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於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蘊含著豐厚的歷史傳承信息,是中華民族傳統民俗中的燦爛瑰寶。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分化出各具特色、風格迥異的派系和類別。
其中,山西剪紙具有北方地區粗擴、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同時,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木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其學習、掌握和使用該技藝的人群也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並且有越來越多的「後浪」們加入到了保護和傳承傳統民俗文化藝術的隊伍中來。
南宮偉,90後的運城小夥。初見時他的靦腆、謙虛性格讓人印象深刻。自小喜歡繪畫的他對各種民間技藝頗感興趣,一次偶然間的「遛街」機會讓他愛上剪紙藝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並開始了藝術工作室的創業之路。
藝術來源於生活,所以這個90後小夥喜歡在閒暇時間「遛街」,希望能在生活中充分汲取靈感,不斷創作出令人歡喜的藝術作品。一次偶然的「遛街」讓他與運城一位剪紙協會的老師相識並結緣,多次「取經」和揣摩後,南宮偉憑藉著耐心細緻的性格和自身的藝術細胞,開始從基礎入門自學,對畫、剪、雕、刻、剔、鏤等基本功不斷練習,直到滿意為止。短短的時間就熟練掌握了單色剪紙、分色剪紙、套色剪紙、點染剪紙等技藝。
談及一路的學習歷程,南宮偉坦言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愛和堅持是不斷創作的動力和源泉。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把基本功搞紮實,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從剛開始的「照葫蘆畫瓢」,拿著不專業的小剪刀和自己打磨的刻刀把圖案摳出來,到現在幾乎不用圖紙的盲剪,其中是花費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的。「剪紙技藝入門簡單,但是要真的想要達到爐火純青那可不簡單。作為年輕的「後浪」,傳承古老根基是重要任務,創新技藝時代因素更應該是責任。」南宮偉說。
今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戰疫」打響中華大地,疫情狀況時刻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內心。南宮偉用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創作出了三幅以疫情防控為主題的剪紙作品,作品裡有全副武裝,勇敢奔赴前線的逆行者們,有八十四歲高齡依舊心繫人民,奔波在救援一線的鐘南山院士………幅幅作品凝聚著對英雄們的深深敬意,表達著普通群眾的家國情懷。
從喜歡到熱愛,從入門到熟練,一路走過讓南宮偉更加堅定了讓傳統民俗藝術薪火相傳的信念和決心。在他的耳染目濡下,隔壁商鋪的孩子們經常會纏著南宮偉學習畫畫和剪紙藝術。從描繪、疊紙、拿刀到剪出成品,他都耐心細緻地把自己所掌握的手把手交給孩子們。每當家長們管南宮偉叫老師時,他都羞澀地擺擺手稱:「不敢不敢,我都還在學習中,娃娃們喜歡我就免費教,剪紙的世界其實很精彩。」
小雨(左一)是隔壁家的小孩,不大的年齡卻有著極高的剪紙天賦。每逢節假日時和哥哥經常在南宮偉的工作室裡一待就是一整天。性格靦腆的他對於小孩來說有著極強的親和力,同時在剪紙的教學中也經常用寓教於樂的方式來進行。 拍攝當天,南宮偉正在告訴孩子們作品描繪的注意事項。
每當和小夥伴們一起學習時,小雨都會很高興。南宮偉稱,相比於藝術變現,他更喜歡選擇傳承和創新。工作室成立之後,他並未急著招收學員和進行教學活動,一方面是要把自己的心沉穩下來,進行更好的學習,另一方面是想要結合大美運城的豐富歷史文化和現代社會人文民俗進行系列作品的創作。
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南宮偉剪出了《清明上河圖》、《武聖關公》、《文武財神》、《十二生肖納福》等栩栩如生的巨幅作品,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打算以《永樂宮壁畫》為題材進行剪紙創作。
「還是想趁著年輕多學點東西,畢竟藝術都是相通的……」除了剪紙外,善於琢磨和鑽研的他無師自通地學會了麵塑、彩繪、鋁絲工藝等多種技藝,並將其深度融合,創作出了一個個令人驚喜的作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工作室被他布置成了小展覽館。
用南宮偉的話來講,晉南地區的剪紙主要以平面方式呈現,麵塑則豐富了色彩和立體感,使藝術表現更加具有生命力。二者相同之處在於都需要靜心完成,從開始設計、到成稿再到動手製作的過程其實是枯燥無味的,但只有靜下心來,作品完成度才能讓人眼前一亮,才能更加靈動,這其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是不言而喻的。
精工出細活,麵塑如此,南宮偉性格亦然。捏、搓、揉、掀,再用工具刀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每一個環節都得精雕細琢,每一個步驟都得耐心細緻。剪紙或麵塑作品製作的亮眼之處其實都在於對細節的處理,南宮偉在二者創作的追求上都要求精益求精。
今年,他計劃完成系列含有運城元素的作品後在北京召開個人作品展。
「接下來,我打算用所學之長,展河東之美,將更多的運城元素、河東元素與剪紙、麵塑、彩繪等技藝深度融合,增添年輕化、時代化、創意化元素,以一己之力傳播河東風情,讓傳統技藝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南宮偉說。
傳統文化既可登世界舞臺也能為經濟「造血」,甚至能帶動基層民眾脫貧。正是有一批像南宮偉這樣的「後浪」,切實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忠實踐行者,持之以恆的用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才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韌性十足。(圖文/範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