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剪紙男孩南宮偉「後浪」與傳統民俗文化藝術碰撞新火花

2020-12-20 河東事兒

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於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蘊含著豐厚的歷史傳承信息,是中華民族傳統民俗中的燦爛瑰寶。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分化出各具特色、風格迥異的派系和類別。

其中,山西剪紙具有北方地區粗擴、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同時,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木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其學習、掌握和使用該技藝的人群也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並且有越來越多的「後浪」們加入到了保護和傳承傳統民俗文化藝術的隊伍中來。

南宮偉,90後的運城小夥。初見時他的靦腆、謙虛性格讓人印象深刻。自小喜歡繪畫的他對各種民間技藝頗感興趣,一次偶然間的「遛街」機會讓他愛上剪紙藝術,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並開始了藝術工作室的創業之路。

藝術來源於生活,所以這個90後小夥喜歡在閒暇時間「遛街」,希望能在生活中充分汲取靈感,不斷創作出令人歡喜的藝術作品。一次偶然的「遛街」讓他與運城一位剪紙協會的老師相識並結緣,多次「取經」和揣摩後,南宮偉憑藉著耐心細緻的性格和自身的藝術細胞,開始從基礎入門自學,對畫、剪、雕、刻、剔、鏤等基本功不斷練習,直到滿意為止。短短的時間就熟練掌握了單色剪紙、分色剪紙、套色剪紙、點染剪紙等技藝。

談及一路的學習歷程,南宮偉坦言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愛和堅持是不斷創作的動力和源泉。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把基本功搞紮實,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從剛開始的「照葫蘆畫瓢」,拿著不專業的小剪刀和自己打磨的刻刀把圖案摳出來,到現在幾乎不用圖紙的盲剪,其中是花費了巨大的心血和精力的。「剪紙技藝入門簡單,但是要真的想要達到爐火純青那可不簡單。作為年輕的「後浪」,傳承古老根基是重要任務,創新技藝時代因素更應該是責任。」南宮偉說。

今年春節期間,新冠肺炎「戰疫」打響中華大地,疫情狀況時刻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內心。南宮偉用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創作出了三幅以疫情防控為主題的剪紙作品,作品裡有全副武裝,勇敢奔赴前線的逆行者們,有八十四歲高齡依舊心繫人民,奔波在救援一線的鐘南山院士………幅幅作品凝聚著對英雄們的深深敬意,表達著普通群眾的家國情懷。

從喜歡到熱愛,從入門到熟練,一路走過讓南宮偉更加堅定了讓傳統民俗藝術薪火相傳的信念和決心。在他的耳染目濡下,隔壁商鋪的孩子們經常會纏著南宮偉學習畫畫和剪紙藝術。從描繪、疊紙、拿刀到剪出成品,他都耐心細緻地把自己所掌握的手把手交給孩子們。每當家長們管南宮偉叫老師時,他都羞澀地擺擺手稱:「不敢不敢,我都還在學習中,娃娃們喜歡我就免費教,剪紙的世界其實很精彩。」

小雨(左一)是隔壁家的小孩,不大的年齡卻有著極高的剪紙天賦。每逢節假日時和哥哥經常在南宮偉的工作室裡一待就是一整天。性格靦腆的他對於小孩來說有著極強的親和力,同時在剪紙的教學中也經常用寓教於樂的方式來進行。 拍攝當天,南宮偉正在告訴孩子們作品描繪的注意事項。

每當和小夥伴們一起學習時,小雨都會很高興。南宮偉稱,相比於藝術變現,他更喜歡選擇傳承和創新。工作室成立之後,他並未急著招收學員和進行教學活動,一方面是要把自己的心沉穩下來,進行更好的學習,另一方面是想要結合大美運城的豐富歷史文化和現代社會人文民俗進行系列作品的創作。

不到三年的時間裡,南宮偉剪出了《清明上河圖》、《武聖關公》、《文武財神》、《十二生肖納福》等栩栩如生的巨幅作品,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他打算以《永樂宮壁畫》為題材進行剪紙創作。

「還是想趁著年輕多學點東西,畢竟藝術都是相通的……」除了剪紙外,善於琢磨和鑽研的他無師自通地學會了麵塑、彩繪、鋁絲工藝等多種技藝,並將其深度融合,創作出了一個個令人驚喜的作品。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工作室被他布置成了小展覽館。

用南宮偉的話來講,晉南地區的剪紙主要以平面方式呈現,麵塑則豐富了色彩和立體感,使藝術表現更加具有生命力。二者相同之處在於都需要靜心完成,從開始設計、到成稿再到動手製作的過程其實是枯燥無味的,但只有靜下心來,作品完成度才能讓人眼前一亮,才能更加靈動,這其中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是不言而喻的。

精工出細活,麵塑如此,南宮偉性格亦然。捏、搓、揉、掀,再用工具刀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每一個環節都得精雕細琢,每一個步驟都得耐心細緻。剪紙或麵塑作品製作的亮眼之處其實都在於對細節的處理,南宮偉在二者創作的追求上都要求精益求精。

