元以來漸成風氣,明清則達鼎盛時期。
據文獻中記載,中國最早私人藏書樓始於北魏,在此後的一千五百多年中,相繼出現過幾千座藏書樓,其中有一定影響的達1000多座。
既然有那麼多座藏書樓,為何現存的古代藏書樓數量之少?
倒閉的原因可能很多,
但是能保留下來的原因卻只有一個:藏書樓有著更為嚴格的,甚至不近人情的規定!
一、仕途坎坷的範欽建造了中國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
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是位於浙江寧波的天一閣。
天一閣一座兩層藏書樓在此歷經了四百多年(建於1561年—1566年)的風雨。它與義大利馬拉特斯塔圖書館和美弟奇·洛倫佐圖書館並稱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三大家族圖書館,同時它也是亞洲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
範欽的仕途由於奸臣的作弄和其他原因,一直在頻繁而遠距離的滑動,做官的地方在大半個中國都留下了痕跡,據史料至少有在湖北、江西、廣西、福建、雲南、陝西等地任過職,當然也到過北京任職,最後在寧波養老。
正是在這種風塵僕僕的奔波中,他搜集了各種 書籍,尤其是以地方志、政書、實錄、歷科試士錄為主。在這種到處做官的經歷中一邊審問大案和理清財務、衙堂威儀和朝野禮數的同時,感興趣的卻是差異悄悄遞上的那個藍布包袱,是袖中輕輕惦著的那份待購書目。
我們站在幾百後的遠遠看去是稀鬆平常的事情,
但對範欽來說,藏書是他的生平主業,做官則是業務的。
依靠這樣的日積月累,最終收集到了很多珍貴的史料,最終建造了中國最古老的藏書樓。
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天一閣
範欽給了我們一種啟發:一生都在忙碌的所謂公務和事業,很可能不是你對這個世界最主要的貢獻;請密切留意你自己也覺得是不務正業卻又很感興趣的那些小事
二、不近人情的規定 :禁止婦女登樓
在這裡,不得不提到那個我每次想起都感到難過的故事了。據謝堃《春草堂集》記載,
範欽去世後的兩百多年,寧波知府丘鐵卿有個內侄女,她是一個酷愛詩書的女子,聽說天一閣藏書宏富,裡面書籍之所以能保存兩百餘年不蛀,全是靠夾書頁裡的芸草。對於酷愛詩書的她,因為天一閣的嚴格的規定:外人不能登閣,更不可能看到天一閣的藏書。看不到天一閣的藏書她,只想做一枚芸草,夾在書本之間。於是,她天天用絲線繡刺芸草,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繡芸」。
父母看她如此著迷,便想到請知府做媒,把她嫁給範家後人。她原想做了範家的媳婦這樣總可以登上天一閣了,不讓看書也要看看芸草。但她哪裡想到,範家還有規:嚴格禁止婦女登樓。
由此,她悲怨成疾,抑鬱而終。臨死前,她連一個「書」字也不敢提,只對丈夫說:「連一枚芸草也見不著,活著做甚?你如果心疼我,就把我葬在天一閣附近,我也可瞑目了!」
更讓繡芸想不到的是一百多年後,
天一閣的藏書居然被一個小偷奇蹟般地潛入書樓,白天無聲無息,晚上動手偷書,每天只靠棗子充飢,幾個時日就把書樓的一架架書櫥搬空,珍貴的藏書竟然流落街頭。
錢繡芸小姐哀怨地仰望終身而未能上的樓板,現在只留下偷兒吐出的一大堆棗核在上面。
天一閣藏書樓
三、為何能屹立400多年不倒
四百年對於中華五千年的民族來說,尚是不可輕視的時間,甚至存在的時間可與某些朝代的存亡時間相比,但是對一個私家藏書樓來說,如何能做到存世400多年,建造者範欽心裡也沒個準確的答案!
那為何天一閣能屹立400多年而不倒呢?
天一閣之名,取義於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禍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 所以取名「天一閣」。
難道是名字寓意取的好?可以克水!
答案顯然不是!
中國的著名七大藏書閣是官藏,分「北四閣」和「南三閣」,其中「北四閣」中文淵閣較為熟知。
文淵閣之名始於明代,著名的文淵閣大學士正是源於此名!
北京文淵閣-閣制仿字天一閣
但正宗的文淵閣,在正統十四年(1449),南京明故宮發生火災,文淵閣及其所餘書籍皆付之一炬。北京皇宮的文淵閣也隨著明王朝的滅亡,在明末戰火中被毀
實際上在清朝時期(1773年前),文淵閣卻始終有其名而無其實,即清廷雖設有文淵閣大學士之名,卻並無文淵閣之實,所謂「本朝定製,以文淵閣為大學士兼銜,第仍其名而未議建設之地」。直到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下詔興建藏書樓,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才建成。
仿製於天一閣的文淵閣也存續至今!或許真的是因為名字取的好?仿製的至今也244年了。
天一閣建造者-範欽
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世代的家規!
範欽和他的繼承者們早就預料到家族傳代可能導致分裂和異化,而且預料藏書樓就會因為這種點滴可能而崩塌,因而已經預防在先。
他們給家族制定了一個嚴格的處罰規則,處罰內容是當時視為最大屈辱的不許參加祭祖大典。因為這種處罰意味著在家族血統關係上亮出了「黃牌」,比杖責鞭笞之類還要嚴重。
範欽還活著的時候就定下規矩:天一閣只準許範家的子孫進入,外人無論如何也不行
處罰規則標明:
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
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
擅將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懲外,永行擯逐,不得與祭。
也正是因為如此嚴格的規定,天一閣的藏書才得以保存到今日
在近代也經歷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起義以及民國動亂,在範氏家族和一大批仁人志士想盡辦法來保護著它,古老的藏書樓也不斷地經受著一次又一次的歷險。為中華民族保留住了民族的瑰寶。
如今,天一閣已經成為了以藏書文化為特色的專題性公共博物館,從一座私家藏書樓變為「南國書城」。
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