今年,他計劃完成系列含有運城元素的作品後在北京召開個人作品展。

「接下來,我打算用所學之長,展河東之美,將更多的運城元素、河東元素與剪紙、麵塑、彩繪等技藝深度融合,增添年輕化、時代化、創意化元素,以一己之力傳播河東風情,讓傳統技藝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南宮偉說。

傳統文化既可登世界舞臺也能為經濟「造血」,甚至能帶動基層民眾脫貧。正是有一批像南宮偉這樣的「後浪」,切實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忠實踐行者,持之以恆的用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才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韌性十足。(圖文/範嘉更)

相關焦點

  • 當旗袍遇上剪紙:碰撞新火花
    原標題:當旗袍遇上剪紙:兩種傳統文化遺產碰撞新火花新華社瀋陽9月20日電(汪偉、張博群)一位位身著滿繡旗袍的佳人形象出現在一幅幅精心創作的剪紙作品上。「旗袍遇上剪紙,兩種傳統文化的融合,兩種美的碰撞,確實讓人過目難忘,印象深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曹保明說。
  • 當旗袍遇上剪紙:兩種傳統文化遺產碰撞新火花
    新華社瀋陽9月20日電(汪偉、張博群)一位位身著滿繡旗袍的佳人形象出現在一幅幅精心創作的剪紙作品上。「旗袍遇上剪紙,兩種傳統文化的融合,兩種美的碰撞,確實讓人過目難忘,印象深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曹保明說。
  • 老手藝人與「後浪」碰撞火花,讓佛山傳統手工藝薪火相傳
    昨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走進一群佛山手藝人中,尋訪佛山樂器工藝廠的前世今生:從民國初年至今,雖時代更迭,工藝廠以不同形式組織生產,但生產從未間斷,手藝人薪火相傳,傳承獅頭、獅鼓等傳統製作工藝,延續「佛山得聲」這個品牌。
  • 「90後」傳承人以新方式激活剪紙課
    近日,新冠肺炎在全國肆虐,90後非遺剪紙傳承人楊鉞十分憂心,她拿起剪刀,剪出名為《必勝之心》的剪紙作品,以此致敬疫情戰役中醫務工作者們不畏犧牲的精神和必勝的決心。楊鉞是出生於北京的90後姑娘,也是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傳承人,剪紙(北京)第四代傳人。她自幼與剪紙結緣,自2000年開始學習剪紙,後師從京派剪紙藝術家張秀蘭系統學習剪紙藝術。現在已成為一名剪紙老師的楊鉞,讓越來越多的學生了解到剪紙藝術。
  • 90後營口男孩痴迷剪紙 巧手剪出萬千世界
    90後營口男孩痴迷剪紙 巧手剪出萬千世界 大學畢業自主創業 他要讓這項技藝得到更多傳播 作者:劉宏偉 2019-06-14 09:59   來源:  紙隨剪轉,手吐霓虹,這便是趙聰卓追求的藝術與事業。這個90後的大男孩,不僅一手創建了伊爾根覺羅氏明躍剪紙書畫苑,而且產品遠銷國內外。
  • 萊州剪紙非遺傳承人陳淑香:傳統與新潮,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每天拿起剪刀剪紙,祖母根據剪紙講述的故事,成了她一天最幸福的事情。 無論放在哪個年代,陳淑香都是個標準的文藝青年。 在30歲正式傳承剪紙藝術前,她是一名幼兒園老師,與其他老師授課方式不同,她通過鼓勵孩子學習剪紙來培養觀察、體驗文化、藝術、動手的能力。
  • 剪紙的時代交鋒,當傳統撞上現代,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瑞昌剪紙 孔雀牡丹綜上所述,民間剪紙的跟腳是小農經濟的原生態藝術,是根植於傳統文化的工藝。雖然在各地剪紙表現不同,應用不同,但是追根溯源都出自一種精神。民間剪紙起源於巫術,其根本思想是一種巫術的神秘精神。比如陝西的剪紙「五獨子登天」,人們會在乾旱時節剪出五個登上天空的小人,貼在窗子上,相信他們會在天上踩出雨來。在現代社會這種精神是極難保留的,但是這正是民間剪紙的靈魂。保護民間剪紙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必須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止保留學習傳統剪紙的技法,還要保留這種傳統文化的精神。
  • 「最河南」90後剪紙大男孩暢楊楊:傳統手藝也可以時髦起來
    1月12日上午,在"春滿中原老家河南"主題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主會場的非遺項目活態展示區,一位市民看見90後剪紙大男孩暢楊楊仿佛看見了老朋友。他的剪紙"櫃檯"無疑是最受歡迎的,被市民圍個水洩不通,很多市民還紛紛拿起剪刀,跟著"小師傅"現場學剪紙。
  • 抖音2018大數據 93%90後用戶參與傳統文化挑戰
    同樣,抖音的大數據報告顯示了另一個趨勢——這些傳統文化挑戰受眾日趨年輕化。報告顯示,在京劇「笑出國粹範」的挑戰中,93%的90後用戶參與這項傳統文化挑戰。而通過王佩瑜這樣的專業京劇大師參與,更多人了解了京劇的笑也有很多種。
  • 海派剪紙融合巴楚文化 傳統藝術尋求破圈
    海派剪紙藝術是上海標誌性的城市民俗文化,與巴楚文化融合後,又會有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呢? 11月27日,「巴海拾遺·2020當代海派剪紙新語彙藝術展」在楊浦圖書館一樓展廳開展,展覽由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上海市楊浦區圖書館和上海市文創產業協會文化藝術專委會共同主辦。
  • 文化傳承,雲南傣族特色剪紙,一個經歷多文化衝擊的民俗藝術!
    那麼朋友們,你們知道每次過年都會貼的窗花剪紙的來歷嘛?其實剪紙呢,來源於民間手工藝,是勞動人民在農忙之餘,通過剪紙來寄託對美好未來的嚮往。當然每個地方特色都不一樣。就比如說雲南的傣族剪紙,它就是更多表達一些和宗教信仰的關係,當然了這樣的一般是信徒們敬神拜佛的貢獻之物。裡面包括有雲南地方特色的大象、牛羊、佛塔、衣褲、器皿、人物、花鳥及吉祥的圖案等。至於它這個造型呢,就簡顯簡單了。
  • 傳統的剪紙與時尚相遇,美到無法複製!
    狗年降福剪紙,就是用剪刀把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在我國農村歷史悠久、流傳很廣。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係,逢年過節抑或新婚喜慶,人們把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窗紙或明亮的玻璃窗上、牆上、門上、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鬱喜慶。剪紙的內容很多,寓意很廣。祥和的圖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蘆、蓮花等圖案象徵多子,中國農民認為多子便會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魚蟲等因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也是剪紙表現的重要內容。
  • 中華民俗節日剪紙藝術作品展亮相福州
    10月24日,中華民俗節日剪紙藝術作品展在福州福建省海絲藝術館開幕。 記者劉可耕 攝   中華民俗節日剪紙藝術作品展亮相福州 傳統民間藝術煥發新生  中新網福州10月24日(記者 劉可耕)中華民俗節日剪紙藝術作品展,24日在福州福建省海絲藝術館開幕。
  • 賈四貴用剪紙彰顯漢字民俗文化
    現任教於延安大學,兼任榆林學院等多所高校教授,同時任天下名人藝術大賽組委會主任,《名人藝術》主編,北京怡源國粹文化公司藝術總策劃,上海世界非遺文化城管委會剪紙委員會顧問,景德鎮市當代紅色文化陶瓷設計院院長,中國和諧西部網特邀主編,中國城鎮在線藝術總顧問,耀州窯唐宋陶業有限公司藝術總指導,陝西省政協委員。
  • 致敬經典,中國剪紙藝術和動畫的碰撞,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導言:中國傳統剪紙藝術過去一直都是民間傳統藝術之一。雖然只是一張簡單的紙張,但在老藝人的手裡,在一剪刀的方寸之中就變為了一種生活藝術的體現。中國傳統剪紙動畫的由來,可以說動畫和剪紙的完美結合,那毫不相干的二者又是如何碰撞到一起?中國傳統剪紙藝術給國產動畫帶來了什麼影響?
  • 手工剪紙的民俗文化
    剪紙藝術不僅能夠表現出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群眾的審美情趣,也蘊涵民族的社會深層的心理。 中國地域遼闊,民俗文化地域深厚,風格迥異。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民俗風情,薰陶出不同的剪紙藝術風格,剪紙藝術在我國民間形成了中國流派。
  • 董雅萍:民俗剪紙,從傳統向現代穿梭
    參加工作後,董雅萍師從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市一級民間工藝大師徐陽,並參加全國民間民俗剪紙高研班,系統學習剪紙藝術。「在追求民間藝術的創作上,我還是初學者。」如今,董雅萍的剪紙生涯已過30多年,她每年依然都會去各地和其他剪紙藝術大師交流學習,「要經常走出去,才會進步」。
  • 董雅萍:民俗剪紙,從傳統向現代穿梭
    參加工作後,董雅萍師從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市一級民間工藝大師徐陽,並參加全國民間民俗剪紙高研班,系統學習剪紙藝術。如今,董雅萍的剪紙生涯已過30多年,她每年依然都會去各地和其他剪紙藝術大師交流學習,「要經常走出去,才會進步」。在甘肅慶陽一個很偏僻村落,有一位名叫張雪峰的老師,創作出來的剪紙很神奇。董雅萍聽說後,就千裡迢迢去了甘肅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
  • 重慶大渡口:「後浪」愛上傳統剪紙 讓「非遺」變得更年輕
    這樣活力滿滿的剪紙作品,出自一位乖巧可愛的年輕小姑娘之手。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不出半個小時,一幅生動的金魚圖就躍然紙上。這樣活力滿滿的剪紙作品,出自一位乖巧可愛的年輕小姑娘之手。踩著「90後」尾巴出生的劉佳雯,今年21歲,還在讀大學。去年年底,她成為了重慶市大渡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堰興剪紙代表性傳承人。